引用本文: 万鹏, 王瑜.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及迷走神经肝支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5): 565-570. doi: 10.7507/1007-9424.20150150 复制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uodenal jejunal bypass,DJB)是众多糖尿病外科流行术式中的一种,尤以非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应用为多[1-2],其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方面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3-4],虽其机制尚无定论,但DJB动物模型的建立使得能进一步探讨其机制[5]。目前,其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后胃肠激素含量的改变、体质量下降、摄食量减少、摄食成分改变等方面[6-7]。有研究[8-11]表明,迷走神经可能在DJB中改善糖代谢受损这一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其主要机制则在于它对胃肠激素、肝葡萄糖转运蛋白等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行DJB后可以显著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酪酪肽(PYY)的分泌量。肝门静脉存在GLP-1等胃肠激素受体,而DJB后GLP-1含量增加,可能会通过与门静脉上的受体结合,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胰腺迷走神经通路,增加胰岛素释放,从而达到调控血糖的目的[12]。Baraboi等[13]发现,PYY对摄食量的调控也是通过迷走神经介导的神经通路,作用于孤束核,抑制神经元激活达到减少摄食。本研究探讨DJB及迷走神经肝支离断术对GK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GLP-1、PYY血清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8周龄雄性SPF级GK大鼠,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苏)2011-0003。拜安捷2代血糖仪由拜耳公司(Bayer Health Care LLC)提供。电子称,BS423S Sartorius(德国生产)。大鼠GLP-1、PYY 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R & D公司。
1.2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
GK大鼠分别喂养在单独的鼠笼,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每日昼夜各半(12 h/12 h)的自动照明系统,空气过滤及梯度压力隔离系统,自由摄食、摄水,饲料为脂肪含量为5%的大鼠饲料。适应性喂养2周,测量血糖前禁食水12 h,用浓度为1 g/kg的葡萄糖水灌胃,30 min后取尾静脉血测量血糖,血糖值大于16.0 mmol/L的大鼠入组。在实验过程中,动物的饲养、取材及实验操作均遵守实验动物管理与保护的有关规定。
1.3 动物分组
将40只大鼠随机区组平衡各组体质量后,分为DJB组、DJB+迷走神经肝支离断组(简称“DJB+HBVR组”)、假手术组、假手术+迷走神经肝支离断组(简称“假手术+HBVR组”)。每组10只。
1.4 手术方式
各组大鼠术前12 h禁食、禁水。①DJB组:5%水合氯醛按6 mL/kg腹腔注射麻醉,皮下注射15 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预防术中脱水。取剑突下正中切口长约2.5 cm,自幽门下0.5 cm将十二指肠和胃断开并缝合十二指肠残端;屈氏韧带下10 cm处横断空肠,远端空肠与幽门部吻合,近端空肠于吻合口下15 cm处做端侧吻合。②DJB+HBVR组:同DJB组切口进入腹腔,切断肝胃韧带,显露胃小弯侧。将食管和胃小心下拉,暴露迷走神经肝支(图 1),仔细离断。后同DJB术式,行十二指肠残端缝合,远端空肠与幽门吻合,近端空肠行端侧吻合。③假手术组:在与DJB组相同位置离断胃及空肠,行原位端端吻合。④假手术+HBVR组:同DJB组切口进入腹腔,切断肝胃韧带,显露胃小弯侧。将食管和胃小心下拉,暴露迷走神经肝支,仔细离断,确保与肝脏、食管、胃无联系,与DJB组相同位置切断胃及空肠,行原位端端吻合。各组手术暴露时间相同,仔细检查肠管无扭转及明显出血后常规关腹。术后前3 d予以流质饮食,之后予以常规饲料。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体质量
电子秤称重术前(禁食12 h后)及术后1、2、4、6及8周(禁食12 h后)的体质量。
1.5.2 空腹血糖水平检测
尾静脉采血0.5 mL,血糖仪检测。
1.5.3 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GLP-1、PYY含量检测
隔夜禁食12 h后,采用内眦静脉采血,取各组大鼠术前以及术后第1、2、4、6、8周时的静脉血1 mL,采血后立即将血液加入装有DPP-4 inhibitor 10μL的试管中,混匀后以3 500 r/min(r=15 cm)离心5 min,分离血清,取血清再装管后放入液氮罐冷冻保存。在我院实验科严格按照大鼠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GLP-1及PYY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情况
假手术组有1只大鼠于术后第4 d因肠梗阻死亡(n=9)。假手术+HBVR组有1只因术中不能确切离断迷走神经肝支剔除实验(n=9)。DJB组有2只大鼠死亡,分别于术后第3 d、第6 d死于腹腔出血和吻合口漏(n=8)。DJB+HBVR组有1只大鼠因术中不能确切离断迷走神经肝支剔除实验,另有1只大鼠因术后第2 d死于吻合口漏(n=8)。剩余大鼠顺利完成后续实验的各项指标检测。
2.2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
①同一组内大鼠体质量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大鼠体质量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DJB+HBVR组除外术后第1周)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均低于DJB+HBVR组,但仅在第6周和第8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①同一组内血糖水平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血糖水平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4 各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情况
①同一组内血清胰岛素水平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5 空腹血清GLP-1含量变化
①同一组内GLP-1含量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假手术+HBVR组在术后各时相均低于术前,从第4周开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GLP-1含量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HBVR组均低于假手术组,从第4周开始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高于DJB+HBVR组,在第6、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2.6 各组大鼠空腹血清PYY含量变化
①同一组内PYY含量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假手术+HBVR组在术后各时相均低于术前,在第6周和第8周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PYY含量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HBVR组均低于假手术组,在第6周和第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高于DJB+HBVR组,在第6周和第8周时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3 讨论
DJB术后胃容量仍然是完整的,其主要通过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变化,导致一些胃肠激素的变化从而达到改善血糖代谢的目的[14]。本研究是在DJB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迷走神经肝支在这一变化中是否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对迷走神经肝支切除的研究[15]表明,在切除迷走神经肝支后会导致全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Matsuhisa等[16]报道,迷走神经肝支切除会增加肝葡萄糖生成增加并减少门静脉对葡萄糖的摄取。另有学者[17]提出存在肠脑信号通路,即糖异生的激活信号传导至下丘脑,并通过下丘脑内的中枢调节,对肝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调控,通过这种肠-脑-肝神经调节通路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GLP-1、PYY是两种减重手术后变化较为明显的胃肠激素,且已被证实是术后糖代谢改善的重要因素[18-19]。本研究发现,DJB可以显著降低体质量、空腹血糖水平,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GLP-1、PYY的含量,与DJB组相比,去迷走神经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GLP-1、PYY含量及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
DJB可以通过改变胃肠激素的分泌水平达到改善GK大鼠的糖尿病状态的作用。DJB后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且其GLP-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DJB后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升高与GLP-1含量升高可能有一定关联。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DJB组和DJB+HBVR组,发现迷走神经切断与否并不影响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的水平,提示迷走神经并不直接改变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的水平。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DJB组和DJB+HBVR组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明显升高,但与有无神经离断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迷走神经离断后,DJB组和DJB+HBVR组中血清GLP-1及PYY含量分别在第6、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迷走神经离断后导致中枢调控下降,但改变效能与手术作用相比效果较差。而通过比较DJB组和DJB+HBVR组,我们发现术后第6周开始,DJB+HBVR组体质量开始明显上升,说明保留迷走神经可更长时间维持较低体质量。
Hayes等[20]认为,GLP-1产生后存在旁分泌作用,通过分泌细胞附近的迷走神经传入并介导神经冲动从而调控胰腺迷走神经,调解血清胰岛素的水平,而迷走神经肝支对此的作用并不显著。Shin等[21]的研究也报道,迷走神经肝支的去留并不影响转流术后饮食量及体质量的变化。而我们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大相径庭,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迷走神经肝支在糖代谢调节以及体质量调节中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而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门静脉迷走神经肝支的激活刺激了外周胰岛素、胃肠激素释放,从而达到调控血糖、抑制摄食的作用,以此长期维持低体质量。对GLP-1电生理研究[22]表明,GLP-1含量的增加可以引起迷走神经肝支传入信号放电率增加,与此同时胰腺迷走神经分支传出的放电率也会增加。因此,胃肠激素的含量改变可以兴奋迷走神经,进而刺激中枢,调控下游迷走神经应答,影响血糖调控的稳态,如在急慢性迷走神经损伤时,胰岛素敏感性会显著下降[23]。Koda等[10]对PYY的研究表明,对大鼠模型进行双侧膈下迷走神经离断后,PYY介导的对下丘脑孤束核饱腹感的神经冲动显著下降,提示在迷走神经切断后,中枢对食欲的调节功能下降,PYY分泌量减少,导致体质量上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迷走神经离断后,血清PYY含量减少,同时体质量上升。Page等[24]的研究也证实,通过对胃肠迷走神经的干预,可以成为控制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综合以上结论,我们认为,迷走神经肝支通过神经通路和相关的靶器官作用,从而在调节血糖稳态的过程及调控饮食、体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DJB手术可以显著降低非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水平,同时提高血清中GLP-1、PYY含量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对于改善其糖尿病状态效果显著,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可以更持久地维持低体质量,并增加胰岛素水平、GLP-1、PYY的含量,但是迷走神经肝支血糖调控及胃肠激素影响的机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uodenal jejunal bypass,DJB)是众多糖尿病外科流行术式中的一种,尤以非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应用为多[1-2],其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方面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3-4],虽其机制尚无定论,但DJB动物模型的建立使得能进一步探讨其机制[5]。目前,其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后胃肠激素含量的改变、体质量下降、摄食量减少、摄食成分改变等方面[6-7]。有研究[8-11]表明,迷走神经可能在DJB中改善糖代谢受损这一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其主要机制则在于它对胃肠激素、肝葡萄糖转运蛋白等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行DJB后可以显著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酪酪肽(PYY)的分泌量。肝门静脉存在GLP-1等胃肠激素受体,而DJB后GLP-1含量增加,可能会通过与门静脉上的受体结合,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胰腺迷走神经通路,增加胰岛素释放,从而达到调控血糖的目的[12]。Baraboi等[13]发现,PYY对摄食量的调控也是通过迷走神经介导的神经通路,作用于孤束核,抑制神经元激活达到减少摄食。本研究探讨DJB及迷走神经肝支离断术对GK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GLP-1、PYY血清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8周龄雄性SPF级GK大鼠,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苏)2011-0003。拜安捷2代血糖仪由拜耳公司(Bayer Health Care LLC)提供。电子称,BS423S Sartorius(德国生产)。大鼠GLP-1、PYY 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R & D公司。
1.2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
GK大鼠分别喂养在单独的鼠笼,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每日昼夜各半(12 h/12 h)的自动照明系统,空气过滤及梯度压力隔离系统,自由摄食、摄水,饲料为脂肪含量为5%的大鼠饲料。适应性喂养2周,测量血糖前禁食水12 h,用浓度为1 g/kg的葡萄糖水灌胃,30 min后取尾静脉血测量血糖,血糖值大于16.0 mmol/L的大鼠入组。在实验过程中,动物的饲养、取材及实验操作均遵守实验动物管理与保护的有关规定。
1.3 动物分组
将40只大鼠随机区组平衡各组体质量后,分为DJB组、DJB+迷走神经肝支离断组(简称“DJB+HBVR组”)、假手术组、假手术+迷走神经肝支离断组(简称“假手术+HBVR组”)。每组10只。
1.4 手术方式
各组大鼠术前12 h禁食、禁水。①DJB组:5%水合氯醛按6 mL/kg腹腔注射麻醉,皮下注射15 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预防术中脱水。取剑突下正中切口长约2.5 cm,自幽门下0.5 cm将十二指肠和胃断开并缝合十二指肠残端;屈氏韧带下10 cm处横断空肠,远端空肠与幽门部吻合,近端空肠于吻合口下15 cm处做端侧吻合。②DJB+HBVR组:同DJB组切口进入腹腔,切断肝胃韧带,显露胃小弯侧。将食管和胃小心下拉,暴露迷走神经肝支(图 1),仔细离断。后同DJB术式,行十二指肠残端缝合,远端空肠与幽门吻合,近端空肠行端侧吻合。③假手术组:在与DJB组相同位置离断胃及空肠,行原位端端吻合。④假手术+HBVR组:同DJB组切口进入腹腔,切断肝胃韧带,显露胃小弯侧。将食管和胃小心下拉,暴露迷走神经肝支,仔细离断,确保与肝脏、食管、胃无联系,与DJB组相同位置切断胃及空肠,行原位端端吻合。各组手术暴露时间相同,仔细检查肠管无扭转及明显出血后常规关腹。术后前3 d予以流质饮食,之后予以常规饲料。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体质量
电子秤称重术前(禁食12 h后)及术后1、2、4、6及8周(禁食12 h后)的体质量。
1.5.2 空腹血糖水平检测
尾静脉采血0.5 mL,血糖仪检测。
1.5.3 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GLP-1、PYY含量检测
隔夜禁食12 h后,采用内眦静脉采血,取各组大鼠术前以及术后第1、2、4、6、8周时的静脉血1 mL,采血后立即将血液加入装有DPP-4 inhibitor 10μL的试管中,混匀后以3 500 r/min(r=15 cm)离心5 min,分离血清,取血清再装管后放入液氮罐冷冻保存。在我院实验科严格按照大鼠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GLP-1及PYY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情况
假手术组有1只大鼠于术后第4 d因肠梗阻死亡(n=9)。假手术+HBVR组有1只因术中不能确切离断迷走神经肝支剔除实验(n=9)。DJB组有2只大鼠死亡,分别于术后第3 d、第6 d死于腹腔出血和吻合口漏(n=8)。DJB+HBVR组有1只大鼠因术中不能确切离断迷走神经肝支剔除实验,另有1只大鼠因术后第2 d死于吻合口漏(n=8)。剩余大鼠顺利完成后续实验的各项指标检测。
2.2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
①同一组内大鼠体质量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大鼠体质量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DJB+HBVR组除外术后第1周)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均低于DJB+HBVR组,但仅在第6周和第8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①同一组内血糖水平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血糖水平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4 各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情况
①同一组内血清胰岛素水平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5 空腹血清GLP-1含量变化
①同一组内GLP-1含量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假手术+HBVR组在术后各时相均低于术前,从第4周开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GLP-1含量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HBVR组均低于假手术组,从第4周开始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高于DJB+HBVR组,在第6、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2.6 各组大鼠空腹血清PYY含量变化
①同一组内PYY含量术后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术后不同时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假手术+HBVR组在术后各时相均低于术前,在第6周和第8周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JB组和DJB+HBVR组术后各时相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相同时相不同组间PYY含量比较:术前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假手术+HBVR组均低于假手术组,在第6周和第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和DJB+HBVR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相DJB组高于DJB+HBVR组,在第6周和第8周时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3 讨论
DJB术后胃容量仍然是完整的,其主要通过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变化,导致一些胃肠激素的变化从而达到改善血糖代谢的目的[14]。本研究是在DJB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迷走神经肝支在这一变化中是否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对迷走神经肝支切除的研究[15]表明,在切除迷走神经肝支后会导致全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Matsuhisa等[16]报道,迷走神经肝支切除会增加肝葡萄糖生成增加并减少门静脉对葡萄糖的摄取。另有学者[17]提出存在肠脑信号通路,即糖异生的激活信号传导至下丘脑,并通过下丘脑内的中枢调节,对肝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调控,通过这种肠-脑-肝神经调节通路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GLP-1、PYY是两种减重手术后变化较为明显的胃肠激素,且已被证实是术后糖代谢改善的重要因素[18-19]。本研究发现,DJB可以显著降低体质量、空腹血糖水平,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GLP-1、PYY的含量,与DJB组相比,去迷走神经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GLP-1、PYY含量及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
DJB可以通过改变胃肠激素的分泌水平达到改善GK大鼠的糖尿病状态的作用。DJB后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且其GLP-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DJB后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升高与GLP-1含量升高可能有一定关联。比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DJB组和DJB+HBVR组,发现迷走神经切断与否并不影响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的水平,提示迷走神经并不直接改变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的水平。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DJB组和DJB+HBVR组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HBVR组明显升高,但与有无神经离断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迷走神经离断后,DJB组和DJB+HBVR组中血清GLP-1及PYY含量分别在第6、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迷走神经离断后导致中枢调控下降,但改变效能与手术作用相比效果较差。而通过比较DJB组和DJB+HBVR组,我们发现术后第6周开始,DJB+HBVR组体质量开始明显上升,说明保留迷走神经可更长时间维持较低体质量。
Hayes等[20]认为,GLP-1产生后存在旁分泌作用,通过分泌细胞附近的迷走神经传入并介导神经冲动从而调控胰腺迷走神经,调解血清胰岛素的水平,而迷走神经肝支对此的作用并不显著。Shin等[21]的研究也报道,迷走神经肝支的去留并不影响转流术后饮食量及体质量的变化。而我们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大相径庭,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迷走神经肝支在糖代谢调节以及体质量调节中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而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门静脉迷走神经肝支的激活刺激了外周胰岛素、胃肠激素释放,从而达到调控血糖、抑制摄食的作用,以此长期维持低体质量。对GLP-1电生理研究[22]表明,GLP-1含量的增加可以引起迷走神经肝支传入信号放电率增加,与此同时胰腺迷走神经分支传出的放电率也会增加。因此,胃肠激素的含量改变可以兴奋迷走神经,进而刺激中枢,调控下游迷走神经应答,影响血糖调控的稳态,如在急慢性迷走神经损伤时,胰岛素敏感性会显著下降[23]。Koda等[10]对PYY的研究表明,对大鼠模型进行双侧膈下迷走神经离断后,PYY介导的对下丘脑孤束核饱腹感的神经冲动显著下降,提示在迷走神经切断后,中枢对食欲的调节功能下降,PYY分泌量减少,导致体质量上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迷走神经离断后,血清PYY含量减少,同时体质量上升。Page等[24]的研究也证实,通过对胃肠迷走神经的干预,可以成为控制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综合以上结论,我们认为,迷走神经肝支通过神经通路和相关的靶器官作用,从而在调节血糖稳态的过程及调控饮食、体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DJB手术可以显著降低非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水平,同时提高血清中GLP-1、PYY含量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对于改善其糖尿病状态效果显著,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可以更持久地维持低体质量,并增加胰岛素水平、GLP-1、PYY的含量,但是迷走神经肝支血糖调控及胃肠激素影响的机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