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晔, 张连阳, 谭浩, 孙士锦, 李阳. 细胞骨架改构在LPS作用后VE-Cad胞吞途径转化中的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3): 269-273. doi: 10.7507/1007-9424.20150073 复制
血管通透性增高即血管渗漏表现为血管对液体、血浆蛋白及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高,导致难以纠正的组织水肿和内环境紊乱加剧,引起腹腔积液、肠壁水肿、继发性腹内高压、腹腔间隙综合征、肠道细菌移位、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合并症发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5]。研究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发生机理有助于维持体内液体平衡,改善疗效和提高生存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是严重腹部创伤后重要的病理学改变。本课题组前期对其发生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在质膜上的表达下调是LPS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的重要原因;在LPS处理的不同时期,VE-cad的胞吞由不同的途径介导,在早期(1 h)由网格蛋白介导,在后期(4 h后)由微囊介导,两者共同调节LPS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然而,为什么LPS处理后会出现这两种胞吞方式?它们是如何进行转化的?目前尚不清楚。基础研究[6-9]提示,细胞骨架的改构可能在胞吞方式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采用免疫共沉淀和单层细胞通透性检测技术,观察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细胞骨架解聚剂和稳定剂对LPS作用后网格蛋白/微囊介导的VE-Cad胞吞、VE-Cad膜表达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以期从细胞骨架改构方面来探讨LPS作用后胞吞途径转化的原因。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设备
本实验所采用的细胞为CRL-2922人血管内皮细胞株,购自美国标准菌库(ATCC)。主要试剂:VE-cad、网格蛋白及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微囊主要的蛋白成分)抗体均购自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公司,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FITC-次毒蕈环肽、蛋白G-琼脂糖和LPS均购自Sigma公司,15%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培养小室购自Corning公司,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培养基)购自HyClone公司,质膜蛋白提取试剂盒购自Abcam公司,细胞骨架解聚剂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t D)和细胞骨架稳定剂Jasplakinolide(Jasp)均购自Enzo公司。设备:Leica TCS-SP共聚焦显微镜(Wetzlar公司,德国)。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以及接种
将CRL-2922细胞置于含有15%胎牛血清、4 500 mg/L葡萄糖、4 mmol/L L-谷氨酰胺、100 U/mL青霉素以及100 μg/m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当细胞生长至融合时进行实验。用于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的细胞接种在25 mL培养瓶中,用于单层细胞通透性检测的细胞接种在培养小室的半透膜上[10-11]。
1.2.2 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 h组及LPS-4 h组,LPS-1 h组及LPS-4 h组用终浓度为10 μg/mL的LPS分别作用1 h和4 h后观察细胞骨架形态,空白对照组任何时刻检测皆可。检测方法:取生长至融合的细胞,先用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37 ℃),再用0.3% Triton X-100和1% BSA透化30 min;再加入FITC-次毒蕈环肽孵育30 min(37 ℃);最后以PBS缓冲液洗涤3次[12-13]。在Leica TCS-SP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形态变化。
1.2.3 细胞骨架解聚剂和稳定剂对LPS作用后网格
蛋白/微囊介导的VE-Cad胞吞和膜VE-Cad表达的影响 实验分为LPS-1 h组、Cyt D+LPS-1 h组、LPS-4 h组及Jasp+LPS-4 h组。Cyt D+LPS-1 h组加入Cyt D(终浓度为2 µmol/L),Jasp+LPS-4 h组加入Jasp(终浓度为1 µmol/L),LPS的终浓度同上。实验重复4次。分别于相应时点检测网格蛋白/Cav1与VE-Cad的共沉淀和膜VE-Cad的表达水平。①网格蛋白/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按常规方法收集细胞和提取细胞总蛋白,蛋白裂解液中分别加入VE-cad抗体(1∶50稀释)和蛋白G-琼脂糖4 ℃过夜,洗涤沉淀并煮沸分离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网格蛋白/Cav1(1∶200稀释)的表达,洗膜后检测VE-cad的表达[14-15],以网格蛋白或Cav1与VE-cad条带光密度值的比值反映共沉淀水平。②膜VE-Cad的表达:收集细胞,采用质膜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胞浆和质膜蛋白(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质膜中VE-Cad的表达水平,以膜VE-Cad与β-actin光密度值的比值反映膜VE-Cad的表达水平。
1.2.4 细胞骨架解聚剂和稳定剂对LPS作用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 h组、Cyt D+LPS-1 h组、LPS-4 h组及Jasp+LPS-4 h组,各物质的终浓度同上。分别于相应时点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空白对照组任何时刻检测皆可),实验重复4次。检测方法:取细胞生长融合的培养小室,在培养小室的上腔液中加入FITC-BSA作为示踪剂后,在下腔液中取样检测荧光强度,每15分钟取样1次,共8次,以累积荧光透过率反映血管通透性,计算方法参考文献[16-1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
空白对照组的CRL-2922细胞中肌动蛋白呈均匀散在分布,细胞骨架无明显的聚合;LPS作用1 h时,肌动蛋白聚集呈点片状,发生明显聚合,可见细胞中有细长的张力丝形成;LPS作用4 h时,肌动蛋白重新显示出散在分布的趋势,细胞骨架解聚,张力丝几近消失(图 1)。

2.2 网格蛋白/Cav1与VE-Cad共沉淀和膜VE-Cad
的表达结果与LPS-1 h组比较,Cyt D+LPS-1 h组细胞网格蛋白和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P<0.05),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高(P<0.05),且膜VE-Cad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LPS-4 h组比较,Jasp+LPS-4 h组细胞网格蛋白和VE-Cad的共沉淀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P<0.05),且膜VE-Cad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见图 2和图 3。提示在LPS作用前期(1 h时),Cyt D可抑制网格蛋白与VE-Cad的共定位,增高Cav1与VE-Cad的共定位,降低膜VE-Cad的表达;在LPS作用后期(4 h时),Jasp可抑制Cav1与VE-Cad的共定位,同时上调了膜VE-Cad的表达。
2.3 血管通透性检测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1 h组和LPS-4 h组的累积荧光透过率均较高(P<0.05);与LPS-1 h组比较,Cyt D+LPS-1 h组的累积荧光透过率较高(P<0.05);与LPS-4 h组比较,Jasp+LPS-4 h组的累积荧光透过率较低(P<0.05),见图 4。提示在LPS作用前期(1 h时),Cyt D可增强血管通透性;在LPS作用后期(4 h时),Jasp可抑制血管通透性。

3 讨论
基础研究[6-9]表明,细胞骨架的改构可能在胞吞方式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Engqvist-Goldstein等[6]报道,通过遗传学或化学的方法破坏酵母皮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后,可以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功能。Yarar等[7]发现,细胞骨架解聚剂latrunculin A可使包被网格蛋白的小泡的形成数量降低80%。此外,latrunculin A可引起大量的微囊阳性的膜结构快速进入细胞[8]。Shen等[9]发现,在Madin-Darby犬肾细胞中,latrunculin A引起微囊胞吞紧密连接中的重要组成蛋白即咬合蛋白,最终导致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此笔者推测,细胞骨架改构可能是LPS作用后胞吞途径转化的重要原因,并通过本实验进行验证。结果提示,与LPS-1 h组比较,Cyt D+LPS-1 h组细胞网格蛋白和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高,膜VE-Cad的表达水平降低,血管通透性升高;与LPS-4 h组比较,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膜VE-Cad的表达水平升高,血管通透性下降。提示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先发生聚合,然后解聚,这种改构促使VE-Cad胞吞途径从由网格蛋白介导转化为由微囊介导。
目前认为,LPS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细胞间途径和跨细胞途径。①细胞间途径:LPS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张力丝形成并收缩,导致细胞间黏附连接破坏、细胞间隙增大和血管通透性增高[18];②跨细胞途径:LPS通过微囊对大分子物质的直接胞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19]。最近的研究[20]认为,细胞间途径开放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主要原因,而细胞间途径开放主要由内皮细胞张力丝形成并收缩引起[21]。结合本实验结果和前期结果,可以认为,在LPS作用后期(4 h后),尽管此时已发生细胞骨架的解聚,通过张力丝收缩而导致的细胞间途径开放作用减弱,但其可以通过促使微囊介导的VE-cad胞吞,加重膜VE-cad的表达丢失,从而维持细胞间隙增大和细胞间途径开放,导致持续的血管通透性增高。但是,细胞骨架引起网格蛋白和微囊介导这两种胞吞方式转化的机理如何,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骨架的结构(调节胞吞装置在质膜中的定位)及其机械功能(操控囊泡从质膜分离、内陷和进入胞浆)有关[22-25],尚待进一步研究。
血管通透性增高即血管渗漏表现为血管对液体、血浆蛋白及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高,导致难以纠正的组织水肿和内环境紊乱加剧,引起腹腔积液、肠壁水肿、继发性腹内高压、腹腔间隙综合征、肠道细菌移位、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合并症发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5]。研究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发生机理有助于维持体内液体平衡,改善疗效和提高生存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是严重腹部创伤后重要的病理学改变。本课题组前期对其发生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在质膜上的表达下调是LPS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的重要原因;在LPS处理的不同时期,VE-cad的胞吞由不同的途径介导,在早期(1 h)由网格蛋白介导,在后期(4 h后)由微囊介导,两者共同调节LPS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然而,为什么LPS处理后会出现这两种胞吞方式?它们是如何进行转化的?目前尚不清楚。基础研究[6-9]提示,细胞骨架的改构可能在胞吞方式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采用免疫共沉淀和单层细胞通透性检测技术,观察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细胞骨架解聚剂和稳定剂对LPS作用后网格蛋白/微囊介导的VE-Cad胞吞、VE-Cad膜表达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以期从细胞骨架改构方面来探讨LPS作用后胞吞途径转化的原因。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设备
本实验所采用的细胞为CRL-2922人血管内皮细胞株,购自美国标准菌库(ATCC)。主要试剂:VE-cad、网格蛋白及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微囊主要的蛋白成分)抗体均购自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公司,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FITC-次毒蕈环肽、蛋白G-琼脂糖和LPS均购自Sigma公司,15%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培养小室购自Corning公司,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培养基)购自HyClone公司,质膜蛋白提取试剂盒购自Abcam公司,细胞骨架解聚剂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t D)和细胞骨架稳定剂Jasplakinolide(Jasp)均购自Enzo公司。设备:Leica TCS-SP共聚焦显微镜(Wetzlar公司,德国)。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以及接种
将CRL-2922细胞置于含有15%胎牛血清、4 500 mg/L葡萄糖、4 mmol/L L-谷氨酰胺、100 U/mL青霉素以及100 μg/m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当细胞生长至融合时进行实验。用于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的细胞接种在25 mL培养瓶中,用于单层细胞通透性检测的细胞接种在培养小室的半透膜上[10-11]。
1.2.2 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 h组及LPS-4 h组,LPS-1 h组及LPS-4 h组用终浓度为10 μg/mL的LPS分别作用1 h和4 h后观察细胞骨架形态,空白对照组任何时刻检测皆可。检测方法:取生长至融合的细胞,先用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37 ℃),再用0.3% Triton X-100和1% BSA透化30 min;再加入FITC-次毒蕈环肽孵育30 min(37 ℃);最后以PBS缓冲液洗涤3次[12-13]。在Leica TCS-SP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形态变化。
1.2.3 细胞骨架解聚剂和稳定剂对LPS作用后网格
蛋白/微囊介导的VE-Cad胞吞和膜VE-Cad表达的影响 实验分为LPS-1 h组、Cyt D+LPS-1 h组、LPS-4 h组及Jasp+LPS-4 h组。Cyt D+LPS-1 h组加入Cyt D(终浓度为2 µmol/L),Jasp+LPS-4 h组加入Jasp(终浓度为1 µmol/L),LPS的终浓度同上。实验重复4次。分别于相应时点检测网格蛋白/Cav1与VE-Cad的共沉淀和膜VE-Cad的表达水平。①网格蛋白/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按常规方法收集细胞和提取细胞总蛋白,蛋白裂解液中分别加入VE-cad抗体(1∶50稀释)和蛋白G-琼脂糖4 ℃过夜,洗涤沉淀并煮沸分离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网格蛋白/Cav1(1∶200稀释)的表达,洗膜后检测VE-cad的表达[14-15],以网格蛋白或Cav1与VE-cad条带光密度值的比值反映共沉淀水平。②膜VE-Cad的表达:收集细胞,采用质膜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胞浆和质膜蛋白(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质膜中VE-Cad的表达水平,以膜VE-Cad与β-actin光密度值的比值反映膜VE-Cad的表达水平。
1.2.4 细胞骨架解聚剂和稳定剂对LPS作用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1 h组、Cyt D+LPS-1 h组、LPS-4 h组及Jasp+LPS-4 h组,各物质的终浓度同上。分别于相应时点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空白对照组任何时刻检测皆可),实验重复4次。检测方法:取细胞生长融合的培养小室,在培养小室的上腔液中加入FITC-BSA作为示踪剂后,在下腔液中取样检测荧光强度,每15分钟取样1次,共8次,以累积荧光透过率反映血管通透性,计算方法参考文献[16-1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
空白对照组的CRL-2922细胞中肌动蛋白呈均匀散在分布,细胞骨架无明显的聚合;LPS作用1 h时,肌动蛋白聚集呈点片状,发生明显聚合,可见细胞中有细长的张力丝形成;LPS作用4 h时,肌动蛋白重新显示出散在分布的趋势,细胞骨架解聚,张力丝几近消失(图 1)。

2.2 网格蛋白/Cav1与VE-Cad共沉淀和膜VE-Cad
的表达结果与LPS-1 h组比较,Cyt D+LPS-1 h组细胞网格蛋白和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P<0.05),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高(P<0.05),且膜VE-Cad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LPS-4 h组比较,Jasp+LPS-4 h组细胞网格蛋白和VE-Cad的共沉淀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P<0.05),且膜VE-Cad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见图 2和图 3。提示在LPS作用前期(1 h时),Cyt D可抑制网格蛋白与VE-Cad的共定位,增高Cav1与VE-Cad的共定位,降低膜VE-Cad的表达;在LPS作用后期(4 h时),Jasp可抑制Cav1与VE-Cad的共定位,同时上调了膜VE-Cad的表达。
2.3 血管通透性检测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1 h组和LPS-4 h组的累积荧光透过率均较高(P<0.05);与LPS-1 h组比较,Cyt D+LPS-1 h组的累积荧光透过率较高(P<0.05);与LPS-4 h组比较,Jasp+LPS-4 h组的累积荧光透过率较低(P<0.05),见图 4。提示在LPS作用前期(1 h时),Cyt D可增强血管通透性;在LPS作用后期(4 h时),Jasp可抑制血管通透性。

3 讨论
基础研究[6-9]表明,细胞骨架的改构可能在胞吞方式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Engqvist-Goldstein等[6]报道,通过遗传学或化学的方法破坏酵母皮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后,可以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功能。Yarar等[7]发现,细胞骨架解聚剂latrunculin A可使包被网格蛋白的小泡的形成数量降低80%。此外,latrunculin A可引起大量的微囊阳性的膜结构快速进入细胞[8]。Shen等[9]发现,在Madin-Darby犬肾细胞中,latrunculin A引起微囊胞吞紧密连接中的重要组成蛋白即咬合蛋白,最终导致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此笔者推测,细胞骨架改构可能是LPS作用后胞吞途径转化的重要原因,并通过本实验进行验证。结果提示,与LPS-1 h组比较,Cyt D+LPS-1 h组细胞网格蛋白和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高,膜VE-Cad的表达水平降低,血管通透性升高;与LPS-4 h组比较,Cav1与VE-Cad的共沉淀水平较低,膜VE-Cad的表达水平升高,血管通透性下降。提示LPS作用后细胞骨架先发生聚合,然后解聚,这种改构促使VE-Cad胞吞途径从由网格蛋白介导转化为由微囊介导。
目前认为,LPS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细胞间途径和跨细胞途径。①细胞间途径:LPS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张力丝形成并收缩,导致细胞间黏附连接破坏、细胞间隙增大和血管通透性增高[18];②跨细胞途径:LPS通过微囊对大分子物质的直接胞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19]。最近的研究[20]认为,细胞间途径开放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主要原因,而细胞间途径开放主要由内皮细胞张力丝形成并收缩引起[21]。结合本实验结果和前期结果,可以认为,在LPS作用后期(4 h后),尽管此时已发生细胞骨架的解聚,通过张力丝收缩而导致的细胞间途径开放作用减弱,但其可以通过促使微囊介导的VE-cad胞吞,加重膜VE-cad的表达丢失,从而维持细胞间隙增大和细胞间途径开放,导致持续的血管通透性增高。但是,细胞骨架引起网格蛋白和微囊介导这两种胞吞方式转化的机理如何,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骨架的结构(调节胞吞装置在质膜中的定位)及其机械功能(操控囊泡从质膜分离、内陷和进入胞浆)有关[22-25],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