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马立斌, 柴琛, 曹农.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11): 1444-1447. doi: 10.7507/1007-9424.20140344 复制
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SSI发生率为4.26%~5.20% [1-2]。SSI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额外的医疗费用,甚至可能直接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SSI的预防和控制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引起了医院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主要就SSI发生的可变因素及预防措施做一介绍。
1 SSI的定义
SSI是指发生在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以筋膜为界,其浅部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是肌肉和腔隙的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器官(腔隙)感染。
2 SSI的危险因素
经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SSI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已得知高龄、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抗生素使用不当、慢性基础疾病等与SSI有明确关系。SSI危险因素的研究对SSI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SSI的不可变因素
2.1.1 患者自身因素
有研究[3-4]表明,年龄、肥胖、术前营养不良、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恶性肿瘤与SSI发生率有关。Harrington等[5]的临床研究也发现,年龄、肥胖、糖尿病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老龄及肥胖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几率明显升高。另外,也有研究[6]显示,恶性疾病爆发是SSI的危险因素。
2.1.2 医源性因素
2011年李金娜等[7]的研究报道,SSI与手术部位、住院时间、有无植入物有显著关系。根据Berard标准,切口等级分为:①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②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③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④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切口类型是发生切口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切口,其切口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Ⅱ类以上的切口,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感染率明显上升。2013年田娟等[8]在普外科实施的1 234例手术中调查发现,感染病例多集中在结肠、直肠手术,占所有调查对象的55%,与2006年李莹等[9]调查的1 878例外科腹部手术中结直肠切除术感染率最高一致。也有研究[10]报道,泌尿系感染居医院感染的前3位,且70%与尿管有关。可见,不同的手术部位,SSI的发生率是不同的。
2.2 SSI的可变因素
2.2.1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现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如果抗生素应用恰当,其抗感染效果是肯定的。对于高危易感创口的预防,关键是选用何种抗生素及应用抗生素的时机。目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太长。术前和术中不用药而术后再用药,错过了最佳用药时间,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加[11]。李文斌等[12]在72例急性阑尾炎术前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中发现,术前0~2 h使用抗生素和未使用抗生素的2组患者SSI的发生率分别是8.3%和19.7%,其结果提示,术前0~2 h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另外,过度滥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切口感染。有研究[13-14]报道,术后使用抗生素96 h比使用抗生素48 h导致SSI的发生率高18%~32%。
2.2.2 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不同的医生手术后医院感染危险指数均不同。钟振峰等[15]回顾性调查普外科11名主刀医生的534例手术中,发生SSI者有19例,感染率为3.6%,调整感染率为6%;未发生SSI的医生有4名,调整感染专率高于科室平均水平(6%)的主刀医生有3名。不同的手术医生对于相同的手术部位术后的感染率不同,这就要求每位手术医生及时了解其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的动态,并能与同科室其他手术医生相比较而了解自己手术质量。同时可以促使手术医生及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改进手术操作及手术后医护处理的质量,以降低SSI发生率。
2.2.3 手术时间的长短
手术时间过长也是SSI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手术时间越长,发生SSI的机会就越大。马红丽[16]报道,手术时间<120 min者SSI发生率为1.46%,明显低于手术时间≥120 min手术组的7.16%。Pessaux等[17]在研究中统计,手术时间<60 min者SSI发生率为6.2%,61~120 min者为12.2%,≥120 min者SSI发生率为27.7%。另外,Medeiros等[18]报道,手术持续≥2.5 h时SSI发生率为9.5%,而手术时间<2.5 h时SSI发生率为3.4%。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机体的创伤就越大,从而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肠道细菌易位生长[19]。排除其他相关因素,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的时间就越长,发生SSI的几率也就越大。
2.2.4 手术技巧和缝合技术
手术医生的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及缝合技术可能影响手术后切口愈合,导致SSI。因为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及缝合技术欠佳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会造成手术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几率增加,同时降低了患者局部及全身抵抗力,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增加了SSI几率[20]。因此,要求外科医生应进行长期专业的技能训练,术中缝合切口时组织对合要好,不能留死腔,止血要彻底,清理干净污液异物,使用电刀时电流不能过大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尤其在进行消化道重建时,要根据不同的吻合方式选择最佳的吻合材料,熟练掌握吻合技术[21-22]。
2.2.5 手术方式的选择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外科领域。腹腔镜手术在创口暴露面积、对创口组织与血管的损伤、切口长度、出血量、进食时间、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性手术[23],致病菌侵入的机会减少,从而减少了SSI的发生率。
2.2.6 术中因素
术中患者体温过低也与SSI相关。McAnally等[24]研究报道,术中低温是小儿外科SSI的危险因素。
3 SSI的预防措施
3.1 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在外科领域正确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SSI发生率。如果围手术期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降低术后SSI发生率,而且还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25]。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就要掌握好适应证,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用药时机,并坚持短程用药的原则,避免滥用[26]。
3.1.1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27 ]
①根据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如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中污染不可避免的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中、大手术。②使用人工材料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等。③清洁大手术,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乳腺癌根治术、门静脉高压症的门体静脉分流术、含脾切除的门奇静脉断流术、巨脾切除术等。有文献[28]报道,在清洁切口的甲状腺手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SSI无关。④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⑤术前已发生污染的手术(如消化道创伤及其他部位开放性创伤)。
3.1.2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
陈进才[27]对1年内外科感染物标本(包括腹腔脓液、胆汁、伤口分泌物、血液、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提取并鉴定,分离得到763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居首位,与国外Fiorio等[29]的报道相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临床上一般首选广谱抗生素。可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有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头孢菌素中,头孢一代对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具有最强的杀菌活性,但对于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则其杀菌活性不如头孢二代,更不如头孢三代。我们应根据手术部位进行选择,如头孢一代(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在预防头、颈、四肢切口感染上有其优势;但在预防胸、腹部SSI时,则广泛使用头孢二代(头孢呋辛等)并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头孢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也日见增多。下消化道手术(或创伤)且有明显污染时,预防用药应当覆盖常见的厌氧菌。能同时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有哌拉西林、头孢美他醇,以及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舒巴坦、替丁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但更常采用的方案是在一种不具有抗厌氧菌活性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专门针对厌氧菌的抗菌药,如甲硝唑,也可加用克林霉素[30]。近年有研究[31]报道,注射用头孢美唑钠预防术后感染总有效率为90.7%,其中,对大肠埃希菌清除率为91.2%,对脆弱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清除率为100%。头孢美唑钠对外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依从性好,可作为外科实践中防治感染的重要选择。
3.1.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32 -33 ]
①对于择期手术者,手术开始前30 min经静脉一次给药,较快速推进。若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4 h或者失血量大于1 500 mL者,手术中应追加1个剂量(使用半衰期长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除外),手术后不再用药。②对于急诊手术者,如果不伴有复杂情况如穿孔、坏疽、积脓,且手术能够完整清除感染灶(器官)者,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用药方案同上。③对于手术前已经发生污染者,如创伤,就诊时立即使用抗生素,若伤后3~4 h内能得到抗生素治疗,除手术开始前再给1个剂量外,手术后宜用药1~2 d;伴空腔脏器破裂者,宜用药2~3 d。④对于伤后就诊晚(>8 h)、未能及时得到抗生素治疗并且污染较重或伴有空腔脏器破裂患者,宜术后使用抗生素5 d左右。
3.2 做好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
对于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的胃肠道准备,只需术前24 h口服抗生素即可使肠腔内和血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没有必要长时间的术前准备[34]。对于一些慢性疾病,要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做好术前评估,如糖尿病患者,术前要控制好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应加强保肝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防止术中止血困难而延长手术时间。术前将心肺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防止麻醉过程中和(或)术中发生意外而延长手术时间[35]。通过完善的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面暴露时间,可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3.3 提高手术技巧和操作技能
加强手术操作医生的手术技术培训,提高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及缝合技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手术步骤;加强手术操作者、助手及器械护士之间的默契,使手术更精准、默契,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SSI的发生率。建立专业的手术医生队伍,开展SSI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将感染情况反馈给医疗小组,了解手术质量,查找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早改进手术操作技能和发现手术的无菌操作技能的执行情况,以降低SSI发生率[36]。
3.4 腹腔镜手术的开展
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工业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为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加上医生越来越娴熟的操作,使得许多过去的开放性手术现在已被腔镜手术取而代之。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出血量少、微创、疼痛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医学。由于腹腔镜手术大大地减少了创口暴露面积,而且可以减少手术操作者对创口组织的损伤,能降低SSI的发生率。有文献[37]报道,与一般腹部开腹手术相比,肥胖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的SSI发生率降低70%~80%。
总之,SSI的预防依然是外科系统的难题。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手术技巧和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方式不当等均是影响SSI的危险因素。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SSI的预防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SSI发生率为4.26%~5.20% [1-2]。SSI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额外的医疗费用,甚至可能直接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SSI的预防和控制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引起了医院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主要就SSI发生的可变因素及预防措施做一介绍。
1 SSI的定义
SSI是指发生在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以筋膜为界,其浅部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是肌肉和腔隙的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器官(腔隙)感染。
2 SSI的危险因素
经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SSI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已得知高龄、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抗生素使用不当、慢性基础疾病等与SSI有明确关系。SSI危险因素的研究对SSI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SSI的不可变因素
2.1.1 患者自身因素
有研究[3-4]表明,年龄、肥胖、术前营养不良、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恶性肿瘤与SSI发生率有关。Harrington等[5]的临床研究也发现,年龄、肥胖、糖尿病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老龄及肥胖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几率明显升高。另外,也有研究[6]显示,恶性疾病爆发是SSI的危险因素。
2.1.2 医源性因素
2011年李金娜等[7]的研究报道,SSI与手术部位、住院时间、有无植入物有显著关系。根据Berard标准,切口等级分为:①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②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③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④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切口类型是发生切口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切口,其切口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Ⅱ类以上的切口,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感染率明显上升。2013年田娟等[8]在普外科实施的1 234例手术中调查发现,感染病例多集中在结肠、直肠手术,占所有调查对象的55%,与2006年李莹等[9]调查的1 878例外科腹部手术中结直肠切除术感染率最高一致。也有研究[10]报道,泌尿系感染居医院感染的前3位,且70%与尿管有关。可见,不同的手术部位,SSI的发生率是不同的。
2.2 SSI的可变因素
2.2.1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现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如果抗生素应用恰当,其抗感染效果是肯定的。对于高危易感创口的预防,关键是选用何种抗生素及应用抗生素的时机。目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太长。术前和术中不用药而术后再用药,错过了最佳用药时间,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加[11]。李文斌等[12]在72例急性阑尾炎术前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中发现,术前0~2 h使用抗生素和未使用抗生素的2组患者SSI的发生率分别是8.3%和19.7%,其结果提示,术前0~2 h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另外,过度滥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切口感染。有研究[13-14]报道,术后使用抗生素96 h比使用抗生素48 h导致SSI的发生率高18%~32%。
2.2.2 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不同的医生手术后医院感染危险指数均不同。钟振峰等[15]回顾性调查普外科11名主刀医生的534例手术中,发生SSI者有19例,感染率为3.6%,调整感染率为6%;未发生SSI的医生有4名,调整感染专率高于科室平均水平(6%)的主刀医生有3名。不同的手术医生对于相同的手术部位术后的感染率不同,这就要求每位手术医生及时了解其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的动态,并能与同科室其他手术医生相比较而了解自己手术质量。同时可以促使手术医生及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改进手术操作及手术后医护处理的质量,以降低SSI发生率。
2.2.3 手术时间的长短
手术时间过长也是SSI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手术时间越长,发生SSI的机会就越大。马红丽[16]报道,手术时间<120 min者SSI发生率为1.46%,明显低于手术时间≥120 min手术组的7.16%。Pessaux等[17]在研究中统计,手术时间<60 min者SSI发生率为6.2%,61~120 min者为12.2%,≥120 min者SSI发生率为27.7%。另外,Medeiros等[18]报道,手术持续≥2.5 h时SSI发生率为9.5%,而手术时间<2.5 h时SSI发生率为3.4%。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机体的创伤就越大,从而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肠道细菌易位生长[19]。排除其他相关因素,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的时间就越长,发生SSI的几率也就越大。
2.2.4 手术技巧和缝合技术
手术医生的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及缝合技术可能影响手术后切口愈合,导致SSI。因为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及缝合技术欠佳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会造成手术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几率增加,同时降低了患者局部及全身抵抗力,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增加了SSI几率[20]。因此,要求外科医生应进行长期专业的技能训练,术中缝合切口时组织对合要好,不能留死腔,止血要彻底,清理干净污液异物,使用电刀时电流不能过大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尤其在进行消化道重建时,要根据不同的吻合方式选择最佳的吻合材料,熟练掌握吻合技术[21-22]。
2.2.5 手术方式的选择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外科领域。腹腔镜手术在创口暴露面积、对创口组织与血管的损伤、切口长度、出血量、进食时间、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性手术[23],致病菌侵入的机会减少,从而减少了SSI的发生率。
2.2.6 术中因素
术中患者体温过低也与SSI相关。McAnally等[24]研究报道,术中低温是小儿外科SSI的危险因素。
3 SSI的预防措施
3.1 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在外科领域正确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SSI发生率。如果围手术期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降低术后SSI发生率,而且还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25]。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就要掌握好适应证,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用药时机,并坚持短程用药的原则,避免滥用[26]。
3.1.1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27 ]
①根据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如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中污染不可避免的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中、大手术。②使用人工材料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等。③清洁大手术,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乳腺癌根治术、门静脉高压症的门体静脉分流术、含脾切除的门奇静脉断流术、巨脾切除术等。有文献[28]报道,在清洁切口的甲状腺手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SSI无关。④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⑤术前已发生污染的手术(如消化道创伤及其他部位开放性创伤)。
3.1.2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
陈进才[27]对1年内外科感染物标本(包括腹腔脓液、胆汁、伤口分泌物、血液、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提取并鉴定,分离得到763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居首位,与国外Fiorio等[29]的报道相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临床上一般首选广谱抗生素。可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有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头孢菌素中,头孢一代对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具有最强的杀菌活性,但对于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则其杀菌活性不如头孢二代,更不如头孢三代。我们应根据手术部位进行选择,如头孢一代(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在预防头、颈、四肢切口感染上有其优势;但在预防胸、腹部SSI时,则广泛使用头孢二代(头孢呋辛等)并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头孢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也日见增多。下消化道手术(或创伤)且有明显污染时,预防用药应当覆盖常见的厌氧菌。能同时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有哌拉西林、头孢美他醇,以及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舒巴坦、替丁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但更常采用的方案是在一种不具有抗厌氧菌活性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专门针对厌氧菌的抗菌药,如甲硝唑,也可加用克林霉素[30]。近年有研究[31]报道,注射用头孢美唑钠预防术后感染总有效率为90.7%,其中,对大肠埃希菌清除率为91.2%,对脆弱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清除率为100%。头孢美唑钠对外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依从性好,可作为外科实践中防治感染的重要选择。
3.1.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32 -33 ]
①对于择期手术者,手术开始前30 min经静脉一次给药,较快速推进。若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4 h或者失血量大于1 500 mL者,手术中应追加1个剂量(使用半衰期长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除外),手术后不再用药。②对于急诊手术者,如果不伴有复杂情况如穿孔、坏疽、积脓,且手术能够完整清除感染灶(器官)者,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用药方案同上。③对于手术前已经发生污染者,如创伤,就诊时立即使用抗生素,若伤后3~4 h内能得到抗生素治疗,除手术开始前再给1个剂量外,手术后宜用药1~2 d;伴空腔脏器破裂者,宜用药2~3 d。④对于伤后就诊晚(>8 h)、未能及时得到抗生素治疗并且污染较重或伴有空腔脏器破裂患者,宜术后使用抗生素5 d左右。
3.2 做好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
对于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的胃肠道准备,只需术前24 h口服抗生素即可使肠腔内和血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没有必要长时间的术前准备[34]。对于一些慢性疾病,要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做好术前评估,如糖尿病患者,术前要控制好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应加强保肝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防止术中止血困难而延长手术时间。术前将心肺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防止麻醉过程中和(或)术中发生意外而延长手术时间[35]。通过完善的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面暴露时间,可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3.3 提高手术技巧和操作技能
加强手术操作医生的手术技术培训,提高手术技巧、操作技能及缝合技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手术步骤;加强手术操作者、助手及器械护士之间的默契,使手术更精准、默契,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SSI的发生率。建立专业的手术医生队伍,开展SSI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将感染情况反馈给医疗小组,了解手术质量,查找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早改进手术操作技能和发现手术的无菌操作技能的执行情况,以降低SSI发生率[36]。
3.4 腹腔镜手术的开展
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工业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为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加上医生越来越娴熟的操作,使得许多过去的开放性手术现在已被腔镜手术取而代之。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出血量少、微创、疼痛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医学。由于腹腔镜手术大大地减少了创口暴露面积,而且可以减少手术操作者对创口组织的损伤,能降低SSI的发生率。有文献[37]报道,与一般腹部开腹手术相比,肥胖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的SSI发生率降低70%~80%。
总之,SSI的预防依然是外科系统的难题。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手术技巧和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方式不当等均是影响SSI的危险因素。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SSI的预防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