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东台 224200);
  • 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南通 226001);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脾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并观察MSCs在体内的迁徙情况。 方法 收集1只SD雄性大鼠胫骨及股骨的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及扩增雄性SD大鼠的骨髓MSCs,再行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第4代骨髓MSCs的表面标志物。联合应用D-氨基半乳糖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建立24只雌性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2)大鼠于造模后24 h行骨髓MSCs脾内移植;空白对照组(n=12)仅于脾内注射0.5 mL生理盐水。2组大鼠于移植后均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Y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基因)的表达,并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 第4代MSCs表达CD44和CD29,但不表达CD34。MSCs移植72 h及以后,实验组存活5只大鼠(41.7%),空白对照组存活3只大鼠(25.0%),2组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高。将雄性大鼠的骨髓MSCs移植于雌性大鼠的脾内后,在雌性大鼠肝脏中能检测到SRY基因的表达;且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肝功能在移植后4周明显改善。移植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点的ALT和TBIL水平均较低(P<0.05);移植后1周和2周,实验组的ALB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 骨髓MSCs经脾内移植后迁徙并定居于受损的肝脏内,可替代肝细胞的功能。

引用本文: 韩建平, 陈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脾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6): 669-674. doi: 10.7507/1007-9424.20140162 复制

  • 上一篇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处理
  • 下一篇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