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仍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1]。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癌症数据[2],估计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肺癌。随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推广,T1a~b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检出率提高。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与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比较,能够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肺实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推荐作为周围型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手术方式。肺段切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周围型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相似[3]。肺段切除术属于解剖性切除,肿瘤学效果更好[4-7],其优势可能在远期得以体现。然而,目前两种亚肺叶切除术治疗T1a~bN0M0期NSCLC的远期(10年)预后差异尚不明确。
本文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纳入亚肺叶切除治疗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数据,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ing,PSM)后,对患者远期预后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使用SEER*Stat(版本8.4.1.2)软件下载患者数据。纳入标准:(1)肺和支气管源性恶性肿瘤患者,且诊断时间为2004—2015年;(2)年龄18~89岁;(3)部位编码为C34.1~C34.3,且偏侧为左侧或右侧;(4)组织学类型ICD-O-3编码为8256/3、8257/3、8250/3、8551/3、8260/3、8265/3、8230/3、8253/3、8254/3、8480/3、8333/3、8144/3、8140/3、8070/3、8071/3、8072/3、8083/3、8082/3、8012/3、8560/3、8022/3、8031/3、8032/3、8972/3、8090/3;(5)肿瘤直径≤2 cm;(6)行区域淋巴结检查,数目不少于1个,且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7)符合AJCC第6版T1、N0、M0标准;(8)未接受放疗和化疗,或化疗情况未知;(9)手术方式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排除标准:生存时间未知或术后1个月内死亡或删失。按手术方式分将患者为肺段组和楔形组。
1.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性别;(2)年龄,即患者初诊为NSCLC时的年龄;(3)肿瘤直径;(4)肿瘤位置:根据位置编码和侧别编码重编码为5个肺叶;(5)组织学类型:根据ICD-O-3重编码为5个主要类型(腺癌、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肉瘤样癌);(6)区域淋巴结切除数(number of regional nodes dissected,RND)。
本研究主要终点为OS,即从确诊到全因死亡的时间。次要终点是DSS,即从确诊到死于肺癌的时间。同时记录末次随访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和绘图使用R软件包(版本4.3.1,https://www.R-project.org/)。
1.3.1 基线资料分析
使用“twogrps”函数自动判断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1.3.2 倾向性评分匹配
通过“matchit”函数进行PSM,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位置。采用logistic回归估算倾向得分,按照1∶1比例最近邻匹配,卡钳值设为0.2,匹配过程中不进行替换。上述匹配因素的选择旨在消除术式选择时的混杂偏倚,而不干涉术后产生的变量(如组织学类型和RND)。组间的配对平衡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进行评估,SMD≤0.1表示组间资料平衡。
1.3.3 生存分析
组间生存差异分析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和受限平均生存时间(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法进行。(1)Kaplan-Meier法:使用“survfit”函数拟合生存函数、“jskm”函数估计DSS和OS,组间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ggsurvplot”函数绘制生存曲线;(2)RMST法:采用“rmst2”函数估计两组的RMST。
1.3.4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未分层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coxph”函数,获取log-rank P值。等比例风险假定(proportional hazards assumption,PHA)通过“cox.zph”和“ggcoxzph”函数使用Schoenfeld残差法判定,获得Schoenfeld P值。若某因素存在违背PHA的情况,则重新构建时间依赖的Cox回归模型。依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结合变量的实际临床意义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1.3.5 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时使用“surv_cutpoint”函数确定连续变量(年龄、肿瘤大小、RND)的最佳截点,“surv_categorize”函数自动将连续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亚组内分别计算10年内两组OS的RMST比值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使用“forestplot”函数绘制森林图。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依托于SEER数据库,对于使用已公开的、彻底去标识化的二次数据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可免于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额外审查流程。因此,本研究无需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正式审批。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分析
共纳入

PMS后,共843对患者匹配成功,两组患者性别(P=1.000)、年龄(P=0.771)、肿瘤直径(P=0.692)、位置(P=0.935)和组织学亚型(P=0.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段组的RND明显大于楔形组(P<0.001)。组间配对的平衡性良好(SMD<0.1);见表1。
2.2 生存分析
生存分析显示,肺段组的10年DSS率和10年DSS-RMST[68.0%(63.9%,72.3%)vs. 60.6%(56.4%,65.2%),P=0.011;8.35(8.15,8.56)年vs. 8.02(7.81,8.24)年,P=0.031]及10年OS率[40.8%(37.0%,45.0%)vs. 37.0%(33.4%,41.0%),P=0.049]优于楔形组,而5年DSS率和5年DSS-RMST[82.9%(80.2%,85.6%)vs. 79.5%(76.7%,82.4%),P=0.112;4.58(4.51,4.66)年vs. 4.56(4.49,4.63)年,P=0.628]、5年OS率和5年OS-RMST[68.9%(65.8%,72.1%)vs. 64.9%(61.8%,68.3%),P=0.096;4.28(4.19,4.36)年vs. 4.21(4.12,4.30)年,P=0.341]以及10年OS-RMST[7.00(6.77,7.22)年vs. 6.69(6.47,6.92)年,P=0.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

a:疾病特异性生存曲线;b:总体生存曲线
2.3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未分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和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RND和手术方式与DSS相关(P<0.05)。其中肿瘤组织学类型,虽然违反PHA假定,但根据既往报道,其仍具有临床意义,故作为分层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RND和手术方式是患者D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未分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和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RND和手术方式与OS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RND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2.4 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表明,性别,年龄,RND,肿瘤组织学类型为腺鳞癌、大细胞癌、鳞癌,肿瘤位于左上、左下、右上叶和肿瘤直径>1.6 cm的患者,两组OS的10年R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优势体现在腺癌(P=0.045)、右下叶(P=0.014)和肿瘤直径≤1.6 cm(P=0.006)的患者中;见图2。

使用未分层的PMST估计了两组(肺段组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肺段切除术治疗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10年DSS率为68.0%,10年OS率为40.8%,10年DSS-RMST为8.35年,均优于楔形切除术。但两组5年OS率、DSS率、OS-RMST、DSS-RMST和10年OS-R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性别和RND是DS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亚肺叶切除方式仅是DSS的独立危险因素。肺段组的10年OS-RMST仅在腺癌、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和肿瘤直径≤1.6 cm的患者中优于楔形组。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亚肺叶切除术治疗p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OS-RMST。目前,有关亚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RMST分析仍然较少,尤其缺乏10年OS-RMST、5年DSS-RMST和OS-RMST的差异分析。Wu等[8]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了Ⅰ~ⅢA期伴第二原发肺癌患者的OS-RMST,其中第一原发肺癌接受肺段切除术(n=30)和楔形切除术(n=119)患者的5年OS-RMST分别为45.5、4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该研究中的患者伴第二原发肺癌,且肿瘤分期为Ⅰ~ⅢA期,参考价值有限。
Potter等[9]比较了pT1a~cN0M0期NSCLC患者的预后,接受肺段切除术(n=20)和楔形切除术(n=31)患者的10年DSS率分别为81.3%和84.8%,10年OS率分别为59.9%和4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接受肺段切除术患者的10年DSS率和10年OS率优于楔形切除术。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研究[9]中患者的肿瘤分期为T1a~cN0M0期。由于T1cN0M0期患者的存在,样本的10年DSS率和10年OS率表现差异不明显。另外,该研究中接受亚肺叶切术的患者样本量较少,缺乏足够的统计学效力检测两组之间生存率差异。随机临床试验(GALGB 140503)[10]比较了周围型c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预后,接受肺段切除术(n=131)和楔形切除术(n=204)患者5年DSS率分别为89.2%和89.7%,5年OS率分别为81.9%和7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在5年OS率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临床ⅠA2期或纯实性肿瘤),肺段切除术可能具有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11]。此外,肺段切除术在手术切缘的获取上也可能具有优势[12]。然而,这些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明确。
研究[12]指出,在实性比>0.25、分期为T1a~bN0M0期NSCLC患者中,多因素分析表明OS死亡风险与患者年龄(HR=1.09)、性别(男性,HR=4.00)、癌胚抗原(HR=1.96)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非腺癌的NCSLC,HR=1.85)相关,而与手术方式无关。一项瑞典全国范围内肺癌人群的观察性队列研究[13]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OS死亡风险较低(HR=0.73)。一项关于Ⅰ期肺癌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14]显示,与楔形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的OS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80)。有报道[15]指出,行亚肺叶切除的cT1a~bN0M0期NSCLC患者中,RND少的患者OS预后明显更差(HR=1.50)。以上报道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Li等[16]指出,与楔形切除术相比,虽然肺段切除术在腺癌患者中的OS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鳞癌患者中的OS死亡风险较低(HR=0.69)。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腺癌患者中,肺段切除术的10年OS-RMST优于楔形切除术。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亚组分析采用的是10年OS-RMST法比较,而上述研究采用的是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两种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因此难免存在选择偏倚。研究队列中的
综上所述,对于身体机能正常、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前提下,建议优先采用肺段切除术以获得更好的DSS;而对于身体机能较差、预期寿命<10年的患者,亚肺叶切除方式的选择则更加灵活。亚肺叶切除中增加淋巴结清扫可能改善预后。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朝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初稿撰写与修改;潘宴青、孙云刚负责数据整理;邵丰负责研究设计,论文审阅与修改。
肺癌仍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1]。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癌症数据[2],估计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肺癌。随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推广,T1a~b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检出率提高。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与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比较,能够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肺实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推荐作为周围型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手术方式。肺段切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周围型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相似[3]。肺段切除术属于解剖性切除,肿瘤学效果更好[4-7],其优势可能在远期得以体现。然而,目前两种亚肺叶切除术治疗T1a~bN0M0期NSCLC的远期(10年)预后差异尚不明确。
本文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纳入亚肺叶切除治疗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数据,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ing,PSM)后,对患者远期预后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使用SEER*Stat(版本8.4.1.2)软件下载患者数据。纳入标准:(1)肺和支气管源性恶性肿瘤患者,且诊断时间为2004—2015年;(2)年龄18~89岁;(3)部位编码为C34.1~C34.3,且偏侧为左侧或右侧;(4)组织学类型ICD-O-3编码为8256/3、8257/3、8250/3、8551/3、8260/3、8265/3、8230/3、8253/3、8254/3、8480/3、8333/3、8144/3、8140/3、8070/3、8071/3、8072/3、8083/3、8082/3、8012/3、8560/3、8022/3、8031/3、8032/3、8972/3、8090/3;(5)肿瘤直径≤2 cm;(6)行区域淋巴结检查,数目不少于1个,且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7)符合AJCC第6版T1、N0、M0标准;(8)未接受放疗和化疗,或化疗情况未知;(9)手术方式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排除标准:生存时间未知或术后1个月内死亡或删失。按手术方式分将患者为肺段组和楔形组。
1.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性别;(2)年龄,即患者初诊为NSCLC时的年龄;(3)肿瘤直径;(4)肿瘤位置:根据位置编码和侧别编码重编码为5个肺叶;(5)组织学类型:根据ICD-O-3重编码为5个主要类型(腺癌、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肉瘤样癌);(6)区域淋巴结切除数(number of regional nodes dissected,RND)。
本研究主要终点为OS,即从确诊到全因死亡的时间。次要终点是DSS,即从确诊到死于肺癌的时间。同时记录末次随访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和绘图使用R软件包(版本4.3.1,https://www.R-project.org/)。
1.3.1 基线资料分析
使用“twogrps”函数自动判断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1.3.2 倾向性评分匹配
通过“matchit”函数进行PSM,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位置。采用logistic回归估算倾向得分,按照1∶1比例最近邻匹配,卡钳值设为0.2,匹配过程中不进行替换。上述匹配因素的选择旨在消除术式选择时的混杂偏倚,而不干涉术后产生的变量(如组织学类型和RND)。组间的配对平衡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进行评估,SMD≤0.1表示组间资料平衡。
1.3.3 生存分析
组间生存差异分析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和受限平均生存时间(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法进行。(1)Kaplan-Meier法:使用“survfit”函数拟合生存函数、“jskm”函数估计DSS和OS,组间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ggsurvplot”函数绘制生存曲线;(2)RMST法:采用“rmst2”函数估计两组的RMST。
1.3.4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未分层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coxph”函数,获取log-rank P值。等比例风险假定(proportional hazards assumption,PHA)通过“cox.zph”和“ggcoxzph”函数使用Schoenfeld残差法判定,获得Schoenfeld P值。若某因素存在违背PHA的情况,则重新构建时间依赖的Cox回归模型。依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结合变量的实际临床意义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1.3.5 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时使用“surv_cutpoint”函数确定连续变量(年龄、肿瘤大小、RND)的最佳截点,“surv_categorize”函数自动将连续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亚组内分别计算10年内两组OS的RMST比值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使用“forestplot”函数绘制森林图。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依托于SEER数据库,对于使用已公开的、彻底去标识化的二次数据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可免于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额外审查流程。因此,本研究无需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正式审批。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分析
共纳入

PMS后,共843对患者匹配成功,两组患者性别(P=1.000)、年龄(P=0.771)、肿瘤直径(P=0.692)、位置(P=0.935)和组织学亚型(P=0.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段组的RND明显大于楔形组(P<0.001)。组间配对的平衡性良好(SMD<0.1);见表1。
2.2 生存分析
生存分析显示,肺段组的10年DSS率和10年DSS-RMST[68.0%(63.9%,72.3%)vs. 60.6%(56.4%,65.2%),P=0.011;8.35(8.15,8.56)年vs. 8.02(7.81,8.24)年,P=0.031]及10年OS率[40.8%(37.0%,45.0%)vs. 37.0%(33.4%,41.0%),P=0.049]优于楔形组,而5年DSS率和5年DSS-RMST[82.9%(80.2%,85.6%)vs. 79.5%(76.7%,82.4%),P=0.112;4.58(4.51,4.66)年vs. 4.56(4.49,4.63)年,P=0.628]、5年OS率和5年OS-RMST[68.9%(65.8%,72.1%)vs. 64.9%(61.8%,68.3%),P=0.096;4.28(4.19,4.36)年vs. 4.21(4.12,4.30)年,P=0.341]以及10年OS-RMST[7.00(6.77,7.22)年vs. 6.69(6.47,6.92)年,P=0.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

a:疾病特异性生存曲线;b:总体生存曲线
2.3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未分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和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RND和手术方式与DSS相关(P<0.05)。其中肿瘤组织学类型,虽然违反PHA假定,但根据既往报道,其仍具有临床意义,故作为分层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RND和手术方式是患者D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未分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和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RND和手术方式与OS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RND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2.4 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表明,性别,年龄,RND,肿瘤组织学类型为腺鳞癌、大细胞癌、鳞癌,肿瘤位于左上、左下、右上叶和肿瘤直径>1.6 cm的患者,两组OS的10年R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优势体现在腺癌(P=0.045)、右下叶(P=0.014)和肿瘤直径≤1.6 cm(P=0.006)的患者中;见图2。

使用未分层的PMST估计了两组(肺段组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肺段切除术治疗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10年DSS率为68.0%,10年OS率为40.8%,10年DSS-RMST为8.35年,均优于楔形切除术。但两组5年OS率、DSS率、OS-RMST、DSS-RMST和10年OS-R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性别和RND是DS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亚肺叶切除方式仅是DSS的独立危险因素。肺段组的10年OS-RMST仅在腺癌、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和肿瘤直径≤1.6 cm的患者中优于楔形组。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亚肺叶切除术治疗p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OS-RMST。目前,有关亚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RMST分析仍然较少,尤其缺乏10年OS-RMST、5年DSS-RMST和OS-RMST的差异分析。Wu等[8]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了Ⅰ~ⅢA期伴第二原发肺癌患者的OS-RMST,其中第一原发肺癌接受肺段切除术(n=30)和楔形切除术(n=119)患者的5年OS-RMST分别为45.5、4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该研究中的患者伴第二原发肺癌,且肿瘤分期为Ⅰ~ⅢA期,参考价值有限。
Potter等[9]比较了pT1a~cN0M0期NSCLC患者的预后,接受肺段切除术(n=20)和楔形切除术(n=31)患者的10年DSS率分别为81.3%和84.8%,10年OS率分别为59.9%和4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接受肺段切除术患者的10年DSS率和10年OS率优于楔形切除术。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研究[9]中患者的肿瘤分期为T1a~cN0M0期。由于T1cN0M0期患者的存在,样本的10年DSS率和10年OS率表现差异不明显。另外,该研究中接受亚肺叶切术的患者样本量较少,缺乏足够的统计学效力检测两组之间生存率差异。随机临床试验(GALGB 140503)[10]比较了周围型c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预后,接受肺段切除术(n=131)和楔形切除术(n=204)患者5年DSS率分别为89.2%和89.7%,5年OS率分别为81.9%和7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在5年OS率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临床ⅠA2期或纯实性肿瘤),肺段切除术可能具有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11]。此外,肺段切除术在手术切缘的获取上也可能具有优势[12]。然而,这些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明确。
研究[12]指出,在实性比>0.25、分期为T1a~bN0M0期NSCLC患者中,多因素分析表明OS死亡风险与患者年龄(HR=1.09)、性别(男性,HR=4.00)、癌胚抗原(HR=1.96)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非腺癌的NCSLC,HR=1.85)相关,而与手术方式无关。一项瑞典全国范围内肺癌人群的观察性队列研究[13]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OS死亡风险较低(HR=0.73)。一项关于Ⅰ期肺癌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14]显示,与楔形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的OS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80)。有报道[15]指出,行亚肺叶切除的cT1a~bN0M0期NSCLC患者中,RND少的患者OS预后明显更差(HR=1.50)。以上报道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Li等[16]指出,与楔形切除术相比,虽然肺段切除术在腺癌患者中的OS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鳞癌患者中的OS死亡风险较低(HR=0.69)。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腺癌患者中,肺段切除术的10年OS-RMST优于楔形切除术。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亚组分析采用的是10年OS-RMST法比较,而上述研究采用的是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两种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因此难免存在选择偏倚。研究队列中的
综上所述,对于身体机能正常、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前提下,建议优先采用肺段切除术以获得更好的DSS;而对于身体机能较差、预期寿命<10年的患者,亚肺叶切除方式的选择则更加灵活。亚肺叶切除中增加淋巴结清扫可能改善预后。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朝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初稿撰写与修改;潘宴青、孙云刚负责数据整理;邵丰负责研究设计,论文审阅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