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药学部(无锡 214000);
  •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无锡 2140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分析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其管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0月因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行腔内修复治疗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排标准将最终入选的患者按照术后发热情况分为发热组与非发热组,分析两组患者发热情况,并就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等进行比较。对P≤0.0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预测指标。结果  主动脉修复术后75.08%(229/305)的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其中98.25%的患者在术后2 d内出现发热。发热组229例,中位年龄65(53.0,73.0) 岁,男性占83.4%;非发热组76例,中位年龄71(65.0,76.7)岁,男性占84.2%。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热组年龄、合并冠心病例数、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例数、主动脉瘤患者例数明显低于非发热组。对P≤0.05的单因素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手术部位、疾病种类、术前体温升高、支架种类与非感染性发热呈正相关,而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非感染性发热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年龄、手术部位、术前体温升高、支架种类对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1)。结论  主动脉修复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十分常见,应结合发热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病情变化,综合判断发热与感染的关系,促进抗菌药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