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25);
  • 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科(福州 350025);
  • 3.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胸外科(福州 350025);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索昼夜节律基因与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评估昼夜节律基因集在LUAD中的表达、拷贝数变异和体细胞突变频率。采用GO、KEGG和GSEA富集分析昼夜节律基因影响LUAD进展的潜在机制。通过Cox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和随机森林筛选特征昼夜节律基因并建立预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1、3、5年生存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时间依赖性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GEO外部数据集进一步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此外,我们还评估了预后模型与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基因的关联。最后,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分析预后相关的特征昼夜节律基因与TME中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的分子特征。结果 昼夜节律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cGMP-PKG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相关生物学过程。筛选出7个昼夜节律基因:LGR4、CDK1、KLF10、ARNTL2、RORA、NPAS2、PTGDS,并构建风险评分(RiskScore)模型。根据中位RiskScore,将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相比,高风险组患者预后较差(P<0.001)。免疫学特征分析显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免疫细胞浸润存在差异。大多数免疫检查点基因在高风险组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并且RiskScore与CD276、TNFSF4、PDCD1LG2、CD274和TNFRSF9的表达呈正相关,与CD40LG和TNFSF15的表达呈负相关。通过scRNA-seq分析,RORA和KLF10主要表达于自然杀伤细胞。结论 基于7个特征昼夜节律基因的预后模型在预测LUAD患者的生存方面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昼夜节律基因的表达失调可能通过影响TME来调控LUAD的发生、进展以及预后,这为将来从昼夜节律紊乱影响免疫细胞机制的角度寻找治疗LUAD的潜在策略提供了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