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类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以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特点,发病率为0.2%~0.5%[1],心血管死亡的年死亡率为1%~2%,是引起青年人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临床上将静息状态或激发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30 mm Hg定义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HOCM),据统计约75%的HCM患者有LVOTG[3]。主要临床症状有胸闷、气促、胸痛、心悸、晕厥、黑曚及心慌等。目前治疗有药物治疗、酒精室间隔化学消融、室间隔射频导管消融及室间隔切除等。而改良Morrow术(即扩大室间隔切除术)仍是其治疗的“金标准”,解除流出道梗阻在症状改善及提高远期生存率方面效果显著,手术安全可靠。据文献[4]报道,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中心,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6%,是所有心脏手术中安全性最高的术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采用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患者并对其随访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我院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同时完善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X线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肌钙蛋白、脑钠肽等常规检查,年龄>40岁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冠状动脉情况。合并冠心病(符合外科手术指征者)、器质性心脏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者同期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术中均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通过食管心脏超声评估是否合并二尖瓣下异常结构、室间隔厚度及肥厚范围等,以指导外科医师室间隔切除深度、切除范围及是否同期处理二尖瓣等。
纳入标准:(1)静息状态下,心脏彩色超声(彩超)提示LVOTG≥30 mm Hg,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不缓解;(2)应激状态下LVOTG≥50 mm 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继发性左室流出道梗阻[5]。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正中开胸。主动脉-右心房、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或股动脉-股静脉等方式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Del Nido停跳液,主要手术路径通过主动脉切口。升主动脉作斜切口,牵拉主动脉瓣叶暴露增厚的室间隔,探查室间隔肥厚程度,二尖瓣叶及瓣下结构。切除范围:自主动脉瓣右冠瓣中点下5 mm向左无交界剪除肥厚室间隔,随后探查右无交界膜部远端室间隔肥厚,跨过膜部,切除下方肥厚心肌及纤维化心内膜,注意保护乳头肌附着点。尽可能做到整块切除,术中采用长柄微创器械,有利于远处肥厚心肌及二尖瓣下异常结构的切除,充分切除后可清晰显示乳头肌根部。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者采用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肥厚肌肉切除,右心房-房间隔切口行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另外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等手术。心脏复跳后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室间隔厚度、有无室间隔穿孔以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情况,若存在残余梗阻、室间隔穿孔等情况者即刻再次阻断心脏停跳手术。
1.3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有关指标、术后即刻室间隔厚度、LVOTG、术中不良事件(二尖瓣损伤、主动脉瓣损伤、室间隔穿孔、左室游离壁破裂)、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引流量、术后心律失常类型、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死亡等指标。
术后1、3、6、12、24、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室间隔厚度、LVOTG、二尖瓣反流情况等。残余梗阻定义为LVOTG>30 mm Hg。随访截止时间2024年1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Shapiro-Wilks和正态概率图分析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B2021-1952R。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318例患者,其中男156例、女162例,平均年龄(55.6±13.1)岁。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见表1。

2.2 围术期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要采用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或主动脉-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手术时间(162.3±51.0)min,体外循环时间(80.9±3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4.8±20.8)min,切除室间隔重量(5.3±3.2)g。315例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9.1%。23例患者术中二次阻断主动脉(主要原因为左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3例,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7例,室间隔穿孔3例),发生率7.2%。心脏复跳后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室间隔厚度(11.02±1.8)mm,LVOTG(9.4±5.1)mm Hg。术后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44例(4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3.8%),置入永久起搏器12例(3.8%),新发房颤10例(3.1%),术后住院时间(6.6±4.9)d。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0.3%,死因为左室游离壁破裂出血。患者围术期资料见表2。

2.3 随访结果
219例患者获得本院随访并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率69.1%,其余患者均通过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42(10.3±9.4)个月。随访期内均存活,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返我院随访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如下:室间隔厚度(12.9±2.9)cm,与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例患者未测及LVOTG,195例患者LVOTG(13.9±10.0)mm Hg,与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例在术后随访中出现残余梗阻,发生率2.7%,无临床症状,目前定期随访中。二尖瓣反流情况明显改善,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5例,发生率2.3%;1例患者存在室间隔细束左向右分流,分流束约3 mm,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随访观察中。
3 讨论
我国成人HCM诊治指南[6]指出约70%的HCM患者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除药物治疗外,目前还有室间隔减容术(包括室间隔切除术)、射频消融术、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成形术、经心尖不停跳室间隔切除术、微创改良扩大室间隔切除术等多种治疗方案[7-8],但改良Morrow术仍是其最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Morrow手术由美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Andrew Glenn Morrow教授于1962年首次报道,该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及永久性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优点,在HCM相关治疗指南中一直将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难治性HOCM的首选治疗手段[4]。在国内外外科术者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下,室间隔切除的范围扩大至心尖方向,切除长度在5~7 cm,右侧接近室间隔膜部,左侧至二尖瓣前交界附近,即改良Morrow术。全球十多个心脏中心数十年的治疗经验以及超万例的大样本临床数据证实改良Morrow术是治疗HOCM的最有效手段,手术死亡率约0.6%,90%以上患者症状可明显缓解[9]。本研究死亡率0.3%,低于上述研究报道,术后随访LVOTG>30 mm Hg患者仅2.7%,左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效果良好。
对于HOCM合并收缩期前向运动征(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的处理策略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室间隔切除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比例为5.6%~76%[10]。有学者[11]认为对于没有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HOCM患者,SAM相关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通过充分的肥厚心肌切除,疏通左室流出道而解决,没有必要行二尖瓣手术。而另有学者[12]指出,SAM相关的二尖瓣病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中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的HOCM患者,采取前叶折叠、次级腱索切除、乳头肌松解及乳头肌重定向等技术同期处理二尖瓣可有效降低术中心肌过度切除导致室间隔穿孔的概率。在我中心,若无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者,不处理二尖瓣。需要强调的是这需要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医师在术前对室间隔肥厚程度、肥厚范围、二尖瓣下异常结构的识别以及二尖瓣瓣叶质量等进行精准评判,这对手术切除方案的制定起到关键作用。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良好的术野暴露也是充分切除肥厚室间隔,解除流出道梗阻的关键。经主动脉切口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13],本研究中98.2%的患者采用该手术入路。另外,在狭小的手术视野中,如何充分但不过度切除肥厚室间隔心肌是手术难点。我中心自2017年以来创新性地应用长柄微创手术器械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解除梗阻满意,手术时间短,取得了良好效果[5,14]。本研究中术前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达45.6%,仅有3.8%的患者考虑存在器质性二尖瓣病变,我们采用上述手术策略,仅15.1%的患者对二尖瓣进行修复或置换,术后随访5例存在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因此,我们的经验认为,HOCM合并SAM的患者,若二尖瓣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可考虑不处理二尖瓣,但需有经验丰富的心脏团队,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科医师进行充分的评估判断。
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和室间隔穿孔。由于心脏传导束的走行是经过室间隔后分支至左、右心室,而扩大切除室间隔肥厚心肌时很容易损伤到其分支,尤其是左束支,因此术后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由于HOCM疾病特点,自身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部分患者术前即存在心律失常。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恶性心律失常引发恶性心血管事件导致猝死或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的非手术HOCM患者的文献报道并不少见。国内学者蒙延海等[15]的研究指出,改良Morrow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2.67%,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为46%,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2.5%~7.4%。我中心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46%,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8%,新发房颤3.1%,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近似。术前心脏超声充分评估室间隔厚度,详细规划室间隔切除深度和范围,术中仔细操作,自主动脉瓣右冠瓣中点下5 mm开始剪切,达到室间隔膜部时注意避开,可降低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本研究中15例患者术前存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因此,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我中心既往研究[5]发生率稍偏高。
改良Morrow术后另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为室间隔穿孔,本研究中3例患者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室间隔穿孔,发生率0.9%,再次主动脉阻断后予以修补,后期随访心脏彩超无室水平分流。另1例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室间隔水平细束分流,患者无临床症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建议其定期复查。对于手术引起的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损伤的发生率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无医源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损伤发生。
对于HOCM同时合并冠心病、心肌桥以及房颤等疾病,国内阜外医院蒙延海等[15-17]曾发表过系列研究,证实改良Morrow术同期外科处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安全有效。本研究对于同时合并冠心病、房颤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均同期予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219例患者返回我院随访,经胸心脏彩超提示术后室间隔厚度及LVOTG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也较术前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发现改良Morrow术对HOCM患者的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安全有效,能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SAM征,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本研究纳入患者分别由本中心的多位术者完成,手术效果可能存在偏差。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单中心或多中心不同术者采用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的疗效,以进一步探讨术者在该疾病治疗方面的影响及意义。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声明:李杰负责数据采集,研究设计,论文撰写;翁凡负责数据分析;陈楠、林熠负责技术支持;孙勇新、丁文军、王春生负责手术操作;过常发负责手术操作,论文审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类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以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特点,发病率为0.2%~0.5%[1],心血管死亡的年死亡率为1%~2%,是引起青年人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临床上将静息状态或激发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30 mm Hg定义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HOCM),据统计约75%的HCM患者有LVOTG[3]。主要临床症状有胸闷、气促、胸痛、心悸、晕厥、黑曚及心慌等。目前治疗有药物治疗、酒精室间隔化学消融、室间隔射频导管消融及室间隔切除等。而改良Morrow术(即扩大室间隔切除术)仍是其治疗的“金标准”,解除流出道梗阻在症状改善及提高远期生存率方面效果显著,手术安全可靠。据文献[4]报道,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中心,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6%,是所有心脏手术中安全性最高的术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采用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患者并对其随访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我院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同时完善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X线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肌钙蛋白、脑钠肽等常规检查,年龄>40岁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冠状动脉情况。合并冠心病(符合外科手术指征者)、器质性心脏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者同期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术中均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通过食管心脏超声评估是否合并二尖瓣下异常结构、室间隔厚度及肥厚范围等,以指导外科医师室间隔切除深度、切除范围及是否同期处理二尖瓣等。
纳入标准:(1)静息状态下,心脏彩色超声(彩超)提示LVOTG≥30 mm Hg,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不缓解;(2)应激状态下LVOTG≥50 mm 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继发性左室流出道梗阻[5]。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正中开胸。主动脉-右心房、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或股动脉-股静脉等方式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Del Nido停跳液,主要手术路径通过主动脉切口。升主动脉作斜切口,牵拉主动脉瓣叶暴露增厚的室间隔,探查室间隔肥厚程度,二尖瓣叶及瓣下结构。切除范围:自主动脉瓣右冠瓣中点下5 mm向左无交界剪除肥厚室间隔,随后探查右无交界膜部远端室间隔肥厚,跨过膜部,切除下方肥厚心肌及纤维化心内膜,注意保护乳头肌附着点。尽可能做到整块切除,术中采用长柄微创器械,有利于远处肥厚心肌及二尖瓣下异常结构的切除,充分切除后可清晰显示乳头肌根部。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者采用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肥厚肌肉切除,右心房-房间隔切口行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另外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等手术。心脏复跳后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室间隔厚度、有无室间隔穿孔以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情况,若存在残余梗阻、室间隔穿孔等情况者即刻再次阻断心脏停跳手术。
1.3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有关指标、术后即刻室间隔厚度、LVOTG、术中不良事件(二尖瓣损伤、主动脉瓣损伤、室间隔穿孔、左室游离壁破裂)、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引流量、术后心律失常类型、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死亡等指标。
术后1、3、6、12、24、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室间隔厚度、LVOTG、二尖瓣反流情况等。残余梗阻定义为LVOTG>30 mm Hg。随访截止时间2024年1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Shapiro-Wilks和正态概率图分析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B2021-1952R。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318例患者,其中男156例、女162例,平均年龄(55.6±13.1)岁。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见表1。

2.2 围术期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要采用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或主动脉-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手术时间(162.3±51.0)min,体外循环时间(80.9±3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4.8±20.8)min,切除室间隔重量(5.3±3.2)g。315例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9.1%。23例患者术中二次阻断主动脉(主要原因为左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3例,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7例,室间隔穿孔3例),发生率7.2%。心脏复跳后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室间隔厚度(11.02±1.8)mm,LVOTG(9.4±5.1)mm Hg。术后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44例(4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3.8%),置入永久起搏器12例(3.8%),新发房颤10例(3.1%),术后住院时间(6.6±4.9)d。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0.3%,死因为左室游离壁破裂出血。患者围术期资料见表2。

2.3 随访结果
219例患者获得本院随访并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率69.1%,其余患者均通过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42(10.3±9.4)个月。随访期内均存活,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返我院随访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如下:室间隔厚度(12.9±2.9)cm,与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例患者未测及LVOTG,195例患者LVOTG(13.9±10.0)mm Hg,与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例在术后随访中出现残余梗阻,发生率2.7%,无临床症状,目前定期随访中。二尖瓣反流情况明显改善,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5例,发生率2.3%;1例患者存在室间隔细束左向右分流,分流束约3 mm,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随访观察中。
3 讨论
我国成人HCM诊治指南[6]指出约70%的HCM患者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除药物治疗外,目前还有室间隔减容术(包括室间隔切除术)、射频消融术、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成形术、经心尖不停跳室间隔切除术、微创改良扩大室间隔切除术等多种治疗方案[7-8],但改良Morrow术仍是其最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Morrow手术由美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Andrew Glenn Morrow教授于1962年首次报道,该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及永久性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优点,在HCM相关治疗指南中一直将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难治性HOCM的首选治疗手段[4]。在国内外外科术者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下,室间隔切除的范围扩大至心尖方向,切除长度在5~7 cm,右侧接近室间隔膜部,左侧至二尖瓣前交界附近,即改良Morrow术。全球十多个心脏中心数十年的治疗经验以及超万例的大样本临床数据证实改良Morrow术是治疗HOCM的最有效手段,手术死亡率约0.6%,90%以上患者症状可明显缓解[9]。本研究死亡率0.3%,低于上述研究报道,术后随访LVOTG>30 mm Hg患者仅2.7%,左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效果良好。
对于HOCM合并收缩期前向运动征(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的处理策略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室间隔切除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比例为5.6%~76%[10]。有学者[11]认为对于没有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HOCM患者,SAM相关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通过充分的肥厚心肌切除,疏通左室流出道而解决,没有必要行二尖瓣手术。而另有学者[12]指出,SAM相关的二尖瓣病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中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的HOCM患者,采取前叶折叠、次级腱索切除、乳头肌松解及乳头肌重定向等技术同期处理二尖瓣可有效降低术中心肌过度切除导致室间隔穿孔的概率。在我中心,若无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者,不处理二尖瓣。需要强调的是这需要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医师在术前对室间隔肥厚程度、肥厚范围、二尖瓣下异常结构的识别以及二尖瓣瓣叶质量等进行精准评判,这对手术切除方案的制定起到关键作用。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良好的术野暴露也是充分切除肥厚室间隔,解除流出道梗阻的关键。经主动脉切口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13],本研究中98.2%的患者采用该手术入路。另外,在狭小的手术视野中,如何充分但不过度切除肥厚室间隔心肌是手术难点。我中心自2017年以来创新性地应用长柄微创手术器械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解除梗阻满意,手术时间短,取得了良好效果[5,14]。本研究中术前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达45.6%,仅有3.8%的患者考虑存在器质性二尖瓣病变,我们采用上述手术策略,仅15.1%的患者对二尖瓣进行修复或置换,术后随访5例存在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因此,我们的经验认为,HOCM合并SAM的患者,若二尖瓣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可考虑不处理二尖瓣,但需有经验丰富的心脏团队,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科医师进行充分的评估判断。
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和室间隔穿孔。由于心脏传导束的走行是经过室间隔后分支至左、右心室,而扩大切除室间隔肥厚心肌时很容易损伤到其分支,尤其是左束支,因此术后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由于HOCM疾病特点,自身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部分患者术前即存在心律失常。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恶性心律失常引发恶性心血管事件导致猝死或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的非手术HOCM患者的文献报道并不少见。国内学者蒙延海等[15]的研究指出,改良Morrow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2.67%,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为46%,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2.5%~7.4%。我中心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46%,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8%,新发房颤3.1%,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近似。术前心脏超声充分评估室间隔厚度,详细规划室间隔切除深度和范围,术中仔细操作,自主动脉瓣右冠瓣中点下5 mm开始剪切,达到室间隔膜部时注意避开,可降低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本研究中15例患者术前存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因此,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我中心既往研究[5]发生率稍偏高。
改良Morrow术后另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为室间隔穿孔,本研究中3例患者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室间隔穿孔,发生率0.9%,再次主动脉阻断后予以修补,后期随访心脏彩超无室水平分流。另1例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室间隔水平细束分流,患者无临床症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建议其定期复查。对于手术引起的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损伤的发生率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无医源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损伤发生。
对于HOCM同时合并冠心病、心肌桥以及房颤等疾病,国内阜外医院蒙延海等[15-17]曾发表过系列研究,证实改良Morrow术同期外科处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安全有效。本研究对于同时合并冠心病、房颤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均同期予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219例患者返回我院随访,经胸心脏彩超提示术后室间隔厚度及LVOTG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也较术前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发现改良Morrow术对HOCM患者的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安全有效,能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SAM征,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本研究纳入患者分别由本中心的多位术者完成,手术效果可能存在偏差。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单中心或多中心不同术者采用改良Morrow术治疗HOCM的疗效,以进一步探讨术者在该疾病治疗方面的影响及意义。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声明:李杰负责数据采集,研究设计,论文撰写;翁凡负责数据分析;陈楠、林熠负责技术支持;孙勇新、丁文军、王春生负责手术操作;过常发负责手术操作,论文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