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所有癌症中预后最差且患者痛苦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EC是中国地区的高发癌种,有较高水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2]。当前早中期EC患者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手术切除病变食管并进行消化道重建[3-4],术后胃肠道的永久性解剖学改变导致的一系列胃肠道不良反应使患者营养恶化[5]。有数据显示,高达60%~85%的EC患者存在手术后营养不良[6],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7-8]。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长期生存,使患者治疗耐受性、免疫功能、肌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6,9],增加治疗毒性和术后并发症[10-11],并带来更高的死亡风险[10,12],约20%的EC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13]。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对EC患者进行评估、风险筛查及营养干预等措施来保持体重。尽管目前EC患者的营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且进行了诸多干预,但临床上EC患者的营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现有临床营养支持背景之下,EC患者术后体重的纵向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深入探讨EC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疾病特征和进食行为对其体重的影响,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6个月内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合理指导EC患者每个阶段的营养提供思路,帮助患者更好适应术后进食行为的改变,从而更好地维持体重以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长期预后及肿瘤结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纵向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2月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的EC患者。纳入标准:(1)组织病理诊断为EC;(2)年龄≥18岁;(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随访;(4)行EC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史;(2)EC复发或转移;(3)有其他严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研究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知识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社会人口学资料;食管肿瘤家族史、基础疾病、新辅助治疗、肿瘤部位等临床疾病资料;是否服用口服营养补充剂(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进食类型、进食频率和进食途径等进食行为资料。
1.2.2 人体成分分析仪
采用 Inbody S1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食管癌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人体成分情况,包括体重、全身水分、蛋白质、无机质、体脂肪、骨骼肌、四肢肌肉、躯干肌肉、体重指数和基础代谢率等。人体成分检测是使用生物阻抗分析技术确定患者的人体成分组成,是评估营养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对于目前传统的营养评估方法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营养评估量表等更为简单、安全和无创[14-15]。
1.3 资料收集
对EC患者体重和人体成分的资料收集选取4个时间点:术前(T0)、术后1个月(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本研究主要在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门诊随访时收集资料。患者住院期间将符合标准的EC患者纳入研究,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研究的具体内容、随访时间、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等,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采取面对面沟通或微信、电话相结合的形式收集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设计的样本量用表,考虑脱落等因素,算得最小样本量为128例。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资料、进食行为与EC患者不同时间阶段体重和人体成分的变化趋势,并探究不同时间点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获四川省肿瘤医院伦理机构审批,批准号:IIT2022016。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20例,年龄42~79(63.33±8.16)岁。纳入研究的EC患者以男性(84.6%)和体力劳动者(81.5%)为主;60岁以上患者>60%,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占比较高(93.8%)。约2/3的EC患者有吸烟史和饮酒史。患者肿瘤部位以中下段为主(88.5%),低、中分化程度的肿瘤居多(87.7%),肿瘤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占60.0%,全腔镜手术占90.0%,70%的患者术后安置了胃管。术后发生并发症(吻合口瘘、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乳糜胸和呼吸衰竭等)的比例为26.9%,2例行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后首次住院时间>7 d的患者有35例(26.9%);见表1。

2.2 术后进食行为变化情况
EC患者术后进食类型的过渡顺序为流质饮食、软食/半流质到普通饮食。术前仅18.5%的患者因吞咽梗阻只能进食半流质饮食,81.5%的患者依然是普通饮食;术后1个月,3例患者因并发症拒绝随访,47.2%的患者恢复普通饮食;术后3个月有80%的患者进食普通饮食,17.7%的患者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后6个月12.7%的患者未恢复普通饮食;ONS在术前和术后4周使用率都较高,在术后6个月依然有43.7%的患者使用。术前除2例患者有胃肠外补充营养外,其他患者均经口进食。术后1个月有94.5%的患者经口进食,术后3个月全部恢复经口进食。术前46.9%的患者增加进食频率为4~5次/d,术后进食频率先增高后降低,在术后6个月84.2%的患者进食频率仍高于传统的每日3餐。术后1个月患者进食频率以5次/d占比最多(53.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食频率多为4次/d,占比分别为56.9%和66.7%;见表2。

2.3 术后体重变化情况
EC患者术后体重呈持续下降趋势,术后1个月下降速度最快,患者体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至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下降约9.86%;见表3。


2.4 术后人体成分变化情况
术后6个月内,除蛋白质和无机质在术后6个月时有所上升外,其余各成分指标均在持续下降;见表4。

2.5 术后体重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社会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就业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疾病特征资料(食管癌家族史、基础疾病、术前新辅助治疗、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吻合方式、首次术后住院时间、二次手术史、吻合方式、术后是否安置胃管、术后有无并发症),进食行为(进食类型、进食途径、进食频率、是否服用ONS)等作为自变量,体重作为因变量纳入广义估计方程,将协方差矩阵设置为稳健估算量,作业相关矩阵选择非结构化,标度参数方法选择最大似然估计值法,探讨EC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进食频率对EC术后患者体重有显著影响;见表5。

3 讨论
3.1 体重下降是食管癌患者术后重要的营养问题
EC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体重作为最能代表患者营养状况的指标,在患者术后一定时期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本研究中EC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体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与既往研究[16]所得出的EC患者在术后体重普遍下降5%以上的结论相符。术后3个月EC患者体重平均下降(4.60±3.49)kg,下降百分比7.76%,比Kubo等[17]和Ericson等[18]研究中的体重下降程度低。术后6个月内患者体重平均下降(5.84±4.16)kg,下降百分比9.86%,平均下降程度介于既往研究[17,19-22]结果之间,与1篇系统评价[23]中5%~12%的研究结果相符。
3.2 食管癌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可能影响EC患者体重的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疾病特征、部分进食行为等纳入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进食频率为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以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讨论。
3.2.1 性别
本研究中男性共110例,占总样本的84.6%,符合EC患者的性别人口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EC术后患者6个月内的体重下降更明显(β=−7.703,P=0.001)。女性EC患者年龄普遍偏高,在术后发生腹泻[24]、倾倒综合征[25]和反流等进食不良症状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26]指出营养不良更容易出现在女性EC患者。国外学者Martin等[27]发现女性患者与体重减轻风险显著增加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消化道症状更多、对待疾病的反应更敏感和进食量更小等因素,导致术后体重减轻比男性更严重。故在临床中应重点关注女性患者的营养相关问题,了解其在每个阶段面对的包括心理和生理问题在内的健康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度过体重下降明显的阶段,改善身体状况和预后。
3.2.2 年龄
本研究中年龄≥60岁患者有86例(66.2%),研究结果显示,≥60岁患者体重下降程度更显著(β=−3.657,P=0.010)。Shim等[28]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严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是术后严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老年患者体重下降更明显可能是因为随年龄的增长,患者各方面生理机能下降,导致其对疾病更不易耐受,高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接受程度较年轻人更为缓慢,心理承受度也较低,导致其体重变化更明显。
3.2.3 吸烟史
本研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88例(67.7%)。研究结果显示,无吸烟史的人群体重下降程度更轻(β=4.622,P=0.010)。吸烟是EC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9],但吸烟史对患者预后过程中体重的纵向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有吸烟史的人群体重下降更显著,可能是前期吸烟引起了患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食欲下降,导致术后体重下降更明显。
3.2.4 肿瘤分化程度
本研究中肿瘤低分化患者有56例(43.1%),高分化患者仅16例(12.3%)。研究结果显示,与低分化人群相比,高分化人群体重下降程度更轻(β=4.314,P=0.039)。多项国内外研究[30-32]表明肿瘤分化程度是E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但现有研究中肿瘤分化程度对食管癌患者体重的影响并无明确说明。本研究中肿瘤低分化患者体重下降更明显可能与低分化的肿瘤往往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3.2.5 进食频率
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84.2%的患者进食频率仍高于传统的每日3餐。研究结果显示,进食频率越高,体重下降越严重(β=−3.400,P=0.008)。进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33]。有关进食频率和体重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既往研究中进食频率与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进食频率定义和测量不同或未对潜在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34]。本研究中进食频率负向影响体重,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因术后消化道解剖结构改变,EC患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恢复到正常的进食类型和进食量,虽然进食频率增加,但是术后并发症和伴随的症状困扰使得患者单次营养摄入较少。另一方面,使用 ONS的患者较少且未实现术后居家恢复期间目标量专业管理,导致总热量摄入不高。因此,没有达到通过增加进食频率而维持体重的预期效果。希望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进食频率对体重的影响。
3.2.6 需进一步探讨的因素
3.2.6.1 口服营养补充剂
营养补充剂是除了正常食物外经口摄入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35],能够为人体提供多种宏量和微量元素,以弥补日常进食不足[35-36],可提高患者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增加体重以及降低营养不良的风险,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法[37]。研究[38-40]发现ONS使用方便,接近自然进食状态,患者易于接受,能增加血清蛋白值和体重。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ONS可缓解EC患者放疗期间的体重减轻[41],改善患者身体、角色功能和缓解疲劳症状[42]。有系统评价[43]也报道ONS能对患者食欲、情绪和整体生活质量产生有益影响,对肿瘤患者体重改善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未显示出营养补充剂对改善EC患者术后体重下降有积极作用,考虑可能是患者服用的ONS没有达到目标量,且市面上ONS种类繁多,效果参差不齐,患者缺乏识别能力和专业的进食指导,使得ONS在本研究中的效果并不突出。
3.2.6.2 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期越晚,患者营养风险越高。杨雪蓝等[44]的研究显示肿瘤分期是影响癌症患者体重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期越高,体重降低越多。对胃癌患者的研究[45]结果证实晚期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早期患者,而多项国内研究[46-48]结果显示,Ⅲ~Ⅳ期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临床分期高的中晚期患者是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的状态,患者治疗期间摄入量相对减少,加上饮食结构等改变,营养物质难以满足肿瘤细胞的需求,故引起体重不可避免地下降,营养不良风险随之增加。本研究结果中不同肿瘤分期患者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对肿瘤这一消耗性疾病的特点略有不符,考虑可能是本研究中纳入的患者有60%处于Ⅰ~Ⅱ期,属于早期阶段,且T0~T3时期分别有56.9%、61.4%、45.4%和43.7%的患者服用ONS,可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患者的热量消耗,从而使得本研究中肿瘤分期对体重的影响不显著。
3.3 食管癌患者术后人体成分的纵向变化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EC患者术后6个月内人体成分的大多数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提示EC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与既往研究[49-50]结果相似。虽然EC患者体重和骨骼肌质量的保持是目前EC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术后营养状况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并未建立[51]。本研究中人体成分中的蛋白质在术后6个月有所恢复,这可能与临床重视患者蛋白质摄入、健康宣教多为高蛋白饮食有关。
综上所述,EC患者手术后体重及人体成分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患者体重在术后1个月下降速度最快,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下降约10%,影响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女性(β=−7.703,P=0.001)、年龄(β=−3.657,P=0.01)、吸烟史(β=4.622,P=0.01)、肿瘤分化程度(β=4.314,P=0.039)和进食频率(β=−3.400,P=0.008)。受条件限制,本研究仅调查了EC患者术后不连续的4个时间点的体重和人体成分指标且缺乏相关实验室指标,未来研究可全面调查EC患者术后各个阶段的体重、人体成分,并增加实验室指标和延长调查时间。后续研究还可在各个阶段增加质性访谈,以更好地探究患者术后体重变化过程,进一步完善影响因素探究和制定营养干预方案。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成香负责数据分析、论文构思和撰写;羊洋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论文审阅;张甜负责数据分析和解读;谢若男、蒋欣、冷英杰、聂茁苗负责数据分析;王国蓉负责研究设计指导、写作指导和论文审阅。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所有癌症中预后最差且患者痛苦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EC是中国地区的高发癌种,有较高水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2]。当前早中期EC患者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手术切除病变食管并进行消化道重建[3-4],术后胃肠道的永久性解剖学改变导致的一系列胃肠道不良反应使患者营养恶化[5]。有数据显示,高达60%~85%的EC患者存在手术后营养不良[6],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7-8]。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长期生存,使患者治疗耐受性、免疫功能、肌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6,9],增加治疗毒性和术后并发症[10-11],并带来更高的死亡风险[10,12],约20%的EC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13]。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对EC患者进行评估、风险筛查及营养干预等措施来保持体重。尽管目前EC患者的营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且进行了诸多干预,但临床上EC患者的营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现有临床营养支持背景之下,EC患者术后体重的纵向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深入探讨EC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疾病特征和进食行为对其体重的影响,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6个月内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合理指导EC患者每个阶段的营养提供思路,帮助患者更好适应术后进食行为的改变,从而更好地维持体重以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长期预后及肿瘤结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纵向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2月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的EC患者。纳入标准:(1)组织病理诊断为EC;(2)年龄≥18岁;(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随访;(4)行EC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史;(2)EC复发或转移;(3)有其他严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研究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知识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社会人口学资料;食管肿瘤家族史、基础疾病、新辅助治疗、肿瘤部位等临床疾病资料;是否服用口服营养补充剂(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进食类型、进食频率和进食途径等进食行为资料。
1.2.2 人体成分分析仪
采用 Inbody S1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食管癌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人体成分情况,包括体重、全身水分、蛋白质、无机质、体脂肪、骨骼肌、四肢肌肉、躯干肌肉、体重指数和基础代谢率等。人体成分检测是使用生物阻抗分析技术确定患者的人体成分组成,是评估营养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对于目前传统的营养评估方法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营养评估量表等更为简单、安全和无创[14-15]。
1.3 资料收集
对EC患者体重和人体成分的资料收集选取4个时间点:术前(T0)、术后1个月(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本研究主要在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门诊随访时收集资料。患者住院期间将符合标准的EC患者纳入研究,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研究的具体内容、随访时间、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等,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采取面对面沟通或微信、电话相结合的形式收集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设计的样本量用表,考虑脱落等因素,算得最小样本量为128例。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资料、进食行为与EC患者不同时间阶段体重和人体成分的变化趋势,并探究不同时间点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获四川省肿瘤医院伦理机构审批,批准号:IIT2022016。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20例,年龄42~79(63.33±8.16)岁。纳入研究的EC患者以男性(84.6%)和体力劳动者(81.5%)为主;60岁以上患者>60%,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占比较高(93.8%)。约2/3的EC患者有吸烟史和饮酒史。患者肿瘤部位以中下段为主(88.5%),低、中分化程度的肿瘤居多(87.7%),肿瘤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占60.0%,全腔镜手术占90.0%,70%的患者术后安置了胃管。术后发生并发症(吻合口瘘、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乳糜胸和呼吸衰竭等)的比例为26.9%,2例行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后首次住院时间>7 d的患者有35例(26.9%);见表1。

2.2 术后进食行为变化情况
EC患者术后进食类型的过渡顺序为流质饮食、软食/半流质到普通饮食。术前仅18.5%的患者因吞咽梗阻只能进食半流质饮食,81.5%的患者依然是普通饮食;术后1个月,3例患者因并发症拒绝随访,47.2%的患者恢复普通饮食;术后3个月有80%的患者进食普通饮食,17.7%的患者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后6个月12.7%的患者未恢复普通饮食;ONS在术前和术后4周使用率都较高,在术后6个月依然有43.7%的患者使用。术前除2例患者有胃肠外补充营养外,其他患者均经口进食。术后1个月有94.5%的患者经口进食,术后3个月全部恢复经口进食。术前46.9%的患者增加进食频率为4~5次/d,术后进食频率先增高后降低,在术后6个月84.2%的患者进食频率仍高于传统的每日3餐。术后1个月患者进食频率以5次/d占比最多(53.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食频率多为4次/d,占比分别为56.9%和66.7%;见表2。

2.3 术后体重变化情况
EC患者术后体重呈持续下降趋势,术后1个月下降速度最快,患者体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至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下降约9.86%;见表3。


2.4 术后人体成分变化情况
术后6个月内,除蛋白质和无机质在术后6个月时有所上升外,其余各成分指标均在持续下降;见表4。

2.5 术后体重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社会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就业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疾病特征资料(食管癌家族史、基础疾病、术前新辅助治疗、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吻合方式、首次术后住院时间、二次手术史、吻合方式、术后是否安置胃管、术后有无并发症),进食行为(进食类型、进食途径、进食频率、是否服用ONS)等作为自变量,体重作为因变量纳入广义估计方程,将协方差矩阵设置为稳健估算量,作业相关矩阵选择非结构化,标度参数方法选择最大似然估计值法,探讨EC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进食频率对EC术后患者体重有显著影响;见表5。

3 讨论
3.1 体重下降是食管癌患者术后重要的营养问题
EC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体重作为最能代表患者营养状况的指标,在患者术后一定时期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本研究中EC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体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与既往研究[16]所得出的EC患者在术后体重普遍下降5%以上的结论相符。术后3个月EC患者体重平均下降(4.60±3.49)kg,下降百分比7.76%,比Kubo等[17]和Ericson等[18]研究中的体重下降程度低。术后6个月内患者体重平均下降(5.84±4.16)kg,下降百分比9.86%,平均下降程度介于既往研究[17,19-22]结果之间,与1篇系统评价[23]中5%~12%的研究结果相符。
3.2 食管癌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可能影响EC患者体重的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疾病特征、部分进食行为等纳入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进食频率为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以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讨论。
3.2.1 性别
本研究中男性共110例,占总样本的84.6%,符合EC患者的性别人口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EC术后患者6个月内的体重下降更明显(β=−7.703,P=0.001)。女性EC患者年龄普遍偏高,在术后发生腹泻[24]、倾倒综合征[25]和反流等进食不良症状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26]指出营养不良更容易出现在女性EC患者。国外学者Martin等[27]发现女性患者与体重减轻风险显著增加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消化道症状更多、对待疾病的反应更敏感和进食量更小等因素,导致术后体重减轻比男性更严重。故在临床中应重点关注女性患者的营养相关问题,了解其在每个阶段面对的包括心理和生理问题在内的健康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度过体重下降明显的阶段,改善身体状况和预后。
3.2.2 年龄
本研究中年龄≥60岁患者有86例(66.2%),研究结果显示,≥60岁患者体重下降程度更显著(β=−3.657,P=0.010)。Shim等[28]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严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是术后严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老年患者体重下降更明显可能是因为随年龄的增长,患者各方面生理机能下降,导致其对疾病更不易耐受,高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接受程度较年轻人更为缓慢,心理承受度也较低,导致其体重变化更明显。
3.2.3 吸烟史
本研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88例(67.7%)。研究结果显示,无吸烟史的人群体重下降程度更轻(β=4.622,P=0.010)。吸烟是EC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9],但吸烟史对患者预后过程中体重的纵向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有吸烟史的人群体重下降更显著,可能是前期吸烟引起了患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食欲下降,导致术后体重下降更明显。
3.2.4 肿瘤分化程度
本研究中肿瘤低分化患者有56例(43.1%),高分化患者仅16例(12.3%)。研究结果显示,与低分化人群相比,高分化人群体重下降程度更轻(β=4.314,P=0.039)。多项国内外研究[30-32]表明肿瘤分化程度是E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但现有研究中肿瘤分化程度对食管癌患者体重的影响并无明确说明。本研究中肿瘤低分化患者体重下降更明显可能与低分化的肿瘤往往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3.2.5 进食频率
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84.2%的患者进食频率仍高于传统的每日3餐。研究结果显示,进食频率越高,体重下降越严重(β=−3.400,P=0.008)。进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33]。有关进食频率和体重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既往研究中进食频率与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进食频率定义和测量不同或未对潜在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34]。本研究中进食频率负向影响体重,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因术后消化道解剖结构改变,EC患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恢复到正常的进食类型和进食量,虽然进食频率增加,但是术后并发症和伴随的症状困扰使得患者单次营养摄入较少。另一方面,使用 ONS的患者较少且未实现术后居家恢复期间目标量专业管理,导致总热量摄入不高。因此,没有达到通过增加进食频率而维持体重的预期效果。希望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进食频率对体重的影响。
3.2.6 需进一步探讨的因素
3.2.6.1 口服营养补充剂
营养补充剂是除了正常食物外经口摄入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35],能够为人体提供多种宏量和微量元素,以弥补日常进食不足[35-36],可提高患者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增加体重以及降低营养不良的风险,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法[37]。研究[38-40]发现ONS使用方便,接近自然进食状态,患者易于接受,能增加血清蛋白值和体重。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ONS可缓解EC患者放疗期间的体重减轻[41],改善患者身体、角色功能和缓解疲劳症状[42]。有系统评价[43]也报道ONS能对患者食欲、情绪和整体生活质量产生有益影响,对肿瘤患者体重改善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未显示出营养补充剂对改善EC患者术后体重下降有积极作用,考虑可能是患者服用的ONS没有达到目标量,且市面上ONS种类繁多,效果参差不齐,患者缺乏识别能力和专业的进食指导,使得ONS在本研究中的效果并不突出。
3.2.6.2 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期越晚,患者营养风险越高。杨雪蓝等[44]的研究显示肿瘤分期是影响癌症患者体重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期越高,体重降低越多。对胃癌患者的研究[45]结果证实晚期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早期患者,而多项国内研究[46-48]结果显示,Ⅲ~Ⅳ期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临床分期高的中晚期患者是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的状态,患者治疗期间摄入量相对减少,加上饮食结构等改变,营养物质难以满足肿瘤细胞的需求,故引起体重不可避免地下降,营养不良风险随之增加。本研究结果中不同肿瘤分期患者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对肿瘤这一消耗性疾病的特点略有不符,考虑可能是本研究中纳入的患者有60%处于Ⅰ~Ⅱ期,属于早期阶段,且T0~T3时期分别有56.9%、61.4%、45.4%和43.7%的患者服用ONS,可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患者的热量消耗,从而使得本研究中肿瘤分期对体重的影响不显著。
3.3 食管癌患者术后人体成分的纵向变化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EC患者术后6个月内人体成分的大多数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提示EC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与既往研究[49-50]结果相似。虽然EC患者体重和骨骼肌质量的保持是目前EC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术后营养状况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并未建立[51]。本研究中人体成分中的蛋白质在术后6个月有所恢复,这可能与临床重视患者蛋白质摄入、健康宣教多为高蛋白饮食有关。
综上所述,EC患者手术后体重及人体成分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患者体重在术后1个月下降速度最快,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下降约10%,影响患者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女性(β=−7.703,P=0.001)、年龄(β=−3.657,P=0.01)、吸烟史(β=4.622,P=0.01)、肿瘤分化程度(β=4.314,P=0.039)和进食频率(β=−3.400,P=0.008)。受条件限制,本研究仅调查了EC患者术后不连续的4个时间点的体重和人体成分指标且缺乏相关实验室指标,未来研究可全面调查EC患者术后各个阶段的体重、人体成分,并增加实验室指标和延长调查时间。后续研究还可在各个阶段增加质性访谈,以更好地探究患者术后体重变化过程,进一步完善影响因素探究和制定营养干预方案。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成香负责数据分析、论文构思和撰写;羊洋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论文审阅;张甜负责数据分析和解读;谢若男、蒋欣、冷英杰、聂茁苗负责数据分析;王国蓉负责研究设计指导、写作指导和论文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