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T,LD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肺结节被发现。针对高危肺结节,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而术后胸腔引流管理是肺手术后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负压吸引、引流系统、引流管等[2]。可根据手术情况,不留置胸腔引流管(胸管),留置单根胸管或双根胸管。引流管粗细的选择也根据手术情况而定。常见引流方式为经手术切口放置18~28F单根胸管或经肋间放置细胸管联合经手术切口放置粗胸管进行双胸管引流。但经手术切口放置粗胸管,对患者早期活动、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均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在长期留置胸管患者中表现明显。不同引流方案的选择受到外科医生习惯和经验的影响,而使用细引流管方案更符合ERAS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关注。本研究对本院同一医疗组行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按照术后使用双根8F超细猪尾巴管或者单根28F粗胸管进行分组,探究两种引流方案的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在我院同一医疗组行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常规病理结果作为患者最终诊断结果。纳入标准:(1)手术方式为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2)具备完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中转开胸;(2)患者有精神疾患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配合;(3)术中大出血、使用生物胶水等材料或药物、严重广泛致密粘连、乳糜胸或者严重低蛋白血症等明显影响引流情况;(4)术后因手术或其他非对照原因影响观察指标者。
2020年1月—2022年1月经单操作孔放置28F粗胸管患者为粗胸管组;2022年2月—2023年8月经术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及腋后线第8、9肋间分别放置8F超细猪尾巴管患者为猪尾巴管组。
1.2 手术、引流及拔管方案
所有患者均经术侧第5肋间腋前线作一长约3 cm单操作孔行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若术中快速病理结果提示为浸润性肿瘤,则进一步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若提示为微浸润性肿瘤,则行淋巴结采样;若提示为其他病变,则终止手术。使用电动直线型腔镜切割吻合器对肺、血管及气管进行切割吻合。
引流材料及方案:猪尾巴管组使用一次性猪尾巴导管,聚氨酯(PU)材质,管径2.65 mm(8F),总长度20 cm,末端开口,弯曲成环,环内侧含5个侧孔。分别经术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及腋后线第8、9肋间置入,置入深度为导管最长可置入深度18 cm,使用塑料固定翼缝合固定于皮肤。调整上导管末端至胸膜顶、下导管末端至肋膈角,分别起引流气体和液体的作用,经“Y”形接口连接至引流瓶,手术切口最外层使用可吸收倒刺线皮内缝合。粗胸管组使用28F胸管,硅胶材质,管径9.28 mm(28F),末端开口,自行修剪侧孔至12 cm长度。胸管经术侧单操作孔放置,末端放至胸膜顶,直接连接至引流瓶,伤口使用可吸收倒刺线皮内缝合,并使用慕丝线缝合固定引流管。
拔管指征:(1)引流液体颜色清亮,日引流量<200 mL;(2)引流管引流通畅,无活动性漏气;(3)复查胸部CT提示胸腔无明显积气和积液,肺复张良好。
1.3 数据收集
回顾性收集患者基线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方式、手术肺叶、淋巴结采集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胸腔粘连情况、结节CT最大横截面直径、结节病理类型;术后临床资料:术后每日引流量及引流总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第2 、24 、48 小时疼痛评分[护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术后最大疼痛评分,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术后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所有涉及测量的工作由两位独立的临床医师进行,取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5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偏态分布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或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或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方案由苏州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通过,伦理审查号:KL901362。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共185例患者进入初步研究,其中排除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不完善患者28例,手术后肺部漏气、乳糜胸等导致带管时间明显延长患者6例,中转开胸患者3例,最终共148例患者纳入研究。
猪尾巴管组68例,粗胸管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肺叶、淋巴结采集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胸腔粘连情况、结节CT最大横截面直径及结节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资料比较
猪尾巴管组与粗胸管组术后第 1、2、3 天引流量,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第48 小时疼痛评分(VAS48)、术后最大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补充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2(VAS2)、24 小时疼痛评分(VAS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胸腔引流管理是肺部手术后关注的要点之一。为避免肺手术后肺叶膨胀不全、胸腔积液和积气、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充分引流胸腔积液和积气是重要的治疗环节。ERAS实施对缩短接受手术治疗癌症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3]。而胸腔引流既是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手术后重要的处理措施,也是胸部手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早期手术中,通常选择双根粗胸管,分别将末端放置于胸膜顶和肋膈角位置,以充分引流气体和液体[4]。此方法虽然临床效果确切且被外科医师广泛接受,但让患者十分不便且不适。而后,外科医生在长期实践中,验证了单根胸管引流的可行性[5]。虽然单胸管相较于双胸管,减少了患者疼痛和不适,但在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由于单根胸管经手术切口放置,而手术切口通常位于腋前线或腋中线第5肋间,导致单根胸管难以同时经过胸腔最低点(肋膈角)和最高点(胸膜顶)达到同时引流气体和液体的效果。虽然通过患者体位变化或者肺复张挤压作用,能够促进液体和气体排出,但仍可能存在引流不全风险。因此,选择上下细直径的双胸管,可以在达到充分引流作用的同时,有效减少患者不适。直径越小的胸管,患者的接受度和舒适性可能越高,但必须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细的胸管。当前,猪尾巴导管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本研究证实8F超细猪尾巴导管在单孔电视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手术中的有效性。
肺手术后胸腔积液引流与患者拔管和术后康复均有关系,更少的术后引流可以减少患者水、电解质等流失;而在保证充分引流的情况下,更少的引流可以促进更早拔管,缩短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从多方面促进患者康复。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术后前3 d及总引流量进行比较,猪尾巴管组引流量均较粗胸管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积液的产生和吸收等方面,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猪尾巴管是超细直径的末端卷曲带有侧孔的细引流管,其通过体外固定翼缝合固定于皮肤表面。因此在患者下床活动过程中,胸腔内部分受患者活动影响较小,对胸膜刺激较小。且其自身材质柔软,在胸腔内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活动,也不会产生较重的刺激。第二,胸腔积液主要通过胸膜腔淋巴系统进行回收,而胸腔积液的体积和压力增加有利于淋巴回流。Wang等[6]的研究表明,间歇性夹闭胸管可以增加积液容量及压力,促进淋巴回流而减少引流量,同时还可以增加积液中蛋白的重吸收,使患者保持更好的营养状态。在本研究中,猪尾巴管组胸腔积液引流主要经过下胸管进行。其直径细,且位于肋膈角处,患者夜间或者休息时平卧后,可能会导致一定量的积液积蓄。而适当的胸腔积液积蓄可以达到间歇性夹闭胸管的效果,促进积液和蛋白质回收,从而减少液体和蛋白质损失。第三,流体在管内做层流运动时,其体积流量(Q)与管道两端的压强差(Δp)、管道半径(r)、长度(L)以及流体的粘滞系数(μ)具有如下关系:Δp=8μLQ/πr4。即直径越小的胸管,其引流效率更低。本研究中使用超细猪尾巴管进行引流,更低的引流效率可能使积液蓄积,促进胸腔积液重吸收,减少引流量。
在胸腔积液的持续引流过程中,外科医生还需要关注拔管的节点,其中引流量是重要指标之一。有文献[7]表明,1例体重70 kg的成年人,每个半胸每天能重吸收约470 mL积液。而在无漏气非乳糜引流的情况下,日引流量<450 mL拔除胸管后,仅0.55%因为复发性症状性胸腔积液而再次入院[8]。壁层胸膜具有高效的胸腔积液重吸收效率,因此在适当条件下早期拔管不会因胸腔积液导致明显不良后果。在本研究中,猪尾巴管组带管时间短于粗胸管组(P<0.001),由于粗胸管对胸膜的刺激可能产生更多积液,影响外科医生对积液来源的判断(手术创伤所致-拔管后胸腔积液增多,或者胸管刺激所致-拔管解除刺激后积液减少),从而导致拔管时机的错误判断,致使拔管延误。这在本团队另一项研究[9]中亦有所体现。
手术后疼痛管理也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几十年前,外科医生就发现胸管拔除后患者疼痛感觉减轻。此后也有研究对胸管拔除与否、单根胸管与双根胸管对术后疼痛影响进行比较,探究胸管与术后疼痛的关系。本研究中,对两组不同引流方式的术后患者采用VAS评估术后第2、24、48 小时及术后最严重的疼痛程度,同时对术后紧急使用注射镇痛药物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猪尾巴管组相较于粗胸管组,术后第48 小时疼痛程度、术后最大疼痛程度均更轻(P<0.05),术后临时使用注射药物镇痛次数更少(P<0.001)。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术后镇痛策略,即镇痛泵+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静脉镇痛药物。在其他基线资料匹配的条件下,疼痛的差异性考虑为不同胸管放置策略所致。在术后第2、24 小时进行疼痛评估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患者术后短时间内,术中麻醉药物尚未完全代谢,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有效发挥作用及患者活动量较少,以卧床休息为主,因此并未表现出差异性[10]。而伴随时间推移,患者下床活动增加,自主咳嗽行为增加以及拍背等活动主动刺激,不同组间因胸管不同所受影响也不同。粗胸管直径粗、材质较硬,直接经手术切口置入,顶端置于胸膜顶,在切口处使用缝线缝合固定于皮肤。在胸腔内活动度较大,患者活动时带动胸管反复摩擦或者顶撞、压迫胸膜,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此外,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均与肋间神经损伤相关,肋骨质硬,两肋间空间有限,粗胸管直径明显较猪尾巴管更粗,置管后对肋间神经的压迫更加严重,在下床活动或者咳嗽等刺激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疼痛,这可能是其导致更加严重疼痛和急性疼痛需要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的另一原因。还有研究[11]表明,疼痛灾难化使患者对实际或者潜在疼痛过度体验,术前疼痛灾难化会增强患者术后疼痛体验。对患者进行术前疼痛知识宣教,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可能对缓解疼痛具有积极意义[12]。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教育,但是患者对于更加细小的猪尾巴管接受程度更高,这也可能对术后猪尾巴管组更轻疼痛产生积极影响。
本研究还对比两组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猪尾巴管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粗胸管组(P<0.001),该结果与其他研究[13-14]相同。主要因为猪尾巴管组术后带管时间更短,相较于粗胸管,更早拔除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另一方面,早期拔管对患者术后更快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这也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5]。两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虽未体现猪尾巴管组在经济学上的直接效益,但也能证明其非劣性,结合其术后更短的住院时间,提高了床位利用率,对医院和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也具有积极意义。
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包括管道堵塞、引流管伤口愈合不良、引流管伤口感染、皮下气肿。猪尾巴管组相较于粗胸管组,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7.35% vs. 18.75%,P=0.043)。猪尾巴管组手术切口直接使用倒刺线缝合,双引流管在术中直视下通过穿刺进行放置,术后拔除后伤口为微小针孔,短时间内即可闭合,且未出现影响美观的瘢痕。粗胸骨经手术切口放置,拔管后产生约1 cm大小伤口,加之留置时间更长,置管处反复摩擦,导致拔除胸管后伤口愈合时间较猪尾巴管更长,且可能愈合不良,瘢痕增生。两组均无引流管伤口感染发生,均未出现管道堵塞,但猪尾巴管组出现1例严重的皮下气肿,予置入粗胸管引流后皮下气肿明显好转,可能由于该患者术后漏气较明显,猪尾巴管快速引流效率有限,导致患者胸腔内气压增加,致使明显气胸。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猪尾巴管足以对气体和液体进行充分引流,且总体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粗胸管组,于患者和医生而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因为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少,本研究仅对两组总并发症进行比较,未对各并发症单独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可随病例数增加,进一步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在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后,应用双超细8F猪尾巴管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患者术后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和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降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符合目前ERAS理念,对患者术后康复有利,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严卫亚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论文撰写;王江南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论文内容调整、修改;蔡健、吴献华负责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丁学兵负责研究设计指导、修改审阅文章内容。
随着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T,LD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肺结节被发现。针对高危肺结节,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而术后胸腔引流管理是肺手术后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负压吸引、引流系统、引流管等[2]。可根据手术情况,不留置胸腔引流管(胸管),留置单根胸管或双根胸管。引流管粗细的选择也根据手术情况而定。常见引流方式为经手术切口放置18~28F单根胸管或经肋间放置细胸管联合经手术切口放置粗胸管进行双胸管引流。但经手术切口放置粗胸管,对患者早期活动、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均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在长期留置胸管患者中表现明显。不同引流方案的选择受到外科医生习惯和经验的影响,而使用细引流管方案更符合ERAS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关注。本研究对本院同一医疗组行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按照术后使用双根8F超细猪尾巴管或者单根28F粗胸管进行分组,探究两种引流方案的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在我院同一医疗组行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常规病理结果作为患者最终诊断结果。纳入标准:(1)手术方式为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2)具备完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中转开胸;(2)患者有精神疾患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配合;(3)术中大出血、使用生物胶水等材料或药物、严重广泛致密粘连、乳糜胸或者严重低蛋白血症等明显影响引流情况;(4)术后因手术或其他非对照原因影响观察指标者。
2020年1月—2022年1月经单操作孔放置28F粗胸管患者为粗胸管组;2022年2月—2023年8月经术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及腋后线第8、9肋间分别放置8F超细猪尾巴管患者为猪尾巴管组。
1.2 手术、引流及拔管方案
所有患者均经术侧第5肋间腋前线作一长约3 cm单操作孔行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若术中快速病理结果提示为浸润性肿瘤,则进一步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若提示为微浸润性肿瘤,则行淋巴结采样;若提示为其他病变,则终止手术。使用电动直线型腔镜切割吻合器对肺、血管及气管进行切割吻合。
引流材料及方案:猪尾巴管组使用一次性猪尾巴导管,聚氨酯(PU)材质,管径2.65 mm(8F),总长度20 cm,末端开口,弯曲成环,环内侧含5个侧孔。分别经术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及腋后线第8、9肋间置入,置入深度为导管最长可置入深度18 cm,使用塑料固定翼缝合固定于皮肤。调整上导管末端至胸膜顶、下导管末端至肋膈角,分别起引流气体和液体的作用,经“Y”形接口连接至引流瓶,手术切口最外层使用可吸收倒刺线皮内缝合。粗胸管组使用28F胸管,硅胶材质,管径9.28 mm(28F),末端开口,自行修剪侧孔至12 cm长度。胸管经术侧单操作孔放置,末端放至胸膜顶,直接连接至引流瓶,伤口使用可吸收倒刺线皮内缝合,并使用慕丝线缝合固定引流管。
拔管指征:(1)引流液体颜色清亮,日引流量<200 mL;(2)引流管引流通畅,无活动性漏气;(3)复查胸部CT提示胸腔无明显积气和积液,肺复张良好。
1.3 数据收集
回顾性收集患者基线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方式、手术肺叶、淋巴结采集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胸腔粘连情况、结节CT最大横截面直径、结节病理类型;术后临床资料:术后每日引流量及引流总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第2 、24 、48 小时疼痛评分[护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术后最大疼痛评分,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术后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所有涉及测量的工作由两位独立的临床医师进行,取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5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偏态分布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或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或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方案由苏州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通过,伦理审查号:KL901362。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共185例患者进入初步研究,其中排除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不完善患者28例,手术后肺部漏气、乳糜胸等导致带管时间明显延长患者6例,中转开胸患者3例,最终共148例患者纳入研究。
猪尾巴管组68例,粗胸管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肺叶、淋巴结采集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胸腔粘连情况、结节CT最大横截面直径及结节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资料比较
猪尾巴管组与粗胸管组术后第 1、2、3 天引流量,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第48 小时疼痛评分(VAS48)、术后最大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补充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2(VAS2)、24 小时疼痛评分(VAS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胸腔引流管理是肺部手术后关注的要点之一。为避免肺手术后肺叶膨胀不全、胸腔积液和积气、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充分引流胸腔积液和积气是重要的治疗环节。ERAS实施对缩短接受手术治疗癌症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3]。而胸腔引流既是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手术后重要的处理措施,也是胸部手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早期手术中,通常选择双根粗胸管,分别将末端放置于胸膜顶和肋膈角位置,以充分引流气体和液体[4]。此方法虽然临床效果确切且被外科医师广泛接受,但让患者十分不便且不适。而后,外科医生在长期实践中,验证了单根胸管引流的可行性[5]。虽然单胸管相较于双胸管,减少了患者疼痛和不适,但在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由于单根胸管经手术切口放置,而手术切口通常位于腋前线或腋中线第5肋间,导致单根胸管难以同时经过胸腔最低点(肋膈角)和最高点(胸膜顶)达到同时引流气体和液体的效果。虽然通过患者体位变化或者肺复张挤压作用,能够促进液体和气体排出,但仍可能存在引流不全风险。因此,选择上下细直径的双胸管,可以在达到充分引流作用的同时,有效减少患者不适。直径越小的胸管,患者的接受度和舒适性可能越高,但必须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细的胸管。当前,猪尾巴导管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本研究证实8F超细猪尾巴导管在单孔电视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手术中的有效性。
肺手术后胸腔积液引流与患者拔管和术后康复均有关系,更少的术后引流可以减少患者水、电解质等流失;而在保证充分引流的情况下,更少的引流可以促进更早拔管,缩短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从多方面促进患者康复。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术后前3 d及总引流量进行比较,猪尾巴管组引流量均较粗胸管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积液的产生和吸收等方面,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猪尾巴管是超细直径的末端卷曲带有侧孔的细引流管,其通过体外固定翼缝合固定于皮肤表面。因此在患者下床活动过程中,胸腔内部分受患者活动影响较小,对胸膜刺激较小。且其自身材质柔软,在胸腔内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活动,也不会产生较重的刺激。第二,胸腔积液主要通过胸膜腔淋巴系统进行回收,而胸腔积液的体积和压力增加有利于淋巴回流。Wang等[6]的研究表明,间歇性夹闭胸管可以增加积液容量及压力,促进淋巴回流而减少引流量,同时还可以增加积液中蛋白的重吸收,使患者保持更好的营养状态。在本研究中,猪尾巴管组胸腔积液引流主要经过下胸管进行。其直径细,且位于肋膈角处,患者夜间或者休息时平卧后,可能会导致一定量的积液积蓄。而适当的胸腔积液积蓄可以达到间歇性夹闭胸管的效果,促进积液和蛋白质回收,从而减少液体和蛋白质损失。第三,流体在管内做层流运动时,其体积流量(Q)与管道两端的压强差(Δp)、管道半径(r)、长度(L)以及流体的粘滞系数(μ)具有如下关系:Δp=8μLQ/πr4。即直径越小的胸管,其引流效率更低。本研究中使用超细猪尾巴管进行引流,更低的引流效率可能使积液蓄积,促进胸腔积液重吸收,减少引流量。
在胸腔积液的持续引流过程中,外科医生还需要关注拔管的节点,其中引流量是重要指标之一。有文献[7]表明,1例体重70 kg的成年人,每个半胸每天能重吸收约470 mL积液。而在无漏气非乳糜引流的情况下,日引流量<450 mL拔除胸管后,仅0.55%因为复发性症状性胸腔积液而再次入院[8]。壁层胸膜具有高效的胸腔积液重吸收效率,因此在适当条件下早期拔管不会因胸腔积液导致明显不良后果。在本研究中,猪尾巴管组带管时间短于粗胸管组(P<0.001),由于粗胸管对胸膜的刺激可能产生更多积液,影响外科医生对积液来源的判断(手术创伤所致-拔管后胸腔积液增多,或者胸管刺激所致-拔管解除刺激后积液减少),从而导致拔管时机的错误判断,致使拔管延误。这在本团队另一项研究[9]中亦有所体现。
手术后疼痛管理也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几十年前,外科医生就发现胸管拔除后患者疼痛感觉减轻。此后也有研究对胸管拔除与否、单根胸管与双根胸管对术后疼痛影响进行比较,探究胸管与术后疼痛的关系。本研究中,对两组不同引流方式的术后患者采用VAS评估术后第2、24、48 小时及术后最严重的疼痛程度,同时对术后紧急使用注射镇痛药物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猪尾巴管组相较于粗胸管组,术后第48 小时疼痛程度、术后最大疼痛程度均更轻(P<0.05),术后临时使用注射药物镇痛次数更少(P<0.001)。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术后镇痛策略,即镇痛泵+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静脉镇痛药物。在其他基线资料匹配的条件下,疼痛的差异性考虑为不同胸管放置策略所致。在术后第2、24 小时进行疼痛评估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患者术后短时间内,术中麻醉药物尚未完全代谢,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有效发挥作用及患者活动量较少,以卧床休息为主,因此并未表现出差异性[10]。而伴随时间推移,患者下床活动增加,自主咳嗽行为增加以及拍背等活动主动刺激,不同组间因胸管不同所受影响也不同。粗胸管直径粗、材质较硬,直接经手术切口置入,顶端置于胸膜顶,在切口处使用缝线缝合固定于皮肤。在胸腔内活动度较大,患者活动时带动胸管反复摩擦或者顶撞、压迫胸膜,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此外,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均与肋间神经损伤相关,肋骨质硬,两肋间空间有限,粗胸管直径明显较猪尾巴管更粗,置管后对肋间神经的压迫更加严重,在下床活动或者咳嗽等刺激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疼痛,这可能是其导致更加严重疼痛和急性疼痛需要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的另一原因。还有研究[11]表明,疼痛灾难化使患者对实际或者潜在疼痛过度体验,术前疼痛灾难化会增强患者术后疼痛体验。对患者进行术前疼痛知识宣教,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可能对缓解疼痛具有积极意义[12]。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教育,但是患者对于更加细小的猪尾巴管接受程度更高,这也可能对术后猪尾巴管组更轻疼痛产生积极影响。
本研究还对比两组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猪尾巴管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粗胸管组(P<0.001),该结果与其他研究[13-14]相同。主要因为猪尾巴管组术后带管时间更短,相较于粗胸管,更早拔除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另一方面,早期拔管对患者术后更快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这也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5]。两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虽未体现猪尾巴管组在经济学上的直接效益,但也能证明其非劣性,结合其术后更短的住院时间,提高了床位利用率,对医院和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也具有积极意义。
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包括管道堵塞、引流管伤口愈合不良、引流管伤口感染、皮下气肿。猪尾巴管组相较于粗胸管组,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7.35% vs. 18.75%,P=0.043)。猪尾巴管组手术切口直接使用倒刺线缝合,双引流管在术中直视下通过穿刺进行放置,术后拔除后伤口为微小针孔,短时间内即可闭合,且未出现影响美观的瘢痕。粗胸骨经手术切口放置,拔管后产生约1 cm大小伤口,加之留置时间更长,置管处反复摩擦,导致拔除胸管后伤口愈合时间较猪尾巴管更长,且可能愈合不良,瘢痕增生。两组均无引流管伤口感染发生,均未出现管道堵塞,但猪尾巴管组出现1例严重的皮下气肿,予置入粗胸管引流后皮下气肿明显好转,可能由于该患者术后漏气较明显,猪尾巴管快速引流效率有限,导致患者胸腔内气压增加,致使明显气胸。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猪尾巴管足以对气体和液体进行充分引流,且总体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粗胸管组,于患者和医生而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因为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少,本研究仅对两组总并发症进行比较,未对各并发症单独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可随病例数增加,进一步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在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后,应用双超细8F猪尾巴管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患者术后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和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降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符合目前ERAS理念,对患者术后康复有利,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严卫亚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论文撰写;王江南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论文内容调整、修改;蔡健、吴献华负责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丁学兵负责研究设计指导、修改审阅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