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情凶险、死亡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对疑似患者迅速且准确的诊断极为重要,同时也需高度关注患者的预后。主动脉夹层患者会常规进行包括D-二聚体、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内的实验室检查。其中,D-二聚体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风险分层、预后预测以及选择合适手术时机中展现了一定的价值。本文就实验室检查在主动脉夹层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证据,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开展临床工作。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极度凶险心血管疾病,48 h内死亡率高达5.8%[1]。鉴于这种紧急情况,对于疾病的快速诊断极为重要。然而,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常与包括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在内的许多其他疾病相重叠,增加了准确诊断的难度[2-3]。此外,由于经历了夹层这一巨大创伤和后续可能进行的主动脉手术,患者的预后也应受到关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评估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成像和实验室检查[4]。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它的总体准确率高达96%,且具有扫描迅速、普及度高的特点[5]。此外,CT血管造影还能显示夹层累及范围以及撕裂入口准确位置。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检查过程中不免使用的造影剂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过敏反应或者急性肾损伤[6]。而作为辅助手段的实验室检查只需静脉采血,检测迅速且简便,不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结果客观可靠,不受设备或者医师技术的影响。D-二聚体、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常规运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本文总结了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旨在对这些实验室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们提供更加全面的证据,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实验室检查,并帮助他们开展临床工作。。
1 实验室检查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D-二聚体是人体血液中一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血栓通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分解产生。D-二聚体浓度升高代表了机体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因此它被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8]。健康人群血清D-二聚体水平通常低于0.5 μg/mL,而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急性夹层的开放假腔或慢性夹层的血栓化假腔都会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使得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9]。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内D-二聚体浓度较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高[10]。
D-二聚体阴性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的能力极强,包括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注册(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研究在内的多项研究[11-13]报道,D-二聚体<0.5 μg/mL排除AAD的灵敏度高达96%。不过在D-二聚体阴性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仍有33%的患者因心包压塞而进行了急诊手术,表明较低浓度的D-二聚体无法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14]。至于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能力,IRAD研究指出在症状发生的最初6 h内,D-二聚体≥1.6 μg/mL能够确诊AAD。然而Koch等[15]发现,即使D-二聚体≥13.3 μg/mL,诊断AAD的最大阳性预测值也只有50%,表明D-二聚体在确诊疑似患者方面远不如CT血管造影。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可能是早期的IRAD研究只纳入了有限的且已确诊为AAD的患者,但Koch等的研究纳入了所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而到急诊的患者。在合并症方面,Kaito等[16]发现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0.75 μg/mL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皆高达100%。
鉴于D-二聚体不足以作为一个独立检测指标来诊断主动脉夹层,学者们尝试将D-二聚体与一些验前概率评估相结合来提高其诊断能力。其中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aortic dissection detection risk score,ADD-RS)被美国心脏协会等收录在2010年《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诊断和管理指南》[17]中。多项研究[18-20]表明,联合ADD-RS评分,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提高到近似100%,误诊率降低至1%,进一步增加了诊断能力,同时避免了疑似患者进行后续CT血管造影等过度检查的情况。上述研究的患者人群皆未纳入国人,Deng等[21]提出ADD-RS>1和D-二聚体>2 μg/mL是诊断国人主动脉夹层的最佳阈值。另一个验前概率评估是主动脉简化评分(aorta simplified score,AORTAs),它被收录进2022年更新的美国心脏协会等发表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诊断和管理指南》[4]中。Morello等[22]结合AORTAs与年龄调整后的D-二聚体,发现AORTAs≤1合并年龄调整后的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100%。
D-二聚体的检测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阴性排除价值,但其确诊能力欠佳。D-二聚体浓度升高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可以提醒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进一步的主动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在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对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将D-二聚体与ADD-RS或AORTAs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或过度检查。
2 实验室检查与主动脉夹层的预后
2.1 脑钠肽
BNP是一种由心室肌细胞产生的神经激素多肽。当心室容积扩张或充盈压力过大时,室壁压力升高,进而导致BNP的分泌[23]。由于BNP能够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压力程度,因此它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金标准”[24]。当A型主动脉夹层引起主动脉瓣反流时,左室容量负荷增大,引起心力衰竭,导致BNP的升高。此外,当主动脉夹层累及肾动脉时,患者肾功能障碍,导致肾脏对BNP的清除率下降,进而也导致BNP升高。再者,当夹层发生时,血液直接与主动脉壁的中层相接触,由此触发一系列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会上调BNP的转录与翻译过程,因此BNP的升高也与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内的炎症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由BNP裂解出的氨基端片段,在人体内具有较高的血清浓度和生理稳定性,因此在临床检测中通常用它来代替BNP。健康人群血清NT-proBNP水平一般<250 pg/mL。
Wen等[25]发现入院血清NT-proBNP≥569.8 pg/mL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1325.6 pg/mL后死亡风险急剧增加。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将NT-proBNP与主动脉直径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率。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研究[9]发现与生存组相比,术后死亡组患者的入院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一项Meta分析[26]结果显示,入院高浓度的血清NT-proBNP会增加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的风险。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一项多中心研究[27]报告称,血清NT-proBNP水平>210 pg/mL可以独立预测患者的长期死亡率。BNP在预测主动脉夹患者的死亡结局中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它能够作为评估患者是否适合立刻进行手术的指标之一,为心外科医生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参考。
2.2 心肌肌钙蛋白I
cTnI是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一个亚单位,当心肌细胞死亡时其被释放到血液中。由于cTnI与心肌损伤直接相关,因此它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可缺少的实验室检查[28]。健康人体内血清cTnI水平通常<0.02 ng/mL。导致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内cTnI浓度增高的原因往往是夹层累及到冠状动脉,导致了心肌缺血。其次,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可导致血清cTnI水平升高[29]。再者,主动脉夹层可能诱发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导致心肌缺血,同样引起血清cTnI的升高。最后,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炎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为它不仅释放炎症因子,同时也会激活心肌细胞的凋亡,加重心肌损伤。
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研究[30-31]发现入院cTnI>0.02 ng/mL的患者30 d死亡率显著升高,且不论手术与否cTnI升高都是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入院时高水平的cTnI与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发生5年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相关[32]。cTnI在预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方面展现出较高价值,但目前尚无具体的cTnI危急值来指导心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2.3 C反应蛋白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主要在肝脏中由肝细胞表达。作为穿透素家族的一员,它与死亡细胞或细菌表面结合后能够激活补体系统。在临床工作中,CRP通常视为反应机体炎症的血清标志物[33-34]。健康人体内的CRP水平一般<8 mg/L,而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常常升高,因为炎症参与了主动脉夹层的发展过程[35]。
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研究[36-38]表明,入院时患者CRP水平与其术后短期或中期死亡风险皆关系密切。此外,入院CRP浓度能够预测患者术后发生2~3期急性肾损伤,且其>54.28 mg/L是患者术后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39-40]。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akakura等[41]发现CRP对患者远期不良事件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并提出峰值CRP比入院首次CRP的预测价值更高,因为主动脉夹层发生后,CRP需要几天的时间达到峰值,入院首次CRP无法全面体现患者炎症的严重程度。CRP能够反映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炎症程度,它与患者各项预后均有关联,因此心外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时应当注意CRP情况。
2.4 降钙素原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蛋白,生理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当细菌感染时,其他细胞也会分泌PCT,因此它在临床上常作为败血症的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医生对败血症患者展开抗生素治疗[42-43]。而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PCT也能够作为非特异性炎症的标志物[44]。PCT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心脏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因为手术中常常进行的体外循环会诱发组织炎症、激活炎症因子,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45-46]。健康人体内PCT水平通常<0.05 ng/mL。与上述主动脉夹层的其他实验室检查不同,患者术前PCT水平不升高,但在主动脉手术后,即使患者没有发生感染,其PCT也会升高[47]。除了患者发生细菌感染以及经历了体外循环这些因素外,也可能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导致肾脏PCT清除率下降。
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入院和术后PCT皆可预测患者术后不良肾脏结局,且PCT>0.39 ng/mL是患者术后发生2~3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40,48]。此外,有研究[49]发现术前PCT浓度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关于PCT与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较少,可能是因为PCT不参与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炎症[50]。PCT在预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非死亡相关的不良事件方面显示出较高潜力。近年来它已被纳入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常规检测中,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也可以结合PCT和CRP水平评估患者术后炎症的程度。
3 总结
本综述总结了实验室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D-二聚体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BNP、cTnI、CRP和PCT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风险分层、预后预测以及选择合适手术时机中展现了一定的价值。此外,当这些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或评分工具联用时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在临床工作中了解所面临的各种情形。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周桑榆负责文献检索,初稿撰写,文章修改;刘雁翔负责概念提出,初稿撰写;张博文负责文献检索,文章撰写;王露辰、谢明鑫负责文献检索,文章修改;孙晓刚负责概念提出,文章修改。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极度凶险心血管疾病,48 h内死亡率高达5.8%[1]。鉴于这种紧急情况,对于疾病的快速诊断极为重要。然而,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常与包括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在内的许多其他疾病相重叠,增加了准确诊断的难度[2-3]。此外,由于经历了夹层这一巨大创伤和后续可能进行的主动脉手术,患者的预后也应受到关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评估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成像和实验室检查[4]。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它的总体准确率高达96%,且具有扫描迅速、普及度高的特点[5]。此外,CT血管造影还能显示夹层累及范围以及撕裂入口准确位置。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检查过程中不免使用的造影剂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过敏反应或者急性肾损伤[6]。而作为辅助手段的实验室检查只需静脉采血,检测迅速且简便,不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结果客观可靠,不受设备或者医师技术的影响。D-二聚体、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常规运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本文总结了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旨在对这些实验室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们提供更加全面的证据,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实验室检查,并帮助他们开展临床工作。。
1 实验室检查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D-二聚体是人体血液中一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血栓通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分解产生。D-二聚体浓度升高代表了机体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因此它被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8]。健康人群血清D-二聚体水平通常低于0.5 μg/mL,而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急性夹层的开放假腔或慢性夹层的血栓化假腔都会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使得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9]。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内D-二聚体浓度较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高[10]。
D-二聚体阴性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的能力极强,包括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注册(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研究在内的多项研究[11-13]报道,D-二聚体<0.5 μg/mL排除AAD的灵敏度高达96%。不过在D-二聚体阴性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仍有33%的患者因心包压塞而进行了急诊手术,表明较低浓度的D-二聚体无法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14]。至于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能力,IRAD研究指出在症状发生的最初6 h内,D-二聚体≥1.6 μg/mL能够确诊AAD。然而Koch等[15]发现,即使D-二聚体≥13.3 μg/mL,诊断AAD的最大阳性预测值也只有50%,表明D-二聚体在确诊疑似患者方面远不如CT血管造影。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可能是早期的IRAD研究只纳入了有限的且已确诊为AAD的患者,但Koch等的研究纳入了所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而到急诊的患者。在合并症方面,Kaito等[16]发现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0.75 μg/mL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皆高达100%。
鉴于D-二聚体不足以作为一个独立检测指标来诊断主动脉夹层,学者们尝试将D-二聚体与一些验前概率评估相结合来提高其诊断能力。其中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aortic dissection detection risk score,ADD-RS)被美国心脏协会等收录在2010年《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诊断和管理指南》[17]中。多项研究[18-20]表明,联合ADD-RS评分,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提高到近似100%,误诊率降低至1%,进一步增加了诊断能力,同时避免了疑似患者进行后续CT血管造影等过度检查的情况。上述研究的患者人群皆未纳入国人,Deng等[21]提出ADD-RS>1和D-二聚体>2 μg/mL是诊断国人主动脉夹层的最佳阈值。另一个验前概率评估是主动脉简化评分(aorta simplified score,AORTAs),它被收录进2022年更新的美国心脏协会等发表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诊断和管理指南》[4]中。Morello等[22]结合AORTAs与年龄调整后的D-二聚体,发现AORTAs≤1合并年龄调整后的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100%。
D-二聚体的检测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阴性排除价值,但其确诊能力欠佳。D-二聚体浓度升高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可以提醒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进一步的主动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在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对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将D-二聚体与ADD-RS或AORTAs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或过度检查。
2 实验室检查与主动脉夹层的预后
2.1 脑钠肽
BNP是一种由心室肌细胞产生的神经激素多肽。当心室容积扩张或充盈压力过大时,室壁压力升高,进而导致BNP的分泌[23]。由于BNP能够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压力程度,因此它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金标准”[24]。当A型主动脉夹层引起主动脉瓣反流时,左室容量负荷增大,引起心力衰竭,导致BNP的升高。此外,当主动脉夹层累及肾动脉时,患者肾功能障碍,导致肾脏对BNP的清除率下降,进而也导致BNP升高。再者,当夹层发生时,血液直接与主动脉壁的中层相接触,由此触发一系列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会上调BNP的转录与翻译过程,因此BNP的升高也与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内的炎症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由BNP裂解出的氨基端片段,在人体内具有较高的血清浓度和生理稳定性,因此在临床检测中通常用它来代替BNP。健康人群血清NT-proBNP水平一般<250 pg/mL。
Wen等[25]发现入院血清NT-proBNP≥569.8 pg/mL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1325.6 pg/mL后死亡风险急剧增加。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将NT-proBNP与主动脉直径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率。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研究[9]发现与生存组相比,术后死亡组患者的入院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一项Meta分析[26]结果显示,入院高浓度的血清NT-proBNP会增加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的风险。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一项多中心研究[27]报告称,血清NT-proBNP水平>210 pg/mL可以独立预测患者的长期死亡率。BNP在预测主动脉夹患者的死亡结局中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它能够作为评估患者是否适合立刻进行手术的指标之一,为心外科医生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参考。
2.2 心肌肌钙蛋白I
cTnI是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一个亚单位,当心肌细胞死亡时其被释放到血液中。由于cTnI与心肌损伤直接相关,因此它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可缺少的实验室检查[28]。健康人体内血清cTnI水平通常<0.02 ng/mL。导致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内cTnI浓度增高的原因往往是夹层累及到冠状动脉,导致了心肌缺血。其次,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可导致血清cTnI水平升高[29]。再者,主动脉夹层可能诱发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导致心肌缺血,同样引起血清cTnI的升高。最后,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炎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为它不仅释放炎症因子,同时也会激活心肌细胞的凋亡,加重心肌损伤。
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研究[30-31]发现入院cTnI>0.02 ng/mL的患者30 d死亡率显著升高,且不论手术与否cTnI升高都是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入院时高水平的cTnI与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发生5年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相关[32]。cTnI在预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方面展现出较高价值,但目前尚无具体的cTnI危急值来指导心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2.3 C反应蛋白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主要在肝脏中由肝细胞表达。作为穿透素家族的一员,它与死亡细胞或细菌表面结合后能够激活补体系统。在临床工作中,CRP通常视为反应机体炎症的血清标志物[33-34]。健康人体内的CRP水平一般<8 mg/L,而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常常升高,因为炎症参与了主动脉夹层的发展过程[35]。
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研究[36-38]表明,入院时患者CRP水平与其术后短期或中期死亡风险皆关系密切。此外,入院CRP浓度能够预测患者术后发生2~3期急性肾损伤,且其>54.28 mg/L是患者术后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39-40]。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akakura等[41]发现CRP对患者远期不良事件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并提出峰值CRP比入院首次CRP的预测价值更高,因为主动脉夹层发生后,CRP需要几天的时间达到峰值,入院首次CRP无法全面体现患者炎症的严重程度。CRP能够反映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炎症程度,它与患者各项预后均有关联,因此心外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时应当注意CRP情况。
2.4 降钙素原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蛋白,生理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当细菌感染时,其他细胞也会分泌PCT,因此它在临床上常作为败血症的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医生对败血症患者展开抗生素治疗[42-43]。而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PCT也能够作为非特异性炎症的标志物[44]。PCT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心脏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因为手术中常常进行的体外循环会诱发组织炎症、激活炎症因子,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45-46]。健康人体内PCT水平通常<0.05 ng/mL。与上述主动脉夹层的其他实验室检查不同,患者术前PCT水平不升高,但在主动脉手术后,即使患者没有发生感染,其PCT也会升高[47]。除了患者发生细菌感染以及经历了体外循环这些因素外,也可能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导致肾脏PCT清除率下降。
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入院和术后PCT皆可预测患者术后不良肾脏结局,且PCT>0.39 ng/mL是患者术后发生2~3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40,48]。此外,有研究[49]发现术前PCT浓度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关于PCT与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较少,可能是因为PCT不参与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炎症[50]。PCT在预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非死亡相关的不良事件方面显示出较高潜力。近年来它已被纳入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常规检测中,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也可以结合PCT和CRP水平评估患者术后炎症的程度。
3 总结
本综述总结了实验室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D-二聚体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BNP、cTnI、CRP和PCT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风险分层、预后预测以及选择合适手术时机中展现了一定的价值。此外,当这些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或评分工具联用时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在临床工作中了解所面临的各种情形。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周桑榆负责文献检索,初稿撰写,文章修改;刘雁翔负责概念提出,初稿撰写;张博文负责文献检索,文章撰写;王露辰、谢明鑫负责文献检索,文章修改;孙晓刚负责概念提出,文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