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文军, 丁任重, 陈建明, 袁烨, 宋毅, 严曼榕, 胡义杰. 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5): 745-750. doi: 10.7507/1007-4848.202208023 复制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随之成熟,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孕育而生,目前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1-4]。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为普遍。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由于操作视野局限易造成器械心肌损伤,更低体温的心肌保护及肺保护,术后不能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同时不能充分引流心包积液,易发生术后心律失常[5]。心律失常可能与术后短期或长期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6]。本中心以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为特色,近年来手术例数位居国内前列,术后疗效显著,心脏外科的发展朝着微创方向探索。本文旨在探讨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短期预后,为降低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6年7月—2022年6月行机器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性别、种族不限;(2)术前经血管评估检查判断适合手术,包括:胸腹部CT、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下肢血管超声检查;(3)于我科行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包括单纯或联合行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心脏肿物切除术;(4)患者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特别是围术期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术前心律失常;(2)机器人非CPB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包囊肿切除术等;(3)严重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钙化、胸腔组织粘连、大血管病变、髂股动脉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指标
采用我院电子病例系统、医嘱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收集患者信息,基本信息: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肥胖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心脏房室内径、三尖瓣跨瓣压差、肺动脉压;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术后第1 d引流量、术后气管带管时间、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心脏手术类型、外周体外循环插管情况;实验室检验:术前及术后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术后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测,必要时予以床旁心电图或 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心律失常均根据心电监测及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诊断学》标准诊断心律失常,即24 h早搏次数>100次/min、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3 min。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律、交界区逸搏,其中房性早搏指频发房性早搏(发作次数>5次/min)。对同一患者发生多种心律失常,统计心律失常的种类数,不重复计例数;对于每一种类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单独计例数。
1.2.2 麻醉及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气管插双腔管成功后,经食管置入食管超声探头。患者取平卧位,右侧垫高30℃,右上臂外展,头低脚低。机器人内镜孔位于右侧胸壁第4肋间、腋前线6 cm处,避开乳腺组织,直径约1 cm;工作孔位于右侧胸壁第4肋间、内镜孔下方3 cm处,直径约2 cm;左右机械臂分别位于右侧胸壁第2肋间隙、腋前线4 cm处和第6肋间隙、腋前线2 cm处,直径约1 cm;主动脉阻断孔于腋中线3肋间,直径约0.5 cm。采用右侧颈内静脉、右下肢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主刀医师于控制台前完成手术操作,助手台上协助主刀医师操作。手术结束彻底止血,于右侧操作孔安置胸腔引流管1根。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医研伦审(2022)第266号。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纳入患者146例,其中男55例、女91例,年龄18~72(43.03±13.11)岁,平均身高(160.91±7.73)cm,平均体重(58.30±11.39)kg,平均体重指数(22.46±3.67)kg/m2,平均体表面积(1.57±0.17)m2。心律失常组23例,非心律失常组123例。
2.2 手术资料
手术类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9例,二尖瓣置换术23例,左房粘液瘤切除术18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先天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正术3例,左室良性肿瘤切除术2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正术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0例。
外周血管插管:股动脉插管型号16~22F,置管深度5~17 cm;股静脉插管型号16~25F,置管深度25~48 cm;颈内静脉插管型号15~18F,置管深度10~14 cm。外周插管困难7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5例,3例改为股静脉双极静脉引流管,2例改为中心上腔静脉引流;股动脉插管困难2例,使用8 mm人工血管端侧吻合后接动脉插管。外周血管插管并发症10例:颈内静脉穿刺点血肿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静脉瘘1例。
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23例,发生率为15.75%,其中房颤17例、室性早搏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律1例,并行内科起搏器治疗。
预后及转归:术中转小切口手术4例;术中张力性气胸1例;术中肝脏出血1例;乳糜胸1例。预后:院内死亡1例;二尖瓣瓣周瘘1例;出血非计划二次开胸3例;脑梗死1例;心肌梗死1例;术后谵妄5例。
2.3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因素:年龄、体重、BMI、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级、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右室前后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红细胞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术中因素: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术后因素: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大剂量输血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为防止混杂因素的干预,对上述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OR=1.334,95%CI(1.003,1.774),P=0.048]、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18,95%CI(1.005,1.031),P=0.008]是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精确等优点,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监护室停留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极大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1-4],机器人心脏手术目前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但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同样存在缺陷,对比小切口、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存在操作视野局限、操作器械心脏损伤、学习曲线漫长[7]等,造成对心脏损伤风险更高。
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采用右侧胸腔微创小切口入路,主刀医师台下操控机器人系统,助手台上协助主刀医师完成操作,过程中需要两者密切配合,存在较长的学习和磨合时间[8]。手术过程中局限性的操作空间,主刀医师与助手操作器械不协调会损伤心肌组织,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特别对于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操作者需反复牵拉右房壁,使得心律失常的发生事件增加,因此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患者术后受益。机器人操作过程中,会采用CO2建立人工气胸行单侧肺通气,因此需要将全身温度冷却至28~30℃进行心肌保护和右肺保护以避免单侧肺水肿[9],更低的体温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由于无法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自主心律的保护至关重要,术后心律失常的纠正以药物为主。
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是常见且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7.5%~48%[10-12]。心律失常事件大多数发生在术后早期[13]。术后心律失常可能对患者造成各种影响,从无临床症状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甚至死亡等并发症。机器人心脏手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房颤、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本研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5.75%,为已报道数据低水平,可能与机器人操作系统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为术前无心律失常患者且多为房室缺损有关。
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多为房颤[14],有研究[15]表明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 60.2%,最常见的类型是房颤(35.0%),其次是传导阻滞(5.3%)。本研究显示,房颤占总心律失常的73.91%,瓣膜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40.90%,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律,通过内科起搏器治疗顺利出院。
目前许多研究[15-17]表明高龄、种族、性别、心肌梗塞病史、肥胖、代谢综合征、左房内径>45 mm被认为是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13, 18]。本研究表明年龄、体重、BMI、糖尿病、NYHA分级、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右室前后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红细胞宽度、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型与机器人心脏术后心律失常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主动脉阻断时间是独立危险因素。心脏患者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反映肝脏细胞对间接胆红素的转化能力,部分心脏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导致肝淤血进一步导致肝细胞损伤,此类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可能导致术后心律失常。有研究[19]证实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是心脏手术后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且胆红素水平可能与心脏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20]。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均表明其是术后多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表明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机器人心脏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一致,术中精准操作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
大量研究[21-22]表明,术后心律失常与急性肾功能损伤、心力衰竭、脑卒中、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长期死亡率以及患者治疗费用密切相关。Bramer等[23]的研究证实术后房颤是二尖瓣手术后晚期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围手术期新发房颤患者出院后卒中和早期死亡的风险增加,和无术后房颤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83%和93%(P<0.01)[24]。本研究发现术后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术后大剂量输血事件明显增加。术后心律失常导致众多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术后心律失常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5]证实术中左后心包切开术可以预防心脏手术后房颤,对于机器人心脏手术是否能通过减少心包积液的发生从而减少术后房颤发生目前不得而知,期待后续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机器人心脏术后心律失常主要为房颤,与围术期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表明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心律失常导致术后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术后大剂量输血事件明显增加,因此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是小样本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缺乏术后随访数据,期待后续研究证实。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吴文军负责论文初稿撰写、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修改;胡义杰、陈建明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丁任重、袁烨、宋毅、严曼榕负责数据收集;胡义杰负责论文设计。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随之成熟,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孕育而生,目前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1-4]。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为普遍。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由于操作视野局限易造成器械心肌损伤,更低体温的心肌保护及肺保护,术后不能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同时不能充分引流心包积液,易发生术后心律失常[5]。心律失常可能与术后短期或长期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6]。本中心以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为特色,近年来手术例数位居国内前列,术后疗效显著,心脏外科的发展朝着微创方向探索。本文旨在探讨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短期预后,为降低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6年7月—2022年6月行机器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性别、种族不限;(2)术前经血管评估检查判断适合手术,包括:胸腹部CT、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下肢血管超声检查;(3)于我科行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包括单纯或联合行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心脏肿物切除术;(4)患者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特别是围术期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术前心律失常;(2)机器人非CPB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包囊肿切除术等;(3)严重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钙化、胸腔组织粘连、大血管病变、髂股动脉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指标
采用我院电子病例系统、医嘱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收集患者信息,基本信息: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肥胖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心脏房室内径、三尖瓣跨瓣压差、肺动脉压;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术后第1 d引流量、术后气管带管时间、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心脏手术类型、外周体外循环插管情况;实验室检验:术前及术后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术后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测,必要时予以床旁心电图或 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心律失常均根据心电监测及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诊断学》标准诊断心律失常,即24 h早搏次数>100次/min、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3 min。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律、交界区逸搏,其中房性早搏指频发房性早搏(发作次数>5次/min)。对同一患者发生多种心律失常,统计心律失常的种类数,不重复计例数;对于每一种类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单独计例数。
1.2.2 麻醉及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气管插双腔管成功后,经食管置入食管超声探头。患者取平卧位,右侧垫高30℃,右上臂外展,头低脚低。机器人内镜孔位于右侧胸壁第4肋间、腋前线6 cm处,避开乳腺组织,直径约1 cm;工作孔位于右侧胸壁第4肋间、内镜孔下方3 cm处,直径约2 cm;左右机械臂分别位于右侧胸壁第2肋间隙、腋前线4 cm处和第6肋间隙、腋前线2 cm处,直径约1 cm;主动脉阻断孔于腋中线3肋间,直径约0.5 cm。采用右侧颈内静脉、右下肢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主刀医师于控制台前完成手术操作,助手台上协助主刀医师操作。手术结束彻底止血,于右侧操作孔安置胸腔引流管1根。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医研伦审(2022)第266号。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纳入患者146例,其中男55例、女91例,年龄18~72(43.03±13.11)岁,平均身高(160.91±7.73)cm,平均体重(58.30±11.39)kg,平均体重指数(22.46±3.67)kg/m2,平均体表面积(1.57±0.17)m2。心律失常组23例,非心律失常组123例。
2.2 手术资料
手术类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9例,二尖瓣置换术23例,左房粘液瘤切除术18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先天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正术3例,左室良性肿瘤切除术2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正术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0例。
外周血管插管:股动脉插管型号16~22F,置管深度5~17 cm;股静脉插管型号16~25F,置管深度25~48 cm;颈内静脉插管型号15~18F,置管深度10~14 cm。外周插管困难7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5例,3例改为股静脉双极静脉引流管,2例改为中心上腔静脉引流;股动脉插管困难2例,使用8 mm人工血管端侧吻合后接动脉插管。外周血管插管并发症10例:颈内静脉穿刺点血肿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静脉瘘1例。
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23例,发生率为15.75%,其中房颤17例、室性早搏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律1例,并行内科起搏器治疗。
预后及转归:术中转小切口手术4例;术中张力性气胸1例;术中肝脏出血1例;乳糜胸1例。预后:院内死亡1例;二尖瓣瓣周瘘1例;出血非计划二次开胸3例;脑梗死1例;心肌梗死1例;术后谵妄5例。
2.3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因素:年龄、体重、BMI、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级、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右室前后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红细胞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术中因素: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术后因素: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大剂量输血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为防止混杂因素的干预,对上述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OR=1.334,95%CI(1.003,1.774),P=0.048]、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18,95%CI(1.005,1.031),P=0.008]是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精确等优点,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监护室停留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极大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1-4],机器人心脏手术目前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但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同样存在缺陷,对比小切口、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存在操作视野局限、操作器械心脏损伤、学习曲线漫长[7]等,造成对心脏损伤风险更高。
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采用右侧胸腔微创小切口入路,主刀医师台下操控机器人系统,助手台上协助主刀医师完成操作,过程中需要两者密切配合,存在较长的学习和磨合时间[8]。手术过程中局限性的操作空间,主刀医师与助手操作器械不协调会损伤心肌组织,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特别对于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操作者需反复牵拉右房壁,使得心律失常的发生事件增加,因此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患者术后受益。机器人操作过程中,会采用CO2建立人工气胸行单侧肺通气,因此需要将全身温度冷却至28~30℃进行心肌保护和右肺保护以避免单侧肺水肿[9],更低的体温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由于无法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自主心律的保护至关重要,术后心律失常的纠正以药物为主。
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是常见且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7.5%~48%[10-12]。心律失常事件大多数发生在术后早期[13]。术后心律失常可能对患者造成各种影响,从无临床症状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甚至死亡等并发症。机器人心脏手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房颤、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本研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5.75%,为已报道数据低水平,可能与机器人操作系统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为术前无心律失常患者且多为房室缺损有关。
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多为房颤[14],有研究[15]表明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 60.2%,最常见的类型是房颤(35.0%),其次是传导阻滞(5.3%)。本研究显示,房颤占总心律失常的73.91%,瓣膜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40.90%,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律,通过内科起搏器治疗顺利出院。
目前许多研究[15-17]表明高龄、种族、性别、心肌梗塞病史、肥胖、代谢综合征、左房内径>45 mm被认为是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13, 18]。本研究表明年龄、体重、BMI、糖尿病、NYHA分级、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右室前后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红细胞宽度、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型与机器人心脏术后心律失常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主动脉阻断时间是独立危险因素。心脏患者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反映肝脏细胞对间接胆红素的转化能力,部分心脏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导致肝淤血进一步导致肝细胞损伤,此类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可能导致术后心律失常。有研究[19]证实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是心脏手术后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且胆红素水平可能与心脏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20]。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均表明其是术后多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表明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机器人心脏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一致,术中精准操作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
大量研究[21-22]表明,术后心律失常与急性肾功能损伤、心力衰竭、脑卒中、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长期死亡率以及患者治疗费用密切相关。Bramer等[23]的研究证实术后房颤是二尖瓣手术后晚期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围手术期新发房颤患者出院后卒中和早期死亡的风险增加,和无术后房颤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83%和93%(P<0.01)[24]。本研究发现术后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术后大剂量输血事件明显增加。术后心律失常导致众多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术后心律失常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5]证实术中左后心包切开术可以预防心脏手术后房颤,对于机器人心脏手术是否能通过减少心包积液的发生从而减少术后房颤发生目前不得而知,期待后续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机器人心脏术后心律失常主要为房颤,与围术期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表明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心律失常导致术后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术后大剂量输血事件明显增加,因此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是小样本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缺乏术后随访数据,期待后续研究证实。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吴文军负责论文初稿撰写、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修改;胡义杰、陈建明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丁任重、袁烨、宋毅、严曼榕负责数据收集;胡义杰负责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