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蒙茂龙, 王尧, 卢平凡, 李华鹏, 任荣, 张文, 陈枫杰, 庄贤勉, 王湘, 李刚, 郭宏伟. 改良Bentall手术中应用残余瘤壁根部包裹技术的近期疗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2): 283-287. doi: 10.7507/1007-4848.202204009 复制
Bentall和De Bono[1]在1968年首次报道了Bentall手术,应用带瓣膜的人工血管管道置换病变的主动脉根部,即采用机械瓣与人工血管缝合成一个带瓣管道,把带瓣管道作为一个整体与主动脉瓣环缝合,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人工血管上,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人工血管,该手术方式对于主动脉根部病变的外科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称之为Bentall手术[1]。1978年Cabrol等首次报道了对Bentall手术的改良方式,应用残余的主动脉瘤壁包裹带瓣管道,瘤壁包裹腔与右房间构建一个直径1 cm左右的分流隧道,使渗血分流至右房,避免血肿形成压迫冠状动脉或导致冠状动脉吻合部位的撕脱,这种手术方式被称为Cabrol手术[2-5]。1981年Kouchoukos等再次对经典Bentall手术进行了改良,放弃了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带瓣管道的方式(或包裹+包裹腔到右房的分流),将带瓣管道完全裸露[5-7],即所谓的“裸”Bentall 手术,因该术式更接近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状态及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克服了经典Bentall手术的弊端,目前已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手术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亦成为大多数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治疗标准[8-11]。但近端吻合部位的渗血、出血仍是改良 Bentall 手术的一个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用主动脉根部残余的瘤壁包裹带瓣管道的根部,即所谓的“袖状包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进行改良Bentall手术加用主动脉根部残余瘤壁袖状包裹根部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患有升主动脉瘤同时有主动脉瓣病变,且主动脉窦和窦管界均有明显扩大;或升主动脉夹层瘤累及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并引起主动脉瓣交界撕脱,造成瓣膜关闭不全。排除标准: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左心室巨大伴左心室射血分数≤20%。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适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患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以及主动脉CT血管造影、彩色超声、心电图等影像结果。
1.2 手术方法
采用正中切口,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经升主动脉或右股动脉或近端弓动脉插管,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上肺静脉植入左心引流管;阻断升主动脉后,切开升主动脉直视灌注心脏停跳液,切除主动脉瓣;“纽扣状”游离、切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切除主动脉根部瘤壁,保留主动脉瓣环上方6 mm左右的主动脉瘤壁备用(图1a);应用3根3-0 Prolene线连续缝合植入带瓣管道(图1b~c);应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残余主动脉瘤壁缝合于紧邻人工瓣环上方的人工血管上(图1d~e),起到固定和止血作用;应用电切笔在人工血管上冠状动脉开口相对应的部位打孔,应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人工血管上;应用5-0 Prolene或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远端与远端升主动脉吻合(图1f~g)。

a:切除主动脉瓣;“纽扣状”游离、切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切除主动脉根部瘤壁,保留主动脉瓣环上方6 mm左右的主动脉瘤壁备用;b~c:应用 3 根3-0 滑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近端与主动脉瓣环缝合,预留 6 mm 左右残余主动脉瘤壁,状似“袖口”的边缘备用;d~e:应用 4-0 滑线连续缝合,将残余主动脉瘤壁与人工瓣环上方的人工血管缝合在一起,达到止血和加固作用;f~g: 应用电切笔在人工血管上冠状动脉开口相对应的部位打孔,应用 5-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人工血管上;应用 5-0 Prolene 或4-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远端与远端升主动脉吻合
1.3 随访
术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及本院门诊进行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量资料是否为正态分布,若为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3个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SP2022038(01)。
2 结果
纳入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85.71%)、女2例(14.29%),年龄32.00~68.00(55.33±10.57)岁,体重49.10~86.20(66.72±12.80)kg。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85.71%)、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7.14%)、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合并根部瘤1例(7.14%);合并高血压5例(41.67%);合并糖尿病1例(8.33%);马方综合征1例(8.33%);合并心房颤动2例(16.67%);合并IgA肾病1例(8.33%);既往因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1例(8.33%)。
12例(85.71%)患者经升主动脉、1例(7.14%)经右股动脉、1例(7.14%)经近端弓动脉插管。8例(57.14%)患者应用带机械瓣管道,6例(42.86%)带生物瓣的管道。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9.00~197.00(147.90±21.2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4.00~154.00(115.70±15.23)min;术后第 1 d胸腔引流量160.00~490.00(333.33±91.98)mL;只有2例患者需要输血(分别为4.5 U、2 U)。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00~38.00(19.42±8.98)h,术后住ICU时间26.00~166.00(99.08±49.42)h,术后住院时间12.00~20.00(16.33±2.74)d,总住院时间20.00~57.00(29.42±9.84)d。
所有14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率100.0%。随访6.17±3.69个月,无随访死亡,无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相关并发症。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00~93.00 (66.92±13.11)mm;术后出院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1);术后半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9.00%~68.00%(53.42%±9.91%);术后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有轻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术后半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1。


3 讨论
在改良Bentall手术中,带瓣管道的人工瓣环与主动脉瓣环的吻合,无论是连续缝合还是间断缝合,由于人工瓣环的止血能力不如人工血管,因此存在吻合后人工瓣环渗血的问题。人工瓣环的渗血及缝针针眼的出血,常使术中止血困难,延长手术止血时间及增加用血量。为更好地处理近端吻合止血问题,一些学者[12-14]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缝合根部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组的14例患者,在改良Bentall手术的基础上,加用主动脉根部残余主动脉瘤壁袖状包裹技术,即在主动脉瓣环上方保留6 mm左右的主动脉瘤壁,应用3根3-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的瓣膜缝合缘与主动脉瓣环吻合,应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残余自体主动脉瘤壁包裹缝合至带瓣管道人工环上方的人工血管,促进包裹部位的血栓形成,有效阻止人工瓣环的渗血及缝针针眼的出血,达到近端吻合止血的目的。采用主动脉根部袖状包裹技术处理的14 例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未发生因近端吻合出血、渗血所引起的止血困难、二次转机止血、二次开胸止血等情况。术后第 1 d的平均胸腔引流量(333.33±91.98)mL,引流量非常少。只有2例患者需要输血,明显减少了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手术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我中心既往进行的经典Bentall手术主动脉根部包裹分流至右房的手术方式相比稍长,与我们游离主动脉根部、“纽扣”状游离切取冠状动脉开口、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缝合主动脉根部的耗时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手术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外科操作的进一步熟练,预计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
本组患者无随访中死亡,无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相关并发症。术后出院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半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外科手术后左心室缩小重构的过程,不仅发生在术后住院期间,也发生在出院后的随访。术后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有轻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术后半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提示在术后左心室缩小重构中,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在术后早期随访阶段已恢复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随访中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会有上升需进一步随访。
从本中心经验分析,主动脉根部残余主动脉瘤壁袖状包裹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优势:(1)有效阻止人工瓣环的渗血及缝针针眼的出血,达到近端吻合止血的目的。而近端吻合部位的出血、渗血是改良Bentall术式的主要风险。(2)有效避免血肿形成压迫冠状动脉或导致冠状动脉吻合部位的撕脱。而经典的Bentall包裹后可掩盖吻合部位出血、有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压迫邻近组织器官的风险,有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3)总体操作简单易行,学习曲线短,利于推广。(4)有效减少出血。只有2例患者需要输血(分别为4.5 U、2 U)。 术后第 1 d胸腔引流量160.00~490.00(333.33±91.98)m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材料,不增加患者的费用。
这组病例是我们中心在改良Bentall手术的基础上,加用主动脉根部袖状包裹技术,也是我们中心从经典Bentall手术包裹至右房的分流到改良Bentall手术过渡的初期尝试阶段的手术,从总的临床结果来看,主动脉根部袖状包裹技术应用于改良Bentall手术安全、有效,近期结果良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根部渗血和小的出血。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郭宏伟负责研究概念生成与设计,研究课题监管与指导、论文审阅与修订; 蒙茂龙负责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与论文初稿撰写;所有作者负责稿件最终复核。
Bentall和De Bono[1]在1968年首次报道了Bentall手术,应用带瓣膜的人工血管管道置换病变的主动脉根部,即采用机械瓣与人工血管缝合成一个带瓣管道,把带瓣管道作为一个整体与主动脉瓣环缝合,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人工血管上,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人工血管,该手术方式对于主动脉根部病变的外科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称之为Bentall手术[1]。1978年Cabrol等首次报道了对Bentall手术的改良方式,应用残余的主动脉瘤壁包裹带瓣管道,瘤壁包裹腔与右房间构建一个直径1 cm左右的分流隧道,使渗血分流至右房,避免血肿形成压迫冠状动脉或导致冠状动脉吻合部位的撕脱,这种手术方式被称为Cabrol手术[2-5]。1981年Kouchoukos等再次对经典Bentall手术进行了改良,放弃了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带瓣管道的方式(或包裹+包裹腔到右房的分流),将带瓣管道完全裸露[5-7],即所谓的“裸”Bentall 手术,因该术式更接近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状态及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克服了经典Bentall手术的弊端,目前已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手术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亦成为大多数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治疗标准[8-11]。但近端吻合部位的渗血、出血仍是改良 Bentall 手术的一个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用主动脉根部残余的瘤壁包裹带瓣管道的根部,即所谓的“袖状包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进行改良Bentall手术加用主动脉根部残余瘤壁袖状包裹根部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患有升主动脉瘤同时有主动脉瓣病变,且主动脉窦和窦管界均有明显扩大;或升主动脉夹层瘤累及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并引起主动脉瓣交界撕脱,造成瓣膜关闭不全。排除标准: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左心室巨大伴左心室射血分数≤20%。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适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患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以及主动脉CT血管造影、彩色超声、心电图等影像结果。
1.2 手术方法
采用正中切口,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经升主动脉或右股动脉或近端弓动脉插管,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上肺静脉植入左心引流管;阻断升主动脉后,切开升主动脉直视灌注心脏停跳液,切除主动脉瓣;“纽扣状”游离、切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切除主动脉根部瘤壁,保留主动脉瓣环上方6 mm左右的主动脉瘤壁备用(图1a);应用3根3-0 Prolene线连续缝合植入带瓣管道(图1b~c);应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残余主动脉瘤壁缝合于紧邻人工瓣环上方的人工血管上(图1d~e),起到固定和止血作用;应用电切笔在人工血管上冠状动脉开口相对应的部位打孔,应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人工血管上;应用5-0 Prolene或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远端与远端升主动脉吻合(图1f~g)。

a:切除主动脉瓣;“纽扣状”游离、切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切除主动脉根部瘤壁,保留主动脉瓣环上方6 mm左右的主动脉瘤壁备用;b~c:应用 3 根3-0 滑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近端与主动脉瓣环缝合,预留 6 mm 左右残余主动脉瘤壁,状似“袖口”的边缘备用;d~e:应用 4-0 滑线连续缝合,将残余主动脉瘤壁与人工瓣环上方的人工血管缝合在一起,达到止血和加固作用;f~g: 应用电切笔在人工血管上冠状动脉开口相对应的部位打孔,应用 5-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吻合于人工血管上;应用 5-0 Prolene 或4-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远端与远端升主动脉吻合
1.3 随访
术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及本院门诊进行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量资料是否为正态分布,若为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3个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SP2022038(01)。
2 结果
纳入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85.71%)、女2例(14.29%),年龄32.00~68.00(55.33±10.57)岁,体重49.10~86.20(66.72±12.80)kg。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85.71%)、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7.14%)、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合并根部瘤1例(7.14%);合并高血压5例(41.67%);合并糖尿病1例(8.33%);马方综合征1例(8.33%);合并心房颤动2例(16.67%);合并IgA肾病1例(8.33%);既往因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1例(8.33%)。
12例(85.71%)患者经升主动脉、1例(7.14%)经右股动脉、1例(7.14%)经近端弓动脉插管。8例(57.14%)患者应用带机械瓣管道,6例(42.86%)带生物瓣的管道。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9.00~197.00(147.90±21.2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4.00~154.00(115.70±15.23)min;术后第 1 d胸腔引流量160.00~490.00(333.33±91.98)mL;只有2例患者需要输血(分别为4.5 U、2 U)。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00~38.00(19.42±8.98)h,术后住ICU时间26.00~166.00(99.08±49.42)h,术后住院时间12.00~20.00(16.33±2.74)d,总住院时间20.00~57.00(29.42±9.84)d。
所有14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率100.0%。随访6.17±3.69个月,无随访死亡,无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相关并发症。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00~93.00 (66.92±13.11)mm;术后出院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1);术后半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9.00%~68.00%(53.42%±9.91%);术后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有轻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术后半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1。


3 讨论
在改良Bentall手术中,带瓣管道的人工瓣环与主动脉瓣环的吻合,无论是连续缝合还是间断缝合,由于人工瓣环的止血能力不如人工血管,因此存在吻合后人工瓣环渗血的问题。人工瓣环的渗血及缝针针眼的出血,常使术中止血困难,延长手术止血时间及增加用血量。为更好地处理近端吻合止血问题,一些学者[12-14]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缝合根部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组的14例患者,在改良Bentall手术的基础上,加用主动脉根部残余主动脉瘤壁袖状包裹技术,即在主动脉瓣环上方保留6 mm左右的主动脉瘤壁,应用3根3-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带瓣管道的瓣膜缝合缘与主动脉瓣环吻合,应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将残余自体主动脉瘤壁包裹缝合至带瓣管道人工环上方的人工血管,促进包裹部位的血栓形成,有效阻止人工瓣环的渗血及缝针针眼的出血,达到近端吻合止血的目的。采用主动脉根部袖状包裹技术处理的14 例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未发生因近端吻合出血、渗血所引起的止血困难、二次转机止血、二次开胸止血等情况。术后第 1 d的平均胸腔引流量(333.33±91.98)mL,引流量非常少。只有2例患者需要输血,明显减少了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手术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我中心既往进行的经典Bentall手术主动脉根部包裹分流至右房的手术方式相比稍长,与我们游离主动脉根部、“纽扣”状游离切取冠状动脉开口、应用残余主动脉瘤壁包裹缝合主动脉根部的耗时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手术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外科操作的进一步熟练,预计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
本组患者无随访中死亡,无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相关并发症。术后出院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半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外科手术后左心室缩小重构的过程,不仅发生在术后住院期间,也发生在出院后的随访。术后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有轻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术后半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提示在术后左心室缩小重构中,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在术后早期随访阶段已恢复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随访中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会有上升需进一步随访。
从本中心经验分析,主动脉根部残余主动脉瘤壁袖状包裹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优势:(1)有效阻止人工瓣环的渗血及缝针针眼的出血,达到近端吻合止血的目的。而近端吻合部位的出血、渗血是改良Bentall术式的主要风险。(2)有效避免血肿形成压迫冠状动脉或导致冠状动脉吻合部位的撕脱。而经典的Bentall包裹后可掩盖吻合部位出血、有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压迫邻近组织器官的风险,有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3)总体操作简单易行,学习曲线短,利于推广。(4)有效减少出血。只有2例患者需要输血(分别为4.5 U、2 U)。 术后第 1 d胸腔引流量160.00~490.00(333.33±91.98)m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材料,不增加患者的费用。
这组病例是我们中心在改良Bentall手术的基础上,加用主动脉根部袖状包裹技术,也是我们中心从经典Bentall手术包裹至右房的分流到改良Bentall手术过渡的初期尝试阶段的手术,从总的临床结果来看,主动脉根部袖状包裹技术应用于改良Bentall手术安全、有效,近期结果良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根部渗血和小的出血。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郭宏伟负责研究概念生成与设计,研究课题监管与指导、论文审阅与修订; 蒙茂龙负责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与论文初稿撰写;所有作者负责稿件最终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