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坤, 谌启辉, 王平凡, 白希玲, 贾湘杰, 吴振宇, 宋峥, 闫丽伟, 王明伟. 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 28(12): 1466-1470. doi: 10.7507/1007-4848.202008005 复制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心脏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传统外科修补手术和经胸封堵手术。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手术径路又可分为胸骨正中切口、胸骨旁切口、右侧切口(包括右侧腋下切口、右前外侧切口等)等。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单纯 VSD 右腋下切口传统外科手术与经胸封堵手术的患者资料,对不同外科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小儿心脏中心 406 例接受单纯 VSD 外科治疗(切口均为右腋下切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排除了 3 例因封堵失败而转为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外科手术组(传统组,221 例)和经胸封堵组(封堵组,185 例);见表1。


纳入标准:术前经心电图、胸部 X 线片及心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术前 UCG 明确心内畸形为单纯先天性 VSD(不合并其它需同期处理的畸形);胸部 X 线片提示心脏扩大、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家属术前均签署治疗方法选择同意书;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合并其它需同期矫治的心内畸形(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严重肺高压、右向左分流、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手术方法
全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术中均放置经食管超声探头。所有患者均采取 90°左侧卧位,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并气管插管行机械辅助通气。传统外科手术经右侧腋中线直切口(腋窝中点至腋中线与第 5 肋间交叉点、第 4 肋间径路进入胸腔,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冷晶体心脏停跳液保护心肌,术中降温至 29~31 ℃。心脏切口包括右心房切口、主肺动脉切口或两者联合切口,如需补片修补时,选取涤纶补片或牛心包,间断或连续修补 VSD,术后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 1 根。经胸封堵切口为右侧腋中线第 3~5 肋间直切口(沿腋中线),经第 4 肋间进胸,于右心室无血管区缝荷包作为穿刺点,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在右心室表面选择合适的穿刺点。穿刺完成后,将中空探条、导丝缓慢置入左心室,然后退出中空探条,将输送鞘管送入左心室。将装鞘管送入输送鞘管,推送杆将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置于输送鞘管的顶端,依次释放伞的左、右心室面,并卡紧 VSD。手术完成后收紧右心室荷包并打结。术后视胸腔止血情况可选择放置或不放置引流管。
术毕根据患儿生命体征情况可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或转入重症监护室后拔除气管插管,传统组患者术后均于 ICU 观察 1 晚,封堵组患者均于术后当日转回普通病房,术后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常规强心(封堵组患者不需要)、利尿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封堵组患者术后常规静脉应用肝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分析,维持内环境稳定。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IBM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 100%,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因残余分流再次手术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顺利出院。
封堵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见表2。


所有患者常规放置经食管超声探头,其中传统组发现小的限制性残余分流 4 例(分流直径≤2 mm,均为采用补片修补的患者),均无再手术指征,随访过程中有 3 例自愈,另 1 例仍在密切随访中。
封堵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VT)、ICU 滞留时间、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见表3。


传统组住院总费用、医疗服务费及医用材料费均低于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费用高于封堵组(P<0.001),护理费及辅助检查(验)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传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1.8%(4/221,4 例均为 VSD 残余漏,均无再手术指征),封堵组无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9,P=0.212)。
术后两组随访时间 3.0 个月至 3.1 年,平均(15.8±8.8)个月。随访期间传统组出现 2 例切口肉芽组织增生,术后 7 个月再入院进行肉芽组织清除;1 例患者术后 8 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术后 9 个月时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1 例患者术后 1 年复查见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为干下型 VSD 修补术后,目前仍在密切随访中。封堵组 1 例患者术后 6 个月出现封堵器下缘 VSD 残余漏,直径约 2 mm,目前术后 2 年,残余漏仍存在,仍在密切随访中;见表5。


3 讨论
VSD 是先天性心脏畸形最常见的病种,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术、内科介入封堵术及外科经胸封堵术,3 种方法各有利弊:传统体外循环手术暴露清楚、疗效确切,但并发症较多,如心肌再灌注损伤、切口大、一定的死亡率、切口感染、房室传导阻滞等[1];内科介入封堵伤疤小、住院时间短,但需患者及术者暴露于射线环境下,受年龄、VSD 位置限制,对外周血管有一定损伤[2-5]。外科经胸封堵无体外循环,伤疤较小,但常常需要 TEE 引导(可能致食管损伤),且费用偏高,对术者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习曲线较长。
根据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先天性心脏病数据显示,VSD 传统外科修补术 30 d 死亡率 1.38%~1.84%[6],而经胸封堵术则少有死亡病例[5, 7]。目前无论传统外科手术还是经胸封堵手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围手术期并发症:VSD 残余漏、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损伤[7-8]。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瓣膜损伤、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但在传统组 VSD 残余漏发生率高于封堵组(1.8% 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7, 9]报道的结果(7.6% vs. 5.5%)相似。传统组残余分流发生率较封堵组高,考虑有两点原因:(1)传统外科手术无论是直接缝合 VSD 还是补片修补,均存在缝线切割 VSD 周围组织或经针孔渗血的可能;(2)经胸封堵术中在确认周围无残余分流后再释放封堵器(如出现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残余分流,则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
VSD 的手术切口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胸骨正中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右前外侧切口及右腋下切口[10-12],但右腋下切口伤疤小、切口隐蔽、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且远期并发症少,可能更容易为家长所接受[13-14]。我们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比了经右腋下切口的传统外科手术和经胸封堵手术。由于早期手术熟练程度不够,另外在封堵组患者中,肌部 VSD 占比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24.9% vs. 0.9%),因肌部 VSD 位置较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困难,导致操作时间延长,因此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手术时间及失血量较文献[5]报道偏长、偏多。但封堵术在手术切口长度[(2.5±0.5)cm vs.(6.1±0.5)cm,P<0.001]、失血量[(17.6±12.3)mL vs.(27.2±9.6)mL,P<0.001]、手术时间[(84.6±27.5)min vs.(157.2±22.4)min,P<0.001]方面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传统组的 VSD 直径大于封堵组[(4.6±1.2)cm vs.(6.4±2.5)cm,P<0.001],也会导致手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延长。另外右腋下切口虽较隐蔽,但对于某些类型的 VSD(如干下型、肌部型),由于暴露困难,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右腋下切口并非最合适的切口位置,此时可个体化选择胸骨旁或剑突下切口,可能更符合解剖学特征[1]。
右腋下经胸封堵手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麻醉用药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药少[7],因此其术后需呼吸机支持时间短、ICU 滞留时间短、术后恢复快[4],我们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观点。另外封堵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外科手术,这也更符合心脏外科快速康复的理念,使得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化。另近年来我们的封堵术患者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切口的疼痛程度,缩短了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整体恢复。
封堵器材费用整体偏高(与体外循环耗材相比),可能使得封堵术整体住院费用高于传统外科手术[1, 15],本组经胸封堵手术平均住院总费用为(37 399.5±2 876.7)元,明显高于传统外科手术的(31 525.7±6 098.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解费用可以发现,在封堵组中,医用材料费占住院总费用的 58.5%,而在传统组中此比例仅为 28.3%;在药物费用方面经胸封堵术明显低于传统外科手术,考虑主要原因为封堵术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迅速(减少了营养支持的药物费用)、心肺功能受影响小[16](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短(减少了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而护理费[(519.1±186.1)元 vs.(542.9±254.4)元,P=0.370]、辅助检查(验)费[(2 885.7±434.4)元 vs.(2 944.4±791.6)元,P=0.827]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经胸封堵术整体费用高于传统外科手术,但药物费用占比明显低于传统组。随着封堵手术的推广和普及,封堵器材费用的降低将大大降低封堵手术的整体费用,同时,费用的降低也可加强 VSD 封堵术的推广。
我们在关注围手术期结果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不同手术方法的远期效果。根据文献[17]报道,传统外科术及经胸封堵术后远期并发症均主要为瓣膜损伤、心律失常,但发生率极低[8-9]。在本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1.5±0.9)年 vs.(2.3±0.9)年,P<0.001],传统组有 2 例出现切口肉芽肿,1 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 例主动脉瓣少量反流;而封堵组有 1 例术后 6 个月出现新的 VSD 残余漏(术中及术后 3 个月心脏彩超均显示无明显残余漏),直径约 2 mm,考虑与封堵器移位或松动有关,提示我们在随访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有无残余分流,同时也要关注封堵器是否固定良好、与周围组织贴合情况。随访中传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1.8%,经胸封堵组发生率约为 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 VSD 经胸封堵术安全、有效,并可明显降低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考虑两组随访时间也有差异,并且整体随访时间偏短,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更长时间的随访。
综上所述,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且远期并发症少,但住院总费用偏高,主要为耗材费用偏高。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小,随访时间偏短,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对远期效果进行对比观察,以进一步探讨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的优劣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坤负责设计论文,实施研究,采集、分析、解释数据,起草论文;王明伟负责采集数据;吴振宇、宋峥、闫丽伟负责设计论文和采集数据;白希玲、贾湘杰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谌启辉、王平凡负责提供技术或材料支持,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心脏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传统外科修补手术和经胸封堵手术。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手术径路又可分为胸骨正中切口、胸骨旁切口、右侧切口(包括右侧腋下切口、右前外侧切口等)等。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单纯 VSD 右腋下切口传统外科手术与经胸封堵手术的患者资料,对不同外科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小儿心脏中心 406 例接受单纯 VSD 外科治疗(切口均为右腋下切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排除了 3 例因封堵失败而转为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外科手术组(传统组,221 例)和经胸封堵组(封堵组,185 例);见表1。


纳入标准:术前经心电图、胸部 X 线片及心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术前 UCG 明确心内畸形为单纯先天性 VSD(不合并其它需同期处理的畸形);胸部 X 线片提示心脏扩大、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家属术前均签署治疗方法选择同意书;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合并其它需同期矫治的心内畸形(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严重肺高压、右向左分流、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手术方法
全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术中均放置经食管超声探头。所有患者均采取 90°左侧卧位,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并气管插管行机械辅助通气。传统外科手术经右侧腋中线直切口(腋窝中点至腋中线与第 5 肋间交叉点、第 4 肋间径路进入胸腔,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冷晶体心脏停跳液保护心肌,术中降温至 29~31 ℃。心脏切口包括右心房切口、主肺动脉切口或两者联合切口,如需补片修补时,选取涤纶补片或牛心包,间断或连续修补 VSD,术后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 1 根。经胸封堵切口为右侧腋中线第 3~5 肋间直切口(沿腋中线),经第 4 肋间进胸,于右心室无血管区缝荷包作为穿刺点,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在右心室表面选择合适的穿刺点。穿刺完成后,将中空探条、导丝缓慢置入左心室,然后退出中空探条,将输送鞘管送入左心室。将装鞘管送入输送鞘管,推送杆将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置于输送鞘管的顶端,依次释放伞的左、右心室面,并卡紧 VSD。手术完成后收紧右心室荷包并打结。术后视胸腔止血情况可选择放置或不放置引流管。
术毕根据患儿生命体征情况可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或转入重症监护室后拔除气管插管,传统组患者术后均于 ICU 观察 1 晚,封堵组患者均于术后当日转回普通病房,术后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常规强心(封堵组患者不需要)、利尿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封堵组患者术后常规静脉应用肝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分析,维持内环境稳定。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IBM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 100%,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因残余分流再次手术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顺利出院。
封堵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见表2。


所有患者常规放置经食管超声探头,其中传统组发现小的限制性残余分流 4 例(分流直径≤2 mm,均为采用补片修补的患者),均无再手术指征,随访过程中有 3 例自愈,另 1 例仍在密切随访中。
封堵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VT)、ICU 滞留时间、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见表3。


传统组住院总费用、医疗服务费及医用材料费均低于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费用高于封堵组(P<0.001),护理费及辅助检查(验)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传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1.8%(4/221,4 例均为 VSD 残余漏,均无再手术指征),封堵组无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9,P=0.212)。
术后两组随访时间 3.0 个月至 3.1 年,平均(15.8±8.8)个月。随访期间传统组出现 2 例切口肉芽组织增生,术后 7 个月再入院进行肉芽组织清除;1 例患者术后 8 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术后 9 个月时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1 例患者术后 1 年复查见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为干下型 VSD 修补术后,目前仍在密切随访中。封堵组 1 例患者术后 6 个月出现封堵器下缘 VSD 残余漏,直径约 2 mm,目前术后 2 年,残余漏仍存在,仍在密切随访中;见表5。


3 讨论
VSD 是先天性心脏畸形最常见的病种,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术、内科介入封堵术及外科经胸封堵术,3 种方法各有利弊:传统体外循环手术暴露清楚、疗效确切,但并发症较多,如心肌再灌注损伤、切口大、一定的死亡率、切口感染、房室传导阻滞等[1];内科介入封堵伤疤小、住院时间短,但需患者及术者暴露于射线环境下,受年龄、VSD 位置限制,对外周血管有一定损伤[2-5]。外科经胸封堵无体外循环,伤疤较小,但常常需要 TEE 引导(可能致食管损伤),且费用偏高,对术者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习曲线较长。
根据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先天性心脏病数据显示,VSD 传统外科修补术 30 d 死亡率 1.38%~1.84%[6],而经胸封堵术则少有死亡病例[5, 7]。目前无论传统外科手术还是经胸封堵手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围手术期并发症:VSD 残余漏、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损伤[7-8]。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瓣膜损伤、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但在传统组 VSD 残余漏发生率高于封堵组(1.8% 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7, 9]报道的结果(7.6% vs. 5.5%)相似。传统组残余分流发生率较封堵组高,考虑有两点原因:(1)传统外科手术无论是直接缝合 VSD 还是补片修补,均存在缝线切割 VSD 周围组织或经针孔渗血的可能;(2)经胸封堵术中在确认周围无残余分流后再释放封堵器(如出现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残余分流,则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
VSD 的手术切口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胸骨正中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右前外侧切口及右腋下切口[10-12],但右腋下切口伤疤小、切口隐蔽、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且远期并发症少,可能更容易为家长所接受[13-14]。我们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比了经右腋下切口的传统外科手术和经胸封堵手术。由于早期手术熟练程度不够,另外在封堵组患者中,肌部 VSD 占比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24.9% vs. 0.9%),因肌部 VSD 位置较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困难,导致操作时间延长,因此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手术时间及失血量较文献[5]报道偏长、偏多。但封堵术在手术切口长度[(2.5±0.5)cm vs.(6.1±0.5)cm,P<0.001]、失血量[(17.6±12.3)mL vs.(27.2±9.6)mL,P<0.001]、手术时间[(84.6±27.5)min vs.(157.2±22.4)min,P<0.001]方面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传统组的 VSD 直径大于封堵组[(4.6±1.2)cm vs.(6.4±2.5)cm,P<0.001],也会导致手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延长。另外右腋下切口虽较隐蔽,但对于某些类型的 VSD(如干下型、肌部型),由于暴露困难,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右腋下切口并非最合适的切口位置,此时可个体化选择胸骨旁或剑突下切口,可能更符合解剖学特征[1]。
右腋下经胸封堵手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麻醉用药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药少[7],因此其术后需呼吸机支持时间短、ICU 滞留时间短、术后恢复快[4],我们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观点。另外封堵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外科手术,这也更符合心脏外科快速康复的理念,使得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化。另近年来我们的封堵术患者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切口的疼痛程度,缩短了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整体恢复。
封堵器材费用整体偏高(与体外循环耗材相比),可能使得封堵术整体住院费用高于传统外科手术[1, 15],本组经胸封堵手术平均住院总费用为(37 399.5±2 876.7)元,明显高于传统外科手术的(31 525.7±6 098.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解费用可以发现,在封堵组中,医用材料费占住院总费用的 58.5%,而在传统组中此比例仅为 28.3%;在药物费用方面经胸封堵术明显低于传统外科手术,考虑主要原因为封堵术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迅速(减少了营养支持的药物费用)、心肺功能受影响小[16](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短(减少了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而护理费[(519.1±186.1)元 vs.(542.9±254.4)元,P=0.370]、辅助检查(验)费[(2 885.7±434.4)元 vs.(2 944.4±791.6)元,P=0.827]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经胸封堵术整体费用高于传统外科手术,但药物费用占比明显低于传统组。随着封堵手术的推广和普及,封堵器材费用的降低将大大降低封堵手术的整体费用,同时,费用的降低也可加强 VSD 封堵术的推广。
我们在关注围手术期结果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不同手术方法的远期效果。根据文献[17]报道,传统外科术及经胸封堵术后远期并发症均主要为瓣膜损伤、心律失常,但发生率极低[8-9]。在本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1.5±0.9)年 vs.(2.3±0.9)年,P<0.001],传统组有 2 例出现切口肉芽肿,1 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 例主动脉瓣少量反流;而封堵组有 1 例术后 6 个月出现新的 VSD 残余漏(术中及术后 3 个月心脏彩超均显示无明显残余漏),直径约 2 mm,考虑与封堵器移位或松动有关,提示我们在随访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有无残余分流,同时也要关注封堵器是否固定良好、与周围组织贴合情况。随访中传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1.8%,经胸封堵组发生率约为 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 VSD 经胸封堵术安全、有效,并可明显降低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考虑两组随访时间也有差异,并且整体随访时间偏短,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更长时间的随访。
综上所述,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且远期并发症少,但住院总费用偏高,主要为耗材费用偏高。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小,随访时间偏短,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对远期效果进行对比观察,以进一步探讨右腋下切口经胸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的优劣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坤负责设计论文,实施研究,采集、分析、解释数据,起草论文;王明伟负责采集数据;吴振宇、宋峥、闫丽伟负责设计论文和采集数据;白希玲、贾湘杰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谌启辉、王平凡负责提供技术或材料支持,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