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崔闫, 李浩杰, 杜娟, 施野, 邹亮, 陈伊, 张志鹏, 徐丹青, 杨立猛, 侯志辉, 侯剑峰, 姚焰, 郑哲. 左房脂肪灰度值与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预后的相关性.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 28(7): 806-810. doi: 10.7507/1007-4848.202005044 复制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对于难治性且伴有症状的房颤患者,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是目前效果最好的外科治疗策略之一,1 年成功率可达 68%[1]。因此,有效识别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高危人群,成为提高房颤外科消融成功率的关键。既往研究[2]显示,心外膜脂肪与房颤的发生与发展、并发症以及导管射频消融结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房颤类型以及房颤射频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有冠状动脉(冠脉)领域的研究[3]显示,就脂肪体积而言,在心肌梗死发生之前,环绕冠脉周围的脂肪组织显示出的炎症反应即可引起 CT 灰度显著变化,因此,脂肪 CT 灰度能够更好地反映脂肪状态,从而提前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生。然而,在房颤研究领域,目前多数研究局限于脂肪体积与房颤状态以及房颤复发之间的相关性,脂肪灰度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左房心外膜脂肪灰度对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 2017~2018 年于阜外医院行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患者共 99 例,其中 97 例术前行心脏增强 CT 检查。房颤根据 2016 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进行诊断:心电图显示 RR 间期绝对不齐,没有可分辨的 P 波,发作持续至少 30 s。阵发性房颤定义为 7 d 内自发终止的房颤;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持续 7 d 以上或持续 7 d 内但需要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的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持续 1 年以上的房颤。
1.2 左房心外膜脂肪灰度测算
在心脏增强 CT 的横断面手工勾勒左房所在的区域边界,起始于左心耳上界,结束于左房下界,每隔 6.25 mm 勾勒一次。在这个区间内,增强 CT 像素密度值在−195~−45 Hu 之间,定义为脂肪组织[4]。只有与脂肪组织增强 CT 值相等的心包内像素被认为是心外膜脂肪组织。将增强 CT 扫描图像传至 GE AW VolumeShare 5 后处理工作站,应用 GE AW VolumeShare 5 分析软件 MultiSync LCD1990SXI 系统,3D protocols 的 Reformat 选项,点选 Segmentation 和 Rendering 功能后,手动勾画左房;点选 Thresholds 分别设定测量下限阈值为−195~−45 Hu,在 Histogram 的 Volume Histogram 分析法测量心外膜脂肪,应用容积测量工具计算出符合上述增强 CT 值范围的组织容积,并计算左房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平均灰度[5]。
1.3 手术方法
在全身麻醉、心脏非停跳下行双侧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手术主要操作包括肺静脉隔离、左房后壁隔离、神经节消融和切除左心耳。先行左侧消融,主操作孔位于第 4 肋间左腋前线,副操作孔位于第 2 肋间锁骨中线,观察口位于第 3 肋间腋中线。右侧单肺通气,于左膈神经后方 2 cm 纵形切开心包并悬吊,显露左心耳、左房及左侧肺静脉。应用切割吻合器(EZ 60,Ethicon Endosurgery,美国)切除左心耳。超声刀离断 Marshall 韧带。双极射频消融钳(Isolator,Atricure,美国)钳夹靠近左侧肺静脉前庭部,消融 3~4 次。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横向钳夹消融左房后壁,尾部与左侧肺静脉隔离环相连,消融 3~4 次后退出消融钳,恢复双肺通气。双极钳消融右侧肺静脉前庭部和 Waterston’s 沟脂肪垫,游离上腔静脉后方和下腔静脉处心包反折,线路左房顶部和后壁,并用射频双极笔消融,连接右侧肺静脉隔离环至左侧顶部和底部的消融线,完成“盒状”消融环。
其中 22 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由于病史长、左房显著增大、既往多次行介入导管消融术、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后为非窦性心律等原因,我们同期联合内科导管消融技术对肺静脉、左房后壁消融线强化消融,同时进行其它部位加强线性消融(二尖瓣峡部、左房嵴部、三尖瓣峡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4 术后随访
术后常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 3 个月[6]。随访时间点为术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随访期间行 24 h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包括术后任何时间出现症状或自觉心律不齐时在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房颤消融成功的定义: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未出现持续时间≥30 s 的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复发定义为持续超过 30 s 的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二分类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患者房颤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根据左房脂肪灰度分级计算脂肪灰度的 Kaplan-Meier 曲线并进行验证。利用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法分析与房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 Cox 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880)。
2 结果
全组共纳入 97 例患者,其中男 75 例、女 22 例,平均年龄(57.8±9.4)岁。患者平均房颤时间(56.0±50.7)个月,体重指数(BMI)为(26.1±3.2)kg/m2,左房前后径(45.4±7.3)mm,左房脂肪体积(11.1±6.0)mL,左房脂肪平均灰度(−87.9±4.6)Hu,其中既往行过内科消融患者占比为 24.7%,术中行内外科联合消融术占比为 22.7%;见表 1。


2.1 房颤类型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患者是否阵发性房颤,纳入房颤常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包括:性别、BMI、体表面积(BSA)、左房直径、左房脂肪体积和左房脂肪灰度。结果显示,性别、BMI、BSA、左房直径和左房脂肪灰度是患者是阵发性房颤的决定因素(P<0.05);见表 2。

2.2 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用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筛选与房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 Cox 回归方法对所有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纳入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为:心外膜脂肪体积、BMI、BSA、房颤发病时间、左房直径、既往内科消融史、高血压。结果显示左房脂肪灰度可以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见表 3。

为探究左房脂肪灰度与房颤复发是否相关,将左房脂肪组织的灰度平均分为高、中、低三组,并进行 Kaplan-Meier 检验。低灰度组 32 例患者,平均灰度值(−92.7±2.8)Hu,中灰度组 32 例患者,平均灰度值(−87.6±2.2)Hu,高灰度组 33 例患者,平均灰度值(−83.5±2.7)Hu。结果显示,左房脂肪灰度越低术后房颤复发率越高,三组术后房颤复发率分别为 50.0%、46.9% 和 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见图 1。

3 讨论
本研究是目前最大的单中心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研究,第一次应用左房心外膜脂肪 CT 灰度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预后,证实了左房脂肪增强 CT 灰度值不仅与房颤类型相关,还可有效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心外膜脂肪灰度越高,术后房颤复发率越低,可以作为判断房颤行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心外膜脂肪是一种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特殊内脏脂肪组织,从大体形态而言,此类脂肪组织没有类似筋膜的结构分隔心外膜脂肪、心肌和心外膜血管。近年,通过对心脏解剖及电生理结构的认识,发现心外膜脂肪在房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细胞可以直接渗透到心房心肌,导致心肌传导减慢或不一致;通过分泌脂肪因子,导致心房纤维化;也可以通过分泌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因子,导致局部炎性反应,从而诱发房颤[7]。目前最大的关于心外膜脂肪与房颤关系的 Framingham 研究,纳入了 2 317 例患者,发现心外膜脂肪体积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8]。Batal 等[9]评估了 169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证实了增强 CT 测量的左房脂肪厚度与房颤相关;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更大并且炎症标志物水平更高[10]。有研究[2]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周围脂肪组织的增强 CT 灰度有显著性差异,脂肪的灰度与冠心病患者心脏局部的炎症反应更加紧密,能够反映心肌梗死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并且独立于脂肪体积。因此,有理由相信,脂肪灰度较单纯的脂肪厚度或体积更能反映脂肪的炎症状态,同时由于左房心外膜脂肪中包含与心房活动相关的自主神经丛,因此我们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左房心外膜脂肪。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左房脂肪灰度与房颤类型相关,且独立于左房大小以及左房脂肪体积等既往文献报道的致房颤的危险因素。
关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房颤射频术预后的关系,此前已有较多的报道。Wong 等[2]报道,在 110 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Tsao 等[11]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在 68 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心外膜脂肪体积的增加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Nagashima 等[12]也报道了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患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较大。这些研究都证实左房脂肪体积可以预测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而本研究并没有得到类似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是:脂肪发生炎症反应的早期过程包括脂肪细胞脂质体的聚集、脂肪组织的变大,而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是于内科做过多次射频手术、房颤病史长、合并症比较复杂不适合内科导管消融手术的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患者,其病理生理学过程可能更加复杂,不仅限于炎症反应。研究[13]显示脂肪的慢性炎症反应往往合并纤维化以及血管化等病理现象,对于这类患者应用脂肪体积可能不能较好地评估预后,而脂肪灰度也许能弥补这一缺陷,体现其房颤的病理状态并预测射频术后远期结果。
一项纳入 147 例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患者的研究[5]报道了心外膜脂肪组织灰度与射频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左房膜脂肪灰度高于−86.98 Hu 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明显高于脂肪灰度低于−86.98 Hu 组患者。本研究证实了左房脂肪增强 CT 灰度可以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在加入脂肪体积以及左房直径等以往公认致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左房脂肪灰度仍然是最强的预测因子,这是现有文献中所未有过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项对患者精准评估的证据。而本研究发现左房脂肪灰度越高术后房颤复发率越低,不同于上述研究[5]中左房脂肪高灰度组导管消融手术后复发率更高的结论,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脂肪灰度低预示脂肪含水量少,引起局部脂肪电阻升高,降低了电流透过脂肪组织的能力,导致消融效果下降。当然,其中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证实。
虽然本研究的结论为识别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高危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预测手段,但也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入选患者多为难治性房颤患者,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此外,本研究没有检测炎症指标,而这些指标可以更好地佐证本研究结论,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崔闫负责收集并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侯剑峰、李浩杰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杜娟、施野、邹亮、陈伊、张志鹏、徐丹青、杨立猛负责整理与分析数据;侯志辉负责分析 CT 图像;姚焰提供病例;郑哲提供病例,负责课题管理、设计研究。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对于难治性且伴有症状的房颤患者,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是目前效果最好的外科治疗策略之一,1 年成功率可达 68%[1]。因此,有效识别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高危人群,成为提高房颤外科消融成功率的关键。既往研究[2]显示,心外膜脂肪与房颤的发生与发展、并发症以及导管射频消融结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房颤类型以及房颤射频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有冠状动脉(冠脉)领域的研究[3]显示,就脂肪体积而言,在心肌梗死发生之前,环绕冠脉周围的脂肪组织显示出的炎症反应即可引起 CT 灰度显著变化,因此,脂肪 CT 灰度能够更好地反映脂肪状态,从而提前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生。然而,在房颤研究领域,目前多数研究局限于脂肪体积与房颤状态以及房颤复发之间的相关性,脂肪灰度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左房心外膜脂肪灰度对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 2017~2018 年于阜外医院行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患者共 99 例,其中 97 例术前行心脏增强 CT 检查。房颤根据 2016 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进行诊断:心电图显示 RR 间期绝对不齐,没有可分辨的 P 波,发作持续至少 30 s。阵发性房颤定义为 7 d 内自发终止的房颤;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持续 7 d 以上或持续 7 d 内但需要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的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持续 1 年以上的房颤。
1.2 左房心外膜脂肪灰度测算
在心脏增强 CT 的横断面手工勾勒左房所在的区域边界,起始于左心耳上界,结束于左房下界,每隔 6.25 mm 勾勒一次。在这个区间内,增强 CT 像素密度值在−195~−45 Hu 之间,定义为脂肪组织[4]。只有与脂肪组织增强 CT 值相等的心包内像素被认为是心外膜脂肪组织。将增强 CT 扫描图像传至 GE AW VolumeShare 5 后处理工作站,应用 GE AW VolumeShare 5 分析软件 MultiSync LCD1990SXI 系统,3D protocols 的 Reformat 选项,点选 Segmentation 和 Rendering 功能后,手动勾画左房;点选 Thresholds 分别设定测量下限阈值为−195~−45 Hu,在 Histogram 的 Volume Histogram 分析法测量心外膜脂肪,应用容积测量工具计算出符合上述增强 CT 值范围的组织容积,并计算左房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平均灰度[5]。
1.3 手术方法
在全身麻醉、心脏非停跳下行双侧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手术主要操作包括肺静脉隔离、左房后壁隔离、神经节消融和切除左心耳。先行左侧消融,主操作孔位于第 4 肋间左腋前线,副操作孔位于第 2 肋间锁骨中线,观察口位于第 3 肋间腋中线。右侧单肺通气,于左膈神经后方 2 cm 纵形切开心包并悬吊,显露左心耳、左房及左侧肺静脉。应用切割吻合器(EZ 60,Ethicon Endosurgery,美国)切除左心耳。超声刀离断 Marshall 韧带。双极射频消融钳(Isolator,Atricure,美国)钳夹靠近左侧肺静脉前庭部,消融 3~4 次。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横向钳夹消融左房后壁,尾部与左侧肺静脉隔离环相连,消融 3~4 次后退出消融钳,恢复双肺通气。双极钳消融右侧肺静脉前庭部和 Waterston’s 沟脂肪垫,游离上腔静脉后方和下腔静脉处心包反折,线路左房顶部和后壁,并用射频双极笔消融,连接右侧肺静脉隔离环至左侧顶部和底部的消融线,完成“盒状”消融环。
其中 22 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由于病史长、左房显著增大、既往多次行介入导管消融术、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后为非窦性心律等原因,我们同期联合内科导管消融技术对肺静脉、左房后壁消融线强化消融,同时进行其它部位加强线性消融(二尖瓣峡部、左房嵴部、三尖瓣峡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4 术后随访
术后常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 3 个月[6]。随访时间点为术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随访期间行 24 h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包括术后任何时间出现症状或自觉心律不齐时在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房颤消融成功的定义: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未出现持续时间≥30 s 的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复发定义为持续超过 30 s 的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二分类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患者房颤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根据左房脂肪灰度分级计算脂肪灰度的 Kaplan-Meier 曲线并进行验证。利用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法分析与房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 Cox 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880)。
2 结果
全组共纳入 97 例患者,其中男 75 例、女 22 例,平均年龄(57.8±9.4)岁。患者平均房颤时间(56.0±50.7)个月,体重指数(BMI)为(26.1±3.2)kg/m2,左房前后径(45.4±7.3)mm,左房脂肪体积(11.1±6.0)mL,左房脂肪平均灰度(−87.9±4.6)Hu,其中既往行过内科消融患者占比为 24.7%,术中行内外科联合消融术占比为 22.7%;见表 1。


2.1 房颤类型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患者是否阵发性房颤,纳入房颤常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包括:性别、BMI、体表面积(BSA)、左房直径、左房脂肪体积和左房脂肪灰度。结果显示,性别、BMI、BSA、左房直径和左房脂肪灰度是患者是阵发性房颤的决定因素(P<0.05);见表 2。

2.2 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用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筛选与房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 Cox 回归方法对所有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纳入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为:心外膜脂肪体积、BMI、BSA、房颤发病时间、左房直径、既往内科消融史、高血压。结果显示左房脂肪灰度可以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见表 3。

为探究左房脂肪灰度与房颤复发是否相关,将左房脂肪组织的灰度平均分为高、中、低三组,并进行 Kaplan-Meier 检验。低灰度组 32 例患者,平均灰度值(−92.7±2.8)Hu,中灰度组 32 例患者,平均灰度值(−87.6±2.2)Hu,高灰度组 33 例患者,平均灰度值(−83.5±2.7)Hu。结果显示,左房脂肪灰度越低术后房颤复发率越高,三组术后房颤复发率分别为 50.0%、46.9% 和 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见图 1。

3 讨论
本研究是目前最大的单中心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研究,第一次应用左房心外膜脂肪 CT 灰度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预后,证实了左房脂肪增强 CT 灰度值不仅与房颤类型相关,还可有效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心外膜脂肪灰度越高,术后房颤复发率越低,可以作为判断房颤行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心外膜脂肪是一种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特殊内脏脂肪组织,从大体形态而言,此类脂肪组织没有类似筋膜的结构分隔心外膜脂肪、心肌和心外膜血管。近年,通过对心脏解剖及电生理结构的认识,发现心外膜脂肪在房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细胞可以直接渗透到心房心肌,导致心肌传导减慢或不一致;通过分泌脂肪因子,导致心房纤维化;也可以通过分泌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因子,导致局部炎性反应,从而诱发房颤[7]。目前最大的关于心外膜脂肪与房颤关系的 Framingham 研究,纳入了 2 317 例患者,发现心外膜脂肪体积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8]。Batal 等[9]评估了 169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证实了增强 CT 测量的左房脂肪厚度与房颤相关;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更大并且炎症标志物水平更高[10]。有研究[2]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周围脂肪组织的增强 CT 灰度有显著性差异,脂肪的灰度与冠心病患者心脏局部的炎症反应更加紧密,能够反映心肌梗死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并且独立于脂肪体积。因此,有理由相信,脂肪灰度较单纯的脂肪厚度或体积更能反映脂肪的炎症状态,同时由于左房心外膜脂肪中包含与心房活动相关的自主神经丛,因此我们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左房心外膜脂肪。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左房脂肪灰度与房颤类型相关,且独立于左房大小以及左房脂肪体积等既往文献报道的致房颤的危险因素。
关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房颤射频术预后的关系,此前已有较多的报道。Wong 等[2]报道,在 110 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Tsao 等[11]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在 68 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心外膜脂肪体积的增加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Nagashima 等[12]也报道了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患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较大。这些研究都证实左房脂肪体积可以预测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而本研究并没有得到类似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是:脂肪发生炎症反应的早期过程包括脂肪细胞脂质体的聚集、脂肪组织的变大,而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是于内科做过多次射频手术、房颤病史长、合并症比较复杂不适合内科导管消融手术的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患者,其病理生理学过程可能更加复杂,不仅限于炎症反应。研究[13]显示脂肪的慢性炎症反应往往合并纤维化以及血管化等病理现象,对于这类患者应用脂肪体积可能不能较好地评估预后,而脂肪灰度也许能弥补这一缺陷,体现其房颤的病理状态并预测射频术后远期结果。
一项纳入 147 例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患者的研究[5]报道了心外膜脂肪组织灰度与射频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左房膜脂肪灰度高于−86.98 Hu 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明显高于脂肪灰度低于−86.98 Hu 组患者。本研究证实了左房脂肪增强 CT 灰度可以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在加入脂肪体积以及左房直径等以往公认致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左房脂肪灰度仍然是最强的预测因子,这是现有文献中所未有过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项对患者精准评估的证据。而本研究发现左房脂肪灰度越高术后房颤复发率越低,不同于上述研究[5]中左房脂肪高灰度组导管消融手术后复发率更高的结论,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脂肪灰度低预示脂肪含水量少,引起局部脂肪电阻升高,降低了电流透过脂肪组织的能力,导致消融效果下降。当然,其中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证实。
虽然本研究的结论为识别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高危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预测手段,但也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入选患者多为难治性房颤患者,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此外,本研究没有检测炎症指标,而这些指标可以更好地佐证本研究结论,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崔闫负责收集并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侯剑峰、李浩杰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杜娟、施野、邹亮、陈伊、张志鹏、徐丹青、杨立猛负责整理与分析数据;侯志辉负责分析 CT 图像;姚焰提供病例;郑哲提供病例,负责课题管理、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