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文林, 陈春梅, 龙伟光, 李学军. 漏斗胸 SDP 三维分类法.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 25(10): 880-884. doi: 10.7507/1007-4848.201711022 复制
胸廓畸形是发生于前胸壁的骨性结构异常。在众多畸形中,漏斗胸被认为是最多见的一种[1-5],该畸形早在十世纪就已经被描述[6]。早期由于认识不足,此疾病一直没有被严格分类。随着 Nuss 手术的开展,一些与手术相关的问题被关注后,临床上开始重视分类问题[7-8]。目前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 Park 分类法[7-10],该方法主要从两个维度上对漏斗胸畸形分类。与以往的方法相比,此方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由于忽略了畸形的空间属性,因此又有难以避免的缺陷[8]。为了使分类更规范、更实用,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手术的实践,我们对此类畸形进行了重新分类。本文将介绍我们的分类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9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 569 例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413 例、女 156 例,年龄 4~56(19.9±11.1)岁。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胸部 X 线片、心电图检查,部分严重患者行胸部 CT 检查。手术患者均为对外观不满意或者有明显症状者,症状包括呼吸不适、胸闷、气促、心慌、胸痛,症状往往在运动后加剧,严重患者静息情况下也有不适。
1.2 SDP 三维分类法
从左右对称性(symmetry,简称 S)、前后深度(depth,简称 D)和上下位置(position,简称 P)三个维度对畸形进行描述并分类。每个维度根据程度不同赋予不同参数。其中对称性分为两类,分别给予两个参数:左右对称者为 S1,不对称者为 S2。前后深度分为三个等级并给予三个参数:D1 为较浅的畸形,视觉上与正常胸廓前表面明显不同,但凹陷不至于过深;D2 为较深的畸形,凹陷深度未及胸廓前后径的 1/3;D3 为极深的畸形,凹陷深度超过胸廓前后径的 1/3(图 1)。上下位置分为四个等级,给予四个参数:P1 为剑突平面附近的低位畸形,P2 为胸骨体平面附近的中间型畸形,P3 为胸骨角平面附近的高位畸形,P4 为自上而下的大面积畸形,所有胸骨结构均被累及(图 2)。参数给定后,同时以 S、D、P 三个指标描述具体畸形,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按照该方法分类,所有漏斗胸畸形被分为 24 种具体类型。


1.3 评分方法
将每个患者三个维度(SDP)的相关参数值相加,最终将畸形分为三种不同程度:3~4 分为轻度,5~6 分为中度,7~8 分为重度。为了更精确地反映畸形的严重程度,对 D3 类型进行修正,凡是出现 D3 类型者,不管积分多少均划归为重度。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 Nuss 手术或者改良 Nuss 手术,全部手术均在非胸腔镜下完成。对于显露方便的患者,直接将导引器穿过纵隔放置钢板;显露困难者通过辅助切口完成操作。钢板置入后,翻转 180 度,妥善固定后完成全部操作。
2 结果
2.1 分类结果
在 24 种类型中,最多见的类型为 S1D2P1,即位于剑突平面附近的对称性中等程度凹陷,共 155 例,占全部病例的 27.2%;其次是 S1D2P2、S1D1P2、S2D2P2 三种类型,均为胸骨体平面的类型,包括对称性的中度和轻度凹陷以及不对称性的中度凹陷,分别占全部病例的 12.0%、11.6%、11.4%。S2D2P2、S2D1P1、S1D1P1 三种类型的占比分别为 9.0%、9.0%、8.6%,其余类型均较少见,而 S1D3P3、S1D3P4、S2D3P3 三种类型的占比为 0;见表 1。

2.2 评分结果
最终评分 3~4 分的患者共 321 例,为轻度患者;7~8 分合并 D3 患者共 23 例,为重度患者;其余均为中度患者;见表 2。

2.3 手术结果
经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胸廓外观均得到改善。其中植入 1 根钢板者 405 例,植入 2 根钢板者 159 例,植入 3 根钢板者 5 例。193 例采用双切口手术,376 例采用三切口手术。住院时间 5~12(7.3±1.5)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气胸 31 例,胸腔积液 25 例,钢板转位 11 例;术后晚期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 15 例,切口延期愈合 39 例,钢板外露 8 例,钢板转位 19 例。
3 讨论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廓畸形,自从 Nuss 手术被用于临床后,该畸形的治疗逐渐成熟,而其分类却始终存在争议[10-15]。传统的分类一般根据凹陷的某些局部特征完成。根据面积的大小被分成“杯状”与“碟状”,也就是所谓的局限性与大面积漏斗胸;根据位置的高低被分成高位和低位漏斗胸;根据左右位置的不同被分成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漏斗胸。而对于极其严重的畸形,则直接称为“大峡谷畸形”[11-14]。由于这些分类方法不能反映畸形的全部特征,因此既不利于诊断也不利于治疗。
2004 年,Park 等[7]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类方法。他们先根据凹陷是否对称而将畸形分为两大类:第 1 类为对称性漏斗胸,第 2 类为不对称性漏斗胸。第 1 类又根据凹陷程度的深浅分为 1A、1B 两种类型,1A 较深,1B 较浅。第 2 类根据凹陷的深浅分为 2A1、2A2、2A3 三种类型,其中 2A1 最浅,2A2 其次,2A3 最深。在此基础上,再将两侧不对称但没有明显凹陷的畸形划分为 2B 和 2C。2B 的形状一侧低平,另外一侧凸起,但没有明显凹陷;2C 类似 2B,但整体胸廓前后径缩短。
与传统的分类方法相比,Park 分类方法包含了相对较多的信息,主要包括对称性与凹陷整体的深度。由于信息量的增多,因此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畸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Park 根据各种畸形的特征而对术中使用的钢板形状进行了个性化设计,由此使手术的效果得以改善,从而体现出分类方法的实用性。
表面上看,Park 分类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分类方法。但是,该方法同样具有明显的缺陷:(1)分类标准混乱。1 与 2 类的区分标准为是否对称,而接下来的 A、B 两个指标在两大类别中却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尤其对于指标 B 来说,这种标准的差异更明显。在第 1 类当中,B 反映的是较为浅表的深度;而在第 2 类当中,B 则背离了这样的标准,而成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同一个分类体系中出现这种标准的差异,显然不太科学;(2)分类指标片面。漏斗胸的存在是一个立体的畸形,既有宽度、深度,还有广度,要准确反映漏斗胸的特性,需要从三维的角度去衡量。Park 的方法中,1 与 2 类的区分考虑的是水平方向上位置的差别,而 A、B、C 的区分则完全是前后方向上的差异。这种方法只是从两个维度上对畸形进行平面的描述,无法对大面积漏斗胸、高位漏斗胸等特殊类型进行描述,因此不能准确反映畸形的全部特性;(3)基本概念不清楚。漏斗胸的主要特征是凹陷,如果不存在凹陷,则很难定义为该畸形。而 Park 分类中的 2B 和 2C 显然没有凹陷存在,其呈现出来的明显特征是凸起,这样的畸形更应该归属于不对称的鸡胸而不是漏斗胸。如果以这样的方法对漏斗胸进行分离的话,不但会使胸廓畸形的分类混乱,更可能给具体的治疗带来麻烦。
为了克服如上分类的缺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该类畸形做了全新的分类。我们的方法首先从三个维度对漏斗胸畸形进行了立体的定位。对称性(S)和深度(D)两个指标是从胸廓的横截面上对畸形进行面积的描述,位置(P)则代表了纵向的距离概念,由此不但使凹陷有了基本的立体形状,而且使凹陷的位置被清晰描述。
在此方法中,我们从始至终使用了相同的衡量标准,尽可能使指标全面反映畸形的特性,且将不属于漏斗胸的畸形彻底排除于分类体系之外,这使得该方法较 Park 分类方法更为合理。
为了增加该方法的实用性,我们结合手术中不同畸形操作的难易程度,对三个指标赋予了不同的参数权重。由于不对称性畸形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我们将此类畸形规定为 S2,而对称性畸形规定为 S1。深度的概念直接与手术的难度相关,所以 D 的参数权重根据凹陷深浅做规定。D1 最浅,其次是 D2,最深为 D3。对于反映位置高低的参数 P,由于位置越高手术难度越大,因此高位的漏斗胸规定了较高的权重,而一旦畸形累及了整个胸骨,也就是说,如果畸形是大面积畸形的话,则规定最高的权重,由此使 P 有 P1、P2、P3 和 P4 四个级别。
经过如上权重的划分,各类畸形的具体特性基本上可以展现出来。一方面,各种畸形的物理特性可以从分类中直接判断出来;另一方面,各种畸形的严重程度也可以从分类中被解读出来。
为了从整体上评估漏斗胸的严重程度,可以对每种具体畸形的积分进行累加,这样有助于对畸形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在具体操作中,积分的累加在某些类型中会存在偏差,尤其对 D3 类型的深度凹陷患者更是如此。对于此类畸形,如果位置较为局限,积分可能达不到重度的标准,这显然不符合该畸形的特性。为此我们对积分标准做了修正,将所有 D3 类畸形全部归属于重度类型。
在以往对漏斗胸严重程度的评价体系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参照 Haller 指数,较为流行的观点将 3.25 作为是否手术的标准[16-21]。由于该指数只是胸廓横径与凹陷底部到脊柱间距离的比值,其反映的只能是一个二维的概念,对畸形的位置、面积根本无法衡量,而后两者又是决定轻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这样的评价极不科学,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偏差[16-17]。除 Haller 指数外,尚有其他作者使用了另外的参数对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价,但均不能全面反映畸形的实际特征[18-21]。在我们的分类体系中,由于各参数来自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更能客观反映畸形的全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可靠。
与以往的分类法相比,我们的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涉及三个指标,且具体分类种类多达 24 种,这有可能使临床工作变得繁琐。在早期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过这样的麻烦,而随着概念认识的加深,尤其当牢记了 S、D、P 三个指标的实际涵义后,分类的工作变得相当简单。
该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在于,不但可以将各种不同形态的前胸壁凹陷畸形进行有序分类,而且还可以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由于三个维度的指标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具体操作方式和钢板的放置,因此对手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该方法仅来自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由于经验有限,其科学性、实用性尚有待于更多作者进一步探讨。
胸廓畸形是发生于前胸壁的骨性结构异常。在众多畸形中,漏斗胸被认为是最多见的一种[1-5],该畸形早在十世纪就已经被描述[6]。早期由于认识不足,此疾病一直没有被严格分类。随着 Nuss 手术的开展,一些与手术相关的问题被关注后,临床上开始重视分类问题[7-8]。目前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 Park 分类法[7-10],该方法主要从两个维度上对漏斗胸畸形分类。与以往的方法相比,此方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由于忽略了畸形的空间属性,因此又有难以避免的缺陷[8]。为了使分类更规范、更实用,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手术的实践,我们对此类畸形进行了重新分类。本文将介绍我们的分类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9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 569 例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413 例、女 156 例,年龄 4~56(19.9±11.1)岁。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胸部 X 线片、心电图检查,部分严重患者行胸部 CT 检查。手术患者均为对外观不满意或者有明显症状者,症状包括呼吸不适、胸闷、气促、心慌、胸痛,症状往往在运动后加剧,严重患者静息情况下也有不适。
1.2 SDP 三维分类法
从左右对称性(symmetry,简称 S)、前后深度(depth,简称 D)和上下位置(position,简称 P)三个维度对畸形进行描述并分类。每个维度根据程度不同赋予不同参数。其中对称性分为两类,分别给予两个参数:左右对称者为 S1,不对称者为 S2。前后深度分为三个等级并给予三个参数:D1 为较浅的畸形,视觉上与正常胸廓前表面明显不同,但凹陷不至于过深;D2 为较深的畸形,凹陷深度未及胸廓前后径的 1/3;D3 为极深的畸形,凹陷深度超过胸廓前后径的 1/3(图 1)。上下位置分为四个等级,给予四个参数:P1 为剑突平面附近的低位畸形,P2 为胸骨体平面附近的中间型畸形,P3 为胸骨角平面附近的高位畸形,P4 为自上而下的大面积畸形,所有胸骨结构均被累及(图 2)。参数给定后,同时以 S、D、P 三个指标描述具体畸形,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按照该方法分类,所有漏斗胸畸形被分为 24 种具体类型。


1.3 评分方法
将每个患者三个维度(SDP)的相关参数值相加,最终将畸形分为三种不同程度:3~4 分为轻度,5~6 分为中度,7~8 分为重度。为了更精确地反映畸形的严重程度,对 D3 类型进行修正,凡是出现 D3 类型者,不管积分多少均划归为重度。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 Nuss 手术或者改良 Nuss 手术,全部手术均在非胸腔镜下完成。对于显露方便的患者,直接将导引器穿过纵隔放置钢板;显露困难者通过辅助切口完成操作。钢板置入后,翻转 180 度,妥善固定后完成全部操作。
2 结果
2.1 分类结果
在 24 种类型中,最多见的类型为 S1D2P1,即位于剑突平面附近的对称性中等程度凹陷,共 155 例,占全部病例的 27.2%;其次是 S1D2P2、S1D1P2、S2D2P2 三种类型,均为胸骨体平面的类型,包括对称性的中度和轻度凹陷以及不对称性的中度凹陷,分别占全部病例的 12.0%、11.6%、11.4%。S2D2P2、S2D1P1、S1D1P1 三种类型的占比分别为 9.0%、9.0%、8.6%,其余类型均较少见,而 S1D3P3、S1D3P4、S2D3P3 三种类型的占比为 0;见表 1。

2.2 评分结果
最终评分 3~4 分的患者共 321 例,为轻度患者;7~8 分合并 D3 患者共 23 例,为重度患者;其余均为中度患者;见表 2。

2.3 手术结果
经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胸廓外观均得到改善。其中植入 1 根钢板者 405 例,植入 2 根钢板者 159 例,植入 3 根钢板者 5 例。193 例采用双切口手术,376 例采用三切口手术。住院时间 5~12(7.3±1.5)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气胸 31 例,胸腔积液 25 例,钢板转位 11 例;术后晚期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 15 例,切口延期愈合 39 例,钢板外露 8 例,钢板转位 19 例。
3 讨论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廓畸形,自从 Nuss 手术被用于临床后,该畸形的治疗逐渐成熟,而其分类却始终存在争议[10-15]。传统的分类一般根据凹陷的某些局部特征完成。根据面积的大小被分成“杯状”与“碟状”,也就是所谓的局限性与大面积漏斗胸;根据位置的高低被分成高位和低位漏斗胸;根据左右位置的不同被分成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漏斗胸。而对于极其严重的畸形,则直接称为“大峡谷畸形”[11-14]。由于这些分类方法不能反映畸形的全部特征,因此既不利于诊断也不利于治疗。
2004 年,Park 等[7]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类方法。他们先根据凹陷是否对称而将畸形分为两大类:第 1 类为对称性漏斗胸,第 2 类为不对称性漏斗胸。第 1 类又根据凹陷程度的深浅分为 1A、1B 两种类型,1A 较深,1B 较浅。第 2 类根据凹陷的深浅分为 2A1、2A2、2A3 三种类型,其中 2A1 最浅,2A2 其次,2A3 最深。在此基础上,再将两侧不对称但没有明显凹陷的畸形划分为 2B 和 2C。2B 的形状一侧低平,另外一侧凸起,但没有明显凹陷;2C 类似 2B,但整体胸廓前后径缩短。
与传统的分类方法相比,Park 分类方法包含了相对较多的信息,主要包括对称性与凹陷整体的深度。由于信息量的增多,因此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畸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Park 根据各种畸形的特征而对术中使用的钢板形状进行了个性化设计,由此使手术的效果得以改善,从而体现出分类方法的实用性。
表面上看,Park 分类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分类方法。但是,该方法同样具有明显的缺陷:(1)分类标准混乱。1 与 2 类的区分标准为是否对称,而接下来的 A、B 两个指标在两大类别中却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尤其对于指标 B 来说,这种标准的差异更明显。在第 1 类当中,B 反映的是较为浅表的深度;而在第 2 类当中,B 则背离了这样的标准,而成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同一个分类体系中出现这种标准的差异,显然不太科学;(2)分类指标片面。漏斗胸的存在是一个立体的畸形,既有宽度、深度,还有广度,要准确反映漏斗胸的特性,需要从三维的角度去衡量。Park 的方法中,1 与 2 类的区分考虑的是水平方向上位置的差别,而 A、B、C 的区分则完全是前后方向上的差异。这种方法只是从两个维度上对畸形进行平面的描述,无法对大面积漏斗胸、高位漏斗胸等特殊类型进行描述,因此不能准确反映畸形的全部特性;(3)基本概念不清楚。漏斗胸的主要特征是凹陷,如果不存在凹陷,则很难定义为该畸形。而 Park 分类中的 2B 和 2C 显然没有凹陷存在,其呈现出来的明显特征是凸起,这样的畸形更应该归属于不对称的鸡胸而不是漏斗胸。如果以这样的方法对漏斗胸进行分离的话,不但会使胸廓畸形的分类混乱,更可能给具体的治疗带来麻烦。
为了克服如上分类的缺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该类畸形做了全新的分类。我们的方法首先从三个维度对漏斗胸畸形进行了立体的定位。对称性(S)和深度(D)两个指标是从胸廓的横截面上对畸形进行面积的描述,位置(P)则代表了纵向的距离概念,由此不但使凹陷有了基本的立体形状,而且使凹陷的位置被清晰描述。
在此方法中,我们从始至终使用了相同的衡量标准,尽可能使指标全面反映畸形的特性,且将不属于漏斗胸的畸形彻底排除于分类体系之外,这使得该方法较 Park 分类方法更为合理。
为了增加该方法的实用性,我们结合手术中不同畸形操作的难易程度,对三个指标赋予了不同的参数权重。由于不对称性畸形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我们将此类畸形规定为 S2,而对称性畸形规定为 S1。深度的概念直接与手术的难度相关,所以 D 的参数权重根据凹陷深浅做规定。D1 最浅,其次是 D2,最深为 D3。对于反映位置高低的参数 P,由于位置越高手术难度越大,因此高位的漏斗胸规定了较高的权重,而一旦畸形累及了整个胸骨,也就是说,如果畸形是大面积畸形的话,则规定最高的权重,由此使 P 有 P1、P2、P3 和 P4 四个级别。
经过如上权重的划分,各类畸形的具体特性基本上可以展现出来。一方面,各种畸形的物理特性可以从分类中直接判断出来;另一方面,各种畸形的严重程度也可以从分类中被解读出来。
为了从整体上评估漏斗胸的严重程度,可以对每种具体畸形的积分进行累加,这样有助于对畸形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在具体操作中,积分的累加在某些类型中会存在偏差,尤其对 D3 类型的深度凹陷患者更是如此。对于此类畸形,如果位置较为局限,积分可能达不到重度的标准,这显然不符合该畸形的特性。为此我们对积分标准做了修正,将所有 D3 类畸形全部归属于重度类型。
在以往对漏斗胸严重程度的评价体系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参照 Haller 指数,较为流行的观点将 3.25 作为是否手术的标准[16-21]。由于该指数只是胸廓横径与凹陷底部到脊柱间距离的比值,其反映的只能是一个二维的概念,对畸形的位置、面积根本无法衡量,而后两者又是决定轻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这样的评价极不科学,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偏差[16-17]。除 Haller 指数外,尚有其他作者使用了另外的参数对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价,但均不能全面反映畸形的实际特征[18-21]。在我们的分类体系中,由于各参数来自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更能客观反映畸形的全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可靠。
与以往的分类法相比,我们的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涉及三个指标,且具体分类种类多达 24 种,这有可能使临床工作变得繁琐。在早期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过这样的麻烦,而随着概念认识的加深,尤其当牢记了 S、D、P 三个指标的实际涵义后,分类的工作变得相当简单。
该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在于,不但可以将各种不同形态的前胸壁凹陷畸形进行有序分类,而且还可以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由于三个维度的指标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具体操作方式和钢板的放置,因此对手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该方法仅来自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由于经验有限,其科学性、实用性尚有待于更多作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