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晓华, 陈寄梅, 庄建, 聂志强, 岑坚正, 温树生, 许刚, 高强, 赵俊飞. Sutureless 技术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9): 661-666. doi: 10.7507/1007-4848.201612049 复制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是指全部肺静脉未能正常与左心房连接,而引流入右心房或者体静脉系统的先天畸形,大概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 1%~3%[1-3]。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Sutureless technique)最早用于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梗阻的矫治[4]。我中心是国内最早使用 Sutureless 技术矫治完成TAPVC的中心之一[5],取得较好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我中心 2002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矫治的 71 例心上、心下型 TAPVC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应用 Sutureless 技术矫治新生儿心上、心下型 TAPVC 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我中心 2002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行手术治疗的、诊断为心上或心下型 TAPVC 的新生儿,排除合并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完全性房室通道、单心室等复杂畸形患者,最终共纳入 71 例。其中男 57 例(80.3%),女 14 例(19.7%);中位手术年龄是 8(1,29)d,中位体重 3.3(2.1,4.7)kg;心上型 45 例(63.4%),心下型 26 例(36.6%);主要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29例)和 Sutureless 技术组(4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儿术前及术后资料,全部患者临床资料见表 1。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体外循环下、选择性脑灌注或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由主刀医生根据复杂程度及自身习惯决定。心肌保护液使用冷晶体保护液。传统手术组方法[6-7]为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上腔静脉路径,或将心尖向右肩部翻起,经心包斜窦路径进行矫治,用 7-0 或 8-0 Prolene 将左房后壁切口和共同静脉腔连续缝合,使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Sutureless 技术组方法[4]为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将心尖向右肩部翻起,或打开右侧胸腔,将心脏翻入右侧胸腔(图 1),经心包斜窦进行矫治,心脏表面以纱布包裹冰泥覆盖降温,显露共同静脉腔,平行共同静脉长轴切开共同静脉前壁及对应的左房后壁,若有肺静脉狭窄可向狭窄的肺静脉开口延伸,但应注意避免因过度延长切口导致心包腔与胸腔的贯穿。沿左心房长轴对应的切开心房后壁,用 7-0 或 8-0 Prolene 线将左心房边缘连续缝合至共同腔外侧的心包缘上,使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垂直静脉在体外循环后开始后暂时阻断,关胸前根据心脏功能情况决定是否结扎或部分结扎垂直静脉。
1.2.2 评价指标 全组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部分行心脏 CT 检查了解心脏解剖及肺静脉发育和异位引流情况,由术中探查确诊,并根据 Darling 分型明确类型[8]。早期死亡指手术后 30 d 内或住院期间死亡;晚期死亡指手术后>30 d 且已出院或再次入院时的死亡[9]。手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定义为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吻合口或肺静脉的血流速度≥1.5 m/s。
1.2.3 随访 随访终点时间为 2016 年 6 月,4 例患儿失访,随访率 93.3%,随访的中位时间为 25.5(1.0~130.0)个月。所有患儿需统计基本信息(年龄、体重、孕周等)、围术期指标(术前机械通气、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等)、随访资料(远期死亡、再手术、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组之间基线情况。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分析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死亡及晚期死亡
患儿早期及远期死亡共 18 例(18/71,25.4%)。其中,早期手术死亡 11 例(11/71,15.5%),传统手术组死亡 10 例(10/29,34.5%),Sutureless 技术组死亡 1 例(1/4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5% vs. 2.4%,P=0.000);晚期死亡 7 例,传统手术组死亡 7 例(7/29,24.1%),Sutureless 技术组无死亡 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 vs. 0.0%,P=0.00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狭窄(4 例)、肺动脉高压危象(3 例)、呼吸衰竭(3 例)、重度低心排血量 3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 例)、脑出血(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等。以死亡为终点绘制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Sutureless 手术组生存率与传统手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见图 2。
急诊手术(P=0.026)、垂直静脉是否结扎(P=0.002)、延迟关胸(P=0.005)、术后吻合口梗阻(P=0.001)均与死亡相关。出生孕周(P=0.226)、分型(P=0.142)、术前机械通气(P=0.301)与死亡不相关,见表 2。



2.2 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
术后第一次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传统手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为 1.3(0.6~1.8)m/s,Sutureless 技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为 0.9(0.6~1.4)m/s。随访终点最近一次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传统手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 1.5(0.6~2.3)m/s,Sutureless 技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为 1.0(0.5~2.1)m/s。术后患儿第一次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吻合口狭窄 9 例(9/71,12.7%),均发生于传统手术组,显著高于 Sutureless 技术组 [9/29(31.0%) vs. 0/42(0.0%),P=0.000]。随访吻合口狭窄总共 12 例(12/71,16.9%),传统手术组 11 例,Sutureless 技术组 1 例 [11/29(37.9%) vs. 1/42(2.4%),P=0.000]。吻合口狭窄患儿有 8 例死亡,显著高于术后吻合口通畅患者[8/12(66.7%) vs. 10/59 (16.9%),P=0.001],提示术后死亡与随访吻合口梗阻明显相关。
术后第一次复查吻合口无梗阻患儿在随访期间有 3 例发生梗阻,2 例为传统手术组,1 例为 Sutureless 技术组。传统手术组中的 1 例再次入院后因肺出血死亡,另 1 例接受再次手术后死亡。Sutureless 技术组发生梗阻患儿未再次手术干预,现随访心功能Ⅰ级。传统手术组有 1 例患儿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梗阻,随访期间吻合口流速已降至正常,心功能Ⅰ级。
2.3 再入院或再手术
随访期间有 13 例患儿再次入院治疗,再次入院的原因主要是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5 例)、支气管肺炎(4 例)、败血症(1 例)、伤口愈合不良(2 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 例)。3 例患儿因术后狭窄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均发生在传统手术组,再次手术的患儿全部死亡。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延迟关胸 39 例(54.9%,39/71),延迟关胸中位时间 2(0.5~6.0)d,延迟关胸的患儿中有 15 例死亡,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延迟关胸患儿[15/39 (38.5%) vs. 3/32 (9.4%),P=0.005],延迟关胸与术后死亡明显相关。10 例患儿需术后行腹膜透析治疗,8 例死亡。3 例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4 例患儿发生膈肌麻痹。10 例患儿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其中 2 例行伤口清创缝合术。1 例行 Warden 手术的患儿术后发生上腔静脉狭窄。
2.5 垂直静脉的处理
22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在手术中保留开放,4 例早期死亡,1 例晚期死亡;20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部分结扎,保留约 3 mm,无早期和晚期死亡;29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完全结扎,7 例早期死亡,6 例晚期死亡。术后的早期死亡(P=0.049)及晚期死亡(P=0.002)均与完全结扎垂直静脉明显相关。
3 讨论
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手术日体重低于 3 kg 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0]。本研究显示,吻合口狭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术后吻合口通畅患者 [8/12(66.7%) vs. 10/59(16.9%),P=0.001]。提示在新生儿 TAPVC 的矫治中,患者术后死亡与TAPVC 术后吻合口狭窄明显相关。
Sutureless technique[4]最早用于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梗阻的矫治。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中心将该技术应用于 TAPVC 初次矫治,效果满意。我们中心研究同样显示 Sutureless 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几率,从而降低死亡率。本研究显示,传统手术组发生吻合口梗阻显著高于 Sutureless 技术组(37.9% vs. 2.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Sutureless 技术组的早期死亡率(34.5% vs. 2.4%,P=0.000)、总死亡率(58.6% vs. 2.4%,P=0.000)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体重低,共同静脉腔小,吻合口大小受到限制,庄建等[11]认为 TAPVC 手术成败的关键是吻合口要足够大,术中除要求吻合口足够大外,还要注意吻合技术,防止吻合口出血。同时,在缝合时要防止吻合口扭曲,以利于术后有效地降低肺静脉压力和防止肺静脉梗阻。Sutureless 技术是在切开共同腔后将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同腔周围的心包组织缝合,可根据需要剪开共同腔表面的心包,扩大了吻合口,同时缝合位置与肺静脉内膜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无接触技术可以预防对肺静脉内膜的损伤。吻合的位置与肺静脉切口较远,使得吻合时不受共同腔大小及形状的影响,避免了术后吻合口的扭曲[12]。
对于 TAPVC 的手术暴露方式,国内尚未统一[13-14]。2012 年我们中心在手术中经常使用打开右侧胸膜,将心脏翻起,心尖翻入右侧胸腔,表面用湿纱布包裹冰泥覆盖,在左心耳末端用 7-0 Prolene 线提吊,平行共同静脉腔剪开左心房,将心脏翻入右侧胸腔可以显露心包斜窦、共同静脉腔,吻合时空间大,视野无阻挡[15]。比起传统的将心脏向右肩部翻起,心脏翻入右侧胸腔不容易滑脱,表面以湿纱布包裹冰泥覆盖可以心脏表面降温,提供一个低温的环境,更好地保护心肌。打开右侧胸腔时破坏了右侧胸腔的密闭环境,但是对于新生儿,纵隔空间小,TAPVC 术后若心功能不全、心肌水肿,打开右侧胸腔增加了纵隔的空间大小,降低了心脏压塞的风险。
对于垂直静脉是否结扎一直存在争议[16]。在本研究中有 22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在手术中是保留开放,5 例死亡(22.7%);20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是部分结扎,保留约 3 mm,无死亡(0.0%);29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是完全结扎,13 例死亡(44.8%)(P=0.002),完全结扎垂直静脉手术后的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e 等[17]认为并不需要常规结扎垂直静脉,新生儿 TAPVC 的左心室都比较小,当手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垂直静脉常可作为挽救生命的通道,在长期观察中发现,若手术后吻合口是合适的,垂直静脉常可自行关闭。有 42 例患儿垂直静脉保留开放或者部分结扎,在随访中垂直静脉有 5 例未完全关闭(11.9%),均为心上型患儿,但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
然而,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为短、中期结果,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另外,纳入样本时间跨度较大,麻醉、体外循环、围术期监护、手术技术的进步同样带来研究误差。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 TAPVC 的矫治中,TAPVC 术后吻合口狭窄与患者术后死亡明显相关,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Sutureless 技术可有效降低新生儿 TAPVC 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是指全部肺静脉未能正常与左心房连接,而引流入右心房或者体静脉系统的先天畸形,大概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 1%~3%[1-3]。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Sutureless technique)最早用于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梗阻的矫治[4]。我中心是国内最早使用 Sutureless 技术矫治完成TAPVC的中心之一[5],取得较好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我中心 2002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矫治的 71 例心上、心下型 TAPVC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应用 Sutureless 技术矫治新生儿心上、心下型 TAPVC 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我中心 2002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行手术治疗的、诊断为心上或心下型 TAPVC 的新生儿,排除合并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完全性房室通道、单心室等复杂畸形患者,最终共纳入 71 例。其中男 57 例(80.3%),女 14 例(19.7%);中位手术年龄是 8(1,29)d,中位体重 3.3(2.1,4.7)kg;心上型 45 例(63.4%),心下型 26 例(36.6%);主要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29例)和 Sutureless 技术组(4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儿术前及术后资料,全部患者临床资料见表 1。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体外循环下、选择性脑灌注或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由主刀医生根据复杂程度及自身习惯决定。心肌保护液使用冷晶体保护液。传统手术组方法[6-7]为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上腔静脉路径,或将心尖向右肩部翻起,经心包斜窦路径进行矫治,用 7-0 或 8-0 Prolene 将左房后壁切口和共同静脉腔连续缝合,使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Sutureless 技术组方法[4]为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将心尖向右肩部翻起,或打开右侧胸腔,将心脏翻入右侧胸腔(图 1),经心包斜窦进行矫治,心脏表面以纱布包裹冰泥覆盖降温,显露共同静脉腔,平行共同静脉长轴切开共同静脉前壁及对应的左房后壁,若有肺静脉狭窄可向狭窄的肺静脉开口延伸,但应注意避免因过度延长切口导致心包腔与胸腔的贯穿。沿左心房长轴对应的切开心房后壁,用 7-0 或 8-0 Prolene 线将左心房边缘连续缝合至共同腔外侧的心包缘上,使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垂直静脉在体外循环后开始后暂时阻断,关胸前根据心脏功能情况决定是否结扎或部分结扎垂直静脉。
1.2.2 评价指标 全组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部分行心脏 CT 检查了解心脏解剖及肺静脉发育和异位引流情况,由术中探查确诊,并根据 Darling 分型明确类型[8]。早期死亡指手术后 30 d 内或住院期间死亡;晚期死亡指手术后>30 d 且已出院或再次入院时的死亡[9]。手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定义为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吻合口或肺静脉的血流速度≥1.5 m/s。
1.2.3 随访 随访终点时间为 2016 年 6 月,4 例患儿失访,随访率 93.3%,随访的中位时间为 25.5(1.0~130.0)个月。所有患儿需统计基本信息(年龄、体重、孕周等)、围术期指标(术前机械通气、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等)、随访资料(远期死亡、再手术、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组之间基线情况。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分析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死亡及晚期死亡
患儿早期及远期死亡共 18 例(18/71,25.4%)。其中,早期手术死亡 11 例(11/71,15.5%),传统手术组死亡 10 例(10/29,34.5%),Sutureless 技术组死亡 1 例(1/4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5% vs. 2.4%,P=0.000);晚期死亡 7 例,传统手术组死亡 7 例(7/29,24.1%),Sutureless 技术组无死亡 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 vs. 0.0%,P=0.00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狭窄(4 例)、肺动脉高压危象(3 例)、呼吸衰竭(3 例)、重度低心排血量 3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 例)、脑出血(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等。以死亡为终点绘制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Sutureless 手术组生存率与传统手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见图 2。
急诊手术(P=0.026)、垂直静脉是否结扎(P=0.002)、延迟关胸(P=0.005)、术后吻合口梗阻(P=0.001)均与死亡相关。出生孕周(P=0.226)、分型(P=0.142)、术前机械通气(P=0.301)与死亡不相关,见表 2。



2.2 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
术后第一次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传统手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为 1.3(0.6~1.8)m/s,Sutureless 技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为 0.9(0.6~1.4)m/s。随访终点最近一次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传统手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 1.5(0.6~2.3)m/s,Sutureless 技术组吻合口中位流速为 1.0(0.5~2.1)m/s。术后患儿第一次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吻合口狭窄 9 例(9/71,12.7%),均发生于传统手术组,显著高于 Sutureless 技术组 [9/29(31.0%) vs. 0/42(0.0%),P=0.000]。随访吻合口狭窄总共 12 例(12/71,16.9%),传统手术组 11 例,Sutureless 技术组 1 例 [11/29(37.9%) vs. 1/42(2.4%),P=0.000]。吻合口狭窄患儿有 8 例死亡,显著高于术后吻合口通畅患者[8/12(66.7%) vs. 10/59 (16.9%),P=0.001],提示术后死亡与随访吻合口梗阻明显相关。
术后第一次复查吻合口无梗阻患儿在随访期间有 3 例发生梗阻,2 例为传统手术组,1 例为 Sutureless 技术组。传统手术组中的 1 例再次入院后因肺出血死亡,另 1 例接受再次手术后死亡。Sutureless 技术组发生梗阻患儿未再次手术干预,现随访心功能Ⅰ级。传统手术组有 1 例患儿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梗阻,随访期间吻合口流速已降至正常,心功能Ⅰ级。
2.3 再入院或再手术
随访期间有 13 例患儿再次入院治疗,再次入院的原因主要是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5 例)、支气管肺炎(4 例)、败血症(1 例)、伤口愈合不良(2 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 例)。3 例患儿因术后狭窄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均发生在传统手术组,再次手术的患儿全部死亡。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延迟关胸 39 例(54.9%,39/71),延迟关胸中位时间 2(0.5~6.0)d,延迟关胸的患儿中有 15 例死亡,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延迟关胸患儿[15/39 (38.5%) vs. 3/32 (9.4%),P=0.005],延迟关胸与术后死亡明显相关。10 例患儿需术后行腹膜透析治疗,8 例死亡。3 例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4 例患儿发生膈肌麻痹。10 例患儿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其中 2 例行伤口清创缝合术。1 例行 Warden 手术的患儿术后发生上腔静脉狭窄。
2.5 垂直静脉的处理
22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在手术中保留开放,4 例早期死亡,1 例晚期死亡;20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部分结扎,保留约 3 mm,无早期和晚期死亡;29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完全结扎,7 例早期死亡,6 例晚期死亡。术后的早期死亡(P=0.049)及晚期死亡(P=0.002)均与完全结扎垂直静脉明显相关。
3 讨论
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手术日体重低于 3 kg 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0]。本研究显示,吻合口狭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术后吻合口通畅患者 [8/12(66.7%) vs. 10/59(16.9%),P=0.001]。提示在新生儿 TAPVC 的矫治中,患者术后死亡与TAPVC 术后吻合口狭窄明显相关。
Sutureless technique[4]最早用于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梗阻的矫治。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中心将该技术应用于 TAPVC 初次矫治,效果满意。我们中心研究同样显示 Sutureless 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几率,从而降低死亡率。本研究显示,传统手术组发生吻合口梗阻显著高于 Sutureless 技术组(37.9% vs. 2.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Sutureless 技术组的早期死亡率(34.5% vs. 2.4%,P=0.000)、总死亡率(58.6% vs. 2.4%,P=0.000)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体重低,共同静脉腔小,吻合口大小受到限制,庄建等[11]认为 TAPVC 手术成败的关键是吻合口要足够大,术中除要求吻合口足够大外,还要注意吻合技术,防止吻合口出血。同时,在缝合时要防止吻合口扭曲,以利于术后有效地降低肺静脉压力和防止肺静脉梗阻。Sutureless 技术是在切开共同腔后将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同腔周围的心包组织缝合,可根据需要剪开共同腔表面的心包,扩大了吻合口,同时缝合位置与肺静脉内膜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无接触技术可以预防对肺静脉内膜的损伤。吻合的位置与肺静脉切口较远,使得吻合时不受共同腔大小及形状的影响,避免了术后吻合口的扭曲[12]。
对于 TAPVC 的手术暴露方式,国内尚未统一[13-14]。2012 年我们中心在手术中经常使用打开右侧胸膜,将心脏翻起,心尖翻入右侧胸腔,表面用湿纱布包裹冰泥覆盖,在左心耳末端用 7-0 Prolene 线提吊,平行共同静脉腔剪开左心房,将心脏翻入右侧胸腔可以显露心包斜窦、共同静脉腔,吻合时空间大,视野无阻挡[15]。比起传统的将心脏向右肩部翻起,心脏翻入右侧胸腔不容易滑脱,表面以湿纱布包裹冰泥覆盖可以心脏表面降温,提供一个低温的环境,更好地保护心肌。打开右侧胸腔时破坏了右侧胸腔的密闭环境,但是对于新生儿,纵隔空间小,TAPVC 术后若心功能不全、心肌水肿,打开右侧胸腔增加了纵隔的空间大小,降低了心脏压塞的风险。
对于垂直静脉是否结扎一直存在争议[16]。在本研究中有 22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在手术中是保留开放,5 例死亡(22.7%);20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是部分结扎,保留约 3 mm,无死亡(0.0%);29 例患儿的垂直静脉是完全结扎,13 例死亡(44.8%)(P=0.002),完全结扎垂直静脉手术后的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e 等[17]认为并不需要常规结扎垂直静脉,新生儿 TAPVC 的左心室都比较小,当手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垂直静脉常可作为挽救生命的通道,在长期观察中发现,若手术后吻合口是合适的,垂直静脉常可自行关闭。有 42 例患儿垂直静脉保留开放或者部分结扎,在随访中垂直静脉有 5 例未完全关闭(11.9%),均为心上型患儿,但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
然而,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为短、中期结果,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另外,纳入样本时间跨度较大,麻醉、体外循环、围术期监护、手术技术的进步同样带来研究误差。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 TAPVC 的矫治中,TAPVC 术后吻合口狭窄与患者术后死亡明显相关,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Sutureless 技术可有效降低新生儿 TAPVC 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