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哲, 范兴龙, 张璐, 尹志伊, 胡波. 大剂量放化疗后局部进展挽救性肺切除术五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4): 417-418. doi: 10.7507/1007-4848.20160098 复制
在肺肿瘤的治疗中,有部分Ⅱ期、Ⅲ期肺癌患者和部分结直肠癌等肺转移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行手术治疗,而是行化疗和放疗结合的治疗。有部分患者在行大剂量放疗和化疗后出现了局部病灶进展,同时也未发现有远处转移证据,对此类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是选择继续化疗观察还是积极手术治疗,临床上仍存争议。我们自2009年以来,对5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现总结其临床经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5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1.4 (52~76)岁,行左全肺切除3例,右全肺切除1例,左肺下叶切除1例。
1例乳腺癌转移患者在乳腺癌术后曾行6周期化疗,手术后3年发现左肺下叶转移,再次行4周期化疗并局部全量放疗。半年后发现局部肿瘤进展。1例男性结肠癌患者,术后1年发现左肺上叶转移,经过4周期化疗,观察半年,肿瘤进展,再次同步放疗化疗,治疗完成1个月后,发现肿瘤继续进展,出现左侧主支气管阻塞,左肺实变,患者出现胸闷憋气高热急症入院。另3例肺癌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因各种原因未接受手术,均给予化疗4~6周期结合放疗400~6 000 rad。分别在治疗6~10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3例患者均出现肺实变,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憋气、端坐呼吸等症状。1例右肺癌患者强化CT检查发现有左房受累。2例患者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其余经常规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
1.2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加静脉麻醉方法,切口根据病灶位置采用经左胸或右胸后外侧切口。首先探查肺癌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等情况,确定手术方式。然后围绕肺门切开纵隔胸膜,按照静脉、动脉、气管的顺序进行游离。因放化疗后组织致密,游离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在血管气管周围分离出操作间隙,采用结扎加缝扎的方式处理血管,支气管残端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处理,全肺切除者,气管残段用游离肋间肌瓣包埋。对淋巴结切除同样采用锐性切除的方式进行清扫。右肺癌累及左心房者,在距肿瘤2~3 cm处环形切开心包,距肿瘤3 cm处放置2把心耳钳钳夹左心房,在心耳钳远心侧1 cm处离断左心房壁,生理盐水冲洗后,用3-0 Prolene线连续交错缝合心房,然后松开心耳钳,切除右肺,清扫淋巴结。
2 结果
手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保守治疗3个月后治愈。生存超过3年1例,存活2年2例,1例术后1年出现右主支气管转移死亡,1例术后8个月因反复心衰死亡,见表 1。

手术后病理: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肺转移1例,结肠癌(腺癌)肺转移1例,大细胞癌1例,鳞癌2例。
3 讨论
大剂量放化疗后的挽救性切除手术在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等的治疗中得到确认,大量研究表明挽救性切除手术可以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1-3]。
手术切除是目前肝癌、结肠癌等肺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从大量的临床资料看,手术治疗的远期生存率远好于单纯放疗化疗[4]。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对于Ⅲa期肺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远高于非手术的5年生存率[5-6]。在肺转移癌的治疗中,针对孤立转移灶,手术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结肠癌的肺转移治疗上,肺切除的疗效得到肯定,因此在发现肺转移灶出现的早期应积极手术。本组2例患者均是在发现肺转移后首先给予大剂量化疗及放疗后,发现肿瘤进展而不得不手术。尽管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在大剂量放化疗后,可以导致小动脉及纤维组织透明变致微循环栓塞,诱发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给手术造成极大困难。既往经验表明,在新辅助化疗后局部出现瘢痕粘连,操作困难,出血增多[7]。在本组病例中,由于大剂量放化疗的实施,血管支气管周围瘢痕化尤其明显,在血管支气管周围的正常间隙消失,代之以致密的瘢痕结缔组织,必须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才可以将血管、支气管游离。周围淋巴结也呈现出质韧改变,游离困难。尽管大量病例报告诱导化疗后增加手术难度与风险,但没有由于化疗导致胸腔粘连的报道,在我们的病例中也发现大剂量的放化疗未导致胸膜腔粘连。
手术后1例行左全肺切除患者手术后7 d发生支气管胸膜瘘,考虑与残端闭合器砧钉脱落有关,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治愈。在此后全肺切除患者中,为避免出现手术后气管残端愈合不良出现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残端采用肋间肌瓣进行包埋。1例行右全肺切除并部分左心房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反复心衰,手术后半年出现心包积液,8个月后死亡,考虑与左心房切除过多有关。
放化疗后与手术时间间隔对手术的影响随时间间隔不同而不同。从我们的经验看,间隔越短,瘢痕相对越重,手术难度就越大,放化疗后1个月的1例患者,手术中发现瘢痕致密粘连,几乎全部需要锐性分离。而另1例间隔6个月以上者,则瘢痕相对较轻,分离时难度相对较小,仅在血管周围有部分致密粘连。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复发,局部组织血管新生及重新塑形改造有关。在Shinya的7例报告中,手术间隔为8~25个月,未发现致密困难的粘连[8]。当然由于病例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观察。
放化疗后的随访尤其重要,有研究者提出在随访中CT如发现有病变密度的变化对判断复发有重要价值。如果在随访中发现在大剂量放化疗后有病灶密度变化、病灶周围放射性肺炎或纤维灶出现,提示肿瘤复发[9]。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肺癌及肺转移癌者,在放化疗后局部复发进展者,手术是一个优化的选择。
临床实践中,由于多数医生担心大剂量放化疗后局部的瘢痕及粘连,手术操作困难、风险大而不愿意对此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我们的经验表明,在大剂量放化疗后,虽然有局部的瘢痕粘连,但绝非手术禁忌,经过仔细的分离,谨慎操作,利用器械闭合血管气管,对支气管残端采用肋间肌瓣包埋,可以方便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在肺肿瘤的治疗中,有部分Ⅱ期、Ⅲ期肺癌患者和部分结直肠癌等肺转移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行手术治疗,而是行化疗和放疗结合的治疗。有部分患者在行大剂量放疗和化疗后出现了局部病灶进展,同时也未发现有远处转移证据,对此类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是选择继续化疗观察还是积极手术治疗,临床上仍存争议。我们自2009年以来,对5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现总结其临床经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5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1.4 (52~76)岁,行左全肺切除3例,右全肺切除1例,左肺下叶切除1例。
1例乳腺癌转移患者在乳腺癌术后曾行6周期化疗,手术后3年发现左肺下叶转移,再次行4周期化疗并局部全量放疗。半年后发现局部肿瘤进展。1例男性结肠癌患者,术后1年发现左肺上叶转移,经过4周期化疗,观察半年,肿瘤进展,再次同步放疗化疗,治疗完成1个月后,发现肿瘤继续进展,出现左侧主支气管阻塞,左肺实变,患者出现胸闷憋气高热急症入院。另3例肺癌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因各种原因未接受手术,均给予化疗4~6周期结合放疗400~6 000 rad。分别在治疗6~10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3例患者均出现肺实变,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憋气、端坐呼吸等症状。1例右肺癌患者强化CT检查发现有左房受累。2例患者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其余经常规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
1.2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加静脉麻醉方法,切口根据病灶位置采用经左胸或右胸后外侧切口。首先探查肺癌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等情况,确定手术方式。然后围绕肺门切开纵隔胸膜,按照静脉、动脉、气管的顺序进行游离。因放化疗后组织致密,游离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在血管气管周围分离出操作间隙,采用结扎加缝扎的方式处理血管,支气管残端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处理,全肺切除者,气管残段用游离肋间肌瓣包埋。对淋巴结切除同样采用锐性切除的方式进行清扫。右肺癌累及左心房者,在距肿瘤2~3 cm处环形切开心包,距肿瘤3 cm处放置2把心耳钳钳夹左心房,在心耳钳远心侧1 cm处离断左心房壁,生理盐水冲洗后,用3-0 Prolene线连续交错缝合心房,然后松开心耳钳,切除右肺,清扫淋巴结。
2 结果
手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保守治疗3个月后治愈。生存超过3年1例,存活2年2例,1例术后1年出现右主支气管转移死亡,1例术后8个月因反复心衰死亡,见表 1。

手术后病理: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肺转移1例,结肠癌(腺癌)肺转移1例,大细胞癌1例,鳞癌2例。
3 讨论
大剂量放化疗后的挽救性切除手术在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等的治疗中得到确认,大量研究表明挽救性切除手术可以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1-3]。
手术切除是目前肝癌、结肠癌等肺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从大量的临床资料看,手术治疗的远期生存率远好于单纯放疗化疗[4]。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对于Ⅲa期肺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远高于非手术的5年生存率[5-6]。在肺转移癌的治疗中,针对孤立转移灶,手术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结肠癌的肺转移治疗上,肺切除的疗效得到肯定,因此在发现肺转移灶出现的早期应积极手术。本组2例患者均是在发现肺转移后首先给予大剂量化疗及放疗后,发现肿瘤进展而不得不手术。尽管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在大剂量放化疗后,可以导致小动脉及纤维组织透明变致微循环栓塞,诱发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给手术造成极大困难。既往经验表明,在新辅助化疗后局部出现瘢痕粘连,操作困难,出血增多[7]。在本组病例中,由于大剂量放化疗的实施,血管支气管周围瘢痕化尤其明显,在血管支气管周围的正常间隙消失,代之以致密的瘢痕结缔组织,必须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才可以将血管、支气管游离。周围淋巴结也呈现出质韧改变,游离困难。尽管大量病例报告诱导化疗后增加手术难度与风险,但没有由于化疗导致胸腔粘连的报道,在我们的病例中也发现大剂量的放化疗未导致胸膜腔粘连。
手术后1例行左全肺切除患者手术后7 d发生支气管胸膜瘘,考虑与残端闭合器砧钉脱落有关,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治愈。在此后全肺切除患者中,为避免出现手术后气管残端愈合不良出现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残端采用肋间肌瓣进行包埋。1例行右全肺切除并部分左心房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反复心衰,手术后半年出现心包积液,8个月后死亡,考虑与左心房切除过多有关。
放化疗后与手术时间间隔对手术的影响随时间间隔不同而不同。从我们的经验看,间隔越短,瘢痕相对越重,手术难度就越大,放化疗后1个月的1例患者,手术中发现瘢痕致密粘连,几乎全部需要锐性分离。而另1例间隔6个月以上者,则瘢痕相对较轻,分离时难度相对较小,仅在血管周围有部分致密粘连。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复发,局部组织血管新生及重新塑形改造有关。在Shinya的7例报告中,手术间隔为8~25个月,未发现致密困难的粘连[8]。当然由于病例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观察。
放化疗后的随访尤其重要,有研究者提出在随访中CT如发现有病变密度的变化对判断复发有重要价值。如果在随访中发现在大剂量放化疗后有病灶密度变化、病灶周围放射性肺炎或纤维灶出现,提示肿瘤复发[9]。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肺癌及肺转移癌者,在放化疗后局部复发进展者,手术是一个优化的选择。
临床实践中,由于多数医生担心大剂量放化疗后局部的瘢痕及粘连,手术操作困难、风险大而不愿意对此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我们的经验表明,在大剂量放化疗后,虽然有局部的瘢痕粘连,但绝非手术禁忌,经过仔细的分离,谨慎操作,利用器械闭合血管气管,对支气管残端采用肋间肌瓣包埋,可以方便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