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镱镭, 苏志勇, 姜天烁, 赵鑫. 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治疗并文献复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4): 324-326. doi: 10.7507/1007-4848.201507025 复制
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是指创伤急性期无相关膈疝表现,在伤后数周乃至数年之后发生的膈疝[1]。1998 年 9 月至 2015 年 1 月间,我院手术治疗 38 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其中 11 例仅膈肌破裂而无膈疝,27 例为创伤性膈疝,此 27 例患者中 13 例为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本文回顾我院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诊治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 例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患者,男 11 例、女 2 例,年龄 41~56 岁,外伤后至本次入院时间 3 个月~15 年,左侧膈疝者 12 例、右侧膈疝者 1 例。
受伤当时,1 例就诊于我院,其余 12 例均于本地其他医院治疗。车祸伤 9 例,坠落摔伤 2 例,挤压伤 1 例,刀刺伤 1 例;均有轻重不等的胸痛、胸闷;伴腹部伤者上腹部疼痛,无压痛、反跳痛。除刀刺伤患者外,其余均为胸部闭合性损伤,且均有肋骨骨折(1~6 根不等,无连枷胸);合并患侧单纯血胸者 4 例,合并血气胸者 5 例。右侧膈疝患者伤时合并肝挫伤;左侧膈疝患者除刀刺伤患者外,均有其他一个或多个部位复合损伤:合并肝挫伤者 2 例,合并脾周少量积血者 1 例,合并颅脑外伤 2 例,合并下肢骨折 4 例,合肩胛骨及锁骨骨折 2 例。当时 13 例均行胸部 X 线片及超声检查,行 CT 检查者 11 例,仅 2 例患者不排除膈肌损伤可能性,但因胸腔积液掩盖,未明确膈疝,且无其他检查支持;其他患者均未明确膈肌损伤及膈疝。1 例少量血胸者未处置,其余血胸、血气胸患者均曾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输血者 3 例,下肢及锁骨骨折均手术治疗,腹部及颅脑伤者保守治疗。
因迟发性膈疝就诊于我院时,伤后胸部症状持续至本次者 4 例,主要为胸闷不适、患侧胸痛、卧位时轻度呼吸困难。伤后 3 个月至数年后出现胸部症状者 4 例,以胸闷、活动时气促为主要表现,症状明显者 1 例,为单纯胃疝入左胸腔并胃扩张者。以腹部不适、上腹部时有疼痛、进食不顺为主要表现者 3 例,其中 1 例为左胸及上腹疼痛一周急诊入院,呈腹膜炎体征,并有休克表现,其余患者无急症表现。2 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膈疝。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本次入院后,均行胸部 CT 检查,除 1 例诊断明确即急诊手术外,其余 12 例均行增强 CT 检查,并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合伤病史术前均明确“迟发性创伤性膈疝”诊断,并限期手术。术中再次确诊膈疝,均无疝囊,2 例疝入网膜者的网膜与膈肌粘连稍紧密,其余患者疝入物与胸腔少许粘连,无严重粘连,裂伤膈肌边缘瘢痕形成。膈肌破裂长度 3~22 cm,部位多位于膈肌肌部与中心腱交界处。右侧膈肌破裂部位,为沿右侧前中心腱内侧心包缘处沿肌部与中心腱交界弧形向右后外侧延伸,至右后外侧膈肌胸壁附着处。左侧膈肌肌部与中心腱交界处破裂者 10 例:后外侧 6 例,后内侧 3 例,前内侧 1 例。左侧后外侧肌部破裂 2 例,其中 1 例为后外侧膈肌于胸壁附着处破裂,该处曾多根肋骨骨折;另 1 例为刀刺伤患者。右侧膈疝者疝入肝、胆、右半结肠、部分小肠、部分网膜。左膈疝者,单纯疝入网膜者 2 例,其中 1 例为刀刺伤后 15 年患者;单纯疝入全胃者 1 例,其余均为胃、脾、结肠、网膜复合型疝入;绞窄坏死者 1 例,急诊经腹手术,疝入左胸腔内容物有胃、脾、左半结肠、网膜,结肠坏死、穿孔。
经胸手术 12 例,其中胸腔镜辅助手术 4 例。术中松解粘连,还纳腹内脏器,膈肌破裂边缘瘢痕修剪至新鲜创面,均双 7 号丝线 8 字缝合修补,未应用补片,膈肌破裂至胸壁附着处者给予环绕附着点上 1 肋骨缝合膈肌至胸壁上,以减少张力,术毕留置胃肠减压管及胸腔引流管。单纯疝入胃病例,因胃膨胀巨大,开胸后术野受限,先给予胃造口排气、排液,胃缩小后缝合造口后还纳。1 例患者因结肠坏死长度达 25 cm 并穿孔、腹膜炎、休克,给予急诊经腹手术,行膈肌修补、部分左半结肠切除、结肠造瘘术,二期还纳并吻合结肠。
2 结果
本组 13 例,手术均顺利成功,除 1 例经腹手术者二期还纳结肠造瘘外,其余患者均一期手术痊愈,住院时间(21±7)d。随访 11 例,随访时间 6~36 个月,均无膈疝复发,疗效满意。
3 讨论
胸膜腔内为负压,而腹腔为正压,腹肌用力时胸腹腔内压力差可达 100 cm H2O 以上[2]。由于膈肌不断的运动、肌肉组织相对较薄、胸腹腔巨大的压力差,致膈肌破裂后常无自愈可能,常常导致膈疝形成[3]。Ball 等将非急性期的间隙期及梗阻期膈疝统称为迟发性膈疝[4]。其发病机制可能有[5]:① 膈肌迟发性破裂:急性期膈肌的不完全裂伤,因胸腹腔压力差或膈肌局部感染逐渐导致完全破裂,形成膈疝;② 慢性疝入:膈肌破口小,腹腔脏器逐渐缓慢疝入;③ 膈肌破损漏诊:急性期未就诊、未行影像学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创伤性膈疝是指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膈肌破裂,腹内脏器由于胸腹腔内压力差,由破裂口进入胸腔内。国内报道创伤性膈肌破裂占胸腹部外伤的比例 2.3%~6.7%[6]。国外报道的比例为 0.8%~5.0%,并认为其中有 30% 的患者在创伤急性期并无相关膈疝表现,而是在伤后数周乃至数年之后发生迟发性创伤性膈疝[1]。膈肌破裂早期无典型症状或体征,在复合伤时,其临床表现都是复合伤的症状与体征,容易造成漏诊[7]。张卫国等[8]报道,26 例迟发性创伤性膈疝仅 13 例有胸部症状,1 例有腹部症状;无 1 例有胸腔内肠鸣音等膈疝体征。其他作者报道的也基本相似[9]。本组 13 例患者伤后早期并无膈疝的特异性症状及体征,相关检查均未明确膈肌破裂及膈疝,至伤后 3 个月至 15 年后才发现。本组迟发性膈疝的比例约为 48.1%(13/27),即使加上我们行其他胸外伤手术时发现并修补膈肌破裂 11 例(无膈疝),迟发性膈疝比例仍达 34.1%(13/38),远高于国内其他报道的 10%~20%[10-12],可能因为我们样本数总数少,本地基层医院诊治水平相对较低,或致伤后早期膈疝诊治延误较多等,致总比值偏差较大。
临床上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依据主要有胸腹部外伤史、查体和胸部 X 线片、B 超、CT 和胃肠造影[13]。典型的膈疝,查体及胸部 X 线片即可明确膈疝诊断,而 CT 的诊断率几乎接近 100%,甚至可以取代 X 线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4-15]。而在早期膈肌破裂(或未完全破裂),且还未发展成膈疝的患者中,上述方法诊断相对困难。有报道认为至少 28%~43% 的膈肌破裂患者第一张胸部 X 线片可能正常[16-17]。胃肠道造影对早期膈肌破裂诊断帮助有限[18]。超声亦不能做为膈肌破裂的直接诊断依据。对较大的膈肌破裂,CT 的诊断率略高于胸部 X 线片,但缺乏特异性,敏感性略低[13]。磁共振成像(MRI)能准确地显示膈肌破裂的位置及其大小[19]。放射性锝扫描诊断膈肌破裂,特别是对较隐蔽的右膈肌破裂有一定价值[20]。MRI 或锝扫描较 CT 更为准确,但在急性创伤患者实施上有时间上的困难,且放射性锝扫描很多医院并不能开展。
胸腔镜在诊断膈肌破裂及膈疝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达到 100%,而且其还可以用于对膈肌的修复[21-22],进行胸腔内其他手术时可明确膈肌损伤情况,但只应用于探查手术,患者接受程度差。我们行其他胸外伤手术时发现并修补膈肌破裂 11 例,均在术前 X 线、胸部 CT 及超声均未能提示膈肌破裂。本组 13 例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患者,伤后仅 2 例患者不排除有膈肌损伤可能,但因胸腔积液掩盖,且未明确膈疝。本组有 1 例左肩胛线第 10 肋间刀刺伤患者,受伤时仅少量血胸,只清创缝合伤口,15 年后左胸腔内疝入大网膜。国外文献[23]报道下胸部刀刺伤累及膈肌者约 15%,下胸部枪伤累及膈肌者达 46%,与国内文献报道也大致相近[9,24],所以对下胸部、上腹部有外伤史的患者均需注意膈肌破裂可能性。
对于创伤性膈疝的手术入路,经腹或是经胸,各作者观点不一[25-27]。对于迟发性创伤性膈疝,一般认为,左侧迟发性创伤性膈疝因疝内容物与膈肌、肺、胸壁或心脏可能广泛粘连,而右侧膈疝因肝脏遮挡影响手术视野,均应经胸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依术中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材料修补[28]。我们认为:(1)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有别于伤后早期膈疝,应尽量经胸手术治疗。因为伤后时间已较长,是否有腹部脏器损伤多早已明确,无需腹部探查式手术;(2)如果患者有腹部症状、体征、检查,支持腹部可能存在病变,则经腹手术治疗;(3)尽量避免应用切断肋弓的胸腹联合切口手术,可以胸腔镜辅助开腹手术,以避免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较多的劣势;(4)经胸手术暴露满意、操作方便、便于分离粘连,适合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患者。本组经胸手术 12 例,其中胸腔镜辅助手术4例,急诊经腹手术 1 例,该患者结肠坏死、穿孔,伴腹膜炎及休克,行膈肌修补、部分左半结肠切除、结肠造瘘术,二期还纳并吻合结肠。
也有作者认为胸腔镜更适合于膈疝修补手术,但对于迟发性膈疝,介绍并不多[29]。我们在胸腔镜手术方面也有千例以上的经验,完全胸腔镜手术在胸外伤后胸腔内探查、肺裂伤修补、膈肌破裂修补时优势显著,本组只有 4 例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我们认为胸腔镜对于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诊断意义和辅助手术意义大于治疗意义,完全胸腔镜手术在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手术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首先,胸腔内疝内容物较多,且膈肌破裂处在疝环处,单纯胸腔镜下显露较困难;其次,腹腔内压力较高,且疝内容物已长时间离开原正常位置,还纳回腹腔时较困难;再者,膈肌缝合时均有一定的张力,且个别张力较大,应用镜下缝合后打结容易打不紧,而留下较高的膈疝复发机率。
因本组患者可在膈肌张力允许范围内缝合,故未应用补片治疗,1 例膈肌于胸壁附着处破裂者,环绕撕脱的附着点处上 1 肋骨将膈肌缝合至胸壁上,以减少张力,如膈肌张力大,应加用补片减张可减少膈疝复发机率,这与其他学者做法相似[28,30]。
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我们认为,临床医生要对有胸腹外伤史、胸腹部不适史、曾经影像学不确定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及判断,尽量减少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误诊率,及时给予适合的手术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是指创伤急性期无相关膈疝表现,在伤后数周乃至数年之后发生的膈疝[1]。1998 年 9 月至 2015 年 1 月间,我院手术治疗 38 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其中 11 例仅膈肌破裂而无膈疝,27 例为创伤性膈疝,此 27 例患者中 13 例为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本文回顾我院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诊治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 例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患者,男 11 例、女 2 例,年龄 41~56 岁,外伤后至本次入院时间 3 个月~15 年,左侧膈疝者 12 例、右侧膈疝者 1 例。
受伤当时,1 例就诊于我院,其余 12 例均于本地其他医院治疗。车祸伤 9 例,坠落摔伤 2 例,挤压伤 1 例,刀刺伤 1 例;均有轻重不等的胸痛、胸闷;伴腹部伤者上腹部疼痛,无压痛、反跳痛。除刀刺伤患者外,其余均为胸部闭合性损伤,且均有肋骨骨折(1~6 根不等,无连枷胸);合并患侧单纯血胸者 4 例,合并血气胸者 5 例。右侧膈疝患者伤时合并肝挫伤;左侧膈疝患者除刀刺伤患者外,均有其他一个或多个部位复合损伤:合并肝挫伤者 2 例,合并脾周少量积血者 1 例,合并颅脑外伤 2 例,合并下肢骨折 4 例,合肩胛骨及锁骨骨折 2 例。当时 13 例均行胸部 X 线片及超声检查,行 CT 检查者 11 例,仅 2 例患者不排除膈肌损伤可能性,但因胸腔积液掩盖,未明确膈疝,且无其他检查支持;其他患者均未明确膈肌损伤及膈疝。1 例少量血胸者未处置,其余血胸、血气胸患者均曾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输血者 3 例,下肢及锁骨骨折均手术治疗,腹部及颅脑伤者保守治疗。
因迟发性膈疝就诊于我院时,伤后胸部症状持续至本次者 4 例,主要为胸闷不适、患侧胸痛、卧位时轻度呼吸困难。伤后 3 个月至数年后出现胸部症状者 4 例,以胸闷、活动时气促为主要表现,症状明显者 1 例,为单纯胃疝入左胸腔并胃扩张者。以腹部不适、上腹部时有疼痛、进食不顺为主要表现者 3 例,其中 1 例为左胸及上腹疼痛一周急诊入院,呈腹膜炎体征,并有休克表现,其余患者无急症表现。2 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膈疝。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本次入院后,均行胸部 CT 检查,除 1 例诊断明确即急诊手术外,其余 12 例均行增强 CT 检查,并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合伤病史术前均明确“迟发性创伤性膈疝”诊断,并限期手术。术中再次确诊膈疝,均无疝囊,2 例疝入网膜者的网膜与膈肌粘连稍紧密,其余患者疝入物与胸腔少许粘连,无严重粘连,裂伤膈肌边缘瘢痕形成。膈肌破裂长度 3~22 cm,部位多位于膈肌肌部与中心腱交界处。右侧膈肌破裂部位,为沿右侧前中心腱内侧心包缘处沿肌部与中心腱交界弧形向右后外侧延伸,至右后外侧膈肌胸壁附着处。左侧膈肌肌部与中心腱交界处破裂者 10 例:后外侧 6 例,后内侧 3 例,前内侧 1 例。左侧后外侧肌部破裂 2 例,其中 1 例为后外侧膈肌于胸壁附着处破裂,该处曾多根肋骨骨折;另 1 例为刀刺伤患者。右侧膈疝者疝入肝、胆、右半结肠、部分小肠、部分网膜。左膈疝者,单纯疝入网膜者 2 例,其中 1 例为刀刺伤后 15 年患者;单纯疝入全胃者 1 例,其余均为胃、脾、结肠、网膜复合型疝入;绞窄坏死者 1 例,急诊经腹手术,疝入左胸腔内容物有胃、脾、左半结肠、网膜,结肠坏死、穿孔。
经胸手术 12 例,其中胸腔镜辅助手术 4 例。术中松解粘连,还纳腹内脏器,膈肌破裂边缘瘢痕修剪至新鲜创面,均双 7 号丝线 8 字缝合修补,未应用补片,膈肌破裂至胸壁附着处者给予环绕附着点上 1 肋骨缝合膈肌至胸壁上,以减少张力,术毕留置胃肠减压管及胸腔引流管。单纯疝入胃病例,因胃膨胀巨大,开胸后术野受限,先给予胃造口排气、排液,胃缩小后缝合造口后还纳。1 例患者因结肠坏死长度达 25 cm 并穿孔、腹膜炎、休克,给予急诊经腹手术,行膈肌修补、部分左半结肠切除、结肠造瘘术,二期还纳并吻合结肠。
2 结果
本组 13 例,手术均顺利成功,除 1 例经腹手术者二期还纳结肠造瘘外,其余患者均一期手术痊愈,住院时间(21±7)d。随访 11 例,随访时间 6~36 个月,均无膈疝复发,疗效满意。
3 讨论
胸膜腔内为负压,而腹腔为正压,腹肌用力时胸腹腔内压力差可达 100 cm H2O 以上[2]。由于膈肌不断的运动、肌肉组织相对较薄、胸腹腔巨大的压力差,致膈肌破裂后常无自愈可能,常常导致膈疝形成[3]。Ball 等将非急性期的间隙期及梗阻期膈疝统称为迟发性膈疝[4]。其发病机制可能有[5]:① 膈肌迟发性破裂:急性期膈肌的不完全裂伤,因胸腹腔压力差或膈肌局部感染逐渐导致完全破裂,形成膈疝;② 慢性疝入:膈肌破口小,腹腔脏器逐渐缓慢疝入;③ 膈肌破损漏诊:急性期未就诊、未行影像学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创伤性膈疝是指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膈肌破裂,腹内脏器由于胸腹腔内压力差,由破裂口进入胸腔内。国内报道创伤性膈肌破裂占胸腹部外伤的比例 2.3%~6.7%[6]。国外报道的比例为 0.8%~5.0%,并认为其中有 30% 的患者在创伤急性期并无相关膈疝表现,而是在伤后数周乃至数年之后发生迟发性创伤性膈疝[1]。膈肌破裂早期无典型症状或体征,在复合伤时,其临床表现都是复合伤的症状与体征,容易造成漏诊[7]。张卫国等[8]报道,26 例迟发性创伤性膈疝仅 13 例有胸部症状,1 例有腹部症状;无 1 例有胸腔内肠鸣音等膈疝体征。其他作者报道的也基本相似[9]。本组 13 例患者伤后早期并无膈疝的特异性症状及体征,相关检查均未明确膈肌破裂及膈疝,至伤后 3 个月至 15 年后才发现。本组迟发性膈疝的比例约为 48.1%(13/27),即使加上我们行其他胸外伤手术时发现并修补膈肌破裂 11 例(无膈疝),迟发性膈疝比例仍达 34.1%(13/38),远高于国内其他报道的 10%~20%[10-12],可能因为我们样本数总数少,本地基层医院诊治水平相对较低,或致伤后早期膈疝诊治延误较多等,致总比值偏差较大。
临床上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依据主要有胸腹部外伤史、查体和胸部 X 线片、B 超、CT 和胃肠造影[13]。典型的膈疝,查体及胸部 X 线片即可明确膈疝诊断,而 CT 的诊断率几乎接近 100%,甚至可以取代 X 线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4-15]。而在早期膈肌破裂(或未完全破裂),且还未发展成膈疝的患者中,上述方法诊断相对困难。有报道认为至少 28%~43% 的膈肌破裂患者第一张胸部 X 线片可能正常[16-17]。胃肠道造影对早期膈肌破裂诊断帮助有限[18]。超声亦不能做为膈肌破裂的直接诊断依据。对较大的膈肌破裂,CT 的诊断率略高于胸部 X 线片,但缺乏特异性,敏感性略低[13]。磁共振成像(MRI)能准确地显示膈肌破裂的位置及其大小[19]。放射性锝扫描诊断膈肌破裂,特别是对较隐蔽的右膈肌破裂有一定价值[20]。MRI 或锝扫描较 CT 更为准确,但在急性创伤患者实施上有时间上的困难,且放射性锝扫描很多医院并不能开展。
胸腔镜在诊断膈肌破裂及膈疝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达到 100%,而且其还可以用于对膈肌的修复[21-22],进行胸腔内其他手术时可明确膈肌损伤情况,但只应用于探查手术,患者接受程度差。我们行其他胸外伤手术时发现并修补膈肌破裂 11 例,均在术前 X 线、胸部 CT 及超声均未能提示膈肌破裂。本组 13 例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患者,伤后仅 2 例患者不排除有膈肌损伤可能,但因胸腔积液掩盖,且未明确膈疝。本组有 1 例左肩胛线第 10 肋间刀刺伤患者,受伤时仅少量血胸,只清创缝合伤口,15 年后左胸腔内疝入大网膜。国外文献[23]报道下胸部刀刺伤累及膈肌者约 15%,下胸部枪伤累及膈肌者达 46%,与国内文献报道也大致相近[9,24],所以对下胸部、上腹部有外伤史的患者均需注意膈肌破裂可能性。
对于创伤性膈疝的手术入路,经腹或是经胸,各作者观点不一[25-27]。对于迟发性创伤性膈疝,一般认为,左侧迟发性创伤性膈疝因疝内容物与膈肌、肺、胸壁或心脏可能广泛粘连,而右侧膈疝因肝脏遮挡影响手术视野,均应经胸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依术中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材料修补[28]。我们认为:(1)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有别于伤后早期膈疝,应尽量经胸手术治疗。因为伤后时间已较长,是否有腹部脏器损伤多早已明确,无需腹部探查式手术;(2)如果患者有腹部症状、体征、检查,支持腹部可能存在病变,则经腹手术治疗;(3)尽量避免应用切断肋弓的胸腹联合切口手术,可以胸腔镜辅助开腹手术,以避免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较多的劣势;(4)经胸手术暴露满意、操作方便、便于分离粘连,适合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患者。本组经胸手术 12 例,其中胸腔镜辅助手术4例,急诊经腹手术 1 例,该患者结肠坏死、穿孔,伴腹膜炎及休克,行膈肌修补、部分左半结肠切除、结肠造瘘术,二期还纳并吻合结肠。
也有作者认为胸腔镜更适合于膈疝修补手术,但对于迟发性膈疝,介绍并不多[29]。我们在胸腔镜手术方面也有千例以上的经验,完全胸腔镜手术在胸外伤后胸腔内探查、肺裂伤修补、膈肌破裂修补时优势显著,本组只有 4 例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我们认为胸腔镜对于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诊断意义和辅助手术意义大于治疗意义,完全胸腔镜手术在迟发性创伤性膈疝手术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首先,胸腔内疝内容物较多,且膈肌破裂处在疝环处,单纯胸腔镜下显露较困难;其次,腹腔内压力较高,且疝内容物已长时间离开原正常位置,还纳回腹腔时较困难;再者,膈肌缝合时均有一定的张力,且个别张力较大,应用镜下缝合后打结容易打不紧,而留下较高的膈疝复发机率。
因本组患者可在膈肌张力允许范围内缝合,故未应用补片治疗,1 例膈肌于胸壁附着处破裂者,环绕撕脱的附着点处上 1 肋骨将膈肌缝合至胸壁上,以减少张力,如膈肌张力大,应加用补片减张可减少膈疝复发机率,这与其他学者做法相似[28,30]。
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我们认为,临床医生要对有胸腹外伤史、胸腹部不适史、曾经影像学不确定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及判断,尽量减少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误诊率,及时给予适合的手术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