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寇宗科, 王延震, 甘义荣, 吴惠娟, 梁天香, 冒锐, 谢定雄. 经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支架植入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2): 166-167. doi: 10.7507/1007-4848.201502007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 岁,主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3 年,再次发作胸闷、气短、乏力不适 1 月”就诊。既往高血压 3 级及 2 型糖尿病病史。3 年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为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升主动脉(aorta ascendens,AO)-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 graft,SVG)-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PDA)。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考虑冠状动脉桥血管、其他冠状动脉血管闭塞可能。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前降支闭塞,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中断可见 95% 左右狭窄,前向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 2 级;右冠近、中段弥漫性病变,最狭窄处 90%,前向 TIMI 血流 1 级,桥血管 LIMA-LAD 通畅,可见吻合口远端近吻合口处 99% 狭窄(图 1);寻找 AO-SVG-PDA 静脉桥血管开口失败,但可见 PDA 至桥血管逆灌通畅,结合入院 CTA 结果(AO-SVG-PDA 桥血管通畅),判断静脉桥血管通畅。

对 LIMA-LAD 吻合口远端狭窄及 LCX 进行干预。经左侧桡动脉植入指引导管失败。改行左侧股动脉途径,尝试超滑清水导丝导引下植入 EBU 导引导管,BMW 导丝未能通过 LIMA,改用 Pilot50 导丝送至 LAD 远端(图 2),选择 2.0 mm×20.0 mm 球囊至 LAD 病变处,用 8 atm×5 s扩张后送 2.5 mm×18.0 mm 支架植入 LAD 病变处,用 12 atm×5 s扩张释放支架(图 3)。术后多体位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内膜撕裂及血栓影及残余狭窄。继续选择 EBU 指引导管、BMW 导丝通过 LCX 病变到达 LCX 远端,选择 2.0 mm×20 mm 球囊至 LCX 病变部位,充分扩张后植入 2.5 mm×21.0 mm 支架,12 atm×5 s扩张释放支架。术后多体位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内膜撕裂及血栓影及残余狭窄(图 4)。



本患者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片,因此未予以负荷量;术前予以氯吡格雷 300 mg 口服,术中使用肝素 7 000 U。术后氯吡格雷 75 mg 口服 1 次/日,同时予以他汀类药物降脂及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变化。术后 3 d 胸闷、气促、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术后随访 1 个月病情平稳,无胸闷、气促等不适发作。
讨论 LIMA-LAD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通畅率高,但个别患者出现吻合口或吻合口远端狭窄。因 LAD 供血范围广,再狭窄后致死、致残率较高,因此一旦发生闭塞或再狭窄需积极血运重建。而二次开胸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风险较高:(1)手术一般选用胸骨正中切口,因第一次手术后组织粘连,解剖层次不清,开胸困难,心脏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高;(2)二次开胸可能造成桥血管尤其是 LIMA 桥血管的损伤(因 LIMA 桥血管位于心脏前方),导致心脏严重供血不足;(3)二次手术对于患者心理打击也较大,大多患者不愿意行再次手术治疗,二次手术依存性较小。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补救治疗的适用方法[1]。本例前降支开口闭塞,不能按常规 PCI 方法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乳内动脉桥血管为 PCI 提供了良好通道,但指引导管选择较困难,经多次尝试,我们认为 EBU 指引导管较合适经 LIMA 前降支支架植入。患者随访结果显示,经 LIMA 桥血管 LAD 支架植入手术操作安全、可行,短期效果好,但目前国内尚无经 LIMA 桥血管支架植入病例报道,远期通畅率尚无可靠依据,需进一步随访。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 岁,主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3 年,再次发作胸闷、气短、乏力不适 1 月”就诊。既往高血压 3 级及 2 型糖尿病病史。3 年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为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升主动脉(aorta ascendens,AO)-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 graft,SVG)-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PDA)。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考虑冠状动脉桥血管、其他冠状动脉血管闭塞可能。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前降支闭塞,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中断可见 95% 左右狭窄,前向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 2 级;右冠近、中段弥漫性病变,最狭窄处 90%,前向 TIMI 血流 1 级,桥血管 LIMA-LAD 通畅,可见吻合口远端近吻合口处 99% 狭窄(图 1);寻找 AO-SVG-PDA 静脉桥血管开口失败,但可见 PDA 至桥血管逆灌通畅,结合入院 CTA 结果(AO-SVG-PDA 桥血管通畅),判断静脉桥血管通畅。

对 LIMA-LAD 吻合口远端狭窄及 LCX 进行干预。经左侧桡动脉植入指引导管失败。改行左侧股动脉途径,尝试超滑清水导丝导引下植入 EBU 导引导管,BMW 导丝未能通过 LIMA,改用 Pilot50 导丝送至 LAD 远端(图 2),选择 2.0 mm×20.0 mm 球囊至 LAD 病变处,用 8 atm×5 s扩张后送 2.5 mm×18.0 mm 支架植入 LAD 病变处,用 12 atm×5 s扩张释放支架(图 3)。术后多体位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内膜撕裂及血栓影及残余狭窄。继续选择 EBU 指引导管、BMW 导丝通过 LCX 病变到达 LCX 远端,选择 2.0 mm×20 mm 球囊至 LCX 病变部位,充分扩张后植入 2.5 mm×21.0 mm 支架,12 atm×5 s扩张释放支架。术后多体位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内膜撕裂及血栓影及残余狭窄(图 4)。



本患者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片,因此未予以负荷量;术前予以氯吡格雷 300 mg 口服,术中使用肝素 7 000 U。术后氯吡格雷 75 mg 口服 1 次/日,同时予以他汀类药物降脂及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变化。术后 3 d 胸闷、气促、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术后随访 1 个月病情平稳,无胸闷、气促等不适发作。
讨论 LIMA-LAD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通畅率高,但个别患者出现吻合口或吻合口远端狭窄。因 LAD 供血范围广,再狭窄后致死、致残率较高,因此一旦发生闭塞或再狭窄需积极血运重建。而二次开胸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风险较高:(1)手术一般选用胸骨正中切口,因第一次手术后组织粘连,解剖层次不清,开胸困难,心脏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高;(2)二次开胸可能造成桥血管尤其是 LIMA 桥血管的损伤(因 LIMA 桥血管位于心脏前方),导致心脏严重供血不足;(3)二次手术对于患者心理打击也较大,大多患者不愿意行再次手术治疗,二次手术依存性较小。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补救治疗的适用方法[1]。本例前降支开口闭塞,不能按常规 PCI 方法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乳内动脉桥血管为 PCI 提供了良好通道,但指引导管选择较困难,经多次尝试,我们认为 EBU 指引导管较合适经 LIMA 前降支支架植入。患者随访结果显示,经 LIMA 桥血管 LAD 支架植入手术操作安全、可行,短期效果好,但目前国内尚无经 LIMA 桥血管支架植入病例报道,远期通畅率尚无可靠依据,需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