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廉金明, 刘彦国, 李剑锋, 杨帆, 王俊. 支气管异物误诊肺隔离症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6): 735-735. doi: 10.7507/1007-4848.20140211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因间断咳嗽、咳痰1年余,痰中带血9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右肺下部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近脊柱旁占位,考虑肺隔离症,合并感染可能(图 1)。入院诊断:右肺下叶占位,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隔离症。入院后行肺部常规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肺功能正常。

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备行右侧电视胸腔镜探查,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患者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电视胸腔镜下见右下肺与侧后胸壁以及后肋膈角膈肌之间明显粘连,呈胼胝状,分离胸腔粘连后探查见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局部肺组织略显厚韧,内可触及条索样结节,质韧。后摘除隆突下淋巴结,行肺下叶后基底段大楔形切除。体外于其相对厚韧的部位剖开,见局部小支气管腔内有条状异物,长约2.5 cm,直径约0.3~0.4 cm,局部肺组织增厚变韧。术后证实异物为桧柏嫩枝(图 2)。术后病理检查:送检的部分肺组织细支气管扩张,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局灶可见异物成分,伴有异物肉芽肿性炎症表现,淋巴结未见肿瘤成分(0/3)。术后10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咳嗽及咳血,患者恢复良好。
讨论 气管或支气管异物为耳鼻喉科常见的急诊之一。患者多有明显的异物吸入史,当异物经气管进入支气管后可由异物进入期转为安静期,患者可出现或轻或重的无症状期[1]。该例患者忽视了发病前的误吸呛咳史是导致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术后追问病史,患者自诉于入院前14个月,在登山游玩嚼食桧柏嫩枝时不慎误吸,当时患者有明显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典型异物吸入表现。曾在当地医院急诊行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异物存留,给予抗炎、平喘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未予重视。两个月后患者出现咳嗽、气喘、咳血痰等症状。对于患者病史的询问缺乏连贯性。首先要考虑出现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的原因,通过症状寻找原因,可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误吸史,这也从根本上避免了临床误诊的可能性。其次,该患者有间断咳嗽、咳痰及咳血痰等症状,加上病程较长,很容易考虑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肺隔离症的诊断。由于缺乏对该病临床分期的认识,所以更倾向于上述疾病的诊断。再次,鉴别诊断先入为主,缺乏更多的临床分析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该患者虽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为主要症状,且反复发作,但两次胸部CT检查均未提示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因此可排除支气管扩张的诊断。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虽有上述临床表现,但叶内型多发生于左侧肺下叶[2]。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动脉分支或引流静脉的位置及数量,具有确诊意义[3]。因此,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依据也不是很充分。对于胸部X线表现为右肺下叶局限的片状阴影,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患者,应考虑到支气管异物的可能性。该患者吸入的异物为植物嫩枝,一旦吸入,较难自行咳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向段及亚段支气管移行。因此,对反复发生的右肺中下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特别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异物吸入史,尽早行支气管镜及胸部CT或加强CT等检查明确诊断,以防误诊。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因间断咳嗽、咳痰1年余,痰中带血9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右肺下部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近脊柱旁占位,考虑肺隔离症,合并感染可能(图 1)。入院诊断:右肺下叶占位,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隔离症。入院后行肺部常规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肺功能正常。

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备行右侧电视胸腔镜探查,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患者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电视胸腔镜下见右下肺与侧后胸壁以及后肋膈角膈肌之间明显粘连,呈胼胝状,分离胸腔粘连后探查见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局部肺组织略显厚韧,内可触及条索样结节,质韧。后摘除隆突下淋巴结,行肺下叶后基底段大楔形切除。体外于其相对厚韧的部位剖开,见局部小支气管腔内有条状异物,长约2.5 cm,直径约0.3~0.4 cm,局部肺组织增厚变韧。术后证实异物为桧柏嫩枝(图 2)。术后病理检查:送检的部分肺组织细支气管扩张,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局灶可见异物成分,伴有异物肉芽肿性炎症表现,淋巴结未见肿瘤成分(0/3)。术后10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咳嗽及咳血,患者恢复良好。
讨论 气管或支气管异物为耳鼻喉科常见的急诊之一。患者多有明显的异物吸入史,当异物经气管进入支气管后可由异物进入期转为安静期,患者可出现或轻或重的无症状期[1]。该例患者忽视了发病前的误吸呛咳史是导致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术后追问病史,患者自诉于入院前14个月,在登山游玩嚼食桧柏嫩枝时不慎误吸,当时患者有明显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典型异物吸入表现。曾在当地医院急诊行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异物存留,给予抗炎、平喘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未予重视。两个月后患者出现咳嗽、气喘、咳血痰等症状。对于患者病史的询问缺乏连贯性。首先要考虑出现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的原因,通过症状寻找原因,可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误吸史,这也从根本上避免了临床误诊的可能性。其次,该患者有间断咳嗽、咳痰及咳血痰等症状,加上病程较长,很容易考虑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肺隔离症的诊断。由于缺乏对该病临床分期的认识,所以更倾向于上述疾病的诊断。再次,鉴别诊断先入为主,缺乏更多的临床分析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该患者虽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为主要症状,且反复发作,但两次胸部CT检查均未提示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因此可排除支气管扩张的诊断。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虽有上述临床表现,但叶内型多发生于左侧肺下叶[2]。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动脉分支或引流静脉的位置及数量,具有确诊意义[3]。因此,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依据也不是很充分。对于胸部X线表现为右肺下叶局限的片状阴影,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患者,应考虑到支气管异物的可能性。该患者吸入的异物为植物嫩枝,一旦吸入,较难自行咳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向段及亚段支气管移行。因此,对反复发生的右肺中下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特别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异物吸入史,尽早行支气管镜及胸部CT或加强CT等检查明确诊断,以防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