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程栋梁, 刘平, 张军, 林称意, 曾敏. 原发性食管黑色素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5): 598-598. doi: 10.7507/1007-4848.20140170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因进食后胸骨后隐痛3个月于2011年1月入院。患者进食固体食物时胸骨后隐痛,无明显梗阻感,无呕血黑便、无反酸嗳气等不适,既往无肿瘤病史,其家族成员中父辈有一人因“食管癌”死亡。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甲床、脚底及口腔黏膜未见色素斑、色素瘤。胸部CT示: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图 1),考虑食管癌,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食管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中段管腔充盈缺损,病变长约4 cm。电子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1~35 cm处食管前壁见一不规则隆起,表面黏膜糜烂伴有浅溃疡,质脆易出血。胃镜下取活检见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弥漫性分布于鳞状上皮下,考虑为食管癌。

行传统左胸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其上缘距主动脉弓下缘约6 cm,病变无明显外侵,距离肿瘤上下缘8 cm切除病变食管,清扫区域淋巴结(主动脉弓下、隆突下、食管旁、下肺韧带、肺门、胃左)共13枚一并送检。术毕剖开病变食管观察,病变大小约4.0 cm×2.5 cm,肿瘤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边缘与其周围黏膜境界较清楚,瘤体表面有浅表溃疡。
术后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紧贴局部黏膜上皮基底层,主要位于黏膜下层,未达肌层,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分布,排列松散,细胞中等大小,类卵圆形,胞浆较少红染,少数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细胞核卵圆形,核仁明显(图 2)。送检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示:HMB45(+),S-100(+),Vimentin(+),CK(-)。确诊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结果:出院3周后开始化疗(紫杉醇+顺铂方案),共行4个疗程化疗后出院。出院后每3个月至半年来门诊随访(复查头颅CT,胸部+腹部增强CT),目前共随诊4次,至2013年8月未见肿瘤转移征象。
讨论 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发生于食管者罕见,约占食管癌的0.1%~0.2%[1], 约占恶性黑色素瘤的2%[2]。原发性食管黑色素瘤(PMME)的特点概括如下:(1)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3]:①无皮肤损害(特别是色素性的)切除史;②无眼部肿瘤切除或摘除史;③肿瘤来自邻近的鳞状上皮;④肿瘤附近正常黏膜鳞状上皮真皮层含有黑色素颗粒细胞。该例PMME基本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2)治疗及预后:根治性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4], 早期诊断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有望减少复发,并获得最佳预后。
总之,全身化学治疗和局部放射对PMME效果欠佳,PMME在食管恶性肿瘤中恶性度最高,多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其中位生存期为10~14个月,极少有生存5年以上的报道。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因进食后胸骨后隐痛3个月于2011年1月入院。患者进食固体食物时胸骨后隐痛,无明显梗阻感,无呕血黑便、无反酸嗳气等不适,既往无肿瘤病史,其家族成员中父辈有一人因“食管癌”死亡。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甲床、脚底及口腔黏膜未见色素斑、色素瘤。胸部CT示: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图 1),考虑食管癌,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食管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中段管腔充盈缺损,病变长约4 cm。电子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1~35 cm处食管前壁见一不规则隆起,表面黏膜糜烂伴有浅溃疡,质脆易出血。胃镜下取活检见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弥漫性分布于鳞状上皮下,考虑为食管癌。

行传统左胸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其上缘距主动脉弓下缘约6 cm,病变无明显外侵,距离肿瘤上下缘8 cm切除病变食管,清扫区域淋巴结(主动脉弓下、隆突下、食管旁、下肺韧带、肺门、胃左)共13枚一并送检。术毕剖开病变食管观察,病变大小约4.0 cm×2.5 cm,肿瘤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边缘与其周围黏膜境界较清楚,瘤体表面有浅表溃疡。
术后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紧贴局部黏膜上皮基底层,主要位于黏膜下层,未达肌层,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分布,排列松散,细胞中等大小,类卵圆形,胞浆较少红染,少数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细胞核卵圆形,核仁明显(图 2)。送检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示:HMB45(+),S-100(+),Vimentin(+),CK(-)。确诊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结果:出院3周后开始化疗(紫杉醇+顺铂方案),共行4个疗程化疗后出院。出院后每3个月至半年来门诊随访(复查头颅CT,胸部+腹部增强CT),目前共随诊4次,至2013年8月未见肿瘤转移征象。
讨论 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发生于食管者罕见,约占食管癌的0.1%~0.2%[1], 约占恶性黑色素瘤的2%[2]。原发性食管黑色素瘤(PMME)的特点概括如下:(1)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3]:①无皮肤损害(特别是色素性的)切除史;②无眼部肿瘤切除或摘除史;③肿瘤来自邻近的鳞状上皮;④肿瘤附近正常黏膜鳞状上皮真皮层含有黑色素颗粒细胞。该例PMME基本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2)治疗及预后:根治性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4], 早期诊断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有望减少复发,并获得最佳预后。
总之,全身化学治疗和局部放射对PMME效果欠佳,PMME在食管恶性肿瘤中恶性度最高,多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其中位生存期为10~14个月,极少有生存5年以上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