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心血管外科,武汉 4300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50%)是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2周内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远期死亡5例,1年、2年、3年和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1%、95.0%、92.7%和92.7%,且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相比,术前LVEF、LVEDD和心功能分级(NYHA)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心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远期生存率高、疗效满意;高龄(>50岁)、病程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手术时间长可能为术后早期住院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和左心室明显扩大可能为影响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王寅, 张平, 董念国, 史嘉玮. 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4): 440-446. doi: 10.7507/1007-4848.20140125 复制

  • 上一篇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性及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的处理
  • 下一篇

    14例异位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