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志伟, 王著军, 徐旭, 乔帅, 梁永刚, 马之嘉, 高文华, 付芳. 内毒素、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机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1): 29-32. doi: 10.7507/1007-4848.20140009 复制
严重创伤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称为创伤性凝血病(tram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可加重出血,导致死亡率增加。新近的研究表明,TIC是机体的凝血、止血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动态失衡所致,TIC在急诊科发生率可达38%,死亡率相应增加24%,是影响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早期干预治疗的重点[1-3]。本研究的重点探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与重症胸腹创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为重症胸腹损伤后早期救治、预防凝血功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以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17分、排除颅脑损伤及在急诊科死亡的患者入选,共82例(重症胸腹创伤组),男58例,女24例;年龄16~76(43.59±16.33)岁。开放性损伤17例,闭合性损伤65例;坠落伤23例,交通伤47例,钝性打击伤8例,锐器剌伤4例。伤后至就诊时间为1~6(1.51±0.52)h。收缩压50~140(84.19±16.74)mm Hg,舒张压30~110(53.05±13.67)mm Hg;心率64~144(114.73±16.27)次/分;TI:17~26(23.05±3.02)分。选取本院门诊部42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4~47(37.32±10.45)岁。
1.2 方法
重症胸腹创伤组患者就诊后立即进行抢救,积极抗休克、止血、处理原发伤,同时抽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atelets count,PL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LPS、PLA2和PAF检查。PLT、D-D、APTT抽血后立即送检,PLT采用流体聚集法,用宁波美康SysmexXS800I检测仪测定;D-D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用宁波美康BeckmanAu5800检测仪测定;APTT采用湿化学法,用无锡产CA500检测仪测定;试剂均由日本希森美康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无锡生产,批号:1C2007~2R3005),由本院检验科测定。LPS、PLA2、PAF抽血后在4 ℃条件下以3 800 r/min离心15 min,所得上清液置于-70 ℃冰箱保存,LPS、PLA2、PAF采用ELISA法,用西安产xh6080放射免疫仪测定,试剂由上海郎顿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上海生产,批号:200902118~201108239),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免疫中心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急诊抢救、检查时间(6.11±4.12)h,后续救治期间死亡9例,死亡率10.98%,死亡时间24~106(37.29±16.46)h。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感染性休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2.2 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
重症胸腹创伤组PLT低于对照组,D-D、APTT、LPS、PLA2和PAF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2.3 重症胸腹损伤患者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重症胸腹损伤组患者PLT与LPS、PLA2和PAF呈显著负相关,D-D与LPS、PLA2呈显著正相关,APTT与PAF呈显著正相关(P<0.001),见表 2。

3 讨论
重症创伤后存在着炎症-凝血交叉级联反应,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了凝血系统的活化,导致创伤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显著影响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调控和干预,能有效地阻断重症感染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改善凝血功能紊乱,可阻止炎症、凝血相互放大反应,对抑制失控的炎症反应、改善预后可能有益[4-6]。本文重点探讨LPS、PLA2和PAF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类脂质A是LPS的生物活性部分,外伤、休克可导致肠道炎症介质过量生成,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LPS可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释放,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肠道血流,加重肠黏膜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它与细胞结合后可导致细胞损伤,使之释放组织因子(TF),促发外凝系统,也可剌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ssel endothelial cell,VEC)活化,释放炎症介质,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激活下游的一系列分子,导致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瀑布样”释放。PMN受到LPS攻击后,可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放大炎症反应,它可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并与炎症级联反应相互作用,增强炎症反应,加重LPS造成的微循环障碍,诱发DIC;通过PMN介导,LPS可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损害细胞功能,增加肠黏膜通透性,促进细菌移位,形成内毒素血症,促进血栓素和前列环素释放,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促进其活化、聚集,引发凝血功能紊乱[7-13]。PLA2是特异性膜磷脂水解的关键酶,可促使PAF、血栓素等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提高PMN表面PAF受体的表达,造成VEC损伤,导致广泛的血栓形成[14]。PAF可介导细胞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增强血小板聚集、释放,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LPS可诱导肠组织产生内源性PAF[15]。血小板是联系凝血和炎症的关键物质,是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工具箱,可释放PAF等活性物质,导致炎症介质释放,炎症细胞聚集,血管舒张及通透性改变等效应,PLT能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创伤的严重程度、MODS的发生与PLT数量的减少显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TCP)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NF-α升高与血小板活化相关,共同参与和放大了炎症反应,参与了TCP的发病,血小板减少易导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的发生,危重病患者PLT与生存率呈正相关,改善TCP状态,有助于改善预后[16-23]。D-D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与APTT水平呈正相关性,消耗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后则出现APTT、PT的延长[24-25]。研究结果显示:重症胸腹损伤后早期凝血功能即出现明显障碍,PLT下降、D-D升高、APTT延长,LPS、PLA2、PAF高表达,二者之间显著相关,PLT与LPS、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值均小于-0.9335,呈显著负相关。D-D、APTT与LPS、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21 6,呈显著正相关,提示LPS、PLA2、PAF参与了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过程。其可能的机制是:胸腹损伤剌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合成、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和炎症介质,导致微循环障碍、肠黏膜缺血,通透性增加,肠腔内细菌和LPS大量移位入血,形成内毒素血症,促进PLA2、PAF等与炎症和凝血级联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活化、表达,通过LPS→PLA2→PAF途径,促使PAF在血液中长时间、高水平的表达,诱发CLS,加重休克、微循环及肠黏膜功能障碍[26];PLA2可促进PAF释放,促进内皮细胞表面表达PAF受体,介导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血中高表达的PAF则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黏附,形成血栓,血小板被大量消耗,PLT显著下降,凝血功能减弱、纤溶活性增加,加重机体的出血倾向。研究结果提示:对重症胸腹损伤后的早期干预治疗,除积极抗休克、拮抗应激反应、保护胃肠黏膜功能、处理原发伤外,同时需加强对LPS、PLA2、PAF的干预治疗,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毒素血症,控制损伤因子在血液中长时间、高水平的表达,或有可能减轻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程度、改善重症胸腹损伤患者的预后。
严重创伤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称为创伤性凝血病(tram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可加重出血,导致死亡率增加。新近的研究表明,TIC是机体的凝血、止血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动态失衡所致,TIC在急诊科发生率可达38%,死亡率相应增加24%,是影响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早期干预治疗的重点[1-3]。本研究的重点探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与重症胸腹创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为重症胸腹损伤后早期救治、预防凝血功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以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17分、排除颅脑损伤及在急诊科死亡的患者入选,共82例(重症胸腹创伤组),男58例,女24例;年龄16~76(43.59±16.33)岁。开放性损伤17例,闭合性损伤65例;坠落伤23例,交通伤47例,钝性打击伤8例,锐器剌伤4例。伤后至就诊时间为1~6(1.51±0.52)h。收缩压50~140(84.19±16.74)mm Hg,舒张压30~110(53.05±13.67)mm Hg;心率64~144(114.73±16.27)次/分;TI:17~26(23.05±3.02)分。选取本院门诊部42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4~47(37.32±10.45)岁。
1.2 方法
重症胸腹创伤组患者就诊后立即进行抢救,积极抗休克、止血、处理原发伤,同时抽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atelets count,PL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LPS、PLA2和PAF检查。PLT、D-D、APTT抽血后立即送检,PLT采用流体聚集法,用宁波美康SysmexXS800I检测仪测定;D-D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用宁波美康BeckmanAu5800检测仪测定;APTT采用湿化学法,用无锡产CA500检测仪测定;试剂均由日本希森美康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无锡生产,批号:1C2007~2R3005),由本院检验科测定。LPS、PLA2、PAF抽血后在4 ℃条件下以3 800 r/min离心15 min,所得上清液置于-70 ℃冰箱保存,LPS、PLA2、PAF采用ELISA法,用西安产xh6080放射免疫仪测定,试剂由上海郎顿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上海生产,批号:200902118~201108239),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免疫中心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急诊抢救、检查时间(6.11±4.12)h,后续救治期间死亡9例,死亡率10.98%,死亡时间24~106(37.29±16.46)h。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感染性休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2.2 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
重症胸腹创伤组PLT低于对照组,D-D、APTT、LPS、PLA2和PAF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2.3 重症胸腹损伤患者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重症胸腹损伤组患者PLT与LPS、PLA2和PAF呈显著负相关,D-D与LPS、PLA2呈显著正相关,APTT与PAF呈显著正相关(P<0.001),见表 2。

3 讨论
重症创伤后存在着炎症-凝血交叉级联反应,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了凝血系统的活化,导致创伤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显著影响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调控和干预,能有效地阻断重症感染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改善凝血功能紊乱,可阻止炎症、凝血相互放大反应,对抑制失控的炎症反应、改善预后可能有益[4-6]。本文重点探讨LPS、PLA2和PAF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类脂质A是LPS的生物活性部分,外伤、休克可导致肠道炎症介质过量生成,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LPS可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释放,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肠道血流,加重肠黏膜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它与细胞结合后可导致细胞损伤,使之释放组织因子(TF),促发外凝系统,也可剌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ssel endothelial cell,VEC)活化,释放炎症介质,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激活下游的一系列分子,导致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瀑布样”释放。PMN受到LPS攻击后,可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放大炎症反应,它可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并与炎症级联反应相互作用,增强炎症反应,加重LPS造成的微循环障碍,诱发DIC;通过PMN介导,LPS可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损害细胞功能,增加肠黏膜通透性,促进细菌移位,形成内毒素血症,促进血栓素和前列环素释放,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促进其活化、聚集,引发凝血功能紊乱[7-13]。PLA2是特异性膜磷脂水解的关键酶,可促使PAF、血栓素等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提高PMN表面PAF受体的表达,造成VEC损伤,导致广泛的血栓形成[14]。PAF可介导细胞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增强血小板聚集、释放,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LPS可诱导肠组织产生内源性PAF[15]。血小板是联系凝血和炎症的关键物质,是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工具箱,可释放PAF等活性物质,导致炎症介质释放,炎症细胞聚集,血管舒张及通透性改变等效应,PLT能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创伤的严重程度、MODS的发生与PLT数量的减少显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TCP)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NF-α升高与血小板活化相关,共同参与和放大了炎症反应,参与了TCP的发病,血小板减少易导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的发生,危重病患者PLT与生存率呈正相关,改善TCP状态,有助于改善预后[16-23]。D-D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与APTT水平呈正相关性,消耗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后则出现APTT、PT的延长[24-25]。研究结果显示:重症胸腹损伤后早期凝血功能即出现明显障碍,PLT下降、D-D升高、APTT延长,LPS、PLA2、PAF高表达,二者之间显著相关,PLT与LPS、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值均小于-0.9335,呈显著负相关。D-D、APTT与LPS、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21 6,呈显著正相关,提示LPS、PLA2、PAF参与了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过程。其可能的机制是:胸腹损伤剌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合成、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和炎症介质,导致微循环障碍、肠黏膜缺血,通透性增加,肠腔内细菌和LPS大量移位入血,形成内毒素血症,促进PLA2、PAF等与炎症和凝血级联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活化、表达,通过LPS→PLA2→PAF途径,促使PAF在血液中长时间、高水平的表达,诱发CLS,加重休克、微循环及肠黏膜功能障碍[26];PLA2可促进PAF释放,促进内皮细胞表面表达PAF受体,介导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血中高表达的PAF则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黏附,形成血栓,血小板被大量消耗,PLT显著下降,凝血功能减弱、纤溶活性增加,加重机体的出血倾向。研究结果提示:对重症胸腹损伤后的早期干预治疗,除积极抗休克、拮抗应激反应、保护胃肠黏膜功能、处理原发伤外,同时需加强对LPS、PLA2、PAF的干预治疗,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毒素血症,控制损伤因子在血液中长时间、高水平的表达,或有可能减轻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程度、改善重症胸腹损伤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