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辉, 王海峰, 秦浩宇, 郝睿峥, 马铁鹏, 刘英, 王斌.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8): 1016-1021.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006 复制
自1991年Hyakusoku等[1]首次提出“螺旋桨皮瓣”概念以来,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已广泛应用于躯干及四肢创面修复[2-9]。该皮瓣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穿支皮瓣,融合了穿支皮瓣与螺旋桨皮瓣两者优点,符合当前理想的创面修复要求[10]。在手部创面修复报道中,主要是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创面 [11-13],而该皮瓣在手部其他部位应用及其他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应用的报道较少。现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我们采用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的45例手部创面临床资料,以期更全面探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4~72岁,平均41.2岁。左手20例,右手25例。致伤原因:绞伤15例,压砸伤19例,切割伤11例。受伤部位:手指32例,手背10例,手掌3例;均存在肌腱、关节及骨外露。受伤至手术时间2~8 h,平均4.3 h。清创后创面范围为1.8 cm×1.0 cm~5.0 cm×3.5 cm。
1.2 手术方法
1.2.1 穿支血管探测与皮瓣设计
术前根据手部创面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频率7.5~20 MHz)对创面周围指动脉或掌背动脉穿支血管进行定位与测量。选择较粗大穿支作为皮瓣旋转点,以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的距离为皮瓣小桨长度,小桨长度加上创面长度再扩大10%~20%为大桨长度,皮瓣宽度较创面宽度同样扩大10%~20%。粗略标记皮瓣切取范围。
1.2.2 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
① 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本组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创面26例、手掌创面2例。皮瓣轴线为手指侧方正中线,皮瓣深层切取平面为伸肌腱腱膜浅层水平。首先沿皮瓣设计线背侧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从背侧向掌侧分离,找到旋转点部位穿支血管。确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开皮瓣剩余边缘,由近及远切取皮瓣,仅保留旋转点处穿支血管及周围0.3~0.5 cm宽筋膜组织与皮瓣相连。由于指动脉穿支较短,为防止旋转时蒂部张力较大,在穿支深部靠近骨膜层适当向指动脉主干方向游离蒂部软组织。松止血带,彻底止血,确定皮瓣血运正常后将皮瓣旋转不超过180°,大桨覆盖受区创面,小桨覆盖供区部分缺损。皮瓣切取范围2.5 cm×1.1 cm~5.0 cm×2.5 cm。如指神经背侧支支配皮瓣供区,切取皮瓣时注意携带并保护该神经,根据受区指神经断端长度,在皮瓣近端适当游离一段指神经背侧支,锐性切断。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与受区指神经断端无张力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本组15例)。剩余供区创面宽度不超过1.2 cm者可直接缝合(本组2例),大于1.2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并打包固定(本组26例)。
② 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本组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创面6例、手背创面10例、手掌创面1例。皮瓣轴线为指蹼中点与相应掌骨的平行线,切取平面为指伸肌腱及骨间背侧肌肌膜浅层。首先沿皮瓣设计线一侧皮缘切开,找到旋转点部位穿支血管及近端掌背动脉主干。确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开皮瓣剩余边缘,由近及远切取皮瓣,仅保留旋转点处穿支血管及周围0.3~0.5 cm宽筋膜组织与皮瓣相连。如皮瓣修复手背创面,无需解剖并携带伸肌腱腱联合以远掌背动脉自深层浅出掌背动脉远端主干;如修复手指及手掌创面,则皮瓣需要携带伸肌腱腱联合以远浅出掌背动脉远端主干,一般取掌背动脉与掌侧指总动脉的交通支作为旋转点,向掌侧适当裸化穿支血管蒂。松止血带,彻底止血,确定皮瓣血运正常后将皮瓣旋转不超过180°,大桨覆盖受区创面,小桨覆盖供区部分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1.8 cm~8.0 cm×4.0 cm。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携带的掌背皮神经与受区指神经断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本组8例)。供区创面宽度不超过2.5 cm者可直接缝合(本组12例),大于2.5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并打包固定(本组5例)。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监测皮瓣血运变化1周。术后2周拆除缝线,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始进行手部关节运动及皮瓣感觉重建功能训练。
2 结果
术后4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及1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远端肿胀并出现水疱,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与周围皮肤相近,供区植皮及切口无明显色素沉着。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4~14 mm,平均8.1 mm;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8~20 mm,平均13.3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4],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20例,满意8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8例,满意9例。参照温哥华瘢痕量表(VSS)[15],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2~7分,平均4.2分;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4~9分,平均6.1分。
3 典型病例
例1 患者,男,37岁。因“三角带绞伤致右手拇指近节基底及示指指腹创面4 h”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手拇指近节基底及示指指腹皮肤缺损。入院后急诊于臂丛阻滞麻醉下彻底清创,标记拇指尺侧及示指桡侧指神经断端。拇指创面面积约2.8 cm×2.2 cm,示指创面面积约3.0 cm×1.7 cm。于拇指桡侧及示指尺侧设计以指动脉背侧穿支为血供的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皮瓣面积分别为5.0 cm×2.5 cm和4.5 cm×2.0 cm,2块皮瓣内分别携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和指神经背侧支。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携带的皮神经与拇指尺侧及示指桡侧指神经残端吻合。拇指供区剩余创面直接缝合,示指供区取前臂近端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2块皮瓣顺利成活,供区切口及植皮Ⅰ期愈合。随访15个月,2块皮瓣外形饱满,与周围皮肤相近,供区植皮及切口无明显色素沉着;拇指及示指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分别为8 mm和7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参照VSS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4分。见图1。
例2 患者,男,65岁。因“机器绞伤致左手中指近节基底背侧及手背远端创面2 h”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左手中指近节基底背侧及手背远端皮肤缺损。入院后急诊于臂丛阻滞麻醉下彻底清创,标记中指尺侧指神经残端;创面面积约3.5 cm×2.2 cm。于手背第2、3掌骨间设计以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血供的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面积约6.0 cm×2.5 cm,皮瓣内携带1条掌背皮神经。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携带的掌背皮神经与中指尺侧指神经残端吻合。供区剩余创面直接缝合。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区切口Ⅰ期愈合;随访13个月,皮瓣外形美观并与周围皮肤相近,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12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参照VSS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5分。见图2。
4 讨论
因外伤造成的手部创面临床较常见,大多需要急诊一期皮瓣修复。可选择皮瓣包括局部转移或推进皮瓣、指动脉穿支皮瓣、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背动脉穿支皮瓣、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桡动脉鼻烟窝皮瓣、髂腹股沟皮瓣及各类游离皮瓣等[16-24]。对于中、小面积创面修复,一般无需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桡动脉鼻烟窝皮瓣、髂腹股沟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等较大皮瓣。随着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特别是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微小游离皮瓣在手部创面中应用日益增多,但此项技术手术时间长、风险高、费用高,主要适用于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择期或亚急诊手术。指动脉穿支皮瓣及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是目前临床急诊手术常用的两种术式,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不断探索,这两种穿支皮瓣的“螺旋桨”式皮瓣在手部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采用的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融合了局部转移皮瓣及近位带蒂皮瓣的优点,既保证了皮瓣质地颜色与创面相近,又增大了皮瓣面积,扩大了皮瓣的应用范围。两种术式手术适应证:① 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适用于修复第1~5指及手掌远端创面;② 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适用于修复第2~5指近节、手背及手掌远端创面,并可作为指动脉穿支皮瓣的补充术式修复手指中、末节创面[25]。绝对禁忌证:① 皮瓣供区皮肤及创面周围挫伤严重;② 供养皮瓣的指动脉或掌背动脉主干损伤;③ 创面面积大,超过皮瓣可切取面积。相对禁忌证:① 对外观要求高的年轻患者;② 患有严重糖尿病、雷诺病、瘢痕增生体质者。
两种术式优点:① 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手术设备及术前准备;② 相比游离皮瓣,无需吻合血管、风险低、患者治疗费用低;③ 相比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两种皮瓣距离创面更近,血供更可靠,蒂部位于皮瓣内部,穿支血管不易受压且不臃肿,外形更美观;④ 手指采用螺旋桨皮瓣符合皮瓣修复就近原则,质地与创面相近、外形更美观,小桨修复部分供区,减小植皮范围;⑤ 相比一些皮下隧道转位的穿支逆行岛状皮瓣,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均为开放隧道,蒂部浅层皮肤张力小、皮瓣静脉回流好,术后皮瓣张力性水疱及色素沉着发生率低。缺点:① 如果创面周围最近穿支有损伤时,需要再向近端寻找未损伤穿支并以此穿支作为皮瓣旋转点设计皮瓣,增大皮瓣切取面积。因此,这两种皮瓣更适合修复创面周围软组织损伤较轻的患者。② 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供区位于手背暴露部位,可能对外观有一定影响。因此,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时多采用皮内、皮外双层减张缝合,减轻切口瘢痕形成。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① 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定位创面周围指动脉、掌背动脉较粗大穿支血管,并以此作为皮瓣旋转点初步设计皮瓣切取范围。依据指动脉及掌背动脉解剖学特点,指动脉在近、中节指骨髁部、干骺端及中段均发出恒定较粗大的穿支[26],而掌背动脉穿支在伸肌腱腱联合以远的掌骨颈水平发出多条粗大穿支[27]。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述部位周围进行穿支测定,可提高穿支定位速度与准确率。本研究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述部位测量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口径为0.1~0.3 mm,与术中解剖的部位及大小一致,验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定位细小穿支血管,可作为术前皮瓣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② 术中先沿设计线切开一侧皮瓣,确定穿支血管与术前超声探测相符后再切取剩余皮肤,如有误差,术中根据情况调整皮瓣切取范围。③ 旋转皮瓣前松止血带,明确穿支灌注皮瓣血供可靠后再旋转皮瓣,可避免蒂部扭转造成的皮瓣血运障碍。④ 如穿支血管蒂旋转困难,可适当裸化血管,保证穿支血管无张力;同时建议佩戴手术放大镜或在显微镜下操作,避免损伤伴行静脉。⑤ 切取皮瓣过程中注意结扎沿途其他穿支血管,以防进入皮瓣的血液从该部位流出,造成皮瓣供血不足。⑥ 为防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张力较大,建议采用皮内、皮外双层间断减张缝合,减轻切口瘢痕形成。⑦ 建议皮瓣携带指神经背侧支或掌背皮神经,神经营养血管可增加皮瓣血供,还可将携带的皮神经与创面周围神经断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⑧ 对于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供区皮肤松弛度差、创面宽度>1.2 cm者,直接缝合张力大且影响伤指美观,建议取皮植皮修复;掌背动脉穿支蒂皮瓣供区皮肤松弛度好,为避免植皮影响手背美观,创面大多选择直接缝合。
综上述,指动脉和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便,为急诊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创面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法。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唐山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038)
作者贡献声明 王辉:科研设计、手术实施及论文撰写;王海峰:病例采集、参与手术及随访;秦浩宇、郝睿峥:参与手术;马铁鹏:疗效评估;刘英、王斌: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自1991年Hyakusoku等[1]首次提出“螺旋桨皮瓣”概念以来,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已广泛应用于躯干及四肢创面修复[2-9]。该皮瓣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穿支皮瓣,融合了穿支皮瓣与螺旋桨皮瓣两者优点,符合当前理想的创面修复要求[10]。在手部创面修复报道中,主要是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创面 [11-13],而该皮瓣在手部其他部位应用及其他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应用的报道较少。现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我们采用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的45例手部创面临床资料,以期更全面探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4~72岁,平均41.2岁。左手20例,右手25例。致伤原因:绞伤15例,压砸伤19例,切割伤11例。受伤部位:手指32例,手背10例,手掌3例;均存在肌腱、关节及骨外露。受伤至手术时间2~8 h,平均4.3 h。清创后创面范围为1.8 cm×1.0 cm~5.0 cm×3.5 cm。
1.2 手术方法
1.2.1 穿支血管探测与皮瓣设计
术前根据手部创面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频率7.5~20 MHz)对创面周围指动脉或掌背动脉穿支血管进行定位与测量。选择较粗大穿支作为皮瓣旋转点,以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的距离为皮瓣小桨长度,小桨长度加上创面长度再扩大10%~20%为大桨长度,皮瓣宽度较创面宽度同样扩大10%~20%。粗略标记皮瓣切取范围。
1.2.2 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
① 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本组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创面26例、手掌创面2例。皮瓣轴线为手指侧方正中线,皮瓣深层切取平面为伸肌腱腱膜浅层水平。首先沿皮瓣设计线背侧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从背侧向掌侧分离,找到旋转点部位穿支血管。确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开皮瓣剩余边缘,由近及远切取皮瓣,仅保留旋转点处穿支血管及周围0.3~0.5 cm宽筋膜组织与皮瓣相连。由于指动脉穿支较短,为防止旋转时蒂部张力较大,在穿支深部靠近骨膜层适当向指动脉主干方向游离蒂部软组织。松止血带,彻底止血,确定皮瓣血运正常后将皮瓣旋转不超过180°,大桨覆盖受区创面,小桨覆盖供区部分缺损。皮瓣切取范围2.5 cm×1.1 cm~5.0 cm×2.5 cm。如指神经背侧支支配皮瓣供区,切取皮瓣时注意携带并保护该神经,根据受区指神经断端长度,在皮瓣近端适当游离一段指神经背侧支,锐性切断。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与受区指神经断端无张力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本组15例)。剩余供区创面宽度不超过1.2 cm者可直接缝合(本组2例),大于1.2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并打包固定(本组26例)。
② 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本组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创面6例、手背创面10例、手掌创面1例。皮瓣轴线为指蹼中点与相应掌骨的平行线,切取平面为指伸肌腱及骨间背侧肌肌膜浅层。首先沿皮瓣设计线一侧皮缘切开,找到旋转点部位穿支血管及近端掌背动脉主干。确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开皮瓣剩余边缘,由近及远切取皮瓣,仅保留旋转点处穿支血管及周围0.3~0.5 cm宽筋膜组织与皮瓣相连。如皮瓣修复手背创面,无需解剖并携带伸肌腱腱联合以远掌背动脉自深层浅出掌背动脉远端主干;如修复手指及手掌创面,则皮瓣需要携带伸肌腱腱联合以远浅出掌背动脉远端主干,一般取掌背动脉与掌侧指总动脉的交通支作为旋转点,向掌侧适当裸化穿支血管蒂。松止血带,彻底止血,确定皮瓣血运正常后将皮瓣旋转不超过180°,大桨覆盖受区创面,小桨覆盖供区部分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1.8 cm~8.0 cm×4.0 cm。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携带的掌背皮神经与受区指神经断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本组8例)。供区创面宽度不超过2.5 cm者可直接缝合(本组12例),大于2.5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并打包固定(本组5例)。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监测皮瓣血运变化1周。术后2周拆除缝线,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始进行手部关节运动及皮瓣感觉重建功能训练。
2 结果
术后4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及1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远端肿胀并出现水疱,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与周围皮肤相近,供区植皮及切口无明显色素沉着。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4~14 mm,平均8.1 mm;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8~20 mm,平均13.3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4],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20例,满意8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8例,满意9例。参照温哥华瘢痕量表(VSS)[15],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2~7分,平均4.2分;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4~9分,平均6.1分。
3 典型病例
例1 患者,男,37岁。因“三角带绞伤致右手拇指近节基底及示指指腹创面4 h”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手拇指近节基底及示指指腹皮肤缺损。入院后急诊于臂丛阻滞麻醉下彻底清创,标记拇指尺侧及示指桡侧指神经断端。拇指创面面积约2.8 cm×2.2 cm,示指创面面积约3.0 cm×1.7 cm。于拇指桡侧及示指尺侧设计以指动脉背侧穿支为血供的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皮瓣面积分别为5.0 cm×2.5 cm和4.5 cm×2.0 cm,2块皮瓣内分别携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和指神经背侧支。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携带的皮神经与拇指尺侧及示指桡侧指神经残端吻合。拇指供区剩余创面直接缝合,示指供区取前臂近端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2块皮瓣顺利成活,供区切口及植皮Ⅰ期愈合。随访15个月,2块皮瓣外形饱满,与周围皮肤相近,供区植皮及切口无明显色素沉着;拇指及示指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分别为8 mm和7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参照VSS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4分。见图1。
例2 患者,男,65岁。因“机器绞伤致左手中指近节基底背侧及手背远端创面2 h”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左手中指近节基底背侧及手背远端皮肤缺损。入院后急诊于臂丛阻滞麻醉下彻底清创,标记中指尺侧指神经残端;创面面积约3.5 cm×2.2 cm。于手背第2、3掌骨间设计以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血供的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面积约6.0 cm×2.5 cm,皮瓣内携带1条掌背皮神经。显微镜下用10-0 Prolene线将其携带的掌背皮神经与中指尺侧指神经残端吻合。供区剩余创面直接缝合。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区切口Ⅰ期愈合;随访13个月,皮瓣外形美观并与周围皮肤相近,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12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参照VSS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5分。见图2。
4 讨论
因外伤造成的手部创面临床较常见,大多需要急诊一期皮瓣修复。可选择皮瓣包括局部转移或推进皮瓣、指动脉穿支皮瓣、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背动脉穿支皮瓣、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桡动脉鼻烟窝皮瓣、髂腹股沟皮瓣及各类游离皮瓣等[16-24]。对于中、小面积创面修复,一般无需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桡动脉鼻烟窝皮瓣、髂腹股沟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等较大皮瓣。随着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特别是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微小游离皮瓣在手部创面中应用日益增多,但此项技术手术时间长、风险高、费用高,主要适用于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择期或亚急诊手术。指动脉穿支皮瓣及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是目前临床急诊手术常用的两种术式,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不断探索,这两种穿支皮瓣的“螺旋桨”式皮瓣在手部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采用的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融合了局部转移皮瓣及近位带蒂皮瓣的优点,既保证了皮瓣质地颜色与创面相近,又增大了皮瓣面积,扩大了皮瓣的应用范围。两种术式手术适应证:① 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适用于修复第1~5指及手掌远端创面;② 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适用于修复第2~5指近节、手背及手掌远端创面,并可作为指动脉穿支皮瓣的补充术式修复手指中、末节创面[25]。绝对禁忌证:① 皮瓣供区皮肤及创面周围挫伤严重;② 供养皮瓣的指动脉或掌背动脉主干损伤;③ 创面面积大,超过皮瓣可切取面积。相对禁忌证:① 对外观要求高的年轻患者;② 患有严重糖尿病、雷诺病、瘢痕增生体质者。
两种术式优点:① 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手术设备及术前准备;② 相比游离皮瓣,无需吻合血管、风险低、患者治疗费用低;③ 相比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两种皮瓣距离创面更近,血供更可靠,蒂部位于皮瓣内部,穿支血管不易受压且不臃肿,外形更美观;④ 手指采用螺旋桨皮瓣符合皮瓣修复就近原则,质地与创面相近、外形更美观,小桨修复部分供区,减小植皮范围;⑤ 相比一些皮下隧道转位的穿支逆行岛状皮瓣,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均为开放隧道,蒂部浅层皮肤张力小、皮瓣静脉回流好,术后皮瓣张力性水疱及色素沉着发生率低。缺点:① 如果创面周围最近穿支有损伤时,需要再向近端寻找未损伤穿支并以此穿支作为皮瓣旋转点设计皮瓣,增大皮瓣切取面积。因此,这两种皮瓣更适合修复创面周围软组织损伤较轻的患者。② 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供区位于手背暴露部位,可能对外观有一定影响。因此,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时多采用皮内、皮外双层减张缝合,减轻切口瘢痕形成。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① 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定位创面周围指动脉、掌背动脉较粗大穿支血管,并以此作为皮瓣旋转点初步设计皮瓣切取范围。依据指动脉及掌背动脉解剖学特点,指动脉在近、中节指骨髁部、干骺端及中段均发出恒定较粗大的穿支[26],而掌背动脉穿支在伸肌腱腱联合以远的掌骨颈水平发出多条粗大穿支[27]。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述部位周围进行穿支测定,可提高穿支定位速度与准确率。本研究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述部位测量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口径为0.1~0.3 mm,与术中解剖的部位及大小一致,验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定位细小穿支血管,可作为术前皮瓣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② 术中先沿设计线切开一侧皮瓣,确定穿支血管与术前超声探测相符后再切取剩余皮肤,如有误差,术中根据情况调整皮瓣切取范围。③ 旋转皮瓣前松止血带,明确穿支灌注皮瓣血供可靠后再旋转皮瓣,可避免蒂部扭转造成的皮瓣血运障碍。④ 如穿支血管蒂旋转困难,可适当裸化血管,保证穿支血管无张力;同时建议佩戴手术放大镜或在显微镜下操作,避免损伤伴行静脉。⑤ 切取皮瓣过程中注意结扎沿途其他穿支血管,以防进入皮瓣的血液从该部位流出,造成皮瓣供血不足。⑥ 为防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张力较大,建议采用皮内、皮外双层间断减张缝合,减轻切口瘢痕形成。⑦ 建议皮瓣携带指神经背侧支或掌背皮神经,神经营养血管可增加皮瓣血供,还可将携带的皮神经与创面周围神经断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⑧ 对于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供区皮肤松弛度差、创面宽度>1.2 cm者,直接缝合张力大且影响伤指美观,建议取皮植皮修复;掌背动脉穿支蒂皮瓣供区皮肤松弛度好,为避免植皮影响手背美观,创面大多选择直接缝合。
综上述,指动脉和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便,为急诊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创面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法。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唐山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038)
作者贡献声明 王辉:科研设计、手术实施及论文撰写;王海峰:病例采集、参与手术及随访;秦浩宇、郝睿峥:参与手术;马铁鹏:疗效评估;刘英、王斌: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