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郇瑞, 管士坤, 郭蜀新, 刘雪剑, 刘宁.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8): 1022-1026.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92 复制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典型症状包括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残疾[1]。随着社会老龄化,因KOA寻求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逐渐增多;该群体常合并骨质疏松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案[2]。近年来,随着膝关节阶梯治疗理念深入,当膝关节未发生全间室病变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为高龄KOA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3]。本文旨在综述UKA在高龄KOA患者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围术期管理和临床预后,并评估其治疗高龄KO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高龄患者的KOA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期[4]。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在2021年已达到13.5%,该年龄段人口数量仍在迅速增长[5]。KOA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一项关于中国中老年人KOA发病率的meta分析示,60~69岁年龄组KOA发病率为15.2%,70~79岁组为23.6%,>80岁组高达36.4%[6]。张立毅等[7]对中国老年人群症状性KOA与衰弱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膝关节疼痛是老年人罹患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膝关节疼痛的正常老年人在未来进入衰弱或衰弱前状态的风险更高,因此为高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高龄KOA患者面临的治疗难点包括:①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内科疾病。据中国老年疾病临床多中心报告,老年患者的共病比例高达91.6%,围术期将面临更高手术风险[2]。② 手术耐受能力差,手术时间延长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Teo等[8]认为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感染风险增高与较长的手术时间显著相关。van Zuylen等[9]认为手术时间长引起的术中低血压会导致循环灌注不足,进而增加高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③ 术后恢复慢,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Moore等[10]查询了2012年—2018年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数据库,从10 103例接受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选取了728例8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80岁以下患者相比,80岁以上患者在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显著增加。高龄KOA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必须进行个体化考量,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高龄患者UKA适应证选择及临床优势
1989年Kozinn和Scott提出的UKA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一直被视为“金标准”[11]。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假体材料的改良,2020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膝关节部分置换研究学组专家们共同撰写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提出了局限于膝关节内侧UKA的最佳手术指征:① 症状源于膝关节内侧间室,且疼痛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不佳;② 膝关节活动度≥90°;③ 膝关节稳定,内、外侧副韧带及前、后交叉韧带功能完整;④ 内翻畸形≤15°,并可被主动矫正;⑤ 固定屈曲挛缩≤15°;⑥ 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内侧间室病变,即负重前后位X线片示内侧间室“骨对骨”, 侧位X线片示胫骨内侧平台后部及股骨内侧髁后部关节面完整,外翻应力位X线片示外侧间室间隙正常(≥5 mm)。内侧UKA的禁忌证主要包括:① 膝关节急性感染或反复感染;② 炎性关节病;③ 外侧间室负重区全层软骨缺失;④ 髌股关节外侧严重磨损呈沟槽样改变、半脱位;⑤ 神经肌肉系统病变、股四头肌肌力障碍等;⑥ 患者一般情况差,心、肺功能衰竭等不能耐受手术[12]。
薛华明等[13]也提出了涉及UKA适应证的新观点,认为肥胖(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老年(≥75岁)患者、无沟槽样变的髌股关节炎或外侧髌骨半脱位、严重内翻、无膝关节失稳的前交叉韧带功能缺失、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失败及单间室髌股关节炎并不是UKA的绝对禁忌证,扩大了潜在受益患者范围。Iacono等[14]对67例75岁以上KOA患者进行平均9年随访,90%患者具有良好临床预后,作者认为通过适当的适应证评估和精准手术操作,UKA可用于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小,假体生存率提高。张启栋等[15]对29例80岁以上KO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通过准确的手术评估以及恰当的围术期处理,高龄患者行UKA治疗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王方兴等[16]通过匹配分析也获得了相同结论,通过科学的围术期管理,85岁以上超高龄KOA患者也可选择UKA治疗,能获得满意近期疗效。也有研究者将UKA应用于适应证以外的高龄患者群体,获得了满意治疗效果。Gerow等[17]前瞻性地研究了髌股关节退变对UKA预后的影响,收集了678例接受内侧UKA的患者,按照年龄等因素进行分组并进行12个月随访,结果发现每个年龄组术后疼痛和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与内侧髌股关节退变无关。Plancher等[18]将116例平均年龄>65岁的患者分为前交叉韧带缺陷组和完整组,两组均接受UKA并进行了长达10年随访,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缺陷组和完整组的10年生存率均为97%,两组达到可接受功能水平患者均超过85%,且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
相较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UKA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恢复更快、功能恢复更佳,更接近膝关节原始运动学[19]。随着人工智能和手术机器人在UKA中的应用不断进步,高龄患者将获得更大收益[20]。尽管如此,医生在为高龄患者选择手术适应证时,仍需全面综合评估,以确保手术最佳效果和最小风险。
3 高龄患者行UKA的局限性
UKA为高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治疗方案,但须充分考虑其潜在局限性。首先,UKA纠正畸形能力有限,当膝关节出现至少两间室病变或存在其他禁忌证时,应考虑其他治疗方案。郭万首[21]认为强行为术前屈曲或内翻畸形过大患者行UKA,势必造成术后康复困难甚至功能障碍。其次,国内外大量文献认为UKA翻修率仍高于TKA。van der List等[22]通过研究发现假体无菌性松动(36%)、对侧间室退变(20%)以及不明原因疼痛(11%)是UKA翻修的常见原因。Mohammad等[23]一项关于UKA翻修的Meta分析也显示,排名前三的原因依次为对侧间室退变(1.42%)、假体无菌性松动(1.25%)、活动平台垫片脱位(0.58%)。但Siman等[24]指出,75岁及以上患者的UKA与TKA翻修率相似,这可能与高龄患者的预期寿命通常短于假体使用寿命有关。Cheng等[25]通过匹配分析发现,尽管高龄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年轻患者,但与术前相比,高龄患者膝关节疼痛得到缓解、功能得到改善。
外科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尽管UKA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个性化的治疗规划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有望降低其潜在风险,避免早中期失败。
4 活动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选择
固定平台假体的主要特点为股骨侧假体为多曲率半径,胫骨侧与全膝关节假体类似,包括金属平台与嵌入式聚乙烯衬垫,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股骨髁与衬垫接触面积相对较小。活动平台假体为单半径设计,可前后移动的活动衬垫提供了更大假体接触面积、匹配度及协调性,但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具有衬垫脱位风险[26]。Wu等[27]对180例平均年龄>65岁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活动平台UKA、固定平台UKA及TKA,每组均进行3年临床随访,结果表明UKA在术后康复及临床预后等方面均优于TKA。而对于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假体,多项研究表明,两种假体在临床结果、影像学表现、远期生存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27-29]。
对于高龄患者,Kwon等[30]指出,固定平台假体术后早期康复锻炼需要患者具备更大的股四头肌力量,才能达到与活动平台假体相同的屈曲角。部分高龄患者早期无法自主康复锻炼,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问题。Kwon等[31]认为采用活动平台假体患者对侧间室退变风险低于固定平台假体,可能与胫骨截骨量较少有关,有助于延缓高龄患者对侧KOA进展,但活动衬垫脱位风险仍无法避免。
从降低脱位风险、简化手术操作的角度出发,可以优先考虑固定平台假体。但需注意的是应避免截骨过厚,如存在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胫骨平台劈裂骨折或塌陷风险增加。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活动水平、骨质情况,以选择最适合的假体完成手术。
5 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
骨水泥型假体通过骨水泥与骨骼的黏接交联固定,能提供即刻稳定性,迅速恢复负重,减少早期松动和失败风险。生物型假体早期通过嵌入固定,并最终达到骨长入,长期稳定性较好,且在翻修手术时骨质损失较少[32]。多项研究表明,生物型假体的远期临床结果、失败率、再手术率优于骨水泥型假体,具有手术时间短、避免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和较低X线透亮线发生率的优点[33-34];但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生物型假体存在早期松动风险[35]。Mohammad等[36]对来自国家联合登记处和医院统计数据库的总共14 122个内侧移动平台UKA(7 061个骨水泥型假体和7 061个生物型假体)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尽管二者长期假体周围骨折率无显著差异,但生物型假体早期骨折率仍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外科医生为骨质疏松患者使用生物型假体时,更应注重胫骨骨折风险。史思峰等[37]的研究发现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假体与骨接触不良导致的早期手术失败风险仍无法避免,作者认为在骨质疏松症高龄患者中,骨水泥型假体因其即刻稳定性和短期结果较好而更为合适。但Mohammad等[33]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两种假体10年生存率相似,但生物型假体在术后满意度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骨水泥型假体,作者认为对于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生物型假体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假体固定方式选择应基于患者的骨质状况和预期寿命。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不同患者群体的长期预后随访,以便为高龄患者提供适合的固定方案。
6 高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管理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假体周围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虽然术后死亡情况较罕见,但仍需保持警惕。研究数据显示,与TKA相比,高龄患者接受UKA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38]。这一差异主要与UKA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关。Jensen等[39]指出高龄患者身体机能降低,术后感染风险高于年轻患者,较小的手术切口和更短的手术时间是高龄患者UKA术后出血少以及假体周围感染较少的关键因素。Schneider等[40]研究发现,与TKA相比,UKA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显著降低,患者早期自主活动进一步减少了该并发症发生率。英格兰与威尔士国家人工关节登记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TKA术后30 d内死亡率约为UKA的2倍(0.07% vs 0.03%),而90 d内死亡率约为4倍(0.33% vs 0.08%)[41]。因此,UKA从并发症管理方面来看更适合高龄患者。
7 高龄患者UKA术后的临床预后与满意度
UKA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TKA[42]。Tille等[43]通过配对分析发现,UKA组膝关节疼痛评分显著低于TKA组,认为疼痛缓解与UKA保留了更多生理结构相关。Siman等[24]的短期随访研究表明,相比于TKA,接受UKA的高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早期关节活动范围和出院时的活动水平更高。D’Ambrosi等[44]的研究也证实了高龄患者在接受UKA后,能够更快恢复日常活动,各随访时间点UKA组功能恢复均优于TKA组。Wild等[45]研究表明在2年随访期间,接受UKA的高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优于TKA组,而死亡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仅略高于年轻患者组。在中远期方面,虽然UKA和TKA在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均有效,但UKA在恢复运动功能方面显示出更大优势[46]。Brilliant等[47]的配对分析示,与匹配的TKA患者相比,接受UKA的患者在至少5年随访中关节意识显著降低、疼痛减轻、功能改善、满意度更高,且生存率良好。Fabre-Aubrespy等[48]纳入了101例75岁以上接受UKA的患者,根据年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等与TKA组进行匹配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两组中期生存率相似,但UKA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遗忘评分表现更佳;Mohammad等[49]对近15年接受UKA与TKA的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尽管UKA与TKA的10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每个年龄段中UKA组牛津膝关节评分(OKS)高于TKA组,且术后不满意率低于TKA组。
8 总结与展望
UKA作为保膝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为高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KOA治疗方案。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假体选择以及围术期管理,能够使高龄患者获得满意临床效果。尽管目前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随着技术与理念不断进步,材料不断更新,未来将优化高龄KOA患者整体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郇瑞:文献检索、分析总结、撰写文章;管士坤、郭蜀新、刘雪剑:文章校对;刘宁:文章修改及审核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典型症状包括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残疾[1]。随着社会老龄化,因KOA寻求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逐渐增多;该群体常合并骨质疏松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案[2]。近年来,随着膝关节阶梯治疗理念深入,当膝关节未发生全间室病变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为高龄KOA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3]。本文旨在综述UKA在高龄KOA患者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围术期管理和临床预后,并评估其治疗高龄KO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高龄患者的KOA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期[4]。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在2021年已达到13.5%,该年龄段人口数量仍在迅速增长[5]。KOA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一项关于中国中老年人KOA发病率的meta分析示,60~69岁年龄组KOA发病率为15.2%,70~79岁组为23.6%,>80岁组高达36.4%[6]。张立毅等[7]对中国老年人群症状性KOA与衰弱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膝关节疼痛是老年人罹患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膝关节疼痛的正常老年人在未来进入衰弱或衰弱前状态的风险更高,因此为高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高龄KOA患者面临的治疗难点包括:①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内科疾病。据中国老年疾病临床多中心报告,老年患者的共病比例高达91.6%,围术期将面临更高手术风险[2]。② 手术耐受能力差,手术时间延长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Teo等[8]认为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感染风险增高与较长的手术时间显著相关。van Zuylen等[9]认为手术时间长引起的术中低血压会导致循环灌注不足,进而增加高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③ 术后恢复慢,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Moore等[10]查询了2012年—2018年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数据库,从10 103例接受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选取了728例8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80岁以下患者相比,80岁以上患者在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显著增加。高龄KOA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必须进行个体化考量,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高龄患者UKA适应证选择及临床优势
1989年Kozinn和Scott提出的UKA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一直被视为“金标准”[11]。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假体材料的改良,2020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膝关节部分置换研究学组专家们共同撰写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提出了局限于膝关节内侧UKA的最佳手术指征:① 症状源于膝关节内侧间室,且疼痛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不佳;② 膝关节活动度≥90°;③ 膝关节稳定,内、外侧副韧带及前、后交叉韧带功能完整;④ 内翻畸形≤15°,并可被主动矫正;⑤ 固定屈曲挛缩≤15°;⑥ 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内侧间室病变,即负重前后位X线片示内侧间室“骨对骨”, 侧位X线片示胫骨内侧平台后部及股骨内侧髁后部关节面完整,外翻应力位X线片示外侧间室间隙正常(≥5 mm)。内侧UKA的禁忌证主要包括:① 膝关节急性感染或反复感染;② 炎性关节病;③ 外侧间室负重区全层软骨缺失;④ 髌股关节外侧严重磨损呈沟槽样改变、半脱位;⑤ 神经肌肉系统病变、股四头肌肌力障碍等;⑥ 患者一般情况差,心、肺功能衰竭等不能耐受手术[12]。
薛华明等[13]也提出了涉及UKA适应证的新观点,认为肥胖(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老年(≥75岁)患者、无沟槽样变的髌股关节炎或外侧髌骨半脱位、严重内翻、无膝关节失稳的前交叉韧带功能缺失、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失败及单间室髌股关节炎并不是UKA的绝对禁忌证,扩大了潜在受益患者范围。Iacono等[14]对67例75岁以上KOA患者进行平均9年随访,90%患者具有良好临床预后,作者认为通过适当的适应证评估和精准手术操作,UKA可用于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小,假体生存率提高。张启栋等[15]对29例80岁以上KO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通过准确的手术评估以及恰当的围术期处理,高龄患者行UKA治疗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王方兴等[16]通过匹配分析也获得了相同结论,通过科学的围术期管理,85岁以上超高龄KOA患者也可选择UKA治疗,能获得满意近期疗效。也有研究者将UKA应用于适应证以外的高龄患者群体,获得了满意治疗效果。Gerow等[17]前瞻性地研究了髌股关节退变对UKA预后的影响,收集了678例接受内侧UKA的患者,按照年龄等因素进行分组并进行12个月随访,结果发现每个年龄组术后疼痛和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与内侧髌股关节退变无关。Plancher等[18]将116例平均年龄>65岁的患者分为前交叉韧带缺陷组和完整组,两组均接受UKA并进行了长达10年随访,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缺陷组和完整组的10年生存率均为97%,两组达到可接受功能水平患者均超过85%,且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
相较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UKA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恢复更快、功能恢复更佳,更接近膝关节原始运动学[19]。随着人工智能和手术机器人在UKA中的应用不断进步,高龄患者将获得更大收益[20]。尽管如此,医生在为高龄患者选择手术适应证时,仍需全面综合评估,以确保手术最佳效果和最小风险。
3 高龄患者行UKA的局限性
UKA为高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治疗方案,但须充分考虑其潜在局限性。首先,UKA纠正畸形能力有限,当膝关节出现至少两间室病变或存在其他禁忌证时,应考虑其他治疗方案。郭万首[21]认为强行为术前屈曲或内翻畸形过大患者行UKA,势必造成术后康复困难甚至功能障碍。其次,国内外大量文献认为UKA翻修率仍高于TKA。van der List等[22]通过研究发现假体无菌性松动(36%)、对侧间室退变(20%)以及不明原因疼痛(11%)是UKA翻修的常见原因。Mohammad等[23]一项关于UKA翻修的Meta分析也显示,排名前三的原因依次为对侧间室退变(1.42%)、假体无菌性松动(1.25%)、活动平台垫片脱位(0.58%)。但Siman等[24]指出,75岁及以上患者的UKA与TKA翻修率相似,这可能与高龄患者的预期寿命通常短于假体使用寿命有关。Cheng等[25]通过匹配分析发现,尽管高龄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年轻患者,但与术前相比,高龄患者膝关节疼痛得到缓解、功能得到改善。
外科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尽管UKA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个性化的治疗规划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有望降低其潜在风险,避免早中期失败。
4 活动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选择
固定平台假体的主要特点为股骨侧假体为多曲率半径,胫骨侧与全膝关节假体类似,包括金属平台与嵌入式聚乙烯衬垫,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股骨髁与衬垫接触面积相对较小。活动平台假体为单半径设计,可前后移动的活动衬垫提供了更大假体接触面积、匹配度及协调性,但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具有衬垫脱位风险[26]。Wu等[27]对180例平均年龄>65岁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活动平台UKA、固定平台UKA及TKA,每组均进行3年临床随访,结果表明UKA在术后康复及临床预后等方面均优于TKA。而对于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假体,多项研究表明,两种假体在临床结果、影像学表现、远期生存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27-29]。
对于高龄患者,Kwon等[30]指出,固定平台假体术后早期康复锻炼需要患者具备更大的股四头肌力量,才能达到与活动平台假体相同的屈曲角。部分高龄患者早期无法自主康复锻炼,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问题。Kwon等[31]认为采用活动平台假体患者对侧间室退变风险低于固定平台假体,可能与胫骨截骨量较少有关,有助于延缓高龄患者对侧KOA进展,但活动衬垫脱位风险仍无法避免。
从降低脱位风险、简化手术操作的角度出发,可以优先考虑固定平台假体。但需注意的是应避免截骨过厚,如存在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胫骨平台劈裂骨折或塌陷风险增加。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活动水平、骨质情况,以选择最适合的假体完成手术。
5 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
骨水泥型假体通过骨水泥与骨骼的黏接交联固定,能提供即刻稳定性,迅速恢复负重,减少早期松动和失败风险。生物型假体早期通过嵌入固定,并最终达到骨长入,长期稳定性较好,且在翻修手术时骨质损失较少[32]。多项研究表明,生物型假体的远期临床结果、失败率、再手术率优于骨水泥型假体,具有手术时间短、避免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和较低X线透亮线发生率的优点[33-34];但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生物型假体存在早期松动风险[35]。Mohammad等[36]对来自国家联合登记处和医院统计数据库的总共14 122个内侧移动平台UKA(7 061个骨水泥型假体和7 061个生物型假体)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尽管二者长期假体周围骨折率无显著差异,但生物型假体早期骨折率仍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外科医生为骨质疏松患者使用生物型假体时,更应注重胫骨骨折风险。史思峰等[37]的研究发现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假体与骨接触不良导致的早期手术失败风险仍无法避免,作者认为在骨质疏松症高龄患者中,骨水泥型假体因其即刻稳定性和短期结果较好而更为合适。但Mohammad等[33]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两种假体10年生存率相似,但生物型假体在术后满意度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骨水泥型假体,作者认为对于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生物型假体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假体固定方式选择应基于患者的骨质状况和预期寿命。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不同患者群体的长期预后随访,以便为高龄患者提供适合的固定方案。
6 高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管理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假体周围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虽然术后死亡情况较罕见,但仍需保持警惕。研究数据显示,与TKA相比,高龄患者接受UKA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38]。这一差异主要与UKA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关。Jensen等[39]指出高龄患者身体机能降低,术后感染风险高于年轻患者,较小的手术切口和更短的手术时间是高龄患者UKA术后出血少以及假体周围感染较少的关键因素。Schneider等[40]研究发现,与TKA相比,UKA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显著降低,患者早期自主活动进一步减少了该并发症发生率。英格兰与威尔士国家人工关节登记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TKA术后30 d内死亡率约为UKA的2倍(0.07% vs 0.03%),而90 d内死亡率约为4倍(0.33% vs 0.08%)[41]。因此,UKA从并发症管理方面来看更适合高龄患者。
7 高龄患者UKA术后的临床预后与满意度
UKA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TKA[42]。Tille等[43]通过配对分析发现,UKA组膝关节疼痛评分显著低于TKA组,认为疼痛缓解与UKA保留了更多生理结构相关。Siman等[24]的短期随访研究表明,相比于TKA,接受UKA的高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早期关节活动范围和出院时的活动水平更高。D’Ambrosi等[44]的研究也证实了高龄患者在接受UKA后,能够更快恢复日常活动,各随访时间点UKA组功能恢复均优于TKA组。Wild等[45]研究表明在2年随访期间,接受UKA的高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优于TKA组,而死亡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仅略高于年轻患者组。在中远期方面,虽然UKA和TKA在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均有效,但UKA在恢复运动功能方面显示出更大优势[46]。Brilliant等[47]的配对分析示,与匹配的TKA患者相比,接受UKA的患者在至少5年随访中关节意识显著降低、疼痛减轻、功能改善、满意度更高,且生存率良好。Fabre-Aubrespy等[48]纳入了101例75岁以上接受UKA的患者,根据年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等与TKA组进行匹配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两组中期生存率相似,但UKA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遗忘评分表现更佳;Mohammad等[49]对近15年接受UKA与TKA的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尽管UKA与TKA的10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每个年龄段中UKA组牛津膝关节评分(OKS)高于TKA组,且术后不满意率低于TKA组。
8 总结与展望
UKA作为保膝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为高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KOA治疗方案。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假体选择以及围术期管理,能够使高龄患者获得满意临床效果。尽管目前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随着技术与理念不断进步,材料不断更新,未来将优化高龄KOA患者整体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郇瑞:文献检索、分析总结、撰写文章;管士坤、郭蜀新、刘雪剑:文章校对;刘宁:文章修改及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