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文彬, 刘典琦, 卢伟杰. 牛津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部分软骨磨损的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9): 1138-1142.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91 复制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膝关节疾病,大多数患者病变部位及症状主要局限于膝关节前内侧[1]。疾病早期可采取保守治疗或关节镜等辅助手术治疗,但随着疾病进展,这些方法无法有效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晚期患者需行关节置换术。目前,关节置换术包含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较于TKA,UKA能保留未受累的软骨及前、后交叉韧带,有利于保持患者本体感觉,并且切口小、患者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率及死亡率低[2-4],近年逐渐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对于UKA适应证,既往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Kozinn等[5]提出的经典选择标准。但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手术器械技术的提升以及假体设计的改良,该适应证已过于狭窄,例如患者年龄<60岁、体质量>82 kg、高度活动需求,以及合并软骨钙质沉着病和髌股关节骨暴露、膝前痛、髌股关节炎(外侧髌股关节炎伴骨丢失、沟槽和半脱位者除外)、膝关节外侧和后方骨赘、膝关节内翻畸形等,均已不再作为UKA禁忌证[6-9]。
目前临床常用第 3 代牛津单髁假体系统进行UKA,其主要适应证包括膝关节内侧间室全层软骨损伤(ful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FTCL)伴严重疼痛的OA患者,屈曲20° 可矫正的内翻畸形、<15° 屈曲或内翻畸形、前交叉韧带完整和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坏死的患者[10]。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部分软骨磨损(partia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PTCL)患者,牛津UKA术后效果参差不齐,故一直不推荐其作为该术式适应证。但是临床实践中常见一类膝关节内侧持续疼痛且存在明确“一指征”的患者,其负重位X线片示内侧间室关节间隙狭窄,但无明显FTCL征象。对于此类有明确OA症状但仅为PTCL或未达到FTCL的患者能否选择UKA是临床关注焦点[11]。现回顾牛津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的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论,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UKA适应证的选择
UKA的高成功率源于假体材料和设计的不断演变、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对UKA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把控[12-13]。Panni等[14]的研究显示老年膝关节OA患者(>60岁)若严格遵循UKA手术适应证,置换术后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结局,表明UKA适应证的选择对于手术成功尤为重要。
遵循传统手术适应证可以有效防止本不适合UKA的患者接受该术式,但过于严格的适应证标准可能会使本应接受UKA的患者错失治疗机会。相关研究表明,接受TKA治疗患者中超过50%可能更适合UKA [15];而在UKA术后疗效显著的患者中完全符合传统UKA适应证的患者也仅占6%[16-17]。Hamilton等[15]的研究发现,在100例接受UKA患者中,68%患者符合1个或多个传统UKA手术禁忌证,但与完全符合传统UKA适应证的患者相比,其术后10年疼痛或功能评分并无显著差异。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UKA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在不断修订和扩展,但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是否能选择UKA目前仍无定论。
2 膝关节软骨损伤过程
膝关节OA是一种炎症疾病,可导致整个关节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滑膜、半月板(膝关节内)、关节周围韧带、肌肉、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其中关节软骨是损害主要目标,也是首先累及部位[18-20]。关节软骨是一种无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结缔组织,营养物质依靠细胞间质液体供应,且缺乏能分化再生的母细胞,因此关节软骨损伤后很难再生及修复[21]。由于关节表面软骨没有神经支配,OA早期患者可能无疼痛或仅存在软组织炎症引起的轻度疼痛。随着软骨下骨硬化,减震吸收能力降低以及软骨基质破裂,膝关节负重后导致病变范围逐渐扩大,进而累及软骨及软骨下骨,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剧[21-22]。OA晚期软骨损伤进一步加重,关节间隙继续变窄,关节边缘可能会出现明显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直至膝关节表面软骨完全磨损,患者负重站立位时膝关节股骨侧和胫骨侧间隙消失,呈“骨对骨”状态,此时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达到最严重程度。
3 膝关节软骨损伤评估
关节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膝关节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能够准确确定膝关节损伤部位及周围组织受损程度,是临床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金标准”[23]。 但关节镜检查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且具有一定创伤。MRI、MRI关节造影及高频超声检查用于膝关节软骨损伤评估,也具有其优势及局限性[24-26]。其中,MRI虽然对软组织显影效果佳,但诊断膝关节软骨病变的准确性随着病变程度减轻而降低。而且MRI检测PTCL存在假阳性,检测胫骨外侧间室敏感性最低,存在该部位软骨病变被遗漏的可能,可能误导UKA的选择[27-28] 。相较于传统MRI,MRI关节造影虽能更详细地评估软骨损伤情况,但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该项检查可能增加患者感染风险,带来额外经济负担[29]。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价格相对经济等特点,但其诊断效能稍低于MRI[26]。
目前,膝关节内侧间室OA常用软骨损伤程度评估方法是基于膝关节正位X线片参照Kellgren-Lawrence评估标准进行评价[11,30]。适合UKA的内侧间室FTCL患者中,大部分站立位正位X线片示关节间隙完全消失,说明胫股关节之间已经没有软骨层。如X线片提示PTCL时,需要进一步评估关节间隙内有无软骨层,包括摄站立负重位X线片、屈膝站立负重位X线片(Rosenberg位像)、屈膝20° 外翻应力位X线片或关节镜检查[10-11,31-32]。
4 牛津UKA治疗内侧间室PTCL疗效分析
牛津UKA主要适应证是膝关节内侧间室FTCL,即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发生骨对骨接触。临床上,通常采用内翻应力位或Rosenberg位X线片检查来评估内侧软骨损伤程度,从而确定是否选择牛津UKA。有研究提出若未观察到骨对骨接触,提示软骨层未完全磨损,不建议进行UKA治疗[10]。然而,这一建议并非基于大宗病例研究结果提出,而是基于一些临床案例,比如报道牛津UKA术后失败患者其术前X线片通常显示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33]。
Berend等[34]分析了牛津UKA患者临床资料,发现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FTCL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无明显差异,PTCL并未显著影响术后功能或翻修率。Maier等[35]的研究也表明,与FTCL患者相比,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UKA术后翻修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5年牛津膝关节评分(OKS)、AK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Pandit等[36]的研究显示,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牛津UKA术后OKS评分明显低于FTCL患者,其中约21% PTCL患者未从手术中获益,因此建议前内侧OA患者仅存在“骨对骨”情况下才选择UKA。Hamilton等[31]的随访结果也显示,术后1、2、5年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的OKS和AKS评分明显低于FTCL患者,且再手术率更高,因此他们进一步强调了将PTCL视为UKA禁忌证的观点。Knifsund等[37]的随访结果显示,与FTCL患者相比,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UKA术后假体翻修风险显著增加,随着软骨磨损程度增加,术后假体翻修率呈下降趋势,而且关节内侧间室关节间隙宽度(joint space width,JSW)>1 mm或膝关节内、外侧间室JSW比值高的膝关节再次手术风险增加。因此,他们认为术前X线片显示内侧骨对骨接触以及内、外侧间室JSW比值<20%时才应选择UKA。Niinimäki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内侧间室JSW>2 mm的患者UKA 术后假体翻修率是JSW<2 mm患者的6倍;术前内、外侧间室JSW比值>40%的患者术后假体翻修率是比值<40%患者的8倍。因此,他们提出UKA适用于膝关节内、外侧间室JSW比值<40%的患者。涂意辉等[33]将膝关节软骨损伤根据损伤程度、部位和范围分为不同类型,并基于分型结果筛选合适的PTCL患者进行UKA,术后疗效与FTCL患者相似。这与Niinimäki等[8]观点类似,即经筛选的PTCL患者在UKA治疗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研究提示尽管UKA在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需谨慎进行术前临床评估和患者选择。见表1。

5 牛津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失败原因
虽然目前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是否为UKA手术禁忌证无明确论断,部分研究只包含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完好且外侧软骨未受损患者的随访结果,而这些结果无法体现所有PTCL患者接受UKA的疗效,缺乏大样本和多中心研究支持。现有研究判定PTCL患者牛津UKA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评分未见明显改善,分析与多种因素相关[8,31,33-35,38]。
首先,相较于FTCL患者,大多数PTCL患者年轻且健康状况良好,对疼痛耐受程度较低,对手术结果期望高[31,39]。而且年轻患者术后活动需求较大,术后如有疼痛或膝关节功能未达预期,需要翻修手术可能性更高[33,40]。此外,年轻患者术后寿命较长、运动负荷较大,也增加了再次损伤或翻修手术的风险,进而导致假体生存率降低。
其次,目前对于早期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并不高。由于软骨在X线下不显影,X线片诊断膝关节OA关节软骨损伤是通过关节间隙缩小或消失来间接反映软骨损伤程度。虽然MRI对软骨显影能力较强,但是在软骨病变分级降低时对PTCL的诊断准确性也会降低,并且在对膝关节软骨病变检测中,大部分外侧间室轻微软骨病变会被遗漏[28,41]。并且由于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内侧间室软骨部分残留,术者通过器械定位截骨平面时可能会更加保守,导致截骨量不足,使术后膝关节内侧间隙过紧,膝关节出现过度外翻,外侧间室应力增加,从而外侧间室OA进展,造成UKA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下降,影响假体寿命[33]。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在进行胫骨截骨时维持膝关节轻微内翻,但内翻角度过大同样会引起内侧间室应力增大,加速聚乙烯垫块磨损、增加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及翻修可能,因此建议需要比正常情况多截骨约2 mm,以确保维持轻度内翻同时不会过度增加外侧间室应力[33]。
最后,膝关节内侧间室FTCL、PTCL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机制可能不同[8,33,38]。FTCL患者中机械因素在疼痛产生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9],而PTCL患者中可能并非如此,在膝关节OA早期由于软骨缺乏神经,疼痛可能主要受炎症介质而非机械感受器驱动,此时疼痛可能是由于滑膜和周围组织中的Aδ机械感受器和C型多模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造成,然而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的疼痛可能是牵涉痛或交感神经传出痛[8,31,36]。因此,PTCL此时疼痛本质上是炎症性,并不一定完全由软骨损伤导致,故UKA可能无法有效解决膝关节疼痛,选择局部封闭治疗或许能获得更好疗效。
6 总结及展望
牛津UKA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OA有效手段,但目前对于内侧间室PTCL能否选择尚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部分PTCL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方面与FTCL患者相似,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此类OA患者,不能简单地将有无PTCL作为手术选择唯一判断标准。术前膝关节内侧间室宽度会影响牛津UKA疗效,需要寻找更加精确反映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的工具,并制定更明确的牛津UKA手术适应证,以确保适宜的PTCL患者接受UKA以获得良好疗效。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黄文彬:文献收集、数据整理及文章构思、撰写;刘典琦:文章修改及分析总结;卢伟杰: 对文章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提出重要参考意见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膝关节疾病,大多数患者病变部位及症状主要局限于膝关节前内侧[1]。疾病早期可采取保守治疗或关节镜等辅助手术治疗,但随着疾病进展,这些方法无法有效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晚期患者需行关节置换术。目前,关节置换术包含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较于TKA,UKA能保留未受累的软骨及前、后交叉韧带,有利于保持患者本体感觉,并且切口小、患者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率及死亡率低[2-4],近年逐渐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对于UKA适应证,既往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Kozinn等[5]提出的经典选择标准。但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手术器械技术的提升以及假体设计的改良,该适应证已过于狭窄,例如患者年龄<60岁、体质量>82 kg、高度活动需求,以及合并软骨钙质沉着病和髌股关节骨暴露、膝前痛、髌股关节炎(外侧髌股关节炎伴骨丢失、沟槽和半脱位者除外)、膝关节外侧和后方骨赘、膝关节内翻畸形等,均已不再作为UKA禁忌证[6-9]。
目前临床常用第 3 代牛津单髁假体系统进行UKA,其主要适应证包括膝关节内侧间室全层软骨损伤(ful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FTCL)伴严重疼痛的OA患者,屈曲20° 可矫正的内翻畸形、<15° 屈曲或内翻畸形、前交叉韧带完整和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坏死的患者[10]。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部分软骨磨损(partia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PTCL)患者,牛津UKA术后效果参差不齐,故一直不推荐其作为该术式适应证。但是临床实践中常见一类膝关节内侧持续疼痛且存在明确“一指征”的患者,其负重位X线片示内侧间室关节间隙狭窄,但无明显FTCL征象。对于此类有明确OA症状但仅为PTCL或未达到FTCL的患者能否选择UKA是临床关注焦点[11]。现回顾牛津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的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论,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UKA适应证的选择
UKA的高成功率源于假体材料和设计的不断演变、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对UKA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把控[12-13]。Panni等[14]的研究显示老年膝关节OA患者(>60岁)若严格遵循UKA手术适应证,置换术后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结局,表明UKA适应证的选择对于手术成功尤为重要。
遵循传统手术适应证可以有效防止本不适合UKA的患者接受该术式,但过于严格的适应证标准可能会使本应接受UKA的患者错失治疗机会。相关研究表明,接受TKA治疗患者中超过50%可能更适合UKA [15];而在UKA术后疗效显著的患者中完全符合传统UKA适应证的患者也仅占6%[16-17]。Hamilton等[15]的研究发现,在100例接受UKA患者中,68%患者符合1个或多个传统UKA手术禁忌证,但与完全符合传统UKA适应证的患者相比,其术后10年疼痛或功能评分并无显著差异。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UKA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在不断修订和扩展,但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是否能选择UKA目前仍无定论。
2 膝关节软骨损伤过程
膝关节OA是一种炎症疾病,可导致整个关节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滑膜、半月板(膝关节内)、关节周围韧带、肌肉、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其中关节软骨是损害主要目标,也是首先累及部位[18-20]。关节软骨是一种无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结缔组织,营养物质依靠细胞间质液体供应,且缺乏能分化再生的母细胞,因此关节软骨损伤后很难再生及修复[21]。由于关节表面软骨没有神经支配,OA早期患者可能无疼痛或仅存在软组织炎症引起的轻度疼痛。随着软骨下骨硬化,减震吸收能力降低以及软骨基质破裂,膝关节负重后导致病变范围逐渐扩大,进而累及软骨及软骨下骨,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剧[21-22]。OA晚期软骨损伤进一步加重,关节间隙继续变窄,关节边缘可能会出现明显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直至膝关节表面软骨完全磨损,患者负重站立位时膝关节股骨侧和胫骨侧间隙消失,呈“骨对骨”状态,此时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达到最严重程度。
3 膝关节软骨损伤评估
关节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膝关节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能够准确确定膝关节损伤部位及周围组织受损程度,是临床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金标准”[23]。 但关节镜检查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且具有一定创伤。MRI、MRI关节造影及高频超声检查用于膝关节软骨损伤评估,也具有其优势及局限性[24-26]。其中,MRI虽然对软组织显影效果佳,但诊断膝关节软骨病变的准确性随着病变程度减轻而降低。而且MRI检测PTCL存在假阳性,检测胫骨外侧间室敏感性最低,存在该部位软骨病变被遗漏的可能,可能误导UKA的选择[27-28] 。相较于传统MRI,MRI关节造影虽能更详细地评估软骨损伤情况,但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该项检查可能增加患者感染风险,带来额外经济负担[29]。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价格相对经济等特点,但其诊断效能稍低于MRI[26]。
目前,膝关节内侧间室OA常用软骨损伤程度评估方法是基于膝关节正位X线片参照Kellgren-Lawrence评估标准进行评价[11,30]。适合UKA的内侧间室FTCL患者中,大部分站立位正位X线片示关节间隙完全消失,说明胫股关节之间已经没有软骨层。如X线片提示PTCL时,需要进一步评估关节间隙内有无软骨层,包括摄站立负重位X线片、屈膝站立负重位X线片(Rosenberg位像)、屈膝20° 外翻应力位X线片或关节镜检查[10-11,31-32]。
4 牛津UKA治疗内侧间室PTCL疗效分析
牛津UKA主要适应证是膝关节内侧间室FTCL,即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发生骨对骨接触。临床上,通常采用内翻应力位或Rosenberg位X线片检查来评估内侧软骨损伤程度,从而确定是否选择牛津UKA。有研究提出若未观察到骨对骨接触,提示软骨层未完全磨损,不建议进行UKA治疗[10]。然而,这一建议并非基于大宗病例研究结果提出,而是基于一些临床案例,比如报道牛津UKA术后失败患者其术前X线片通常显示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33]。
Berend等[34]分析了牛津UKA患者临床资料,发现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FTCL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无明显差异,PTCL并未显著影响术后功能或翻修率。Maier等[35]的研究也表明,与FTCL患者相比,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UKA术后翻修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5年牛津膝关节评分(OKS)、AK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Pandit等[36]的研究显示,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牛津UKA术后OKS评分明显低于FTCL患者,其中约21% PTCL患者未从手术中获益,因此建议前内侧OA患者仅存在“骨对骨”情况下才选择UKA。Hamilton等[31]的随访结果也显示,术后1、2、5年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的OKS和AKS评分明显低于FTCL患者,且再手术率更高,因此他们进一步强调了将PTCL视为UKA禁忌证的观点。Knifsund等[37]的随访结果显示,与FTCL患者相比,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UKA术后假体翻修风险显著增加,随着软骨磨损程度增加,术后假体翻修率呈下降趋势,而且关节内侧间室关节间隙宽度(joint space width,JSW)>1 mm或膝关节内、外侧间室JSW比值高的膝关节再次手术风险增加。因此,他们认为术前X线片显示内侧骨对骨接触以及内、外侧间室JSW比值<20%时才应选择UKA。Niinimäki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内侧间室JSW>2 mm的患者UKA 术后假体翻修率是JSW<2 mm患者的6倍;术前内、外侧间室JSW比值>40%的患者术后假体翻修率是比值<40%患者的8倍。因此,他们提出UKA适用于膝关节内、外侧间室JSW比值<40%的患者。涂意辉等[33]将膝关节软骨损伤根据损伤程度、部位和范围分为不同类型,并基于分型结果筛选合适的PTCL患者进行UKA,术后疗效与FTCL患者相似。这与Niinimäki等[8]观点类似,即经筛选的PTCL患者在UKA治疗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研究提示尽管UKA在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需谨慎进行术前临床评估和患者选择。见表1。

5 牛津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失败原因
虽然目前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是否为UKA手术禁忌证无明确论断,部分研究只包含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完好且外侧软骨未受损患者的随访结果,而这些结果无法体现所有PTCL患者接受UKA的疗效,缺乏大样本和多中心研究支持。现有研究判定PTCL患者牛津UKA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评分未见明显改善,分析与多种因素相关[8,31,33-35,38]。
首先,相较于FTCL患者,大多数PTCL患者年轻且健康状况良好,对疼痛耐受程度较低,对手术结果期望高[31,39]。而且年轻患者术后活动需求较大,术后如有疼痛或膝关节功能未达预期,需要翻修手术可能性更高[33,40]。此外,年轻患者术后寿命较长、运动负荷较大,也增加了再次损伤或翻修手术的风险,进而导致假体生存率降低。
其次,目前对于早期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并不高。由于软骨在X线下不显影,X线片诊断膝关节OA关节软骨损伤是通过关节间隙缩小或消失来间接反映软骨损伤程度。虽然MRI对软骨显影能力较强,但是在软骨病变分级降低时对PTCL的诊断准确性也会降低,并且在对膝关节软骨病变检测中,大部分外侧间室轻微软骨病变会被遗漏[28,41]。并且由于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内侧间室软骨部分残留,术者通过器械定位截骨平面时可能会更加保守,导致截骨量不足,使术后膝关节内侧间隙过紧,膝关节出现过度外翻,外侧间室应力增加,从而外侧间室OA进展,造成UKA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下降,影响假体寿命[33]。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在进行胫骨截骨时维持膝关节轻微内翻,但内翻角度过大同样会引起内侧间室应力增大,加速聚乙烯垫块磨损、增加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及翻修可能,因此建议需要比正常情况多截骨约2 mm,以确保维持轻度内翻同时不会过度增加外侧间室应力[33]。
最后,膝关节内侧间室FTCL、PTCL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机制可能不同[8,33,38]。FTCL患者中机械因素在疼痛产生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9],而PTCL患者中可能并非如此,在膝关节OA早期由于软骨缺乏神经,疼痛可能主要受炎症介质而非机械感受器驱动,此时疼痛可能是由于滑膜和周围组织中的Aδ机械感受器和C型多模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造成,然而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的疼痛可能是牵涉痛或交感神经传出痛[8,31,36]。因此,PTCL此时疼痛本质上是炎症性,并不一定完全由软骨损伤导致,故UKA可能无法有效解决膝关节疼痛,选择局部封闭治疗或许能获得更好疗效。
6 总结及展望
牛津UKA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OA有效手段,但目前对于内侧间室PTCL能否选择尚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部分PTCL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方面与FTCL患者相似,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此类OA患者,不能简单地将有无PTCL作为手术选择唯一判断标准。术前膝关节内侧间室宽度会影响牛津UKA疗效,需要寻找更加精确反映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的工具,并制定更明确的牛津UKA手术适应证,以确保适宜的PTCL患者接受UKA以获得良好疗效。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黄文彬:文献收集、数据整理及文章构思、撰写;刘典琦:文章修改及分析总结;卢伟杰: 对文章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提出重要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