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艾克热木·艾尔肯, 张雨, 高文天, 秦江辉, 蒋青, 陈东阳. 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微创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9): 1055-1058.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70 复制
跟腱是人体最强及最长的肌腱,主要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肌腱组成,两种肌腱纤维以腱膜相连,止点区位于跟骨结节[1]。跟腱断裂是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之一,竞技性运动员中发病率达24%,竞技性跑步运动员中发病率超过50%[2]。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开放或微创手术治疗等[3]。对于对重返运动有较高要求的患者,手术治疗是较好选择。手术方法较多,经典的切开Kessler缝合或小切口导向器引导下缝合、经皮微创、微创跟腱吻合器及经通道修复缝合微创技术等,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4]。然而,切开缝合存在较多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5-6];导向器引导下缝合需要特殊器械辅助;经皮微创缝合法存在过线多导致的异物反应、线结反应等并发症。为最大程度降低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采用简单器械卵圆钳辅助下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微创缝合法进行跟腱修补。现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0月采用该缝合法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损伤时间<2周的初次闭合性跟腱断裂;② 跟腱断端位于腱腹部;③ 术前MRI或超声检查提示肌腱连续性中断;④ 无踝关节手术史和感染史。排除标准:① 慢性跟腱断裂,存在撕脱骨折;② 合并严重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恶性肿瘤等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病史。2022年1月—2023年10月共30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51岁,平均39.8岁。身体质量指数21.22~32.05 kg/m2,平均25.39 kg/m2。致伤原因均为急性运动损伤,其中篮球伤10例,足球伤14例,羽毛球伤5例,跑步伤1例。左侧跟腱断裂16例,右侧14例。专科查体:所有患者可触及跟腱断裂间隙,不能以足跖站立;Thompson试验(+)。MRI示跟腱连续性中断。受伤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4 d。
1.3 手术方法
术前超声定位腓肠神经位置及其走行并标记,确认跟腱断端的近、远端位置并标记。患者于全身麻醉下取俯卧位,患足垫高,使用气囊止血带,消毒、铺巾。于跟腱断端中远段处作横形切口,切口长度约超过跟腱宽度5 mm,切开皮肤打开腱膜组织,探查后梳理马尾状跟腱残端并去除血肿。跖屈位将撕裂跟腱整理整齐,首先将卵圆钳两孔骑跨于近端跟腱的两侧,近端在距断端约3 cm处用9号针头穿过跟腱和卵圆钳两孔,再将1号PDS线穿过9号针头,以将用于缝合跟腱的2号爱惜帮线引入穿过跟腱;抽出针头,回拉卵圆钳,此时缝线穿过跟腱走行于腱膜组织内。同法于近端距断端约2 cm处再次过线,近端成功通过2根2号爱惜帮线。然后,再将卵圆钳骑跨于远端跟腱两侧,同上法分别于远端距断端3、2 cm处分别穿过2个9号针头,通过PDS线将近端穿出的2根爱惜帮线引出后收紧并分别打结,从而形成“回”型结构,将断端跟腱重搭在一起,缝合腱膜组织、皮下筋膜及皮肤。见图1。

a. 术前超声定位并标记腓肠神经和肌腱断端近、远端;b. 梳理跟腱断端,去除血肿;c. 跟腱断端近端3 cm处9号针头穿过跟腱及卵圆钳孔,并穿过PDS线;d. 同法于跟腱断端近端2 cm处穿过并引出爱惜帮线;e、f. 跟腱断端远端3、2 cm处同样穿过9号针头及PDS线,再将穿过近端的爱惜帮线引出;g、h. 将2根爱惜帮线收紧打结;i. 闭合切口;j. 支具固定
Figure1. Surgical processa. Preoperative 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arking the peroneal nerve and proximal and distal ends of Achilles tendon to the severed end; b. Combing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end and removing the hematoma; c. The 9-gauge needle was passed through the Achilles tendon and the hole of the oval forceps at the proximal 3 cm of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end, and the PDS wire was passed through it; d. The same method was used to pass through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proximally at a distance of 2 cm, and to draw out the Ethicon suture; e, f.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similarly passed through the 9-gauge needle and the PDS wire at the distal 3 cm and 2 cm of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end, and then lead out the proximal Ethicon suture; g, h. Tighten and tie the two Ethicon suture; i. Closed the incision; j. Fixation with a support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① 术后早期(0~4周):踝关节制动,术毕即开始使用支具或石膏跖屈固定,下地使用拐杖、助行器避免患肢负重;同时进行髋、膝、足趾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② 中期(4~6周):跟腱靴辅助下部分负重,无辅助下进行踝泵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直腿抬高锻炼大腿及臀部肌群,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等。③ 后期(6~12周):脱离跟腱靴恢复下地负重行走;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训练、踝泵训练、负重踝泵训练、跨步训练、提踵训练、负重提踵训练、下肢本体感觉训练等;并加强大腿及臀部肌群力量。④ 12周后恢复正常训练、工作。
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等。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Arner-Lindholm评分评估踝关节外观及功能[7-8]。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4.2 min;切口长度1.3~3.5 cm,平均2.2 cm;术中出血量5~70 mL,平均22.3 mL;住院时间2~6 d,平均3.7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22.0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已重返运动,未出现跟腱再断裂、术后感染、腓肠肌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2~100分,平均95.1分;VSS评分1~4分,平均2.1分;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评定疗效,获优24例、良6例。见图2。

a. 术前跟腱断裂;b. 术后2个月跟腱连续性佳
Figure2. Pre- and Post-operative MRI of a 33-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of right anklea. Preoperative view showed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b. The continuity of Achilles tendon was good at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多由外伤所致[9-10],对运动水平要求较高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11]。本组30例患者均由急性运动损伤所致,采用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微创缝合法,获得了满意疗效。该方法有以下优势:① 采用横形小切口,相对于传统纵形切口更微创化,皮肤张力小、外形美观且几乎无切口瘢痕反应,患者对切口满意度较高。② 手术使用器械简单且时间较短,只需要卵圆钳辅助并结合术前超声定位,即可精确过线,避免了盲目穿刺导致的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14]。③ 传统小切口卵圆钳抽出缝合法多使用3根缝线,而本研究采用的“回”型缝合法仅通过2根缝线进行缝合,保留了鞘膜的完整性,异物反应轻,避免了线结反应带来的并发症。④ 愈合条件优,“回”型缝合通过桥接和减张原理保护了原有血供,防止肌腱粘连。⑤ 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本组患者根据康复计划,12周后均恢复正常工作及训练,重返运动;30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
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缝合法注意事项:① 该缝合法更适用于断端位于跟腱中下位置的患者,断裂位置较高,近端穿线可能会穿过强度较弱的肌肉组织或肌肉-肌腱交界处,从而导致缝合失效。而断裂位置太低,如位于跟腱腱骨止点处,断裂大多合并撕脱性骨折,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固定,如带线锚钉、挤压螺钉等。即使未合并撕脱性骨折,同样也会因远端残端不足而缝合失效。因此,我们一般选择应用于断端位于跟腱下1/3患者。② 术中要充分探查,由于该缝合法属于减张缝合,单纯起减张作用,一般断端无需缝合,只需将其梳理整齐后去除血肿并重叠缝在鞘膜内即可,故断端是否整齐不影响该术式的使用。③ 术中将卵圆钳骑跨在跟腱两侧时需将断端拉直,提供一定张力,避免皮肤皱缩带来的位置变化。④ 跟腱缝线打结时,注意先将缝线梳理清楚,避免缝线杂乱无章。
综上述,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缝合法具有手术器械简单、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未与其他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上述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141-01)
作者贡献声明 艾克热木·艾尔肯:研究设计、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文章撰写;高文天、张雨:参与文章修改;蒋青、秦江辉、陈东阳:手术实施、理论指导和文章修改
跟腱是人体最强及最长的肌腱,主要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肌腱组成,两种肌腱纤维以腱膜相连,止点区位于跟骨结节[1]。跟腱断裂是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之一,竞技性运动员中发病率达24%,竞技性跑步运动员中发病率超过50%[2]。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开放或微创手术治疗等[3]。对于对重返运动有较高要求的患者,手术治疗是较好选择。手术方法较多,经典的切开Kessler缝合或小切口导向器引导下缝合、经皮微创、微创跟腱吻合器及经通道修复缝合微创技术等,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4]。然而,切开缝合存在较多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5-6];导向器引导下缝合需要特殊器械辅助;经皮微创缝合法存在过线多导致的异物反应、线结反应等并发症。为最大程度降低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采用简单器械卵圆钳辅助下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微创缝合法进行跟腱修补。现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0月采用该缝合法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损伤时间<2周的初次闭合性跟腱断裂;② 跟腱断端位于腱腹部;③ 术前MRI或超声检查提示肌腱连续性中断;④ 无踝关节手术史和感染史。排除标准:① 慢性跟腱断裂,存在撕脱骨折;② 合并严重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恶性肿瘤等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病史。2022年1月—2023年10月共30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51岁,平均39.8岁。身体质量指数21.22~32.05 kg/m2,平均25.39 kg/m2。致伤原因均为急性运动损伤,其中篮球伤10例,足球伤14例,羽毛球伤5例,跑步伤1例。左侧跟腱断裂16例,右侧14例。专科查体:所有患者可触及跟腱断裂间隙,不能以足跖站立;Thompson试验(+)。MRI示跟腱连续性中断。受伤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4 d。
1.3 手术方法
术前超声定位腓肠神经位置及其走行并标记,确认跟腱断端的近、远端位置并标记。患者于全身麻醉下取俯卧位,患足垫高,使用气囊止血带,消毒、铺巾。于跟腱断端中远段处作横形切口,切口长度约超过跟腱宽度5 mm,切开皮肤打开腱膜组织,探查后梳理马尾状跟腱残端并去除血肿。跖屈位将撕裂跟腱整理整齐,首先将卵圆钳两孔骑跨于近端跟腱的两侧,近端在距断端约3 cm处用9号针头穿过跟腱和卵圆钳两孔,再将1号PDS线穿过9号针头,以将用于缝合跟腱的2号爱惜帮线引入穿过跟腱;抽出针头,回拉卵圆钳,此时缝线穿过跟腱走行于腱膜组织内。同法于近端距断端约2 cm处再次过线,近端成功通过2根2号爱惜帮线。然后,再将卵圆钳骑跨于远端跟腱两侧,同上法分别于远端距断端3、2 cm处分别穿过2个9号针头,通过PDS线将近端穿出的2根爱惜帮线引出后收紧并分别打结,从而形成“回”型结构,将断端跟腱重搭在一起,缝合腱膜组织、皮下筋膜及皮肤。见图1。

a. 术前超声定位并标记腓肠神经和肌腱断端近、远端;b. 梳理跟腱断端,去除血肿;c. 跟腱断端近端3 cm处9号针头穿过跟腱及卵圆钳孔,并穿过PDS线;d. 同法于跟腱断端近端2 cm处穿过并引出爱惜帮线;e、f. 跟腱断端远端3、2 cm处同样穿过9号针头及PDS线,再将穿过近端的爱惜帮线引出;g、h. 将2根爱惜帮线收紧打结;i. 闭合切口;j. 支具固定
Figure1. Surgical processa. Preoperative 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arking the peroneal nerve and proximal and distal ends of Achilles tendon to the severed end; b. Combing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end and removing the hematoma; c. The 9-gauge needle was passed through the Achilles tendon and the hole of the oval forceps at the proximal 3 cm of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end, and the PDS wire was passed through it; d. The same method was used to pass through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proximally at a distance of 2 cm, and to draw out the Ethicon suture; e, f.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similarly passed through the 9-gauge needle and the PDS wire at the distal 3 cm and 2 cm of the Achilles tendon severed end, and then lead out the proximal Ethicon suture; g, h. Tighten and tie the two Ethicon suture; i. Closed the incision; j. Fixation with a support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① 术后早期(0~4周):踝关节制动,术毕即开始使用支具或石膏跖屈固定,下地使用拐杖、助行器避免患肢负重;同时进行髋、膝、足趾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② 中期(4~6周):跟腱靴辅助下部分负重,无辅助下进行踝泵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直腿抬高锻炼大腿及臀部肌群,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等。③ 后期(6~12周):脱离跟腱靴恢复下地负重行走;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训练、踝泵训练、负重踝泵训练、跨步训练、提踵训练、负重提踵训练、下肢本体感觉训练等;并加强大腿及臀部肌群力量。④ 12周后恢复正常训练、工作。
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等。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Arner-Lindholm评分评估踝关节外观及功能[7-8]。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4.2 min;切口长度1.3~3.5 cm,平均2.2 cm;术中出血量5~70 mL,平均22.3 mL;住院时间2~6 d,平均3.7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22.0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已重返运动,未出现跟腱再断裂、术后感染、腓肠肌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2~100分,平均95.1分;VSS评分1~4分,平均2.1分;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评定疗效,获优24例、良6例。见图2。

a. 术前跟腱断裂;b. 术后2个月跟腱连续性佳
Figure2. Pre- and Post-operative MRI of a 33-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of right anklea. Preoperative view showed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b. The continuity of Achilles tendon was good at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多由外伤所致[9-10],对运动水平要求较高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11]。本组30例患者均由急性运动损伤所致,采用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微创缝合法,获得了满意疗效。该方法有以下优势:① 采用横形小切口,相对于传统纵形切口更微创化,皮肤张力小、外形美观且几乎无切口瘢痕反应,患者对切口满意度较高。② 手术使用器械简单且时间较短,只需要卵圆钳辅助并结合术前超声定位,即可精确过线,避免了盲目穿刺导致的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14]。③ 传统小切口卵圆钳抽出缝合法多使用3根缝线,而本研究采用的“回”型缝合法仅通过2根缝线进行缝合,保留了鞘膜的完整性,异物反应轻,避免了线结反应带来的并发症。④ 愈合条件优,“回”型缝合通过桥接和减张原理保护了原有血供,防止肌腱粘连。⑤ 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本组患者根据康复计划,12周后均恢复正常工作及训练,重返运动;30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
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缝合法注意事项:① 该缝合法更适用于断端位于跟腱中下位置的患者,断裂位置较高,近端穿线可能会穿过强度较弱的肌肉组织或肌肉-肌腱交界处,从而导致缝合失效。而断裂位置太低,如位于跟腱腱骨止点处,断裂大多合并撕脱性骨折,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固定,如带线锚钉、挤压螺钉等。即使未合并撕脱性骨折,同样也会因远端残端不足而缝合失效。因此,我们一般选择应用于断端位于跟腱下1/3患者。② 术中要充分探查,由于该缝合法属于减张缝合,单纯起减张作用,一般断端无需缝合,只需将其梳理整齐后去除血肿并重叠缝在鞘膜内即可,故断端是否整齐不影响该术式的使用。③ 术中将卵圆钳骑跨在跟腱两侧时需将断端拉直,提供一定张力,避免皮肤皱缩带来的位置变化。④ 跟腱缝线打结时,注意先将缝线梳理清楚,避免缝线杂乱无章。
综上述,横形小切口鞘内“回”型缝合法具有手术器械简单、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未与其他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上述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分析及其报道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141-01)
作者贡献声明 艾克热木·艾尔肯:研究设计、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文章撰写;高文天、张雨:参与文章修改;蒋青、秦江辉、陈东阳:手术实施、理论指导和文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