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明东, 陈剑飞, 马业涛, 黎早敏, 覃俊君. 牵引床仰卧位与非牵引床侧卧位 PFNA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1): 32-36. doi: 10.7507/1002-1892.201905076 复制
近年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1],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该类骨折保守治疗时间较长,且老年人体质较弱、并发症多,常伴随多种慢性疾病[2-3],因此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手术要求创伤尽可能小[4],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因具有手术创口小、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临床青睐。但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手术设备要求较高,并且仰卧位姿势下进行手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5-7]。目前临床上关于 PFNA 手术体位的选择存在不小争议[8]。为明确 PFNA 手术体位选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不同体位采用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60 岁;② 股骨粗隆间骨折,AO 分型为 31-A1、31-A2、31-A3 型;③ 闭合性新鲜骨折;④ 受伤前具有独立行走能力;⑤ 均采用 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 有 PFNA 手术禁忌证[9];② 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③ 病例资料不完整。2013 年 1 月—2018 年 4 月共 102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将患者分为 A 组(50 例,牵引床仰卧位行 PFNA 内固定治疗)和 B 组(52 例,非牵引床侧卧位行 PFNA 内固定治疗)。
1.2 一般资料
A 组:男 30 例,女 20 例;年龄 60~81 岁,平均 72.9 岁。左侧 27 例,右侧 23 例。致伤原因:摔伤 41 例,交通事故伤 9 例。X 线片检查示骨质疏松 24 例。骨折根据 AO 分型:31-A1 型 21 例,31-A2 型 24 例,31-A3 型 5 例。合并糖尿病 25 例,高血压病 25 例,心肌梗死 14 例;合并外科复合伤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4 d,平均 2.9 d。
B 组:男 34 例,女 18 例;年龄 60~83 岁,平均 73.1 岁。左侧 24 例,右侧 28 例。致伤原因:摔伤 40 例,交通事故伤 12 例。X 线片检查示骨质疏松 24 例。骨折根据 AO 分型:31-A1 型 25 例,31-A2 型 21 例,31-A3 型 6 例。合并糖尿病 21 例,高血压病 24 例,心肌梗死 12 例;合并外科复合伤 1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5 d,平均 3.0 d。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 AO 分型、合并症、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麻醉科评估后采取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按照不同体位,分别进行仰卧位牵引床牵引与侧卧位非牵引床牵引。
A 组:安装调整骨科手术牵引床,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并固定肢体,患肢适当内收、内旋。C 臂 X 线机透视引导下行骨折端牵引复位、调整,直至骨折端复位满意。自股骨大粗隆顶点上方作纵切口,长 3~5 cm(肥胖患者可适当扩大切口);于股骨大粗隆顶点偏内处插入导针,C 臂 X 线机确认导针进入股骨髓腔,扩髓,置入 PFNA 主钉,在瞄准器定位下于侧方顺着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C 臂 X 线机透视下导针正位位于股骨颈中下 1/3 处,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沿导针钻开皮质,测深后插入合适的带螺旋刀片的锁钉并锁紧;接着应用导向器行远端锁钉,透视满意后拧紧主钉近端尾帽,缝合伤口。
B 组:患者侧卧于普通可透视骨科手术床上,髋部用骨盆固定架固定,冠状面垂直于手术台,患肢在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患肢与手术床之间垫高,使患肢内收约 15°。C 臂 X 线机透视初步了解骨折端正、侧位情况,术者固定术髋,助手采取双手轴向牵引并内收、内旋患肢;C 臂 X 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助手适度牵引维持术肢体位。其余操作同 A 组。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 3~5 d,术后 12~24 h 开始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术后当天开始按摩肌肉和收缩锻炼股四头肌及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 1 周复查 X 线片,了解骨折端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术后 1 周扶拐部分负重站立,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X 线片检查提示骨折愈合后患肢完全负重行走。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X 线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 1 年采用 Harris 髋关节评分标准[10]评价手术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A、B 组间除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6,P=0.268)外,A 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X 线透视次数均显著大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4 个月,平均 13 个月。A、B 组分别有 3 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 A 组有 2 例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1 例出现伤口局限性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B 组有 2 例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1 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质量均良好,无主钉松动、断裂,螺旋刀片切割、退出及断钉等现象,无骨不连及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X 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5,P=0.133)。术后 1 年两组患者髋关节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8,P=0.438)。见表 1。



3 讨论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强烈撞击的外伤所致[11-12]。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弱,若进行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容易导致细菌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13]。手术疗法可较为快速地恢复患侧活动能力,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相关并发症,且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患髋功能,现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公认方案[14]。对于大多老年患者,若条件允许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总的原则是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口,患者术后可尽快起床活动,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术式可分为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内固定分为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15]。1996 年 AO 在 Gamma 钉基础上设计出股骨近端髓内钉,它不仅具备 Gamma 钉力臂短、滑动加压等优点,同时增加了防旋螺钉,使股骨颈内双钉承载平行,加强了骨折端的防旋、抗拉及抗压能力;但颈内双螺钉固定对股骨颈骨质干扰大,螺钉植入位置要求高,对骨折复位要求也较高,可能出现防旋螺钉的退出和切割。针对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不足,研究者研发了 PFNA,使得其打压骨质的程度相较于股骨近端髓内钉更彻底,以提供足够的锚合力,用于骨质疏松严重患者可取得良好把持效果[16]。PFNA 用螺旋刀片锁定技术取代了传统的 2 枚螺钉固定,螺旋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和逐渐增大的内芯,敲入时可对骨质起填压作用。PFNA 内固定因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早、骨折愈合率高,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PFNA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规体位,是在骨科手术牵引床上采取仰卧位进行[17],其优点是轴向牵引力大,利于纠正肢体短缩及维持骨折复位。但这种方式对医院手术设备有一定要求,从而限制了基层医院的应用开展;同时,该手术治疗方式也存在其他不足,比如治疗过程中应用牵引床费时耗力,术中再次调整骨折端复位不便,对于肥胖患者必须通过加大手术切口才能保证操作,置入内固定较困难,部分年老体弱患者卧于牵引床上难以耐受[18],并且仰卧体位还比较容易造成牵拉骨骼肌过度,导致术后下肢不舒服等。侧卧位的手术方式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19-21]。但关于两种体位的选择,临床上目前尚无确切定论[22-23]。
本研究分别对 PFNA 内固定手术中仰卧体位与侧卧体位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非牵引床侧卧位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X 线透视次数均显著低于牵引床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仰卧位相比,侧卧位体现出了以下临床优势:① 设备要求简单,基层医院易于开展;② 能有效缩短手术相关时间,从而降低了由于麻醉时间过长、手术过程中增加出血量所导致的风险及手术创伤;③ 侧卧位方便暴露术野及手术操作,方便术中患肢复位调整,可保证顺利实施伸屈收展操作;④ 放松髂腰肌可使患肢自身质量对骨折远端起到牵引作用,更利于骨折复位与持续[24];⑤ 对于肥胖患者,该体位更具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1 年两组 Harris 髋关节评分无显著差异,充分说明非牵引床侧卧位 PFNA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不影响骨折复位、固定质量以及术后康复。
综上述,与牵引床仰卧位比较,非牵引床侧卧位行 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X 线透视次数少、术后恢复满意的优点。但也存在因非牵引床侧卧位手术无持续的轴向牵引力,可能出现骨折复位丢失[17]等不足,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观察。
作者贡献:李明东负责科研设计、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文章撰写,手术操作等;覃俊君参与本研究的病例收集及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等;陈剑飞、马业涛、黎早敏参与本研究的手术操作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近年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1],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该类骨折保守治疗时间较长,且老年人体质较弱、并发症多,常伴随多种慢性疾病[2-3],因此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手术要求创伤尽可能小[4],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因具有手术创口小、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临床青睐。但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手术设备要求较高,并且仰卧位姿势下进行手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5-7]。目前临床上关于 PFNA 手术体位的选择存在不小争议[8]。为明确 PFNA 手术体位选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不同体位采用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60 岁;② 股骨粗隆间骨折,AO 分型为 31-A1、31-A2、31-A3 型;③ 闭合性新鲜骨折;④ 受伤前具有独立行走能力;⑤ 均采用 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 有 PFNA 手术禁忌证[9];② 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③ 病例资料不完整。2013 年 1 月—2018 年 4 月共 102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将患者分为 A 组(50 例,牵引床仰卧位行 PFNA 内固定治疗)和 B 组(52 例,非牵引床侧卧位行 PFNA 内固定治疗)。
1.2 一般资料
A 组:男 30 例,女 20 例;年龄 60~81 岁,平均 72.9 岁。左侧 27 例,右侧 23 例。致伤原因:摔伤 41 例,交通事故伤 9 例。X 线片检查示骨质疏松 24 例。骨折根据 AO 分型:31-A1 型 21 例,31-A2 型 24 例,31-A3 型 5 例。合并糖尿病 25 例,高血压病 25 例,心肌梗死 14 例;合并外科复合伤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4 d,平均 2.9 d。
B 组:男 34 例,女 18 例;年龄 60~83 岁,平均 73.1 岁。左侧 24 例,右侧 28 例。致伤原因:摔伤 40 例,交通事故伤 12 例。X 线片检查示骨质疏松 24 例。骨折根据 AO 分型:31-A1 型 25 例,31-A2 型 21 例,31-A3 型 6 例。合并糖尿病 21 例,高血压病 24 例,心肌梗死 12 例;合并外科复合伤 1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5 d,平均 3.0 d。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 AO 分型、合并症、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麻醉科评估后采取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按照不同体位,分别进行仰卧位牵引床牵引与侧卧位非牵引床牵引。
A 组:安装调整骨科手术牵引床,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并固定肢体,患肢适当内收、内旋。C 臂 X 线机透视引导下行骨折端牵引复位、调整,直至骨折端复位满意。自股骨大粗隆顶点上方作纵切口,长 3~5 cm(肥胖患者可适当扩大切口);于股骨大粗隆顶点偏内处插入导针,C 臂 X 线机确认导针进入股骨髓腔,扩髓,置入 PFNA 主钉,在瞄准器定位下于侧方顺着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C 臂 X 线机透视下导针正位位于股骨颈中下 1/3 处,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沿导针钻开皮质,测深后插入合适的带螺旋刀片的锁钉并锁紧;接着应用导向器行远端锁钉,透视满意后拧紧主钉近端尾帽,缝合伤口。
B 组:患者侧卧于普通可透视骨科手术床上,髋部用骨盆固定架固定,冠状面垂直于手术台,患肢在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患肢与手术床之间垫高,使患肢内收约 15°。C 臂 X 线机透视初步了解骨折端正、侧位情况,术者固定术髋,助手采取双手轴向牵引并内收、内旋患肢;C 臂 X 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助手适度牵引维持术肢体位。其余操作同 A 组。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 3~5 d,术后 12~24 h 开始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术后当天开始按摩肌肉和收缩锻炼股四头肌及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 1 周复查 X 线片,了解骨折端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术后 1 周扶拐部分负重站立,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X 线片检查提示骨折愈合后患肢完全负重行走。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X 线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 1 年采用 Harris 髋关节评分标准[10]评价手术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A、B 组间除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6,P=0.268)外,A 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X 线透视次数均显著大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4 个月,平均 13 个月。A、B 组分别有 3 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 A 组有 2 例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1 例出现伤口局限性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B 组有 2 例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1 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质量均良好,无主钉松动、断裂,螺旋刀片切割、退出及断钉等现象,无骨不连及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X 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5,P=0.133)。术后 1 年两组患者髋关节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8,P=0.438)。见表 1。



3 讨论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强烈撞击的外伤所致[11-12]。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弱,若进行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容易导致细菌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13]。手术疗法可较为快速地恢复患侧活动能力,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相关并发症,且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患髋功能,现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公认方案[14]。对于大多老年患者,若条件允许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总的原则是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口,患者术后可尽快起床活动,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术式可分为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内固定分为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15]。1996 年 AO 在 Gamma 钉基础上设计出股骨近端髓内钉,它不仅具备 Gamma 钉力臂短、滑动加压等优点,同时增加了防旋螺钉,使股骨颈内双钉承载平行,加强了骨折端的防旋、抗拉及抗压能力;但颈内双螺钉固定对股骨颈骨质干扰大,螺钉植入位置要求高,对骨折复位要求也较高,可能出现防旋螺钉的退出和切割。针对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不足,研究者研发了 PFNA,使得其打压骨质的程度相较于股骨近端髓内钉更彻底,以提供足够的锚合力,用于骨质疏松严重患者可取得良好把持效果[16]。PFNA 用螺旋刀片锁定技术取代了传统的 2 枚螺钉固定,螺旋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和逐渐增大的内芯,敲入时可对骨质起填压作用。PFNA 内固定因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早、骨折愈合率高,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PFNA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规体位,是在骨科手术牵引床上采取仰卧位进行[17],其优点是轴向牵引力大,利于纠正肢体短缩及维持骨折复位。但这种方式对医院手术设备有一定要求,从而限制了基层医院的应用开展;同时,该手术治疗方式也存在其他不足,比如治疗过程中应用牵引床费时耗力,术中再次调整骨折端复位不便,对于肥胖患者必须通过加大手术切口才能保证操作,置入内固定较困难,部分年老体弱患者卧于牵引床上难以耐受[18],并且仰卧体位还比较容易造成牵拉骨骼肌过度,导致术后下肢不舒服等。侧卧位的手术方式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19-21]。但关于两种体位的选择,临床上目前尚无确切定论[22-23]。
本研究分别对 PFNA 内固定手术中仰卧体位与侧卧体位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非牵引床侧卧位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X 线透视次数均显著低于牵引床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仰卧位相比,侧卧位体现出了以下临床优势:① 设备要求简单,基层医院易于开展;② 能有效缩短手术相关时间,从而降低了由于麻醉时间过长、手术过程中增加出血量所导致的风险及手术创伤;③ 侧卧位方便暴露术野及手术操作,方便术中患肢复位调整,可保证顺利实施伸屈收展操作;④ 放松髂腰肌可使患肢自身质量对骨折远端起到牵引作用,更利于骨折复位与持续[24];⑤ 对于肥胖患者,该体位更具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1 年两组 Harris 髋关节评分无显著差异,充分说明非牵引床侧卧位 PFNA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不影响骨折复位、固定质量以及术后康复。
综上述,与牵引床仰卧位比较,非牵引床侧卧位行 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X 线透视次数少、术后恢复满意的优点。但也存在因非牵引床侧卧位手术无持续的轴向牵引力,可能出现骨折复位丢失[17]等不足,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观察。
作者贡献:李明东负责科研设计、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文章撰写,手术操作等;覃俊君参与本研究的病例收集及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等;陈剑飞、马业涛、黎早敏参与本研究的手术操作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