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胡水清, 陈樑, 曾敏, 谢杰, 胡懿郃.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间断缝合与美容缝合疗效比较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9): 1121-1126. doi: 10.7507/1002-1892.201811066 复制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膝关节退行性变疾病,早期 KOA 可选择锻炼、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保守治疗[1]。晚期 KOA 可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2]。但 TKA 术后若切口愈合不佳,会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假体周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3]。切口愈合不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术者缝合技术、切口周围血运情况和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等,其中缝合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4]。虽然目前针对 TKA 的缝合方式众多[5-9],如传统使用慕丝线行间断缝合、使用美容线行皮下连续缝合、使用皮肤吻合器缝合等,但实际术中缝合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医生临床经验,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回顾分析 2017 年 1 月—2018 年 4 月在我科行初次 TKA 术且切口采用间断缝合或美容缝合的 48 例 KOA 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缝合方式疗效,为 TKA 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初次行 TKA 的 KOA 患者;② 年龄<85 岁;③ 内、外翻畸形<20°;④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18.5~35.0 kg/m2;⑤ 切口行间断缝合或美容缝合。排除标准:① 有膝关节手术史;② 合并重度贫血、重度甲亢等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③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血糖控制不佳等慢性疾病;④ 凝血功能异常。2017 年 1 月—2018 年 4 月共 48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 23 例切口采用间断缝合(A 组),25 例采用美容缝合(B 组)。
1.2 一般资料
A 组:男 9 例,女 14 例;年龄 43~84 岁,平均 65.0 岁。BMI 为 19.53~33.46 kg/m2,平均 25.20 kg/m2。左膝 11 例,右膝 12 例。病程 1~30 年,平均 10.2 年。内、外翻畸形–9.2~10.7°,平均 1.75°。B 组:男 6 例,女 19 例;年龄 57~77 岁,平均 65.8 岁。BMI 为 20.20~31.25 kg/m2,平均 25.01 kg/m2。左膝 9 例,右膝 16 例。病程 1~30 年,平均 9.6 年。内、外翻畸形–13.4~11.8°,平均 1.9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内外翻畸形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3。









1.3 手术方法
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术侧膝关节消毒、铺单、大腿根部上止血带。行膝关节前正中切口,内侧入路,切口长 15~20 cm,充分暴露膝关节。切除增生滑膜、骨赘等,按以下步骤截骨:① 股骨内、外侧髁截骨;② 胫骨平台截骨;③ 股骨髁前、后截骨;④ 股骨髁斜面截骨;⑤ 若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A 组 16 例、B 组 18 例),行髁间截骨。试模后选择合适假体,脉冲冲洗切口创面及截骨面至无渗血后,安装假体并骨水泥固定。两组采用相同皮下缝合方式:① 关节囊缝合采用 0 Vicryl(薇乔线;强生公司,美国)“八”字缝合;② 关节囊筋膜加固采用 0 STRATAFIX(爱惜捷;强生公司,美国)连续缝合;③ 皮下缝合采用 2-0 Quill(快翎)PDO 可吸收缝线(美国专用外科器械公司)连续缝合,并留置切口引流管。
皮肤缝合方式:A 组使用 3-0 慕丝线(强生公司,美国),采用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垂直进针,边距约 0.5 cm,针距约 1 cm。切口要求对合整齐,无残余腔隙。B 组使用 3-0 Quill(快翎)MONODERM 吸收缝线(美国专用外科器械公司),在切口中心段皮内进针,分别向两端皮缘行皮内连续缝合,呈“U”字走行,针距 0.3~0.5 cm,深 0.2~0.4 cm,在切口末端出针后向真皮层反方向进针,最后于切口外约 1 cm 处出针并剪断。切口要求皮缘对合良好,张力合适。
1.4 术后处理及观测指标
两组术后处理基本一致。术后 48 h 内使用头孢曲松 2.0 g、每天 2 次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帕瑞昔布镇痛等。术后 1 d 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后开始术侧膝关节功能锻炼;切口 2~3 d 换药 1 次,A 组根据切口愈合情况 14 d 后拆线。
术前及术后 1、6 个月行患侧膝关节 KSS 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 1、3、5 d 行 VAS 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 1 d、1 个月采静脉血检测 IL-6、PCT、CRP 及 ESR 炎性指标水平,评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术后 6 个月采用 Likert 评分标准[10-11]评估患者切口满意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7 个月,平均 11.3 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P=0.063);术后 6 个月 A 组患者切口满意度 Likert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P=0.03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KSS 临床评分和 KSS 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5 d VAS 评分较术后 1 d 显著改善,术后 6 个月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较术后 1 个月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 3、5 d B 组 VAS 评分显著优于 A 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各炎性指标 IL-6、PCT、CRP 及 ESR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3。
3 讨论
3.1 研究基础
切口缝合方式是 TKA 手术重要一环,合适的缝合方式有利于切口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浅表感染是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12],一旦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13-14]。此外,切口愈合良好也为患者早期下床康复锻炼提供重要支持。我们主张患者术后尽早下床进行肌肉及关节活动度锻炼,这对患者术后满意度、疼痛、生活质量以及术后运动恐惧症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15]。影响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患者主观积极性,术后如果切口处明显疼痛,会降低患者锻炼积极性,间接对手术疗效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膝关节屈曲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16-17]。
TKA 常用的皮肤缝合方式包括使用慕丝线间断缝合、使用美容线皮下连续缝合等。使用慕丝线进行间断缝合临床应用广泛,其优点是线结不易松脱、操作简便等;但也存在线材表面粗糙[18]、局部相对美容线更容易产生线结反应,术后需拆线等缺点。美容线皮下连续缝合的优点是线材表面光滑、材料可吸收无需拆线、对皮肤刺激较小、切口外观瘢痕相对较小,并且操作简便、无需打结[19],但存在学习曲线长等不足。目前对 TKA 缝合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尽管国内外有对各种缝合方式进行比较的相关研究[5-9],但鲜有结合临床评分及采静脉血检测炎性感染指标评估缝合方式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收治的 48 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结合临床评分及炎性指标来评估两种缝合方式疗效。
3.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本研究术后 1 d 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3、5 d B 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A 组,两组术后 1、6 个月膝关节 K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6 个月患者切口满意度 Likert 评分显示 B 组明显优于 A 组。上述结果提示切口经不同方式缝合后第 3、5 天时患者疼痛度有差别,但 TKA 术后早期疗效无显著区别。我们分析术后第 1 天患者因神经阻滞麻醉尚未完全解除,故无疼痛度的差异。第 3、5 天出现差异是由于慕丝线由蚕丝编织而成,具有较大抗原性,容易导致局部炎性细胞浸润(非感染性)[20];且慕丝线线结在切口外暴露,换药过程中与切口接触的棉球易对其粗糙表面发生牵拉,从而引起切口局部疼痛。而美容线由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乙醇酸和聚己内酯制成,抗原性小、表面平滑、无线头暴露在外等特点避免了早期疼痛的发生。Amend 等[21]的一项体外实验提示,免打结倒刺美容线在张力强度上优于同型号的传统缝合材料,能为组织提供更好的维持性。美容缝合线所带的倒刺结构可以获得更佳的“水密”屏障效应,使得切口内空腔更小,减少渗血风险。Nett 等[22]对尸体膝关节标本进行的水密实验发现,在膝关节血肿模型及膝关节渗漏模型中,采用双向倒刺缝线缝合后积血渗漏量均小于传统缝线缝合,而皮下死腔及血肿减少都有利于减轻术后切口疼痛度。
本研究中,理论上 A 组产生更高的疼痛度会影响患者早期锻炼积极性,但 A、B 组在术后 1、6 个月时的 KSS 评分无显著差异,我们认为早期疼痛度不足以对患者锻炼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两组患者均能遵从医嘱进行规律的肌肉强度及关节活动度锻炼。Likert 评分属于一种患者自主评分,可用于自主评估切口外观、手术效果等满意度[10-11]。本研究中 B 组患者 Likert 评分高于 A 组,分析原因有以下 3 点:① 间断缝合在垂直于切口的方向会形成压迫,产生形状类似于“蜈蚣”的瘢痕;② 间断缝合使用的慕丝线抗原性大,局部浸润的异物肉芽肿进一步促进了瘢痕形成[23];③ 美容线缝合的张力形成于皮肤内,不会在皮肤表面切口处形成瘢痕。
3.3 术后感染风险分析
研究表明,联合 IL-6、CRP、ESR 和 PCT,对于检测 TKA 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提示意义[24-26]。故本研究分析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 IL-6、CRP、ESR 和 PCT 4 项炎性指标,结果显示两组各时间点炎性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 1 d IL-6 与 CRP 显著增高,分析与手术应激以及内植物放入有关;A 组患者虽然术后 1 d PCT 显著性增高,但仍低于 0.5 ng/mL,不能提示术后感染风险[27]。理论上美容缝合具有进一步减少血肿、增加切口密闭性且无需拆线等优点,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是本研究两组各项炎性指标无明显差异,而且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症状。我们认为 TKA 假体周围感染发生不仅与缝合方式相关,也与术中无菌观念和术后管理(抗生素的使用等)有关。
综上述,TKA 术中切口经两种方式缝合后,患者在早期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炎性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疼痛以及切口外观方面,美容线缝合取得了更好效果。
作者贡献:胡水清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陈樑负责文章撰写;曾敏、谢杰负责数据收集整理;胡懿郃负责科研整体设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科)第 2018121127 号]。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膝关节退行性变疾病,早期 KOA 可选择锻炼、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保守治疗[1]。晚期 KOA 可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2]。但 TKA 术后若切口愈合不佳,会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假体周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3]。切口愈合不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术者缝合技术、切口周围血运情况和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等,其中缝合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4]。虽然目前针对 TKA 的缝合方式众多[5-9],如传统使用慕丝线行间断缝合、使用美容线行皮下连续缝合、使用皮肤吻合器缝合等,但实际术中缝合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医生临床经验,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回顾分析 2017 年 1 月—2018 年 4 月在我科行初次 TKA 术且切口采用间断缝合或美容缝合的 48 例 KOA 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缝合方式疗效,为 TKA 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初次行 TKA 的 KOA 患者;② 年龄<85 岁;③ 内、外翻畸形<20°;④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18.5~35.0 kg/m2;⑤ 切口行间断缝合或美容缝合。排除标准:① 有膝关节手术史;② 合并重度贫血、重度甲亢等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③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血糖控制不佳等慢性疾病;④ 凝血功能异常。2017 年 1 月—2018 年 4 月共 48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 23 例切口采用间断缝合(A 组),25 例采用美容缝合(B 组)。
1.2 一般资料
A 组:男 9 例,女 14 例;年龄 43~84 岁,平均 65.0 岁。BMI 为 19.53~33.46 kg/m2,平均 25.20 kg/m2。左膝 11 例,右膝 12 例。病程 1~30 年,平均 10.2 年。内、外翻畸形–9.2~10.7°,平均 1.75°。B 组:男 6 例,女 19 例;年龄 57~77 岁,平均 65.8 岁。BMI 为 20.20~31.25 kg/m2,平均 25.01 kg/m2。左膝 9 例,右膝 16 例。病程 1~30 年,平均 9.6 年。内、外翻畸形–13.4~11.8°,平均 1.9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内外翻畸形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3。









1.3 手术方法
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术侧膝关节消毒、铺单、大腿根部上止血带。行膝关节前正中切口,内侧入路,切口长 15~20 cm,充分暴露膝关节。切除增生滑膜、骨赘等,按以下步骤截骨:① 股骨内、外侧髁截骨;② 胫骨平台截骨;③ 股骨髁前、后截骨;④ 股骨髁斜面截骨;⑤ 若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A 组 16 例、B 组 18 例),行髁间截骨。试模后选择合适假体,脉冲冲洗切口创面及截骨面至无渗血后,安装假体并骨水泥固定。两组采用相同皮下缝合方式:① 关节囊缝合采用 0 Vicryl(薇乔线;强生公司,美国)“八”字缝合;② 关节囊筋膜加固采用 0 STRATAFIX(爱惜捷;强生公司,美国)连续缝合;③ 皮下缝合采用 2-0 Quill(快翎)PDO 可吸收缝线(美国专用外科器械公司)连续缝合,并留置切口引流管。
皮肤缝合方式:A 组使用 3-0 慕丝线(强生公司,美国),采用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垂直进针,边距约 0.5 cm,针距约 1 cm。切口要求对合整齐,无残余腔隙。B 组使用 3-0 Quill(快翎)MONODERM 吸收缝线(美国专用外科器械公司),在切口中心段皮内进针,分别向两端皮缘行皮内连续缝合,呈“U”字走行,针距 0.3~0.5 cm,深 0.2~0.4 cm,在切口末端出针后向真皮层反方向进针,最后于切口外约 1 cm 处出针并剪断。切口要求皮缘对合良好,张力合适。
1.4 术后处理及观测指标
两组术后处理基本一致。术后 48 h 内使用头孢曲松 2.0 g、每天 2 次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帕瑞昔布镇痛等。术后 1 d 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后开始术侧膝关节功能锻炼;切口 2~3 d 换药 1 次,A 组根据切口愈合情况 14 d 后拆线。
术前及术后 1、6 个月行患侧膝关节 KSS 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 1、3、5 d 行 VAS 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 1 d、1 个月采静脉血检测 IL-6、PCT、CRP 及 ESR 炎性指标水平,评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术后 6 个月采用 Likert 评分标准[10-11]评估患者切口满意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7 个月,平均 11.3 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P=0.063);术后 6 个月 A 组患者切口满意度 Likert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P=0.03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KSS 临床评分和 KSS 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5 d VAS 评分较术后 1 d 显著改善,术后 6 个月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较术后 1 个月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 3、5 d B 组 VAS 评分显著优于 A 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各炎性指标 IL-6、PCT、CRP 及 ESR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3。
3 讨论
3.1 研究基础
切口缝合方式是 TKA 手术重要一环,合适的缝合方式有利于切口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浅表感染是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12],一旦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13-14]。此外,切口愈合良好也为患者早期下床康复锻炼提供重要支持。我们主张患者术后尽早下床进行肌肉及关节活动度锻炼,这对患者术后满意度、疼痛、生活质量以及术后运动恐惧症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15]。影响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患者主观积极性,术后如果切口处明显疼痛,会降低患者锻炼积极性,间接对手术疗效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膝关节屈曲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16-17]。
TKA 常用的皮肤缝合方式包括使用慕丝线间断缝合、使用美容线皮下连续缝合等。使用慕丝线进行间断缝合临床应用广泛,其优点是线结不易松脱、操作简便等;但也存在线材表面粗糙[18]、局部相对美容线更容易产生线结反应,术后需拆线等缺点。美容线皮下连续缝合的优点是线材表面光滑、材料可吸收无需拆线、对皮肤刺激较小、切口外观瘢痕相对较小,并且操作简便、无需打结[19],但存在学习曲线长等不足。目前对 TKA 缝合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尽管国内外有对各种缝合方式进行比较的相关研究[5-9],但鲜有结合临床评分及采静脉血检测炎性感染指标评估缝合方式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收治的 48 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结合临床评分及炎性指标来评估两种缝合方式疗效。
3.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本研究术后 1 d 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3、5 d B 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A 组,两组术后 1、6 个月膝关节 K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6 个月患者切口满意度 Likert 评分显示 B 组明显优于 A 组。上述结果提示切口经不同方式缝合后第 3、5 天时患者疼痛度有差别,但 TKA 术后早期疗效无显著区别。我们分析术后第 1 天患者因神经阻滞麻醉尚未完全解除,故无疼痛度的差异。第 3、5 天出现差异是由于慕丝线由蚕丝编织而成,具有较大抗原性,容易导致局部炎性细胞浸润(非感染性)[20];且慕丝线线结在切口外暴露,换药过程中与切口接触的棉球易对其粗糙表面发生牵拉,从而引起切口局部疼痛。而美容线由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乙醇酸和聚己内酯制成,抗原性小、表面平滑、无线头暴露在外等特点避免了早期疼痛的发生。Amend 等[21]的一项体外实验提示,免打结倒刺美容线在张力强度上优于同型号的传统缝合材料,能为组织提供更好的维持性。美容缝合线所带的倒刺结构可以获得更佳的“水密”屏障效应,使得切口内空腔更小,减少渗血风险。Nett 等[22]对尸体膝关节标本进行的水密实验发现,在膝关节血肿模型及膝关节渗漏模型中,采用双向倒刺缝线缝合后积血渗漏量均小于传统缝线缝合,而皮下死腔及血肿减少都有利于减轻术后切口疼痛度。
本研究中,理论上 A 组产生更高的疼痛度会影响患者早期锻炼积极性,但 A、B 组在术后 1、6 个月时的 KSS 评分无显著差异,我们认为早期疼痛度不足以对患者锻炼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两组患者均能遵从医嘱进行规律的肌肉强度及关节活动度锻炼。Likert 评分属于一种患者自主评分,可用于自主评估切口外观、手术效果等满意度[10-11]。本研究中 B 组患者 Likert 评分高于 A 组,分析原因有以下 3 点:① 间断缝合在垂直于切口的方向会形成压迫,产生形状类似于“蜈蚣”的瘢痕;② 间断缝合使用的慕丝线抗原性大,局部浸润的异物肉芽肿进一步促进了瘢痕形成[23];③ 美容线缝合的张力形成于皮肤内,不会在皮肤表面切口处形成瘢痕。
3.3 术后感染风险分析
研究表明,联合 IL-6、CRP、ESR 和 PCT,对于检测 TKA 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提示意义[24-26]。故本研究分析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 IL-6、CRP、ESR 和 PCT 4 项炎性指标,结果显示两组各时间点炎性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 1 d IL-6 与 CRP 显著增高,分析与手术应激以及内植物放入有关;A 组患者虽然术后 1 d PCT 显著性增高,但仍低于 0.5 ng/mL,不能提示术后感染风险[27]。理论上美容缝合具有进一步减少血肿、增加切口密闭性且无需拆线等优点,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是本研究两组各项炎性指标无明显差异,而且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症状。我们认为 TKA 假体周围感染发生不仅与缝合方式相关,也与术中无菌观念和术后管理(抗生素的使用等)有关。
综上述,TKA 术中切口经两种方式缝合后,患者在早期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炎性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疼痛以及切口外观方面,美容线缝合取得了更好效果。
作者贡献:胡水清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陈樑负责文章撰写;曾敏、谢杰负责数据收集整理;胡懿郃负责科研整体设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科)第 201812112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