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学军, 唐耘熳, 毛宇, 覃道锐, 陈绍基.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的再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2): 223-226. doi: 10.7507/1002-1892.201810057 复制
随着尿道下裂治疗专科化发展,其手术效果已有显著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尿瘘已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问题,对术后尿道狭窄的关注度随之提高[1-3]。尿道狭窄可以进一步导致尿道憩室、尿路感染等发生,这些并发症相互影响,使得处理更加复杂。2010 年 9 月—2018 年 4 月,我院共收治 297 例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患者,其中 128 例保守治疗成功,169 例保守治疗失败。我们对 169 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尿道外口成形、狭窄段切除尿道前移、尿道镜下冷刀切开、狭窄段切除或切开伴或不伴同期尿道重建以及外瘢痕松解等手术方式处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治疗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 1 岁 7 个月~41 岁,中位年龄 5 岁 8 个月,其中年龄<18 岁 153 例、18~20 岁 5 例、21~30 岁 7 例、31~40 岁 3 例、>40 岁 1 例。尿道下裂术后 2 周~52 个月出现尿道狭窄症状,中位时间 4.5 个月,其中 2 周~3 个月 78 例、3~12 个月 88 例、>12 个月 3 例。尿道外口狭窄 80 例、吻合口狭窄 87 例、两口之间新建尿道部位狭窄 2 例,尿道狭窄长度 0.1~3.5 cm。本组合并尿道憩室 41 例、尿道裂开 15 例、尿瘘 51 例、残留阴茎弯曲 18 例及萎缩性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LS)表现 7 例。患者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尿道扩张、保留尿管[4]持续支撑、外用糖皮质激素[5]等方法;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手术处理。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尿道狭窄位置、长度、局部组织条件以及合并症等情况选择术式。
尿道外口狭窄:① 52 例狭窄距离短(<0.5 cm)或者缺损长度大(>0.5 cm)、但不具备一期尿道外口重建条件者,仅作尿道外口切开成形,包括 Y-V 切开成形 35 例、传统切开成形 11 例、背侧纵切前移 6 例;② 22 例切开长度超过 0.5 cm,具备转移阴茎周围皮瓣或拓宽原尿道板条件者,一期尿道外口重建成形,术式包括 Mastarde 6 例、Mathieu 3 例、Snodgraft 10 例和 TIP 3 例;③ 6 例狭窄距离<0.5 cm,同时合并尿道迂曲或憩室等,切除狭窄段后无张力整体前移至阴茎头顶端。
吻合口狭窄:① 10 例环状或短段型(<0.5 cm)狭窄者,行尿道镜辅助下冷刀切开。② 26 例严重吻合口狭窄者,开放手术切除或切开狭窄段后一期尿道成形。其中,狭窄切除长度<0.5 cm 者行端端吻合(6 例);狭窄长度>0.5 cm 者引入带蒂阴茎皮瓣行尿道间置吻合(4 例),或者经背侧嵌入游离皮片(7 例)、背侧纵切横拼加宽尿道板(2 例)及经腹侧引入带蒂皮瓣或游离口腔黏膜(7 例)拓宽吻合口口径后,同期完成尿道成形。③ 51 例局部有慢性炎症改变、瘢痕明显、严重泌尿系感染或同期重建材料缺乏者,先行狭窄段造瘘;术后 12 个月左右待瘢痕软化、移植物血供稳定后,行二期尿道重建,其中 43 例已完成二期尿道重建。
2 例新建尿道部位狭窄患者,手术探查明确无管腔内梗阻,仅存在外源性瘢痕压迫,行瘢痕松解术。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测指标
术后留置双腔长管入膀胱(126 例)或单腔短管于重建尿道部位(43 例)。对于仅切开或切除狭窄段解除梗阻者,留置尿管 2~5 d 待切口疼痛缓解即可拔除;同期完成尿道重建者,如无局部组织坏死或感染等,一般保留尿管 9~14 d,拔管后如有明显排尿疼痛或梗阻表现,可重新置入尿管,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决定留置时间,最长可通过定期更换留置尿管达 3 个月。本组尿管留置时间 2 d~3 个月,中位时间 12 d。24 例患者重建部位瘢痕增生,辅助外用瘢痕软化药物;17 例拔管后排尿有梗阻表现,行间断尿道扩张。
术后观察患者排尿是否顺畅、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 3 个月测定最大尿流率,怀疑狭窄复发时可超声监测膀胱、上尿路形态及残余尿等情况,或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对尿路形态进行评估。
2 结果
本组术后 154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6~86 个月,平均 47 个月。术后 3 个月测定最大尿流率 6.8~17.4 mL/s,平均 9.2 mL/s。137 例经上述手术治疗后狭窄缓解;12 例狭窄复发,其中 3 例定期尿道扩张、5 例延长置管时间并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4 例再次手术处理狭窄段;4 例出现尿瘘再次手术修补治愈;1 例残留轻度尿道憩室,因不影响尿液排空未行手术处理。
3 讨论
尿道下裂术后狭窄可以发生在新尿道的任何位置,但以吻合口和尿道外口最常见。新建尿道发生狭窄受多种因素影响[6],结合本组资料,原始手术成形尿道长度大、重建材料为游离组织、手术次数多、阴茎发育差等均为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狭窄症状一般出现在术后 6 个月内,但也有报道出现在性发育和成年以后[7]。当狭窄伴明显尿道憩室、尿路感染、附睾炎及膀胱排空障碍等情况,一般先行保守治疗,如无效后应积极手术处理,术式选择要根据狭窄的位置、长度、局部组织条件及合并症等综合判断[6]。
3.1 尿道外口狭窄的处理
① 狭窄距离短(<0.5 cm)或者缺损长度大(>0.5 cm)、但不具备一期重建条件时,仅作外口切开成形。本中心早期采用传统切开成形术,即纵切狭窄段腹侧,将两侧切缘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2 例因瘢痕收缩而复发,虽经间断尿道口扩张后有效,但目前更倾向于用 Y-V 切开成形术,尚无复发患者。后者在阴茎腹侧作倒 V 形皮瓣,纵切狭窄尿道至正常部位,翻转皮瓣尖端后与尿道纵切缘近端顶点缝合,再将两侧皮瓣边缘与尿道切缘对应缝合,皮瓣嵌入尿道切缘可避免切口收缩后狭窄复发,同时也弥补了尿道口后移导致的阴茎头外观缺陷。② 合并尿瘘或憩室的患者常规探查远端尿道通畅性时,如发现合并尿道口轻、中度狭窄,在处理并发症的同时作外口背侧纵切前移,既不会导致外口后退,又是尿瘘和憩室修复成功的前提。③ 切开或切除狭窄段后缺损长度超过 0.5 cm,同时具备重建材料者,可腹侧转移带蒂皮瓣(Mathieu 或 Mastarde),或背侧拓宽尿道板宽度(Snodgraft 或 TIP)一期尿道外口重建成形,其中 2 例狭窄复发,分析原因可能是翻转皮瓣时远端循环不佳导致尿道口轻度挛缩,分别经间断探条扩张 4 周和持续尿管支撑 6 周后恢复顺畅排尿。④ 狭窄段距离<0.5 cm,同时合并尿道迂曲或憩室,可切除狭窄段后整体前移尿道至阴茎头顶端,前提是缝合无张力,否则有尿道口退缩和继发阴茎弯曲的风险,本组 6 例经上述处理后获得满意效果。
3.2 吻合口狭窄的处理
① 环状或短段型(<0.5 cm)狭窄,可尿道镜下冷刀切开,狭窄环的 12、5、7 点为切开位置,但对于复发 2 次以上、狭窄段长度>1 cm、前期手术采用带蒂皮瓣或游离移植卷管者,该方法无效[8]。本组 2 例失败,1 例经延长留置尿管 4 周并局部应用激素治疗后缓解,1 例再次开放手术重建该段尿道后解除梗阻。② 吻合口严重狭窄,需开放手术切除或切开狭窄段,重建材料具备者可一期尿道成形。其中,端端吻合是比较理想方式,但仅限于短段狭窄(<0.5 cm)且两断端血供良好者;存在吻合口有张力或血供不佳,易引发尿瘘和再狭窄,本组 1 例狭窄复发,可能由于吻合口血供不良导致,留置尿管支撑 3 个月后缓解;缺损长度>0.5 cm 时,可引入带蒂皮瓣进行尿道间置吻合,本组中无复发患者;狭窄段切开者,可背侧嵌入游离皮片(口腔黏膜、阴股沟皮片等)或纵切横拼加宽尿道板,也可腹侧引入带蒂皮瓣(憩室瓣、阴茎皮瓣等)、口腔黏膜或包皮内板皮片等同期成形尿道,本组 1 例狭窄复发,可能与尿道床血供不良有关,再次行切开造瘘。③ 局部慢性炎症改变、瘢痕明显、严重泌尿系感染或同期重建材料缺乏者,需先行狭窄段切开造瘘,预计再次尿道成形材料匮乏者需另取口腔黏膜等预铺尿道床,12 个月左右待瘢痕软化、移植物血供稳定后,再二期重建尿道。本组 4 例狭窄复发,可能和多次手术后尿道床循环破坏致移植物血供不良引发挛缩或感染有关,2 例分别延长尿管支撑 6 周和 3 个月后缓解,2 例再次切开造瘘。
3.3 新建尿道部位狭窄的处理
本组 2 例新建尿道部位因外瘢痕压迫导致狭窄,行瘢痕松解后排尿顺畅。瘢痕增生明显可能与该处微小瘘口发生尿外渗致尿道周围炎有关,后瘘口自愈,但残留较重的瘢痕造成压迫。
3.4 不同时期尿道狭窄的处理
术后不同时期出现的狭窄,其梗阻原因和处理方式均有不同。① 早期(拔管后 1 周内)出现急性排尿困难,多系拔管时损伤尿道或尿外渗引发排尿疼痛,及时重置尿管后症状可缓解。② 中期(术后 2 周~3 个月)出现尿道狭窄,主要原因为尿道炎性水肿或局部缺血挛缩等,前者应继续维持尿道支撑直至缓解(同期保守治疗成功的 128 例梗阻症状多出现在早、中期,多系损伤或炎性水肿所致),后者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应再手术处理。③ 后期(术后 3 个月以上)出现尿道狭窄,多因瘢痕增生所致,大部分保守治疗无效,本组 169 例再手术患者梗阻症状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出现,同时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合并出现憩室、尿瘘、复杂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随之增加,凸显该阶段积极手术的必要性。④ 远期(术后 1 年甚至多年以后)出现的尿道狭窄,应高度怀疑 LS 存在[9]。本组 7 例合并 LS,有 3 例于术后 1 年出现梗阻表现,最长 1 例在术后 52 个月才出现排尿困难,典型局部表现为外部皮肤白斑、硬肿,尿道僵硬呈条索状,可作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等协助诊断,但最终需病理学检查确诊。发现明显 LS 病变,应充分切除病变组织,另取组织(通常取口腔黏膜)完全替代,再分期重建尿道,如仅行病变狭窄段切开、补片或皮瓣扩增尿道口径则易复发[10],本组 7 例均充分切除病变组织,引入口腔黏膜替代重建,术后辅以外用糖皮质激素,目前尚未见复发患者。
3.5 尿道狭窄的预防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重在预防[7, 11],减少其发生远比发生后再处理更重要。① 保护皮瓣组织血循环、积极防治感染、彻底切除远段纤维化尿道、吻合口斜面吻合、充分解剖龟头两翼,以及避免过度电凝止血[6, 12-14]等措施意义重大。② 可疑尿外渗者应延迟拔管或拔管后重新置管、狭窄高危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并延长带管时间、存在易发感染的异常生殖道应切除、阴茎发育不良者术前辅以雄激素药物治疗以扩大阴茎头直径[15]等措施,也应引起重视。③ 尊重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学习曲线规律[16-18],必须要积累一定手术数量和经验,才能从技术层面预防狭窄。④ 一期修复狭窄风险很高或经验不足阶段,可适当扩大分期手术指征[19]。
综上述,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是由手术因素、术后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单一或综合原因造成,应积极预防。一旦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排尿断续、尿痛、排尿时间明显延长等症状,以及残余尿增多或尿流率低下时[20-21],应考虑存在尿道狭窄,要早期、及时、合理干预,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积极再手术处理,以尽量避免或减轻其造成的危害。
随着尿道下裂治疗专科化发展,其手术效果已有显著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尿瘘已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问题,对术后尿道狭窄的关注度随之提高[1-3]。尿道狭窄可以进一步导致尿道憩室、尿路感染等发生,这些并发症相互影响,使得处理更加复杂。2010 年 9 月—2018 年 4 月,我院共收治 297 例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患者,其中 128 例保守治疗成功,169 例保守治疗失败。我们对 169 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尿道外口成形、狭窄段切除尿道前移、尿道镜下冷刀切开、狭窄段切除或切开伴或不伴同期尿道重建以及外瘢痕松解等手术方式处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治疗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 1 岁 7 个月~41 岁,中位年龄 5 岁 8 个月,其中年龄<18 岁 153 例、18~20 岁 5 例、21~30 岁 7 例、31~40 岁 3 例、>40 岁 1 例。尿道下裂术后 2 周~52 个月出现尿道狭窄症状,中位时间 4.5 个月,其中 2 周~3 个月 78 例、3~12 个月 88 例、>12 个月 3 例。尿道外口狭窄 80 例、吻合口狭窄 87 例、两口之间新建尿道部位狭窄 2 例,尿道狭窄长度 0.1~3.5 cm。本组合并尿道憩室 41 例、尿道裂开 15 例、尿瘘 51 例、残留阴茎弯曲 18 例及萎缩性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LS)表现 7 例。患者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尿道扩张、保留尿管[4]持续支撑、外用糖皮质激素[5]等方法;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手术处理。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尿道狭窄位置、长度、局部组织条件以及合并症等情况选择术式。
尿道外口狭窄:① 52 例狭窄距离短(<0.5 cm)或者缺损长度大(>0.5 cm)、但不具备一期尿道外口重建条件者,仅作尿道外口切开成形,包括 Y-V 切开成形 35 例、传统切开成形 11 例、背侧纵切前移 6 例;② 22 例切开长度超过 0.5 cm,具备转移阴茎周围皮瓣或拓宽原尿道板条件者,一期尿道外口重建成形,术式包括 Mastarde 6 例、Mathieu 3 例、Snodgraft 10 例和 TIP 3 例;③ 6 例狭窄距离<0.5 cm,同时合并尿道迂曲或憩室等,切除狭窄段后无张力整体前移至阴茎头顶端。
吻合口狭窄:① 10 例环状或短段型(<0.5 cm)狭窄者,行尿道镜辅助下冷刀切开。② 26 例严重吻合口狭窄者,开放手术切除或切开狭窄段后一期尿道成形。其中,狭窄切除长度<0.5 cm 者行端端吻合(6 例);狭窄长度>0.5 cm 者引入带蒂阴茎皮瓣行尿道间置吻合(4 例),或者经背侧嵌入游离皮片(7 例)、背侧纵切横拼加宽尿道板(2 例)及经腹侧引入带蒂皮瓣或游离口腔黏膜(7 例)拓宽吻合口口径后,同期完成尿道成形。③ 51 例局部有慢性炎症改变、瘢痕明显、严重泌尿系感染或同期重建材料缺乏者,先行狭窄段造瘘;术后 12 个月左右待瘢痕软化、移植物血供稳定后,行二期尿道重建,其中 43 例已完成二期尿道重建。
2 例新建尿道部位狭窄患者,手术探查明确无管腔内梗阻,仅存在外源性瘢痕压迫,行瘢痕松解术。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测指标
术后留置双腔长管入膀胱(126 例)或单腔短管于重建尿道部位(43 例)。对于仅切开或切除狭窄段解除梗阻者,留置尿管 2~5 d 待切口疼痛缓解即可拔除;同期完成尿道重建者,如无局部组织坏死或感染等,一般保留尿管 9~14 d,拔管后如有明显排尿疼痛或梗阻表现,可重新置入尿管,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决定留置时间,最长可通过定期更换留置尿管达 3 个月。本组尿管留置时间 2 d~3 个月,中位时间 12 d。24 例患者重建部位瘢痕增生,辅助外用瘢痕软化药物;17 例拔管后排尿有梗阻表现,行间断尿道扩张。
术后观察患者排尿是否顺畅、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 3 个月测定最大尿流率,怀疑狭窄复发时可超声监测膀胱、上尿路形态及残余尿等情况,或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对尿路形态进行评估。
2 结果
本组术后 154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6~86 个月,平均 47 个月。术后 3 个月测定最大尿流率 6.8~17.4 mL/s,平均 9.2 mL/s。137 例经上述手术治疗后狭窄缓解;12 例狭窄复发,其中 3 例定期尿道扩张、5 例延长置管时间并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4 例再次手术处理狭窄段;4 例出现尿瘘再次手术修补治愈;1 例残留轻度尿道憩室,因不影响尿液排空未行手术处理。
3 讨论
尿道下裂术后狭窄可以发生在新尿道的任何位置,但以吻合口和尿道外口最常见。新建尿道发生狭窄受多种因素影响[6],结合本组资料,原始手术成形尿道长度大、重建材料为游离组织、手术次数多、阴茎发育差等均为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狭窄症状一般出现在术后 6 个月内,但也有报道出现在性发育和成年以后[7]。当狭窄伴明显尿道憩室、尿路感染、附睾炎及膀胱排空障碍等情况,一般先行保守治疗,如无效后应积极手术处理,术式选择要根据狭窄的位置、长度、局部组织条件及合并症等综合判断[6]。
3.1 尿道外口狭窄的处理
① 狭窄距离短(<0.5 cm)或者缺损长度大(>0.5 cm)、但不具备一期重建条件时,仅作外口切开成形。本中心早期采用传统切开成形术,即纵切狭窄段腹侧,将两侧切缘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2 例因瘢痕收缩而复发,虽经间断尿道口扩张后有效,但目前更倾向于用 Y-V 切开成形术,尚无复发患者。后者在阴茎腹侧作倒 V 形皮瓣,纵切狭窄尿道至正常部位,翻转皮瓣尖端后与尿道纵切缘近端顶点缝合,再将两侧皮瓣边缘与尿道切缘对应缝合,皮瓣嵌入尿道切缘可避免切口收缩后狭窄复发,同时也弥补了尿道口后移导致的阴茎头外观缺陷。② 合并尿瘘或憩室的患者常规探查远端尿道通畅性时,如发现合并尿道口轻、中度狭窄,在处理并发症的同时作外口背侧纵切前移,既不会导致外口后退,又是尿瘘和憩室修复成功的前提。③ 切开或切除狭窄段后缺损长度超过 0.5 cm,同时具备重建材料者,可腹侧转移带蒂皮瓣(Mathieu 或 Mastarde),或背侧拓宽尿道板宽度(Snodgraft 或 TIP)一期尿道外口重建成形,其中 2 例狭窄复发,分析原因可能是翻转皮瓣时远端循环不佳导致尿道口轻度挛缩,分别经间断探条扩张 4 周和持续尿管支撑 6 周后恢复顺畅排尿。④ 狭窄段距离<0.5 cm,同时合并尿道迂曲或憩室,可切除狭窄段后整体前移尿道至阴茎头顶端,前提是缝合无张力,否则有尿道口退缩和继发阴茎弯曲的风险,本组 6 例经上述处理后获得满意效果。
3.2 吻合口狭窄的处理
① 环状或短段型(<0.5 cm)狭窄,可尿道镜下冷刀切开,狭窄环的 12、5、7 点为切开位置,但对于复发 2 次以上、狭窄段长度>1 cm、前期手术采用带蒂皮瓣或游离移植卷管者,该方法无效[8]。本组 2 例失败,1 例经延长留置尿管 4 周并局部应用激素治疗后缓解,1 例再次开放手术重建该段尿道后解除梗阻。② 吻合口严重狭窄,需开放手术切除或切开狭窄段,重建材料具备者可一期尿道成形。其中,端端吻合是比较理想方式,但仅限于短段狭窄(<0.5 cm)且两断端血供良好者;存在吻合口有张力或血供不佳,易引发尿瘘和再狭窄,本组 1 例狭窄复发,可能由于吻合口血供不良导致,留置尿管支撑 3 个月后缓解;缺损长度>0.5 cm 时,可引入带蒂皮瓣进行尿道间置吻合,本组中无复发患者;狭窄段切开者,可背侧嵌入游离皮片(口腔黏膜、阴股沟皮片等)或纵切横拼加宽尿道板,也可腹侧引入带蒂皮瓣(憩室瓣、阴茎皮瓣等)、口腔黏膜或包皮内板皮片等同期成形尿道,本组 1 例狭窄复发,可能与尿道床血供不良有关,再次行切开造瘘。③ 局部慢性炎症改变、瘢痕明显、严重泌尿系感染或同期重建材料缺乏者,需先行狭窄段切开造瘘,预计再次尿道成形材料匮乏者需另取口腔黏膜等预铺尿道床,12 个月左右待瘢痕软化、移植物血供稳定后,再二期重建尿道。本组 4 例狭窄复发,可能和多次手术后尿道床循环破坏致移植物血供不良引发挛缩或感染有关,2 例分别延长尿管支撑 6 周和 3 个月后缓解,2 例再次切开造瘘。
3.3 新建尿道部位狭窄的处理
本组 2 例新建尿道部位因外瘢痕压迫导致狭窄,行瘢痕松解后排尿顺畅。瘢痕增生明显可能与该处微小瘘口发生尿外渗致尿道周围炎有关,后瘘口自愈,但残留较重的瘢痕造成压迫。
3.4 不同时期尿道狭窄的处理
术后不同时期出现的狭窄,其梗阻原因和处理方式均有不同。① 早期(拔管后 1 周内)出现急性排尿困难,多系拔管时损伤尿道或尿外渗引发排尿疼痛,及时重置尿管后症状可缓解。② 中期(术后 2 周~3 个月)出现尿道狭窄,主要原因为尿道炎性水肿或局部缺血挛缩等,前者应继续维持尿道支撑直至缓解(同期保守治疗成功的 128 例梗阻症状多出现在早、中期,多系损伤或炎性水肿所致),后者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应再手术处理。③ 后期(术后 3 个月以上)出现尿道狭窄,多因瘢痕增生所致,大部分保守治疗无效,本组 169 例再手术患者梗阻症状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出现,同时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合并出现憩室、尿瘘、复杂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随之增加,凸显该阶段积极手术的必要性。④ 远期(术后 1 年甚至多年以后)出现的尿道狭窄,应高度怀疑 LS 存在[9]。本组 7 例合并 LS,有 3 例于术后 1 年出现梗阻表现,最长 1 例在术后 52 个月才出现排尿困难,典型局部表现为外部皮肤白斑、硬肿,尿道僵硬呈条索状,可作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等协助诊断,但最终需病理学检查确诊。发现明显 LS 病变,应充分切除病变组织,另取组织(通常取口腔黏膜)完全替代,再分期重建尿道,如仅行病变狭窄段切开、补片或皮瓣扩增尿道口径则易复发[10],本组 7 例均充分切除病变组织,引入口腔黏膜替代重建,术后辅以外用糖皮质激素,目前尚未见复发患者。
3.5 尿道狭窄的预防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重在预防[7, 11],减少其发生远比发生后再处理更重要。① 保护皮瓣组织血循环、积极防治感染、彻底切除远段纤维化尿道、吻合口斜面吻合、充分解剖龟头两翼,以及避免过度电凝止血[6, 12-14]等措施意义重大。② 可疑尿外渗者应延迟拔管或拔管后重新置管、狭窄高危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并延长带管时间、存在易发感染的异常生殖道应切除、阴茎发育不良者术前辅以雄激素药物治疗以扩大阴茎头直径[15]等措施,也应引起重视。③ 尊重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学习曲线规律[16-18],必须要积累一定手术数量和经验,才能从技术层面预防狭窄。④ 一期修复狭窄风险很高或经验不足阶段,可适当扩大分期手术指征[19]。
综上述,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是由手术因素、术后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单一或综合原因造成,应积极预防。一旦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排尿断续、尿痛、排尿时间明显延长等症状,以及残余尿增多或尿流率低下时[20-21],应考虑存在尿道狭窄,要早期、及时、合理干预,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积极再手术处理,以尽量避免或减轻其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