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广学, 穆籣, 杨锴, 彭喆, 刘岩, 毕晔, 朱怡, 王偲, 王祎, 臧荟然, 曹赛赛, 张沛阳. 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的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1): 70-74. doi: 10.7507/1002-1892.201807043 复制
乳房再造要充分考虑患侧与健侧乳房的大小及形态,根据患者的要求及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再造方法。对于要求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患者,腹部皮瓣往往是第一选择,但是对于较为纤瘦且健侧乳房较大的患者,单蒂腹部皮瓣多不能提供充足的组织量。另外,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尤其是采用正中纵行切口手术,切口瘢痕往往会破坏腹部皮瓣的正常血供。因此为了获取充分的组织量,保证再造乳房的成活,双蒂腹部皮瓣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为了进一步判断并选择合适适应证以保证手术的成功,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4 年 3 月—2018 年 3 月 19 例采用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32~51 岁,中位年龄 45 岁。左侧乳房再造 7 例,右侧 12 例。体质量指数为(23.5±2.5)kg/m2。4 例有腹部正中纵行剖宫产手术史、7 例有横行剖宫产手术史,1 例有吸烟史,均无抗凝剂用药史。肿瘤类型:浸润性导管癌 5 例,高级别导管内癌 2 例,中级别导管内癌 1 例,浸润性癌 1 例,浸润性小叶癌 1 例,浸润性小叶癌+部分导管癌Ⅱ级 3 例,乳腺黏液癌 1 例,其余 5 例病理结果不详。一期乳房再造 3 例,发现乳房肿物后 9 d~2 个月手术。二期乳房再造 16 例,其中行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3 例、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3 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2 个月~13 年,中位时间 2 年;一期术后均定期随访,肿瘤无复发、转移。
1.2 手术方法
1.2.1 胸部受区
一期乳房再造者均行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二期乳房再造者沿原胸部切口切开,在胸大肌表面充分剥离胸部受区,恢复乳房切除后胸部解剖,探查胸背血管及邻近的胸外侧血管;8 例确认血管情况良好,考虑吻合血管为胸背血管及胸外侧血管;8 例血管情况欠佳,进一步暴露胸廓内血管动静脉,充分利用第Ⅱ、Ⅲ肋间隙空间,尽量保留肋软骨的完整性,必要时胸廓内血管动静脉近心端和远心端同时可作为受区血管。
1.2.2 腹部供区
根据术前腹部多层 CT 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判断腹部皮瓣的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的穿支分布情况,选择优势穿支一侧探查,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如术中见穿支情况良好,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如穿支情况欠佳,则选择保留或不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如腹壁下动脉分离困难,选择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同样行对侧腹部供区处理;如胸部受区只能提供一组血管供吻合时,选择一侧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游离皮瓣联合,必要时胸廓内血管动静脉近心端和远心端同时可作为受区血管。
本组选择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8 例,其中单纯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4 例、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4 例;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3 例。上述 11 例患者中,吻合胸背血管组 8 例、胸廓内血管组 3 例(均为二期再造术中探查胸背血管不适用)。选择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7 例,一侧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腹壁下穿支皮瓣 1 例。上述 8 例患者中,2 例一期再造患者中 1 例两组腹部血管分别吻合胸背血管和胸外侧血管,1 例两组腹部血管分别与胸背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吻合;6 例二期再造患者中 1 例腹部血管吻合于胸背血管内侧支及外侧支,3 例腹部血管与胸背血管及胸廓内血管近心端吻合,2 例术中探查胸背血管不适用,将腹部血管与胸廓内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吻合。本组共进行血管吻合 27 组,供区血管均为腹壁下血管,受区血管采用胸背血管 16 组(59.3%),胸外侧血管 1 组(3.7%),胸廓内血管 10 组(37.0%),其中近心端 8 组、远心端 2 组,未采取皮瓣内血管的吻合方法。本组腹部皮瓣切取范围为 24 cm×7 cm~43 cm×13 cm。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本组术后行单纯化疗 6 例,化疗加内分泌治疗 4 例,化疗、放疗加内分泌治疗 2 例,化疗加放疗 2 例,单纯内分泌治疗 2 例;余 3 例未采取任何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辅助治疗。
2 结果
本组 1 例术后 20 h 发现皮瓣颜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指压反应时间延长,手持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发现动脉血流信号减弱,考虑动脉血栓形成,通过手术探查取出血栓,血管危象得以缓解。分析此例患者术中选择较细小的胸背外侧血管内侧支及外侧支与较粗大的双侧腹壁下血管进行吻合,血管管径匹配欠佳,且修剪受区血管断端为斜面,吻合后血流相对缓慢,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动脉血管危象的发生。其余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1 例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经清创处理后愈合,其余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42 个月,中位时间 12 个月。术后 13 例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对称性满意,4 例患者行再造乳房修整术,2 例患者因对侧乳房下垂行对侧乳房下垂矫正术。末次随访时采用 BREAST-Q 评分系统[1]评价,腹部评分为(84.1±11.7)分,胸部评分为(86.5±8.9)分,乳房评分为(67.6±16.4)分。见图 1。

a. 术前乳房外观;b. 术中切取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c. 乳房再造后即刻;d. 术后 1 年乳房及腹部外观
Figure1. A 49-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accompanied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left breast, who were treated with left mastectomy,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bilateral DIEP flaps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of breast; b. Harvesting bilateral DIEP flaps during operation; c. Appearance of immediate reconstructive breast; d. Appearance of breast and abdomen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大大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使得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不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体形雕塑的过程。目前临床上可选取腹部、背部、腰部、臀部及大腿的皮瓣组织进行乳房再造[2-9],但是腹部皮瓣仍然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首选方法。对于健侧乳房较大、体型较纤瘦或者存在腹部切口瘢痕(尤其是纵行切口)的患者,单蒂腹部皮瓣往往不能满足乳房再造所需组织量。这类患者可以考虑健侧乳房缩小术、患侧假体植入[10-11]或二期游离脂肪移植来获得双侧对称乳房形态,但是部分患者不能接受上述手术,双蒂腹部皮瓣成为一种选择。
设计双蒂腹部皮瓣时要充分考虑腹部供区血供及穿支情况,术前常规进行腹部多层 CT 血管成像[12]及手持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腹壁下血管及腹壁浅血管走行,明确腹部穿支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穿支并加以标记。对于腹部皮瓣,根据血供模式传统地可分为 4 区,研究表明[13],Ⅰ区血供最好,Ⅳ区血供最差,Ⅱ、Ⅲ区的血流灌注介于Ⅰ区和Ⅳ区之间。因此单蒂腹部皮瓣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时,应去除部分Ⅳ区,避免术后皮瓣脂肪液化和坏死。对于有腹部切口的患者,一般来说,中间纵行的腹部伤口会明显影响对侧皮瓣的血供;而对于横行腹部切口,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腹部皮瓣的供血模式。穿支皮瓣的概念打破了传统分区,即穿支血管直接供血区为Ⅰ区,一级吻合血管供血区为Ⅱ区,二级吻合血管供血区为Ⅲ区。采用双侧蒂的腹部皮瓣为Ⅰ区和Ⅱ区,不存在Ⅲ区和Ⅳ区。术前我们根据患者健侧乳房大小、患侧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及腺体)缺损情况、腹部脂肪堆积情况决定是否行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确定采用该类型皮瓣后,术中常规从外向内掀起皮瓣,选择优势穿支一侧探查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如术中穿支情况良好,则采用腹壁下穿支血管;欠佳时可以考虑保留或不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如果腹壁下动脉分离困难,则考虑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术中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游离时尽可能保留较长的血管蒂,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的起始处予以离断,因为只有较长的血管蒂才能满足术中两组血管在受区胸部的无张力吻合,不需要额外的血管桥接。将腹部皮瓣转移至胸部后,首先考虑的受区吻合血管为胸背血管或胸外侧血管,因为在一期即刻乳房再造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已暴露了胸背血管或胸外侧血管,便于吻合;延期乳房再造时,考虑到腋窝瘢痕,特别是胸背血管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影响,胸廓内血管是较好的选择。临床研究发现胸廓内血管能够满足手术需要,解剖研究也表明从血管口径的匹配情况来看,腹壁下血管与胸廓内血管的口径更为匹配[14-15]。本组统计数据显示,73.0% 患者具有合适的胸背或胸外侧血管,37.0% 患者在胸外侧未发现合适血管,需要考虑胸廓内血管。对于二期乳房再造的患者,胸背血管或胸外侧血管往往由于初次手术的破坏或瘢痕粘连,较难分离,因此往往需要选择胸廓内血管近心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如果需要双蒂血管吻合,可以考虑胸廓内血管远、近心端进行吻合。临床中我们曾行 2 例胸廓内血管远心端的吻合,术后未见皮瓣的血运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穆籣团队于 1997 年就发表了关于胸廓内血管远近心端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并做了相关研究,认为胸廓内血管远心端可以作为受区血管的良好选择[12,15-20]。Stalder 等[21]临床研究表明,胸廓内血管远心端完全可以满足受区血管的要求。Salgarello 等[22]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甚至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可以利用单侧胸廓内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进行双侧乳房再造[23-27]。因此,在乳房再造时,我们建议首先考虑受区血管条件,再根据供区皮瓣血管条件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对于应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要根据术中腹壁下动脉穿支情况决定,还要根据医生经验及患者意愿进行选择[11]。
另外,对于需要较大组织量的单侧乳房再造患者,也可以考虑采用两个重叠皮瓣,可选择两个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加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双侧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加臀上动脉穿支皮瓣,或者两个背阔肌皮瓣[5, 23-28]。两个重叠皮瓣便于塑形,可以提供较好乳房外形,但是与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相比,存在再造乳房残留过多瘢痕,而且需要新的供区,造成其他部位损伤的不足。
综上述,对于体型纤瘦而健乳房较大或存在腹部纵行切口影响腹部皮瓣血供的患者,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可作为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一种选择方法。
乳房再造要充分考虑患侧与健侧乳房的大小及形态,根据患者的要求及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再造方法。对于要求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患者,腹部皮瓣往往是第一选择,但是对于较为纤瘦且健侧乳房较大的患者,单蒂腹部皮瓣多不能提供充足的组织量。另外,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尤其是采用正中纵行切口手术,切口瘢痕往往会破坏腹部皮瓣的正常血供。因此为了获取充分的组织量,保证再造乳房的成活,双蒂腹部皮瓣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为了进一步判断并选择合适适应证以保证手术的成功,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4 年 3 月—2018 年 3 月 19 例采用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32~51 岁,中位年龄 45 岁。左侧乳房再造 7 例,右侧 12 例。体质量指数为(23.5±2.5)kg/m2。4 例有腹部正中纵行剖宫产手术史、7 例有横行剖宫产手术史,1 例有吸烟史,均无抗凝剂用药史。肿瘤类型:浸润性导管癌 5 例,高级别导管内癌 2 例,中级别导管内癌 1 例,浸润性癌 1 例,浸润性小叶癌 1 例,浸润性小叶癌+部分导管癌Ⅱ级 3 例,乳腺黏液癌 1 例,其余 5 例病理结果不详。一期乳房再造 3 例,发现乳房肿物后 9 d~2 个月手术。二期乳房再造 16 例,其中行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3 例、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3 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2 个月~13 年,中位时间 2 年;一期术后均定期随访,肿瘤无复发、转移。
1.2 手术方法
1.2.1 胸部受区
一期乳房再造者均行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二期乳房再造者沿原胸部切口切开,在胸大肌表面充分剥离胸部受区,恢复乳房切除后胸部解剖,探查胸背血管及邻近的胸外侧血管;8 例确认血管情况良好,考虑吻合血管为胸背血管及胸外侧血管;8 例血管情况欠佳,进一步暴露胸廓内血管动静脉,充分利用第Ⅱ、Ⅲ肋间隙空间,尽量保留肋软骨的完整性,必要时胸廓内血管动静脉近心端和远心端同时可作为受区血管。
1.2.2 腹部供区
根据术前腹部多层 CT 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判断腹部皮瓣的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的穿支分布情况,选择优势穿支一侧探查,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如术中见穿支情况良好,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如穿支情况欠佳,则选择保留或不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如腹壁下动脉分离困难,选择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同样行对侧腹部供区处理;如胸部受区只能提供一组血管供吻合时,选择一侧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游离皮瓣联合,必要时胸廓内血管动静脉近心端和远心端同时可作为受区血管。
本组选择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8 例,其中单纯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4 例、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4 例;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3 例。上述 11 例患者中,吻合胸背血管组 8 例、胸廓内血管组 3 例(均为二期再造术中探查胸背血管不适用)。选择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7 例,一侧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加对侧腹壁下穿支皮瓣 1 例。上述 8 例患者中,2 例一期再造患者中 1 例两组腹部血管分别吻合胸背血管和胸外侧血管,1 例两组腹部血管分别与胸背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吻合;6 例二期再造患者中 1 例腹部血管吻合于胸背血管内侧支及外侧支,3 例腹部血管与胸背血管及胸廓内血管近心端吻合,2 例术中探查胸背血管不适用,将腹部血管与胸廓内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吻合。本组共进行血管吻合 27 组,供区血管均为腹壁下血管,受区血管采用胸背血管 16 组(59.3%),胸外侧血管 1 组(3.7%),胸廓内血管 10 组(37.0%),其中近心端 8 组、远心端 2 组,未采取皮瓣内血管的吻合方法。本组腹部皮瓣切取范围为 24 cm×7 cm~43 cm×13 cm。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本组术后行单纯化疗 6 例,化疗加内分泌治疗 4 例,化疗、放疗加内分泌治疗 2 例,化疗加放疗 2 例,单纯内分泌治疗 2 例;余 3 例未采取任何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辅助治疗。
2 结果
本组 1 例术后 20 h 发现皮瓣颜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指压反应时间延长,手持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发现动脉血流信号减弱,考虑动脉血栓形成,通过手术探查取出血栓,血管危象得以缓解。分析此例患者术中选择较细小的胸背外侧血管内侧支及外侧支与较粗大的双侧腹壁下血管进行吻合,血管管径匹配欠佳,且修剪受区血管断端为斜面,吻合后血流相对缓慢,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动脉血管危象的发生。其余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1 例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经清创处理后愈合,其余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42 个月,中位时间 12 个月。术后 13 例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对称性满意,4 例患者行再造乳房修整术,2 例患者因对侧乳房下垂行对侧乳房下垂矫正术。末次随访时采用 BREAST-Q 评分系统[1]评价,腹部评分为(84.1±11.7)分,胸部评分为(86.5±8.9)分,乳房评分为(67.6±16.4)分。见图 1。

a. 术前乳房外观;b. 术中切取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c. 乳房再造后即刻;d. 术后 1 年乳房及腹部外观
Figure1. A 49-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accompanied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left breast, who were treated with left mastectomy,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bilateral DIEP flaps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of breast; b. Harvesting bilateral DIEP flaps during operation; c. Appearance of immediate reconstructive breast; d. Appearance of breast and abdomen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大大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使得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不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体形雕塑的过程。目前临床上可选取腹部、背部、腰部、臀部及大腿的皮瓣组织进行乳房再造[2-9],但是腹部皮瓣仍然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首选方法。对于健侧乳房较大、体型较纤瘦或者存在腹部切口瘢痕(尤其是纵行切口)的患者,单蒂腹部皮瓣往往不能满足乳房再造所需组织量。这类患者可以考虑健侧乳房缩小术、患侧假体植入[10-11]或二期游离脂肪移植来获得双侧对称乳房形态,但是部分患者不能接受上述手术,双蒂腹部皮瓣成为一种选择。
设计双蒂腹部皮瓣时要充分考虑腹部供区血供及穿支情况,术前常规进行腹部多层 CT 血管成像[12]及手持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腹壁下血管及腹壁浅血管走行,明确腹部穿支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穿支并加以标记。对于腹部皮瓣,根据血供模式传统地可分为 4 区,研究表明[13],Ⅰ区血供最好,Ⅳ区血供最差,Ⅱ、Ⅲ区的血流灌注介于Ⅰ区和Ⅳ区之间。因此单蒂腹部皮瓣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时,应去除部分Ⅳ区,避免术后皮瓣脂肪液化和坏死。对于有腹部切口的患者,一般来说,中间纵行的腹部伤口会明显影响对侧皮瓣的血供;而对于横行腹部切口,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腹部皮瓣的供血模式。穿支皮瓣的概念打破了传统分区,即穿支血管直接供血区为Ⅰ区,一级吻合血管供血区为Ⅱ区,二级吻合血管供血区为Ⅲ区。采用双侧蒂的腹部皮瓣为Ⅰ区和Ⅱ区,不存在Ⅲ区和Ⅳ区。术前我们根据患者健侧乳房大小、患侧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及腺体)缺损情况、腹部脂肪堆积情况决定是否行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确定采用该类型皮瓣后,术中常规从外向内掀起皮瓣,选择优势穿支一侧探查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如术中穿支情况良好,则采用腹壁下穿支血管;欠佳时可以考虑保留或不保留部分肌肉的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如果腹壁下动脉分离困难,则考虑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术中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游离时尽可能保留较长的血管蒂,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的起始处予以离断,因为只有较长的血管蒂才能满足术中两组血管在受区胸部的无张力吻合,不需要额外的血管桥接。将腹部皮瓣转移至胸部后,首先考虑的受区吻合血管为胸背血管或胸外侧血管,因为在一期即刻乳房再造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已暴露了胸背血管或胸外侧血管,便于吻合;延期乳房再造时,考虑到腋窝瘢痕,特别是胸背血管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影响,胸廓内血管是较好的选择。临床研究发现胸廓内血管能够满足手术需要,解剖研究也表明从血管口径的匹配情况来看,腹壁下血管与胸廓内血管的口径更为匹配[14-15]。本组统计数据显示,73.0% 患者具有合适的胸背或胸外侧血管,37.0% 患者在胸外侧未发现合适血管,需要考虑胸廓内血管。对于二期乳房再造的患者,胸背血管或胸外侧血管往往由于初次手术的破坏或瘢痕粘连,较难分离,因此往往需要选择胸廓内血管近心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如果需要双蒂血管吻合,可以考虑胸廓内血管远、近心端进行吻合。临床中我们曾行 2 例胸廓内血管远心端的吻合,术后未见皮瓣的血运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穆籣团队于 1997 年就发表了关于胸廓内血管远近心端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并做了相关研究,认为胸廓内血管远心端可以作为受区血管的良好选择[12,15-20]。Stalder 等[21]临床研究表明,胸廓内血管远心端完全可以满足受区血管的要求。Salgarello 等[22]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甚至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可以利用单侧胸廓内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进行双侧乳房再造[23-27]。因此,在乳房再造时,我们建议首先考虑受区血管条件,再根据供区皮瓣血管条件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对于应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要根据术中腹壁下动脉穿支情况决定,还要根据医生经验及患者意愿进行选择[11]。
另外,对于需要较大组织量的单侧乳房再造患者,也可以考虑采用两个重叠皮瓣,可选择两个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加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双侧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加臀上动脉穿支皮瓣,或者两个背阔肌皮瓣[5, 23-28]。两个重叠皮瓣便于塑形,可以提供较好乳房外形,但是与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相比,存在再造乳房残留过多瘢痕,而且需要新的供区,造成其他部位损伤的不足。
综上述,对于体型纤瘦而健乳房较大或存在腹部纵行切口影响腹部皮瓣血供的患者,双蒂腹部皮瓣单侧乳房再造可作为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一种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