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蔡兴博, 丁晶, 徐永清. 人工腕关节假体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4): 501-504. doi: 10.7507/1002-1892.201712031 复制
自德国 Gluck 医生采用象牙制作第 1 代腕关节假体,并用于治疗 1 例结核患者以来[1],人工腕关节假体的设计、材料以及相关术式均得到不断发展、改进。目前,人工腕关节置换术已用于治疗腕关节创伤性、类风湿性、化脓性关节炎。相对于传统腕关节融合术、部分腕骨切除术等术式,置换术可以在缓解腕关节疼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腕关节活动度。但由于腕关节生物力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人工腕关节假体临床应用不如人工髋、膝、肩关节假体广泛。同时,人工腕关节置换术后也存在假体松动、下沉、脱位以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现对人工腕关节假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人工腕关节假体的发展
1.1 第 1 代假体
第 1 代假体为 Swanson 假体,是由硅胶构成的铰链式假体;假体中部是圆柱形硅胶,远、近端柄状物分别嵌插固定于掌骨与桡骨髓腔内[2-3]。由于硅胶硬度小、弹性大,通过材料的形变即可完成腕关节轻微掌曲、背伸等简单动作。Swanson 假体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腕关节炎,置换术后可一定程度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度、增加握力。但硅胶容易老化、破损,假体设计不符合腕关节生物力学机制,术后容易出现硅胶性滑膜炎、假体断裂等情况[2, 4]。
1.2 第 2 代假体
第 2 代假体包括 Volz 假体和 Meuli 假体,为非铰链式假体[5-6]。假体远、近端柄状物均以髓内插销固定方式嵌插于掌骨与桡骨髓腔中,近端假体与桡骨形成关节窝,远端假体类似于圆柱,其长轴垂直于关节面,圆柱的弧面与近端关节窝形成关节,可进行屈伸与轻微尺桡偏活动。但由于关节面较小,腕关节屈伸过程中会出现因肌力不平衡导致的关节轻微摇摆,即发生不受控制的尺桡偏或掌曲背伸。与第 1 代假体相比,第 2 代假体形成了类似人体关节的结构,但生物力学上仍存在缺陷。临床研究表明,采用第 2 代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出现关节脱位、假体变形等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在 Meuli 假体基础上对假体设计进行了完善,制备 MWP Ⅲ型假体[7-8]。
1.3 第 3 代假体
第 3 代假体主要包括 Trispherical 假体、Biaxial 假体以及 MWP Ⅲ型假体,这些假体在设计上更符合人体腕关节生物力学特性[9-10]。第 3 代假体恢复了桡腕关节的尺偏角与掌倾角,假体安放位置上采取偏置(关节面桡偏),更接近正常解剖结构,使术后腕关节各个方向活动更接近正常活动中心,获得更好的活动稳定性。但第 3 代假体固定方式较之前假体无明显改进,仍然存在假体远期松动、下沉等问题[11-14]。 Kraay 等[15]随访了 67 例使用 Trispherical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 5 年假体生存率为 97%,10 年假体生存率为 93%。 Krukhaug 等[16]对 90 例使用 Biaxial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术后 5 年假体生存率为 85%,术后 9 年假体翻修率为 20%。
1.4 第 4 代假体
第 4 代假体主要包括 Universal 系列假体(Ⅰ、Ⅱ型)、RE-MOTION 假体和 Maestro 假体。与第 3 代假体相比,其在材料和固定方式上均有所改进。假体近、远端主要采用钴铬钼合金、钛合金,关节面为半圆形超高分子聚乙烯,弹性系数和摩擦系数更接近人正常关节面软骨[17-20]。第 4 代假体固定方式为远端假体柄插入第 3 掌骨髓腔内,两侧使用螺钉固定部分腕骨与掌骨,以加强部分腕骨与掌骨的融合,提供更好的远期稳定性;近端仍采用髓内固定,但在安装假体过程中,需要去除桡骨远端部分皮质骨,以恢复正常腕关节高度。同时,第 4 代假体部分表面增加了多孔涂层,避免了以往假体以骨水泥固定的唯一方式,更加利于进行骨长入,从而增加远期稳定性[21-22]。
Universal Ⅱ型假体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与Universal Ⅰ型假体相比,Universal Ⅱ型假体远端固定减少了 1 枚拧入头状骨和第 3 掌骨的螺钉,取而代之的是插入式固定柄;桡骨组件也有所增宽,以提供更强的轴向稳定性[23-25]。但有研究表明,Universal Ⅱ型假体在背侧和尺侧的载荷比高于掌侧和桡侧,即整个负荷仅通过桡骨而未通过尺骨[25]。Pfanner 等[26]对 22 例采用 Universal Ⅱ型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2~12 年,平均 82.3 个月。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疼痛均缓解,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0.82 分,平均握力提高 11 kg,平均屈伸活动度为 72.3°,平均尺桡偏活动度为 24.9°;术后 6 例(26%)患者行关节翻修术,其中 2 例为腕骨组件翻修,4 例为手术完全失败并放置 Swanson 旷置器。Badge 等[27]对 95 例行采用 Universal Ⅱ型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平均 8 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腕关节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 8.1 分降至 5.4 分,术后平均活动度为掌屈 21°、背伸 29°;平均握力由 4.8 kg 升至 10 kg;手臂、肩膀和手的残疾快速评分(Quick DASH)由术前平均 61 分降至 46 分,Wrightington 评分由术前平均 7.9 分降至 5.7 分;6 例(7%)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 3 例行腕关节翻修术,3 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RE-MOTION 假体整体形态与 Universal Ⅱ型假体类似,由腕、桡骨组件与腕骨球组成;与 UniversalⅡ型假体主要区别为:聚乙烯球通过压配方式固定于腕骨组件,从而与桡骨组件形成关节,此固定方式更灵活。Herzberg[11]对 20 例采用 RE-MOTION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术后 1 例出现腕骨组件松动,1 例出现桡骨组件松动,但均未再次手术。 Bidwai 等[19]对 10 例采用 RE-MOTION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 1~5 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翻修或融合情况,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仅 2 例出现切口感染。
Maestro 假体是目前最新的人工腕关节假体,其腕骨柄与桡骨柄由钛合金制成,关节主体部分由钴铬合金制成,关节球仍是由超高分子聚乙烯组成,远、近端柄部通过骨水泥固定于掌骨与桡骨髓腔中,进一步发挥了各材料互相结合的优点[20]。Yeoh 等[14]对 2010 年—2015 年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统计了 405 例使用 7 种不同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结果提示 Maestro 假体置换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最佳,能恢复正常活动度。Schmidt[28]对 2 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患者行 Maestro 假体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术后 1 年假体无松动、断裂等,采用 DASH 评分、VAS 评分及握力评价均获得良好疗效。Sagerfors 等[29]对 219 例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术后 8 年 Maestro 假体生存率为 95%,RE-MOTION 假体为 94%,Biaxial 假体为 81%;Maestro 假体影像学松动率为 2%,RE-MOTION 假体为 18%,Biaxial 假体为 26%;患者关节疼痛均缓解,且活动度得到改善。
2 人工腕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
理想的人工腕关节材料需要具备以下特性:良好生物整合性、不释放有害物质、强度足够、弹性模量与骨接近、不易疲劳等。随着生物材料技术与关节技术的发展,现在用于制备人工腕关节的材料主要包括钴铬钼合金、钛合金、超高分子聚乙烯。
钴铬钼合金属于钴基合金,以钴、铬、钼为主要元素,同时含有少量镍与碳元素,该材料最先用于口腔科,因具有良好的抗压缩与抗牵拉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关节假体,特别是以承重为主的髋、膝关节。虽然材料表面可形成氧化层,但长期植入人体后尚不能避免释放钴、铬、钼、镍这类有毒元素,具体释放量、释放速度及相关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0]。
相对于钴铬钼合金,钛合金在关节的应用中更普遍,其具有密度低(较普通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 40%~50%)、化学性质更稳定、生物整合性更强、弹性模量更接近骨(但仍然是皮质骨的 5 倍)等特点。作为一种性能卓越的材料,其在航空航天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31-32]。但钛合金的耐磨性较钴铬钼合金稍差,经表面改性后(如表面氮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耐磨性。在关节假体制备中,主要用作髋关节假体柄部。
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作为腕关节假体的关节面,其作用相当于关节软骨,主要出现在第 4 代腕关节假体中。这种材料具有摩擦系数小、密度小、弹性好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人工髋关节臼杯内衬与膝关节衬垫。但由于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弹性模量与金属差异较大,在与金属互相接触摩擦时形变较大,容易产生碎屑,高分子碎屑在组织周围会产生炎性反应,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引起骨吸收、骨溶解,进而导致关节松动。在非承重关节(如腕关节、肩关节)中,高分子聚乙烯的磨损可能会更小[33-34]。
多孔钽金属也是近年来用于关节领域的新兴材料之一,但目前尚未用于腕关节假体。该材料是由钽金属的化学沉积物制成的玻璃支架,孔隙率可达 75%~80%,因此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此外,多孔钽金属弹性模量与正常人体骨质相似,不易形成应力集中,从而更有利于成骨[35-36]。近年来多孔钽金属已开始用于人工髋关节的臼杯、膝关节胫骨假体、人工髌骨与人工踝关节的制造。鉴于其良好成骨特性,有望用于人工腕关节的制造[37]。
3 总结
人工腕关节假体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虽然在缓解疼痛与改善功能方面获得了满意效果,但仍然存在假体松动、下沉、断裂、脱位等问题,而且目前第 3、4 代腕关节假体缺少中远期随访结果,因此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自德国 Gluck 医生采用象牙制作第 1 代腕关节假体,并用于治疗 1 例结核患者以来[1],人工腕关节假体的设计、材料以及相关术式均得到不断发展、改进。目前,人工腕关节置换术已用于治疗腕关节创伤性、类风湿性、化脓性关节炎。相对于传统腕关节融合术、部分腕骨切除术等术式,置换术可以在缓解腕关节疼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腕关节活动度。但由于腕关节生物力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人工腕关节假体临床应用不如人工髋、膝、肩关节假体广泛。同时,人工腕关节置换术后也存在假体松动、下沉、脱位以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现对人工腕关节假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人工腕关节假体的发展
1.1 第 1 代假体
第 1 代假体为 Swanson 假体,是由硅胶构成的铰链式假体;假体中部是圆柱形硅胶,远、近端柄状物分别嵌插固定于掌骨与桡骨髓腔内[2-3]。由于硅胶硬度小、弹性大,通过材料的形变即可完成腕关节轻微掌曲、背伸等简单动作。Swanson 假体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腕关节炎,置换术后可一定程度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度、增加握力。但硅胶容易老化、破损,假体设计不符合腕关节生物力学机制,术后容易出现硅胶性滑膜炎、假体断裂等情况[2, 4]。
1.2 第 2 代假体
第 2 代假体包括 Volz 假体和 Meuli 假体,为非铰链式假体[5-6]。假体远、近端柄状物均以髓内插销固定方式嵌插于掌骨与桡骨髓腔中,近端假体与桡骨形成关节窝,远端假体类似于圆柱,其长轴垂直于关节面,圆柱的弧面与近端关节窝形成关节,可进行屈伸与轻微尺桡偏活动。但由于关节面较小,腕关节屈伸过程中会出现因肌力不平衡导致的关节轻微摇摆,即发生不受控制的尺桡偏或掌曲背伸。与第 1 代假体相比,第 2 代假体形成了类似人体关节的结构,但生物力学上仍存在缺陷。临床研究表明,采用第 2 代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出现关节脱位、假体变形等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在 Meuli 假体基础上对假体设计进行了完善,制备 MWP Ⅲ型假体[7-8]。
1.3 第 3 代假体
第 3 代假体主要包括 Trispherical 假体、Biaxial 假体以及 MWP Ⅲ型假体,这些假体在设计上更符合人体腕关节生物力学特性[9-10]。第 3 代假体恢复了桡腕关节的尺偏角与掌倾角,假体安放位置上采取偏置(关节面桡偏),更接近正常解剖结构,使术后腕关节各个方向活动更接近正常活动中心,获得更好的活动稳定性。但第 3 代假体固定方式较之前假体无明显改进,仍然存在假体远期松动、下沉等问题[11-14]。 Kraay 等[15]随访了 67 例使用 Trispherical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 5 年假体生存率为 97%,10 年假体生存率为 93%。 Krukhaug 等[16]对 90 例使用 Biaxial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术后 5 年假体生存率为 85%,术后 9 年假体翻修率为 20%。
1.4 第 4 代假体
第 4 代假体主要包括 Universal 系列假体(Ⅰ、Ⅱ型)、RE-MOTION 假体和 Maestro 假体。与第 3 代假体相比,其在材料和固定方式上均有所改进。假体近、远端主要采用钴铬钼合金、钛合金,关节面为半圆形超高分子聚乙烯,弹性系数和摩擦系数更接近人正常关节面软骨[17-20]。第 4 代假体固定方式为远端假体柄插入第 3 掌骨髓腔内,两侧使用螺钉固定部分腕骨与掌骨,以加强部分腕骨与掌骨的融合,提供更好的远期稳定性;近端仍采用髓内固定,但在安装假体过程中,需要去除桡骨远端部分皮质骨,以恢复正常腕关节高度。同时,第 4 代假体部分表面增加了多孔涂层,避免了以往假体以骨水泥固定的唯一方式,更加利于进行骨长入,从而增加远期稳定性[21-22]。
Universal Ⅱ型假体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与Universal Ⅰ型假体相比,Universal Ⅱ型假体远端固定减少了 1 枚拧入头状骨和第 3 掌骨的螺钉,取而代之的是插入式固定柄;桡骨组件也有所增宽,以提供更强的轴向稳定性[23-25]。但有研究表明,Universal Ⅱ型假体在背侧和尺侧的载荷比高于掌侧和桡侧,即整个负荷仅通过桡骨而未通过尺骨[25]。Pfanner 等[26]对 22 例采用 Universal Ⅱ型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2~12 年,平均 82.3 个月。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疼痛均缓解,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0.82 分,平均握力提高 11 kg,平均屈伸活动度为 72.3°,平均尺桡偏活动度为 24.9°;术后 6 例(26%)患者行关节翻修术,其中 2 例为腕骨组件翻修,4 例为手术完全失败并放置 Swanson 旷置器。Badge 等[27]对 95 例行采用 Universal Ⅱ型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平均 8 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腕关节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 8.1 分降至 5.4 分,术后平均活动度为掌屈 21°、背伸 29°;平均握力由 4.8 kg 升至 10 kg;手臂、肩膀和手的残疾快速评分(Quick DASH)由术前平均 61 分降至 46 分,Wrightington 评分由术前平均 7.9 分降至 5.7 分;6 例(7%)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 3 例行腕关节翻修术,3 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RE-MOTION 假体整体形态与 Universal Ⅱ型假体类似,由腕、桡骨组件与腕骨球组成;与 UniversalⅡ型假体主要区别为:聚乙烯球通过压配方式固定于腕骨组件,从而与桡骨组件形成关节,此固定方式更灵活。Herzberg[11]对 20 例采用 RE-MOTION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术后 1 例出现腕骨组件松动,1 例出现桡骨组件松动,但均未再次手术。 Bidwai 等[19]对 10 例采用 RE-MOTION 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 1~5 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翻修或融合情况,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仅 2 例出现切口感染。
Maestro 假体是目前最新的人工腕关节假体,其腕骨柄与桡骨柄由钛合金制成,关节主体部分由钴铬合金制成,关节球仍是由超高分子聚乙烯组成,远、近端柄部通过骨水泥固定于掌骨与桡骨髓腔中,进一步发挥了各材料互相结合的优点[20]。Yeoh 等[14]对 2010 年—2015 年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统计了 405 例使用 7 种不同假体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结果提示 Maestro 假体置换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最佳,能恢复正常活动度。Schmidt[28]对 2 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患者行 Maestro 假体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术后 1 年假体无松动、断裂等,采用 DASH 评分、VAS 评分及握力评价均获得良好疗效。Sagerfors 等[29]对 219 例行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术后 8 年 Maestro 假体生存率为 95%,RE-MOTION 假体为 94%,Biaxial 假体为 81%;Maestro 假体影像学松动率为 2%,RE-MOTION 假体为 18%,Biaxial 假体为 26%;患者关节疼痛均缓解,且活动度得到改善。
2 人工腕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
理想的人工腕关节材料需要具备以下特性:良好生物整合性、不释放有害物质、强度足够、弹性模量与骨接近、不易疲劳等。随着生物材料技术与关节技术的发展,现在用于制备人工腕关节的材料主要包括钴铬钼合金、钛合金、超高分子聚乙烯。
钴铬钼合金属于钴基合金,以钴、铬、钼为主要元素,同时含有少量镍与碳元素,该材料最先用于口腔科,因具有良好的抗压缩与抗牵拉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关节假体,特别是以承重为主的髋、膝关节。虽然材料表面可形成氧化层,但长期植入人体后尚不能避免释放钴、铬、钼、镍这类有毒元素,具体释放量、释放速度及相关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0]。
相对于钴铬钼合金,钛合金在关节的应用中更普遍,其具有密度低(较普通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 40%~50%)、化学性质更稳定、生物整合性更强、弹性模量更接近骨(但仍然是皮质骨的 5 倍)等特点。作为一种性能卓越的材料,其在航空航天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31-32]。但钛合金的耐磨性较钴铬钼合金稍差,经表面改性后(如表面氮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耐磨性。在关节假体制备中,主要用作髋关节假体柄部。
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作为腕关节假体的关节面,其作用相当于关节软骨,主要出现在第 4 代腕关节假体中。这种材料具有摩擦系数小、密度小、弹性好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人工髋关节臼杯内衬与膝关节衬垫。但由于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弹性模量与金属差异较大,在与金属互相接触摩擦时形变较大,容易产生碎屑,高分子碎屑在组织周围会产生炎性反应,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引起骨吸收、骨溶解,进而导致关节松动。在非承重关节(如腕关节、肩关节)中,高分子聚乙烯的磨损可能会更小[33-34]。
多孔钽金属也是近年来用于关节领域的新兴材料之一,但目前尚未用于腕关节假体。该材料是由钽金属的化学沉积物制成的玻璃支架,孔隙率可达 75%~80%,因此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此外,多孔钽金属弹性模量与正常人体骨质相似,不易形成应力集中,从而更有利于成骨[35-36]。近年来多孔钽金属已开始用于人工髋关节的臼杯、膝关节胫骨假体、人工髌骨与人工踝关节的制造。鉴于其良好成骨特性,有望用于人工腕关节的制造[37]。
3 总结
人工腕关节假体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虽然在缓解疼痛与改善功能方面获得了满意效果,但仍然存在假体松动、下沉、断裂、脱位等问题,而且目前第 3、4 代腕关节假体缺少中远期随访结果,因此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