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净宇, 孙文弢, 高顺红, 于志亮, 胡宏宇, 张文龙. 陈旧性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6): 762-764. doi: 10.7507/1002-1892.201610045 复制
第 1 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Bennett 骨折)为临床常见手部损伤类型,如未及时诊治或治疗不当,会形成陈旧性骨折,引起第 1 腕掌关节疼痛、无力,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手部功能。目前,对于陈旧性 Bennett 骨折报道较少。2012 年 2 月—2015 年 3 月,我科采用韧带松解联合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 10 例陈旧性 Bennett 骨折,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 例,女 2 例;年龄 24~44 岁,平均 35.3 岁。右手 7 例,左手 3 例。致伤原因:拇指戳伤 6 例,砸伤 2 例,交通事故伤 2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 5~14 周,平均 7.5 周;其中保守治疗失败 7 例,漏诊 3 例。患者均存在第 1 腕掌关节处肿胀、拇指捏力下降,主被动活动疼痛,伤指功能障碍;X 线片或 CT 显示为第 1 腕掌关节半脱位,骨块大小为 0.5 cm×0.5 cm×0.3 cm~0.7 cm×0.6 cm×0.1 cm。术前拇示指捏力为 1~3 级,平均 1.8 级。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第 1 腕掌关节桡背侧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锐性分离;于拇长伸肌腱及拇短伸肌腱间进入,显露第 1 腕掌关节,分离显露尺掌侧骨块,刮除骨折端机化组织至骨折端新鲜。术中第 1 腕掌关节均难以复位,向桡背侧松解韧带及关节囊,锐性逐渐松解韧带至第 1 腕掌关节可复位。其中 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韧带松解后仍难以复位,给予韧带“Z”字延长修补后复位。10 例均无明显骨质缺损,自第 1 掌骨基底桡侧向第 2 掌骨基底处固定 2 枚克氏针,其中 1 枚克氏针尽量固定骨块;如骨折端不稳定,可用第 3 枚克氏针固定第 1、2 掌骨干。术中摄拇指正、侧、斜位 X 线片,观察骨折脱位复位好。不强求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但关节半脱位必须完全复位[1]。术后克氏针针尾均放置于皮外,切口冲洗后,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拇指“人”字石膏外固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 d;定期换药,10~12 d 拆线。4 周后复查 X 线片,如骨折线模糊后去石膏外固定,并在康复师指导下不负重功能练习;如骨折线仍清晰,继续石膏固定 2 周;本组 1 例 8 周去石膏,6 例 6 周去石膏,3 例 4 周去石膏。骨折愈合后去除克氏针,并开始负重练习。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6 个月,平均 12.5 个月。X 线片及 CT 检查示第 1 腕掌关节对位好,无再脱位发生;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5 个月。本组 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术后第 1 腕掌关节仍存在持续疼痛症状,X 线片检查见关节毛糙、间隙变窄,证实第 1 腕掌关节炎形成;其余患者无关节炎发生,第 1 腕掌关节处无明显疼痛,关节稳定,拇指对掌、屈伸活动正常。末次随访时,拇示指捏力为 3~12 级,平均 6.8 级,恢复正常生活。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2]评价疗效,优 7 例,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90%。见图 1。

3 讨论
第 1 腕掌关节有 3 个活动面:屈伸、内收外展及对掌复位。关节活动面多,损伤几率高,其稳定结构除关节骨性对位外,主要依靠韧带及关节囊,韧带主要有 7 条:前斜浅韧带、前斜深韧带、尺侧副韧带、掌骨间掌侧韧带、掌骨间背侧韧带、后斜韧带及桡背侧韧带。韧带相互协同,起稳定作用,其中桡背侧韧带是阻止关节背侧脱位的主要结构。当第 1 掌骨承受纵向暴力时向近侧撞击大多角骨,造成斜行骨折,关节面断裂成掌背侧 2 块,掌侧块小,为多条韧带附着,无移位;背侧块被拇长展肌牵拉向桡背侧,造成 Bennett 骨折。
Bennett 骨折治疗方案较多,可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骨折端难以维持加压,易造成骨折移位,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新鲜 Bennett 骨折应选择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3-5]。如骨折块小,存在 X 线片检查投射角度不佳导致漏诊或保守治疗失败风险,最终导致陈旧性骨折脱位,第 1 掌骨持续向背侧脱位造成桡背侧韧带挛缩,手术治疗时难以复位腕掌关节,需松解桡背侧韧带及关节囊,以达到复位。本组 10 例患者术中均存在桡背侧韧带挛缩,难以复位,且韧带挛缩程度与骨折后时间及第 1 掌骨向桡背侧短缩移位程度相关。韧带松解时需适度,注意保护桡背侧韧带,避免其断裂后影响第 1 腕掌关节稳定性。本组除 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关节难以复位,给予韧带“Z”字延长修补后复位外,余 9 例均在韧带松解后复位,采用克氏针固定维持复位,保证骨折愈合及恢复韧带正常生物力学。
本组伤后 14 周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见关节软骨磨损,虽行韧带“Z”字松解关节复位骨折愈合,但第 1 腕掌关节仍存在持续疼痛症状,考虑为骨折时间长,骨折端对关节磨损重,导致关节炎形成,术后 X 线片检查见关节毛糙,间隙变窄,证实第 1 腕掌关节炎形成。对于第 1 腕掌关节炎目前主要采用大多角骨摘除、腱球填塞、Eaton-Littler 手术重建稳定性[6],术后疼痛症状虽能缓解,但存在拇指短缩、捏力下降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 Bennett 骨折应早诊断,如需手术应尽早进行,保守治疗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如保守治疗失败,尽早手术治疗,避免骨质磨损形成关节炎,降低治疗效果。
手术要点:① 术中松解桡背侧韧带时以关节恰可复位为宜,避免过度松解导致关节背侧不稳;② 术中需彻底清除骨折端软组织,骨面需有新鲜渗血;③ 术后需严格内、外固定物固定,避免骨折再次牵拉移位,术中需矫正脱位,不需关节面完全解剖复位;④ 术后折弯针尾,定期消毒针道;⑤ 术后复查时需结合 CT 检查,避免因 X 线片投射角度不佳导致漏诊再脱位。
第 1 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Bennett 骨折)为临床常见手部损伤类型,如未及时诊治或治疗不当,会形成陈旧性骨折,引起第 1 腕掌关节疼痛、无力,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手部功能。目前,对于陈旧性 Bennett 骨折报道较少。2012 年 2 月—2015 年 3 月,我科采用韧带松解联合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 10 例陈旧性 Bennett 骨折,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 例,女 2 例;年龄 24~44 岁,平均 35.3 岁。右手 7 例,左手 3 例。致伤原因:拇指戳伤 6 例,砸伤 2 例,交通事故伤 2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 5~14 周,平均 7.5 周;其中保守治疗失败 7 例,漏诊 3 例。患者均存在第 1 腕掌关节处肿胀、拇指捏力下降,主被动活动疼痛,伤指功能障碍;X 线片或 CT 显示为第 1 腕掌关节半脱位,骨块大小为 0.5 cm×0.5 cm×0.3 cm~0.7 cm×0.6 cm×0.1 cm。术前拇示指捏力为 1~3 级,平均 1.8 级。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第 1 腕掌关节桡背侧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锐性分离;于拇长伸肌腱及拇短伸肌腱间进入,显露第 1 腕掌关节,分离显露尺掌侧骨块,刮除骨折端机化组织至骨折端新鲜。术中第 1 腕掌关节均难以复位,向桡背侧松解韧带及关节囊,锐性逐渐松解韧带至第 1 腕掌关节可复位。其中 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韧带松解后仍难以复位,给予韧带“Z”字延长修补后复位。10 例均无明显骨质缺损,自第 1 掌骨基底桡侧向第 2 掌骨基底处固定 2 枚克氏针,其中 1 枚克氏针尽量固定骨块;如骨折端不稳定,可用第 3 枚克氏针固定第 1、2 掌骨干。术中摄拇指正、侧、斜位 X 线片,观察骨折脱位复位好。不强求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但关节半脱位必须完全复位[1]。术后克氏针针尾均放置于皮外,切口冲洗后,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拇指“人”字石膏外固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 d;定期换药,10~12 d 拆线。4 周后复查 X 线片,如骨折线模糊后去石膏外固定,并在康复师指导下不负重功能练习;如骨折线仍清晰,继续石膏固定 2 周;本组 1 例 8 周去石膏,6 例 6 周去石膏,3 例 4 周去石膏。骨折愈合后去除克氏针,并开始负重练习。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6 个月,平均 12.5 个月。X 线片及 CT 检查示第 1 腕掌关节对位好,无再脱位发生;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5 个月。本组 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术后第 1 腕掌关节仍存在持续疼痛症状,X 线片检查见关节毛糙、间隙变窄,证实第 1 腕掌关节炎形成;其余患者无关节炎发生,第 1 腕掌关节处无明显疼痛,关节稳定,拇指对掌、屈伸活动正常。末次随访时,拇示指捏力为 3~12 级,平均 6.8 级,恢复正常生活。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2]评价疗效,优 7 例,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90%。见图 1。

3 讨论
第 1 腕掌关节有 3 个活动面:屈伸、内收外展及对掌复位。关节活动面多,损伤几率高,其稳定结构除关节骨性对位外,主要依靠韧带及关节囊,韧带主要有 7 条:前斜浅韧带、前斜深韧带、尺侧副韧带、掌骨间掌侧韧带、掌骨间背侧韧带、后斜韧带及桡背侧韧带。韧带相互协同,起稳定作用,其中桡背侧韧带是阻止关节背侧脱位的主要结构。当第 1 掌骨承受纵向暴力时向近侧撞击大多角骨,造成斜行骨折,关节面断裂成掌背侧 2 块,掌侧块小,为多条韧带附着,无移位;背侧块被拇长展肌牵拉向桡背侧,造成 Bennett 骨折。
Bennett 骨折治疗方案较多,可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骨折端难以维持加压,易造成骨折移位,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新鲜 Bennett 骨折应选择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3-5]。如骨折块小,存在 X 线片检查投射角度不佳导致漏诊或保守治疗失败风险,最终导致陈旧性骨折脱位,第 1 掌骨持续向背侧脱位造成桡背侧韧带挛缩,手术治疗时难以复位腕掌关节,需松解桡背侧韧带及关节囊,以达到复位。本组 10 例患者术中均存在桡背侧韧带挛缩,难以复位,且韧带挛缩程度与骨折后时间及第 1 掌骨向桡背侧短缩移位程度相关。韧带松解时需适度,注意保护桡背侧韧带,避免其断裂后影响第 1 腕掌关节稳定性。本组除 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关节难以复位,给予韧带“Z”字延长修补后复位外,余 9 例均在韧带松解后复位,采用克氏针固定维持复位,保证骨折愈合及恢复韧带正常生物力学。
本组伤后 14 周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见关节软骨磨损,虽行韧带“Z”字松解关节复位骨折愈合,但第 1 腕掌关节仍存在持续疼痛症状,考虑为骨折时间长,骨折端对关节磨损重,导致关节炎形成,术后 X 线片检查见关节毛糙,间隙变窄,证实第 1 腕掌关节炎形成。对于第 1 腕掌关节炎目前主要采用大多角骨摘除、腱球填塞、Eaton-Littler 手术重建稳定性[6],术后疼痛症状虽能缓解,但存在拇指短缩、捏力下降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 Bennett 骨折应早诊断,如需手术应尽早进行,保守治疗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如保守治疗失败,尽早手术治疗,避免骨质磨损形成关节炎,降低治疗效果。
手术要点:① 术中松解桡背侧韧带时以关节恰可复位为宜,避免过度松解导致关节背侧不稳;② 术中需彻底清除骨折端软组织,骨面需有新鲜渗血;③ 术后需严格内、外固定物固定,避免骨折再次牵拉移位,术中需矫正脱位,不需关节面完全解剖复位;④ 术后折弯针尾,定期消毒针道;⑤ 术后复查时需结合 CT 检查,避免因 X 线片投射角度不佳导致漏诊再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