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吕翠, 刘倩, 曾现伟. IL-10 基因修饰的 BMSCs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2): 240-245. doi: 10.7507/1002-1892.201605095 复制
据报道,脑卒中已升为中国国民第 1 位死因,并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其中 80% 脑卒中为缺血性,快速再灌注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治疗策略,但溶栓治疗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会进一步加重原组织损伤,炎症损伤和凋亡基因激活是导致 IRI 的主要因素[2-3]。研究表明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活性,降低梗死病灶周围炎性介质浓度水平,可以缩小脑梗死体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4-5]。
我们前期研究将携带 IL-10 基因的腺病毒载体(recombinant adenovirus IL-10,Ad IL-10)转染至 BMSCs(AdIL-10-BMSCs),并将其移植至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 2 h 大鼠模型,结果显示 AdIL-10-BMSCs 对大鼠大脑 IRI 有保护作用[6]。本实验旨在进一步观察移植 AdIL-10-BMSCs 后,大鼠大脑缺血性病灶及周围组织内小胶质细胞、TNF-α、IL-1β表达变化,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探讨 AdIL-10-BMSCs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机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清洁级成年 SD 雄性大鼠 45 只,体质量 250~300 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AdIL-10 由上海吉凯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提供。BrdU(Sigma 公司,美国);小鼠抗大鼠 OX42 单克隆抗体(Abcam 公司,英国);TNF-α ELISA 试剂盒、IL-1β ELISA 试剂盒(R&D 公司,美国);一步法 TUNEL 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DAPI 染色液、FITC 标记的山羊抗小鼠 IgG(江苏碧云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鼠抗 BrdU 单克隆抗体(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MCO-5AC 型 CO2 培养箱、酶标仪(SANYO 公司,日本);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 公司,日本);荧光显微镜、CM1900 冰冻切片机、RM2015 石蜡切片机(Leica 公司,德国)。
1.2 AdIL-10-BMSCs 制备
取 5 只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 BMSCs[7],取第 3 代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显示细胞 CD44 阳性、CD34 阴性,提示培养细胞为 BMSCs。取第 3 代 BMSCs,参照本课题组方法[6] 将 AdIL-10 基因转染至细胞,制备 AdIL-10-BMSCs。均于移植前 24 h 制备,备用。
1.3 实验分组及方法
取 40 只大鼠制备 MCAO 模型,10% 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选择右侧大脑中动脉,通过颈外动脉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栓子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进入 1.8~1.9 cm。栓塞 2 h 后拔出栓子,制备 MACO 缺血 2 h 模型。然后,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 A、B、C、D 4 组,每组 10 只。模型制备后 3 h 于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对应试剂或细胞,A 组注射 1 mL 含 10%FBS 的 L-DMEM 培养液;B 组注射 61.78 ng IL-10(采用 ELISA 法测得 1 mL AdIL-10-BMSCs 中的 IL-10 表达量);C 组注射 1 mL BMSCs 悬液,细胞浓度为 2×106 个/mL;D 组:注射 1 mL AdIL-10-BMSCs 悬液,细胞浓度 2×106 个/mL。C、D 组细胞移植前 72 h 采用 10 μg/mL BrdU 孵育标记。7 d 后大鼠经颈总动脉灌注处死,取脑组织进行以下观测。
1.4 观测指标
1.4.1 一般情况 观察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存活情况。
1.4.2 BrdU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各组取 4 只大鼠脑组织置于 4% 多聚甲醛固定 24 h,放入脑模中,于视交叉处行冠状切片,片厚 2 mm。取前囟(2 片)及小脑(4 片)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片厚 7 μm,制备石蜡切片。取 C、D 组部分切片常规脱蜡至水,0.04% 胃蛋白酶室温下修复 6 min,正常羊血清封闭,滴加小鼠抗 BrdU 单克隆抗体(1∶300),4℃ 过夜,滴加 FITC 标记的羊抗小鼠 IgG,防淬灭封片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细胞。
1.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各组取 3 只大鼠脑组织按照顺序置于 4% 多聚甲醛固定 4 h,20% 蔗糖溶液 4 h,30% 蔗糖溶液中直至组织标本沉底; 0.01mol/L PBS 缓冲液冲洗后,将脑组织放入脑模中,同 1.4.2 方法切片。取前囟(2 片)及小脑(4 片)组织置于冰冻切片机,行冠状连续冰冻切片,片厚 20 μm。枸橼酸盐缓冲液微波抗原修复,3%H2O2 溶液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正常羊血清封闭,滴加小鼠抗大鼠 OX42 单克隆抗体(1∶500),4℃ 过夜,滴加生物素化山羊抗小鼠二抗工作液,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DAB 避光显色,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 OX42 阳性细胞呈棕褐色,胞体大,突起短而粗,呈典型的“阿米巴样”。高倍镜下(×400),各组取 5 张切片,每张切片取 5 个视野,计数 OX42 阳性细胞。
1.4.4 ELISA 检测 TNF-α及 IL-1β含量 各组取 3 只大鼠脑组织加入 5 倍体积的 RIPA 裂解液,制备脑组织匀浆。匀浆液以离心半径 13.5 cm、2 500 r/min 离心 20 min。取上清液,采用 BCA 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测量 TNF-α、IL-1β含量。结果以每克蛋白所含细胞因子皮克数来表示,即 pg/g(pro)。
1.4.5 TUNEL 法检测梗死灶及其周围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 取 1.4.2 制备的各组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滴加蛋白酶 K 溶液,37℃ 孵育 20 min。加 50 μL TUNEL 检测液,37℃ 避光孵育 60 min,DAPI 复染。用抗荧光淬灭封片液封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取相同冠状位皮层切片,各组取 5 张切片,高倍镜下(×400),梗死灶周围随机选取 5 个非连续视野计数凋亡细胞(呈绿色荧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SNK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麻醉后约 2 h 大鼠均完全清醒,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无死亡。
2.2 BrdU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镜下观察示,C、D 组脑组织中均见呈绿色荧光的 BrdU 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的纹状体、大脑皮质、皮质下等部位。见图 1。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镜下观察,各组均可见 OX42 阳性细胞(图 2)。A、B、C、D 组 OX42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5.16±4.47)、(35.08±3.84)、(36.25±4.15)、(25.21 ±5.34)个/HP。其中,B、C、D 组 OX42 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 A 组,D 组少于 B、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ELISA 检测 TNF-α及 IL-1β含量
A、B、C、D 组 TNF-α含量分别为(1.27±0.21)×103、(1.02±0.09)×103、(1.05±0.11)×103、(0.82±0.04)×103pg/g(pro),IL-1β含量分别为(1.26±0.15)×103、(0.95±0.08)×103、(0.99±0.07)×103、(0.61±0.03)×103pg/g(pro)。D 组大鼠脑组织中 TNF-α、IL-1β含量较其余 3 组明显降低,B、C 组低于与 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TUNEL 法检测缺血病灶及其周围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
镜下观察,各组梗死灶位于大鼠脑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和纹状体,凋亡细胞(TUNEL 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梗死灶周围的纹状体及额顶皮质下脑 组织(即缺血半暗带)。见图 3、4。


A、B、C、D 组 TUNEL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1.26±5.17)、(37.12±4.35)、(38.65±4.42)、(29.67±3.98)个/HP,D 组与 A、B、C 组,B、C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要有 3 条移植路线:脑实质内、血管和脑池内移植。脑实质内和脑池内移植操作复杂,而且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如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慢性硬膜下血肿等[8],临床试验应用逐渐减少。静脉移植操作简便,对患者脑组织无二次损伤。急性脑梗死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破坏,通透性增加并至少持续 2 周[9],因此 BMSCs 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研究表明经静脉移植后,随着血液循环约 75% BMSCs 聚集在缺血病灶中心,约 18.5% BMSCs 聚集在缺血半暗带内[10]。这种移植入体内的 BMSCs 向损伤及炎症区域迁移、聚集的能力,即为 BMSCs 的归巢特性。因此本实验采用 BrdU 对细胞进行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移植后发现梗死区周边有 BrdU 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细胞迁移至损伤区域。
IRI 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自由基损伤、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 Ca2+ 超载、炎性损伤和凋亡基因激活等[11-12]。脑缺血后的炎性反应包括小胶质细胞活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以及大量细胞毒性物质(如活性氧、蛋白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等)的释放[13-14]。这些炎性反应能改变脑微环境,引起脑微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痉挛、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进一步加重脑损伤[15]。因此减轻炎性损伤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途径之一。
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常处于静止状态,呈“分枝状”。小胶质细胞易被大脑任何类型的损伤或疾病活化,活化后的细胞体积变大,胞体呈圆形,细胞突起减少,呈“阿米巴状”。缺血缺氧是诱发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的重要因素之一[16-17]。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胶质细胞分泌各种炎性介质,造成神经细胞损伤,在后期可促进神经再生[18]。因此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可减少脑梗死体积,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19]。
TNF-α是脑缺血损伤中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小胶质细胞均可产生[20]。TNF-α可促进白细胞从血管内溢出,诱导脑缺血区神经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促使白细胞聚集在损伤组织,通过阻塞微血管、形成自由基、释放细胞毒素等多种机制,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最终造成严重的脑组织损伤[21]。
正常脑组织内有少量 IL-1β,生理浓度的 IL-1β能保护神经元免遭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损伤。缺血后活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及浸润的巨噬细胞可分泌 IL-1β。持续表达的 IL-1β可以诱导黏附分子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黏附,导致脑血流速度降低[22]。IL-1β还可导致白细胞释放自由基、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因子损害神经元,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23]。
本研究结果显示,移植后 7 d D 组 OX42 阳性细胞数最少,TNF-α、IL-1β含量也明显降低,与其余 3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AdIL-10-BMSCs 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小胶质细胞活性,进而抑制促炎性因子 TNF-α、IL-1β的表达。另外,凋亡细胞主要见于梗死灶周围的纹状体及额顶皮质下脑组织(相当于缺血半暗带),D 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与其余 3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AdIL-10-BMSCs 能够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
综上述,AdIL-10-BMSCs 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性因子 TNF-α、IL-1β,减少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在缺血病灶周围聚集,缩小梗死灶面积,另外通过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脑 IRI 起保护作用。本实验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据报道,脑卒中已升为中国国民第 1 位死因,并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其中 80% 脑卒中为缺血性,快速再灌注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治疗策略,但溶栓治疗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会进一步加重原组织损伤,炎症损伤和凋亡基因激活是导致 IRI 的主要因素[2-3]。研究表明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活性,降低梗死病灶周围炎性介质浓度水平,可以缩小脑梗死体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4-5]。
我们前期研究将携带 IL-10 基因的腺病毒载体(recombinant adenovirus IL-10,Ad IL-10)转染至 BMSCs(AdIL-10-BMSCs),并将其移植至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 2 h 大鼠模型,结果显示 AdIL-10-BMSCs 对大鼠大脑 IRI 有保护作用[6]。本实验旨在进一步观察移植 AdIL-10-BMSCs 后,大鼠大脑缺血性病灶及周围组织内小胶质细胞、TNF-α、IL-1β表达变化,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探讨 AdIL-10-BMSCs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机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清洁级成年 SD 雄性大鼠 45 只,体质量 250~300 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AdIL-10 由上海吉凯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提供。BrdU(Sigma 公司,美国);小鼠抗大鼠 OX42 单克隆抗体(Abcam 公司,英国);TNF-α ELISA 试剂盒、IL-1β ELISA 试剂盒(R&D 公司,美国);一步法 TUNEL 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DAPI 染色液、FITC 标记的山羊抗小鼠 IgG(江苏碧云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鼠抗 BrdU 单克隆抗体(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MCO-5AC 型 CO2 培养箱、酶标仪(SANYO 公司,日本);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 公司,日本);荧光显微镜、CM1900 冰冻切片机、RM2015 石蜡切片机(Leica 公司,德国)。
1.2 AdIL-10-BMSCs 制备
取 5 只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 BMSCs[7],取第 3 代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显示细胞 CD44 阳性、CD34 阴性,提示培养细胞为 BMSCs。取第 3 代 BMSCs,参照本课题组方法[6] 将 AdIL-10 基因转染至细胞,制备 AdIL-10-BMSCs。均于移植前 24 h 制备,备用。
1.3 实验分组及方法
取 40 只大鼠制备 MCAO 模型,10% 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选择右侧大脑中动脉,通过颈外动脉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栓子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进入 1.8~1.9 cm。栓塞 2 h 后拔出栓子,制备 MACO 缺血 2 h 模型。然后,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 A、B、C、D 4 组,每组 10 只。模型制备后 3 h 于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对应试剂或细胞,A 组注射 1 mL 含 10%FBS 的 L-DMEM 培养液;B 组注射 61.78 ng IL-10(采用 ELISA 法测得 1 mL AdIL-10-BMSCs 中的 IL-10 表达量);C 组注射 1 mL BMSCs 悬液,细胞浓度为 2×106 个/mL;D 组:注射 1 mL AdIL-10-BMSCs 悬液,细胞浓度 2×106 个/mL。C、D 组细胞移植前 72 h 采用 10 μg/mL BrdU 孵育标记。7 d 后大鼠经颈总动脉灌注处死,取脑组织进行以下观测。
1.4 观测指标
1.4.1 一般情况 观察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存活情况。
1.4.2 BrdU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各组取 4 只大鼠脑组织置于 4% 多聚甲醛固定 24 h,放入脑模中,于视交叉处行冠状切片,片厚 2 mm。取前囟(2 片)及小脑(4 片)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片厚 7 μm,制备石蜡切片。取 C、D 组部分切片常规脱蜡至水,0.04% 胃蛋白酶室温下修复 6 min,正常羊血清封闭,滴加小鼠抗 BrdU 单克隆抗体(1∶300),4℃ 过夜,滴加 FITC 标记的羊抗小鼠 IgG,防淬灭封片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细胞。
1.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各组取 3 只大鼠脑组织按照顺序置于 4% 多聚甲醛固定 4 h,20% 蔗糖溶液 4 h,30% 蔗糖溶液中直至组织标本沉底; 0.01mol/L PBS 缓冲液冲洗后,将脑组织放入脑模中,同 1.4.2 方法切片。取前囟(2 片)及小脑(4 片)组织置于冰冻切片机,行冠状连续冰冻切片,片厚 20 μm。枸橼酸盐缓冲液微波抗原修复,3%H2O2 溶液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正常羊血清封闭,滴加小鼠抗大鼠 OX42 单克隆抗体(1∶500),4℃ 过夜,滴加生物素化山羊抗小鼠二抗工作液,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DAB 避光显色,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 OX42 阳性细胞呈棕褐色,胞体大,突起短而粗,呈典型的“阿米巴样”。高倍镜下(×400),各组取 5 张切片,每张切片取 5 个视野,计数 OX42 阳性细胞。
1.4.4 ELISA 检测 TNF-α及 IL-1β含量 各组取 3 只大鼠脑组织加入 5 倍体积的 RIPA 裂解液,制备脑组织匀浆。匀浆液以离心半径 13.5 cm、2 500 r/min 离心 20 min。取上清液,采用 BCA 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测量 TNF-α、IL-1β含量。结果以每克蛋白所含细胞因子皮克数来表示,即 pg/g(pro)。
1.4.5 TUNEL 法检测梗死灶及其周围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 取 1.4.2 制备的各组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滴加蛋白酶 K 溶液,37℃ 孵育 20 min。加 50 μL TUNEL 检测液,37℃ 避光孵育 60 min,DAPI 复染。用抗荧光淬灭封片液封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取相同冠状位皮层切片,各组取 5 张切片,高倍镜下(×400),梗死灶周围随机选取 5 个非连续视野计数凋亡细胞(呈绿色荧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SNK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麻醉后约 2 h 大鼠均完全清醒,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无死亡。
2.2 BrdU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镜下观察示,C、D 组脑组织中均见呈绿色荧光的 BrdU 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的纹状体、大脑皮质、皮质下等部位。见图 1。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镜下观察,各组均可见 OX42 阳性细胞(图 2)。A、B、C、D 组 OX42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5.16±4.47)、(35.08±3.84)、(36.25±4.15)、(25.21 ±5.34)个/HP。其中,B、C、D 组 OX42 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 A 组,D 组少于 B、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ELISA 检测 TNF-α及 IL-1β含量
A、B、C、D 组 TNF-α含量分别为(1.27±0.21)×103、(1.02±0.09)×103、(1.05±0.11)×103、(0.82±0.04)×103pg/g(pro),IL-1β含量分别为(1.26±0.15)×103、(0.95±0.08)×103、(0.99±0.07)×103、(0.61±0.03)×103pg/g(pro)。D 组大鼠脑组织中 TNF-α、IL-1β含量较其余 3 组明显降低,B、C 组低于与 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TUNEL 法检测缺血病灶及其周围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
镜下观察,各组梗死灶位于大鼠脑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和纹状体,凋亡细胞(TUNEL 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梗死灶周围的纹状体及额顶皮质下脑 组织(即缺血半暗带)。见图 3、4。


A、B、C、D 组 TUNEL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1.26±5.17)、(37.12±4.35)、(38.65±4.42)、(29.67±3.98)个/HP,D 组与 A、B、C 组,B、C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要有 3 条移植路线:脑实质内、血管和脑池内移植。脑实质内和脑池内移植操作复杂,而且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如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慢性硬膜下血肿等[8],临床试验应用逐渐减少。静脉移植操作简便,对患者脑组织无二次损伤。急性脑梗死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破坏,通透性增加并至少持续 2 周[9],因此 BMSCs 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研究表明经静脉移植后,随着血液循环约 75% BMSCs 聚集在缺血病灶中心,约 18.5% BMSCs 聚集在缺血半暗带内[10]。这种移植入体内的 BMSCs 向损伤及炎症区域迁移、聚集的能力,即为 BMSCs 的归巢特性。因此本实验采用 BrdU 对细胞进行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移植后发现梗死区周边有 BrdU 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细胞迁移至损伤区域。
IRI 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自由基损伤、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 Ca2+ 超载、炎性损伤和凋亡基因激活等[11-12]。脑缺血后的炎性反应包括小胶质细胞活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以及大量细胞毒性物质(如活性氧、蛋白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等)的释放[13-14]。这些炎性反应能改变脑微环境,引起脑微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痉挛、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进一步加重脑损伤[15]。因此减轻炎性损伤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途径之一。
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常处于静止状态,呈“分枝状”。小胶质细胞易被大脑任何类型的损伤或疾病活化,活化后的细胞体积变大,胞体呈圆形,细胞突起减少,呈“阿米巴状”。缺血缺氧是诱发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的重要因素之一[16-17]。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胶质细胞分泌各种炎性介质,造成神经细胞损伤,在后期可促进神经再生[18]。因此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可减少脑梗死体积,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19]。
TNF-α是脑缺血损伤中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小胶质细胞均可产生[20]。TNF-α可促进白细胞从血管内溢出,诱导脑缺血区神经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促使白细胞聚集在损伤组织,通过阻塞微血管、形成自由基、释放细胞毒素等多种机制,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最终造成严重的脑组织损伤[21]。
正常脑组织内有少量 IL-1β,生理浓度的 IL-1β能保护神经元免遭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损伤。缺血后活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及浸润的巨噬细胞可分泌 IL-1β。持续表达的 IL-1β可以诱导黏附分子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黏附,导致脑血流速度降低[22]。IL-1β还可导致白细胞释放自由基、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因子损害神经元,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23]。
本研究结果显示,移植后 7 d D 组 OX42 阳性细胞数最少,TNF-α、IL-1β含量也明显降低,与其余 3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AdIL-10-BMSCs 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小胶质细胞活性,进而抑制促炎性因子 TNF-α、IL-1β的表达。另外,凋亡细胞主要见于梗死灶周围的纹状体及额顶皮质下脑组织(相当于缺血半暗带),D 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与其余 3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AdIL-10-BMSCs 能够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
综上述,AdIL-10-BMSCs 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性因子 TNF-α、IL-1β,减少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在缺血病灶周围聚集,缩小梗死灶面积,另外通过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脑 IRI 起保护作用。本实验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