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岩, 穆籣, 李广学, 杨锴, 彭喆, 毕晔, 朱怡, 王偲. 乳房再造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初步探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10): 1253-1257. doi: 10.7507/1002-1892.20160256 复制
关于乳腺肿瘤行乳房切除后乳房再造的方法有较多报道。根据再造时间的不同,大致分为即刻(一期)乳房再造及延期(二期)乳房再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假体乳房再造、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及复合组织乳房再造等。但乳房是对称性器官,其美观程度除与外形及大小有关,还与双侧的对称程度密切相关。而目前的乳房再造术后,患侧乳房往往与健侧乳房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乳房的美观。因此,为取得更满意效果,对健侧乳房进行对称性整形手术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们对11例即刻及延期乳房再造手术患者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现总结其疗效及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36~55岁,平均45岁。乳腺肿瘤位于左侧乳房5例,右侧乳房6例。其中乳腺癌术前患者6例,病程7 d~6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因体检发现4例,乳房肿块1例,乳头溢液1例。检查:乳腺肿瘤位于外上象限2例,外下象限2例,中央区1例,内下象限1例;肿瘤直径0.9~3.5 cm。术前活检明确诊断原位癌2例,浸润性癌4例。肿瘤分期TisN0M0 2例,T1N0M0 3例,T2N0M0 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5例,均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术后按期复查,未见复发、转移,未行乳房相关手术;于术后2~25年,平均8年入院。
1.2 手术方法
1.2.1 患侧
乳腺癌术前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平卧位,上肢外展90°。先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采用原活检术切口2例、经乳晕弧形切口4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确认无肿瘤残留且前哨淋巴结未见肿瘤后,行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根据切除组织的大小及对侧乳房大小决定应用乳房假体大小,患者切除乳房组织210~340 g,所使用乳房假体为McGhan毛面单囊硅凝胶乳房植入体(Allergan公司,爱尔兰),自然型,大小235~350 g。将假体植入乳房切除后腔隙内,以胸大肌包裹假体的上部及内侧,根据外侧及下部缺损情况,选择不同包裹方式。对于缺损范围较小(小于假体表面1/3)者(4例),切取部分前锯肌筋膜瓣,向内下方翻转,与胸大肌外侧缘缝合固定,完整包裹假体;对于缺损范围较大(大于假体表面1/3)者(2例),除应用前锯肌筋膜瓣外,沿腹直肌前鞘向腹部分离,切取蒂位于近端的部分腹直肌前鞘,向上翻转,与胸大肌外缘缝合固定,完整包裹假体。再造乳房下皱壁位置需参照对侧乳房下皱壁位置进行调整,皮肤切口分层缝合,期间留置负压引流管。而后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
延期乳房再造患者中,1例行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4例应用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方式同上,取原手术切口,以胸大肌联合前锯肌筋膜瓣包裹。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进行手术,先取患侧的对侧卧位,胸部沿原手术切口切开,沿胸大肌表面分离再造乳房腔隙,于背部设计梭形切口线,皮瓣范围18cm×3cm~20 cm×11 cm,逐层切开至背阔肌,于远端切断背阔肌,以背阔肌为蒂向近端分离,于皮下建立与胸部伤口相通的隧道,将背阔肌肌皮瓣沿皮下隧道转移至胸部已分离好的腔隙,调整皮瓣方向及大小,对再造乳房进行塑形,去除皮瓣表皮后四周进行固定。逐层关闭切口,背部伤口向两侧适当游离,减少切口张力后逐层缝合,期间分别于再造乳房及背部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更换患者体位为平卧位后,进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
1.2.2 健侧
根据患侧乳房再造后外形及健侧乳房的体积、形状,决定健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方式。① 乳房缩小术:本组5例患者健侧乳房中度松弛、下垂,患者乳房再造术后与健侧乳房大小相似,且患者无增大乳房意愿,仅要求双侧对称,给予健侧乳房双环法乳房缩小术。设计双环乳晕切口线,双环之间皮肤以0.2%利多卡因溶液(内含肾上腺素1∶20万U)注射入皮内,去除该区域表皮,保留真皮帽。沿外环切开真皮,沿皮下向四周适当游离,将周围皮肤沿上下内外4点固定于内环乳晕皮肤,以荷包缝合方式缩小外环后,分层缝合关闭乳晕周围切口。② 假体植入隆乳术:本组6例患者健侧乳房轻度松弛,患侧乳房再造术后明显大于健侧,且患者有增加乳房大小的意愿,故给予健侧乳房假体植入隆乳术。患者均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逐层切开,沿腺体后到达胸大肌,切断部分胸大肌下止点,制作“双平面”效果,分离胸大肌后间隙。3例乳房上极饱满者选择Mentor毛面硅凝胶乳房植入体(Mentor公司,荷兰),圆形,大小150~175 cc;3例乳房上极不饱满者选择McGhan毛面单囊硅凝胶乳房植入体(Allergan公司,爱尔兰),自然型,大小180~205 g。留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伤口及术区给予适当加压包扎,伤口引流 <20 mL/d时拔除引流管,引流管留置时间3~6d。6例即刻乳房再造患者中,2例术后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4例行内分泌治疗。
2 结果
术后1例出现乳房切口边缘局部愈合不良,大小约5cm×1 cm,给予换药治疗,脱痂后伤口延期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假体感染、移位、外露、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术后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 次随访时根据患者自身及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对双侧乳房对称和美观的评价[1],本组优9例,良2例,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
3 典型病例
患者1 女,45岁。发现右侧乳头溢液2个月就诊。超声检查提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及0.9cm×0.3 cm低回声肿物;钼靶检查提示右侧乳腺多发点状及片状钙化。患者自身乳房偏小,要求乳腺癌手术同时行乳房再造,同时希望对健侧行隆乳手术。患者于全麻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右侧乳房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右侧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低级别导管内原位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未见肿瘤转移。进一步行右侧乳房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植入假体为McGhan毛面单囊硅凝胶乳房植入体,自然型,350 g;应用胸大肌覆盖假体内侧及上部,腹直肌前鞘翻转筋膜瓣联合前锯肌筋膜瓣覆盖假体外侧及下部。左侧乳房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假体植入隆乳术(双平面),植入假体为Mentor毛面硅凝胶乳房植入体,圆形,175cc。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4 d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1 周出院,口服抗雌激素。随访8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未出现假体移位,双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见图 1。

患者2 女,52岁。20年前因“右侧乳腺肿瘤”(具体病理不详)于外院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术后未出现转移、复发,患者认为乳房缺失影响美观及自信,要求手术改善,同时患者左侧乳房松弛、下垂,要求同时进行改善。患者拒绝使用异体组织乳房再造,故于全麻下行右侧乳房再造术(背阔肌肌皮瓣)+左侧乳房下垂矫正术(双环法)。术中应用右侧背阔肌肌皮瓣带蒂移位修复右侧乳房缺失,同时以“双环法”对左侧松弛下垂的乳房进行提升。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 d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1周出院。随访15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双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见图 2。
4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2],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出现的乳房缺失不仅增加了女性生理上的痛苦,在心理上也阻碍了女性正常的社交生活。乳房再造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乳腺癌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即刻乳房再造术,有效避免了乳房缺失阶段对女性心理及生理的影响[3]。目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及假体乳房再造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方式,且乳腺外科及整形外科医师已将重点放在如何再造出外形美观的乳房[4-10]。
乳房的美学标准取决于诸多方面,包括乳房的体积、位置、凸出度、下垂度、下皱襞、乳间沟和乳头乳晕复合体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侧乳房的对称性。目前研究多偏重于再造乳房如何与健侧乳房保持对称,而当对侧乳房偏小或出现松弛下垂等不美观因素时,如何同期进行健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在国内鲜有报道。Losken等[11]通过总结1394例接受乳房再造术患者,术后一半以上进行了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Leone等[12]对606例接受乳房再造术患者进行超过7年的随访,他们认为乳腺癌手术方式、再造手术时机、再造手术方式均是影响对侧乳房进行对称性整形手术的因素。Rizki等[13]和Nahabedian[14]也认为,大部分乳房再造术需要进行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
本组患者中,乳房再造的方式包括假体植入乳房再造及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手术过程相对简便,与乳腺癌手术同时进行可有效避免手术时间过长,其重点及难点在于假体植入后的软组织覆盖。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房切除术为了保证肿瘤切除,所保留的乳房区域皮肤及皮下脂肪厚度有限,单纯植入假体容易出现假体轮廓明显,且容易出现移位、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效果。因此本组对应用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的患者均采用自体组织包裹覆盖假体,包括胸大肌联合前锯肌筋膜瓣及胸大肌、前锯肌筋膜瓣联合腹直肌前鞘翻转筋膜瓣[15],有效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房切除术联合假体植入乳房再造,容易预测再造乳房的外形,且患者不必更换体位,有利于设计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对于拒绝使用异体组织进行乳房再造的患者,背阔肌肌皮瓣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术中风险较低的手术方式,其缺点是组织量不够充分,仅适合再造乳房需求较小的患者[16]。
也有文献报道应用其他乳房再造手术方式同时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Huang等[17]在为患者进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乳房再造的同时,行对侧乳房的缩小术及下垂矫正术,取得了满意效果。Laporta等[18]也应用类似手术方式,在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切除手术即刻行DIEP乳房再造,同期行对侧乳房缩小手术,术后随访效果满意。Stevenson等[19]应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进行乳房再造手术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本组患者未采用DIEP及TRAM进行乳房再造,主要考虑应用上述皮瓣手术过程比较复杂,手术时间过长,且术后存在再造乳房缺血、坏死、吸收等并发症,无法对对侧乳房进行准确设计。
目前关于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方式选择尚无具体评价标准,总体来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隆乳术或乳房缩小(下垂矫正)术。除了本组应用的假体植入隆乳术外,还可考虑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隆乳术。Bonomi等[20]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隆乳术,纠正乳房再造术后双侧不对称,取得一定效果。而Ulusal等[21]则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进行对侧乳房的假体植入隆乳。
本组患者在接受乳房再造术同时对对侧乳房进行对称性整形手术,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减少了住院时间,术后均未出现影响手术效果的并发症,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随访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Smith等[22]也认为,在乳房再造同时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Chang等[23]也建议在进行乳房再造同期进行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Salgarello等[1]对乳房再造手术同时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患者对手术效果很满意,同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述,根据患侧乳房再造的方式及乳房外形,于乳房再造术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疗效。但其具体手术方式及远期随访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关于乳腺肿瘤行乳房切除后乳房再造的方法有较多报道。根据再造时间的不同,大致分为即刻(一期)乳房再造及延期(二期)乳房再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假体乳房再造、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及复合组织乳房再造等。但乳房是对称性器官,其美观程度除与外形及大小有关,还与双侧的对称程度密切相关。而目前的乳房再造术后,患侧乳房往往与健侧乳房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乳房的美观。因此,为取得更满意效果,对健侧乳房进行对称性整形手术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们对11例即刻及延期乳房再造手术患者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现总结其疗效及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36~55岁,平均45岁。乳腺肿瘤位于左侧乳房5例,右侧乳房6例。其中乳腺癌术前患者6例,病程7 d~6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因体检发现4例,乳房肿块1例,乳头溢液1例。检查:乳腺肿瘤位于外上象限2例,外下象限2例,中央区1例,内下象限1例;肿瘤直径0.9~3.5 cm。术前活检明确诊断原位癌2例,浸润性癌4例。肿瘤分期TisN0M0 2例,T1N0M0 3例,T2N0M0 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5例,均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术后按期复查,未见复发、转移,未行乳房相关手术;于术后2~25年,平均8年入院。
1.2 手术方法
1.2.1 患侧
乳腺癌术前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平卧位,上肢外展90°。先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采用原活检术切口2例、经乳晕弧形切口4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确认无肿瘤残留且前哨淋巴结未见肿瘤后,行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根据切除组织的大小及对侧乳房大小决定应用乳房假体大小,患者切除乳房组织210~340 g,所使用乳房假体为McGhan毛面单囊硅凝胶乳房植入体(Allergan公司,爱尔兰),自然型,大小235~350 g。将假体植入乳房切除后腔隙内,以胸大肌包裹假体的上部及内侧,根据外侧及下部缺损情况,选择不同包裹方式。对于缺损范围较小(小于假体表面1/3)者(4例),切取部分前锯肌筋膜瓣,向内下方翻转,与胸大肌外侧缘缝合固定,完整包裹假体;对于缺损范围较大(大于假体表面1/3)者(2例),除应用前锯肌筋膜瓣外,沿腹直肌前鞘向腹部分离,切取蒂位于近端的部分腹直肌前鞘,向上翻转,与胸大肌外缘缝合固定,完整包裹假体。再造乳房下皱壁位置需参照对侧乳房下皱壁位置进行调整,皮肤切口分层缝合,期间留置负压引流管。而后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
延期乳房再造患者中,1例行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4例应用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方式同上,取原手术切口,以胸大肌联合前锯肌筋膜瓣包裹。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进行手术,先取患侧的对侧卧位,胸部沿原手术切口切开,沿胸大肌表面分离再造乳房腔隙,于背部设计梭形切口线,皮瓣范围18cm×3cm~20 cm×11 cm,逐层切开至背阔肌,于远端切断背阔肌,以背阔肌为蒂向近端分离,于皮下建立与胸部伤口相通的隧道,将背阔肌肌皮瓣沿皮下隧道转移至胸部已分离好的腔隙,调整皮瓣方向及大小,对再造乳房进行塑形,去除皮瓣表皮后四周进行固定。逐层关闭切口,背部伤口向两侧适当游离,减少切口张力后逐层缝合,期间分别于再造乳房及背部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更换患者体位为平卧位后,进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
1.2.2 健侧
根据患侧乳房再造后外形及健侧乳房的体积、形状,决定健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方式。① 乳房缩小术:本组5例患者健侧乳房中度松弛、下垂,患者乳房再造术后与健侧乳房大小相似,且患者无增大乳房意愿,仅要求双侧对称,给予健侧乳房双环法乳房缩小术。设计双环乳晕切口线,双环之间皮肤以0.2%利多卡因溶液(内含肾上腺素1∶20万U)注射入皮内,去除该区域表皮,保留真皮帽。沿外环切开真皮,沿皮下向四周适当游离,将周围皮肤沿上下内外4点固定于内环乳晕皮肤,以荷包缝合方式缩小外环后,分层缝合关闭乳晕周围切口。② 假体植入隆乳术:本组6例患者健侧乳房轻度松弛,患侧乳房再造术后明显大于健侧,且患者有增加乳房大小的意愿,故给予健侧乳房假体植入隆乳术。患者均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逐层切开,沿腺体后到达胸大肌,切断部分胸大肌下止点,制作“双平面”效果,分离胸大肌后间隙。3例乳房上极饱满者选择Mentor毛面硅凝胶乳房植入体(Mentor公司,荷兰),圆形,大小150~175 cc;3例乳房上极不饱满者选择McGhan毛面单囊硅凝胶乳房植入体(Allergan公司,爱尔兰),自然型,大小180~205 g。留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伤口及术区给予适当加压包扎,伤口引流 <20 mL/d时拔除引流管,引流管留置时间3~6d。6例即刻乳房再造患者中,2例术后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4例行内分泌治疗。
2 结果
术后1例出现乳房切口边缘局部愈合不良,大小约5cm×1 cm,给予换药治疗,脱痂后伤口延期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假体感染、移位、外露、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术后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 次随访时根据患者自身及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对双侧乳房对称和美观的评价[1],本组优9例,良2例,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
3 典型病例
患者1 女,45岁。发现右侧乳头溢液2个月就诊。超声检查提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及0.9cm×0.3 cm低回声肿物;钼靶检查提示右侧乳腺多发点状及片状钙化。患者自身乳房偏小,要求乳腺癌手术同时行乳房再造,同时希望对健侧行隆乳手术。患者于全麻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右侧乳房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右侧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低级别导管内原位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未见肿瘤转移。进一步行右侧乳房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植入假体为McGhan毛面单囊硅凝胶乳房植入体,自然型,350 g;应用胸大肌覆盖假体内侧及上部,腹直肌前鞘翻转筋膜瓣联合前锯肌筋膜瓣覆盖假体外侧及下部。左侧乳房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假体植入隆乳术(双平面),植入假体为Mentor毛面硅凝胶乳房植入体,圆形,175cc。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4 d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1 周出院,口服抗雌激素。随访8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未出现假体移位,双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见图 1。

患者2 女,52岁。20年前因“右侧乳腺肿瘤”(具体病理不详)于外院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术后未出现转移、复发,患者认为乳房缺失影响美观及自信,要求手术改善,同时患者左侧乳房松弛、下垂,要求同时进行改善。患者拒绝使用异体组织乳房再造,故于全麻下行右侧乳房再造术(背阔肌肌皮瓣)+左侧乳房下垂矫正术(双环法)。术中应用右侧背阔肌肌皮瓣带蒂移位修复右侧乳房缺失,同时以“双环法”对左侧松弛下垂的乳房进行提升。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 d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1周出院。随访15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双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见图 2。
4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2],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出现的乳房缺失不仅增加了女性生理上的痛苦,在心理上也阻碍了女性正常的社交生活。乳房再造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乳腺癌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即刻乳房再造术,有效避免了乳房缺失阶段对女性心理及生理的影响[3]。目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及假体乳房再造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方式,且乳腺外科及整形外科医师已将重点放在如何再造出外形美观的乳房[4-10]。
乳房的美学标准取决于诸多方面,包括乳房的体积、位置、凸出度、下垂度、下皱襞、乳间沟和乳头乳晕复合体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侧乳房的对称性。目前研究多偏重于再造乳房如何与健侧乳房保持对称,而当对侧乳房偏小或出现松弛下垂等不美观因素时,如何同期进行健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在国内鲜有报道。Losken等[11]通过总结1394例接受乳房再造术患者,术后一半以上进行了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Leone等[12]对606例接受乳房再造术患者进行超过7年的随访,他们认为乳腺癌手术方式、再造手术时机、再造手术方式均是影响对侧乳房进行对称性整形手术的因素。Rizki等[13]和Nahabedian[14]也认为,大部分乳房再造术需要进行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
本组患者中,乳房再造的方式包括假体植入乳房再造及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手术过程相对简便,与乳腺癌手术同时进行可有效避免手术时间过长,其重点及难点在于假体植入后的软组织覆盖。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房切除术为了保证肿瘤切除,所保留的乳房区域皮肤及皮下脂肪厚度有限,单纯植入假体容易出现假体轮廓明显,且容易出现移位、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效果。因此本组对应用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的患者均采用自体组织包裹覆盖假体,包括胸大肌联合前锯肌筋膜瓣及胸大肌、前锯肌筋膜瓣联合腹直肌前鞘翻转筋膜瓣[15],有效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房切除术联合假体植入乳房再造,容易预测再造乳房的外形,且患者不必更换体位,有利于设计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对于拒绝使用异体组织进行乳房再造的患者,背阔肌肌皮瓣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术中风险较低的手术方式,其缺点是组织量不够充分,仅适合再造乳房需求较小的患者[16]。
也有文献报道应用其他乳房再造手术方式同时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Huang等[17]在为患者进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乳房再造的同时,行对侧乳房的缩小术及下垂矫正术,取得了满意效果。Laporta等[18]也应用类似手术方式,在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切除手术即刻行DIEP乳房再造,同期行对侧乳房缩小手术,术后随访效果满意。Stevenson等[19]应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进行乳房再造手术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本组患者未采用DIEP及TRAM进行乳房再造,主要考虑应用上述皮瓣手术过程比较复杂,手术时间过长,且术后存在再造乳房缺血、坏死、吸收等并发症,无法对对侧乳房进行准确设计。
目前关于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方式选择尚无具体评价标准,总体来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隆乳术或乳房缩小(下垂矫正)术。除了本组应用的假体植入隆乳术外,还可考虑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隆乳术。Bonomi等[20]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隆乳术,纠正乳房再造术后双侧不对称,取得一定效果。而Ulusal等[21]则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进行对侧乳房的假体植入隆乳。
本组患者在接受乳房再造术同时对对侧乳房进行对称性整形手术,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减少了住院时间,术后均未出现影响手术效果的并发症,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随访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Smith等[22]也认为,在乳房再造同时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Chang等[23]也建议在进行乳房再造同期进行对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Salgarello等[1]对乳房再造手术同时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患者对手术效果很满意,同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述,根据患侧乳房再造的方式及乳房外形,于乳房再造术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疗效。但其具体手术方式及远期随访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