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齐一兰, 李正勇, 岑瑛, 陈俊杰. 颞浅动脉筋膜瓣联合皮片修复全耳再造术后耳软骨支架外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5): 655-656.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32 复制
小耳畸形是一种常见耳畸形,包括先天性及后天形成,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全耳再造术治疗[1-2]。再造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外露、感染、血肿、皮瓣局部坏死、软骨支架吸收等[3],其中肋软骨支架外露是最棘手并发症,外露面积大于1 cm×1 cm时需及时修补,防止耳软骨吸收,以保全外耳支架轮廓。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5例全耳再造术后皮瓣坏死、软骨支架外露患者,采取颞浅动脉筋膜瓣联合皮片覆盖软骨支架,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7~19岁,平均13.4岁。均为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左耳1例,右耳4例。采用组织扩张法行全耳再造术,术后1周内出现皮瓣坏死、软骨支架外露。入院检查:再造耳外形良好,皮瓣坏死发生部位在耳轮外上缘、耳垂与耳廓皮瓣交界处,可见软骨支架外露,无液体渗出,无特殊气味。
1.2 手术方法
术前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测术侧颞浅动脉走行并标记。全麻后,生理盐水、双氧水、聚维酮碘溶液反复冲洗创面。彻底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 cm×1 cm~3 cm×2 cm。按照术前标记的颞浅动脉走行设计切口,切口长约10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浅筋膜层,根据创面大小切取颞浅动脉筋膜瓣,范围为9 cm×7 cm~10 cm×8 cm,保留蒂部,双极电凝止血。将颞浅动脉筋膜瓣覆盖于软骨支架上,于软骨支架下放置引流管;然后取腹部全厚皮片植皮,打包包扎。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5 d后拔出引流管,10 d后切口拆线。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皮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年。再造耳外形、大小、位置与健侧相似,相关耳结构清晰。患者对再造耳外形满意。见图 1。

3 讨论
全耳再造术后肋软骨支架外露发生原因主要包括:①支架软骨表面欠光滑,导致支架与耳后筋膜瓣摩擦,筋膜瓣出血坏死;②术中单独掀起的耳后筋膜瓣范围过小,不能覆盖软骨支架,或为覆盖软骨支架而将筋膜瓣拉伸张力过大,致使筋膜瓣远端缺血坏死;③术中耳后筋膜瓣过度止血,导致局部缺血坏死;④术中所取耳后筋膜瓣厚薄不当,均容易引起耳后筋膜瓣坏死;⑤术后感染或局部积血过多,导致筋膜瓣缺血坏死或手术切口无法愈合;⑥术后包扎时压力过大,挤压术区皮肤、筋膜瓣,皮肤、筋膜瓣远端缺血坏死。支架外露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以内,主要发生部位在耳轮外上缘、耳垂与耳廓皮瓣的交界处,偶有对耳轮及耳轮脚处的支架外露。
软骨支架外露后常选用颞浅动脉筋膜瓣及枕筋膜瓣修复,如患者选择二期法再造外耳,术中常已使用颞浅动脉筋膜瓣,故发生支架外露时只能应用枕筋膜瓣[4];应用组织扩张法再造外耳时,常使用耳后筋膜瓣,则可选择颞浅动脉筋膜瓣或枕筋膜瓣。颞浅动脉顶支在顶部的解剖位置较固定、变异少,颞浅动脉筋膜瓣血运可靠。与枕筋膜瓣相比,颞浅动脉筋膜瓣可切取面积大,距离外耳较近[5]。术中应用筋膜瓣覆盖软骨支架时,筋膜瓣必会发生旋转,而颞浅动脉筋膜瓣柔韧性较大,将其旋转覆盖软骨支架过程中较少发生颞浅动脉阻塞,故颞浅动脉筋膜瓣少见因旋转导致的远端缺血坏死。因此本组5例患者均选择颞浅动脉筋膜瓣进行修复。但在手术过程中,颞浅动脉筋膜瓣翻转时易将血管蒂扭转、影响血运,而且手术切口容易暴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是其不足。
采用颞浅动脉筋膜瓣进行支架外露修补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防止再次支架外露:①术前可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测标记颞浅动脉走行,并且术中仔细解剖,无需过度止血或将颞浅动脉近端结扎,以防止颞浅筋膜瓣远端血运匮乏。②注意颞浅动脉筋膜瓣切取范围,过大或较厚会导致颞浅动脉筋膜瓣远端缺血坏死;而太小则无法完全覆盖耳软骨支架,为覆盖支架过于拉伸颞浅动脉筋膜瓣会最终导致远端血供不佳。③术毕在颞浅动脉筋膜瓣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多余血液,防止术后血肿。④术后包扎时避免压力过大导致颞浅动脉筋膜瓣坏死,并且要求患者术后注意不要挤压患侧耳。⑤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且要求患者保持术区干净清洁,防止感染导致的切口、筋膜瓣坏死、软骨吸收等情况发生。本组术后创面均顺利愈合,再造耳外观满意。
小耳畸形是一种常见耳畸形,包括先天性及后天形成,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全耳再造术治疗[1-2]。再造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外露、感染、血肿、皮瓣局部坏死、软骨支架吸收等[3],其中肋软骨支架外露是最棘手并发症,外露面积大于1 cm×1 cm时需及时修补,防止耳软骨吸收,以保全外耳支架轮廓。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5例全耳再造术后皮瓣坏死、软骨支架外露患者,采取颞浅动脉筋膜瓣联合皮片覆盖软骨支架,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7~19岁,平均13.4岁。均为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左耳1例,右耳4例。采用组织扩张法行全耳再造术,术后1周内出现皮瓣坏死、软骨支架外露。入院检查:再造耳外形良好,皮瓣坏死发生部位在耳轮外上缘、耳垂与耳廓皮瓣交界处,可见软骨支架外露,无液体渗出,无特殊气味。
1.2 手术方法
术前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测术侧颞浅动脉走行并标记。全麻后,生理盐水、双氧水、聚维酮碘溶液反复冲洗创面。彻底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 cm×1 cm~3 cm×2 cm。按照术前标记的颞浅动脉走行设计切口,切口长约10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浅筋膜层,根据创面大小切取颞浅动脉筋膜瓣,范围为9 cm×7 cm~10 cm×8 cm,保留蒂部,双极电凝止血。将颞浅动脉筋膜瓣覆盖于软骨支架上,于软骨支架下放置引流管;然后取腹部全厚皮片植皮,打包包扎。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5 d后拔出引流管,10 d后切口拆线。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皮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年。再造耳外形、大小、位置与健侧相似,相关耳结构清晰。患者对再造耳外形满意。见图 1。

3 讨论
全耳再造术后肋软骨支架外露发生原因主要包括:①支架软骨表面欠光滑,导致支架与耳后筋膜瓣摩擦,筋膜瓣出血坏死;②术中单独掀起的耳后筋膜瓣范围过小,不能覆盖软骨支架,或为覆盖软骨支架而将筋膜瓣拉伸张力过大,致使筋膜瓣远端缺血坏死;③术中耳后筋膜瓣过度止血,导致局部缺血坏死;④术中所取耳后筋膜瓣厚薄不当,均容易引起耳后筋膜瓣坏死;⑤术后感染或局部积血过多,导致筋膜瓣缺血坏死或手术切口无法愈合;⑥术后包扎时压力过大,挤压术区皮肤、筋膜瓣,皮肤、筋膜瓣远端缺血坏死。支架外露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以内,主要发生部位在耳轮外上缘、耳垂与耳廓皮瓣的交界处,偶有对耳轮及耳轮脚处的支架外露。
软骨支架外露后常选用颞浅动脉筋膜瓣及枕筋膜瓣修复,如患者选择二期法再造外耳,术中常已使用颞浅动脉筋膜瓣,故发生支架外露时只能应用枕筋膜瓣[4];应用组织扩张法再造外耳时,常使用耳后筋膜瓣,则可选择颞浅动脉筋膜瓣或枕筋膜瓣。颞浅动脉顶支在顶部的解剖位置较固定、变异少,颞浅动脉筋膜瓣血运可靠。与枕筋膜瓣相比,颞浅动脉筋膜瓣可切取面积大,距离外耳较近[5]。术中应用筋膜瓣覆盖软骨支架时,筋膜瓣必会发生旋转,而颞浅动脉筋膜瓣柔韧性较大,将其旋转覆盖软骨支架过程中较少发生颞浅动脉阻塞,故颞浅动脉筋膜瓣少见因旋转导致的远端缺血坏死。因此本组5例患者均选择颞浅动脉筋膜瓣进行修复。但在手术过程中,颞浅动脉筋膜瓣翻转时易将血管蒂扭转、影响血运,而且手术切口容易暴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是其不足。
采用颞浅动脉筋膜瓣进行支架外露修补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防止再次支架外露:①术前可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测标记颞浅动脉走行,并且术中仔细解剖,无需过度止血或将颞浅动脉近端结扎,以防止颞浅筋膜瓣远端血运匮乏。②注意颞浅动脉筋膜瓣切取范围,过大或较厚会导致颞浅动脉筋膜瓣远端缺血坏死;而太小则无法完全覆盖耳软骨支架,为覆盖支架过于拉伸颞浅动脉筋膜瓣会最终导致远端血供不佳。③术毕在颞浅动脉筋膜瓣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多余血液,防止术后血肿。④术后包扎时避免压力过大导致颞浅动脉筋膜瓣坏死,并且要求患者术后注意不要挤压患侧耳。⑤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且要求患者保持术区干净清洁,防止感染导致的切口、筋膜瓣坏死、软骨吸收等情况发生。本组术后创面均顺利愈合,再造耳外观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