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于风旭, 陈永恩, 陈枫, 夏纪毅, 刘洪端, 付勇, 李妙玲, 廖斌. Akt1基因转染对BMSCs缺氧耐受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4): 479-484. doi: 10.7507/1002-1892.20160096 复制
目前,世界范围内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危害严重,但预防治疗存在明显不足,探索有效治疗方法迫在眉睫。2001年Orlic等[1]报道BMSCs可再生心肌后,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成为研究热点。但在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移植后干细胞在缺血、缺氧梗死区的存活率极低[2-3]。因此提高干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可能是改善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Akt功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凋亡的启动、血管生成、端粒酶活性和细胞侵袭性等诸多方面[4]。在PI3K/Akt途径中生成的Akt蛋白在PI3K等作用下充分活化,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增殖等[5-6],其既是细胞存活的信号介质,又是细胞存活的必要因素[7],持续存在可避免细胞损伤[8]。鉴于此,本研究以BMSCs为种子细胞,Akt1为抗凋亡目的基因,经重组慢病毒(lentivirus,LVs)介导Akt1基因转染BMSCs,探讨在缺氧条件下Akt1是否能提高BMSCs的抗凋亡及增殖能力(即缺氧耐受能力),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3~5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 g,由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标准FBS(HyClone公司,美国);DMEM/F12培养基(GIBCO公司,美国);膜联蛋白V(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试剂盒(宝灵曼公司,德国);过表达Akt1慢病毒载体[pLVX-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3FLAG]、不含Akt1的病毒载体(pLVX-EGFP)、Polybrene(上海生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kt1多克隆抗体(武汉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兔抗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克隆抗体、内参照β-actin(北京博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Ibemotol公司,美国);低温离心机(Hitachi公司,日本);三通气孵育箱(上海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X-70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S70荧光显微镜(Leica Demirb公司,德国);超低温冰箱(Thermo公司,美国);FACSC Alibur流式细胞仪、Kaluza流式细胞仪分析软件(B&D公司,美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Beckman公司,美国); Tannon2500凝胶成像扫描系统(Bio-Rad公司,美国); LabWorks软件(UVP公司,美国)。
1.2 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
取SD大鼠颈椎脱臼法处死,将剪下的股骨分别剪去两端,暴露骨髓腔,吸取5 mL含15%FBS的DMEM培养液,加入10%肝素冲洗骨髓腔3~4 次,吸管吹打混匀,将滤液贴壁轻轻加入至含等体积Percoll分离液(1.073 g/mL)的离心管中,以离心半径5 cm、2 5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单个核细胞于另一离心管中,DMEM/F12培养液离心(离心半径5cm、1 000 r/min,5 min)洗涤2次;用含15%FBS的DMEM重悬细胞,以(1.5~2.0)×105个/cm2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待贴壁细胞达80%~90%融合后,弃培养液,PBS清洗3次,0.25%胰蛋白酶室温下消化,以1∶2比例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
1.3 细胞转染和验证
1.3.1 细胞转染
取第3代BMSCs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不添加任何转染试剂)、对照组(B组,加入pLVX-EGFP及转染增强剂Polybrene)、Akt1慢病毒载体组(C组,加入pLVX-EGFP-3FLAG及转染增强剂Polybrene)。具体步骤:实验前1 d用PBS清冼BMSCs 2遍,0.25%胰蛋白酶消化后以(3~5)×105个/cm2密度接种至6孔培养板上,每孔1 mL,DMEM培养液培养24 h。B、C组将相应病毒置于冰块上慢慢融化,根据预实验结果以感染复数10分别加入11 μL pLVX-EGFP病毒液(滴度为1.81×108 TU/mL)和7 μL pLVX-EGFP-3FLAG病毒液(滴度为2.84×108 TU/mL);取2 μL Polybrene(1mg/ mL)稀释至400 μL,B、C组分别加入10 μL;混匀后继续培养。8~12 h后更换为新鲜DMEM培养基,转染2~3 d后荧光显微镜观察。
1.3.2 转染后Western blot法验证Akt1蛋白表达
取转染48 h后的B、C组BMSCs,用4℃预冷1×PBS工作液轻柔洗涤细胞2次,0.25%胰蛋白酶消化提纯后重复PBS漂洗步骤,提取总蛋白,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检测蛋白表达,以验证Akt1基因是否转染成功。
1.4 缺氧干预后相关检测
1.4.1 实验分组
将上述B、C组培养的BMSCs分别置于94%N2、1%O2和5%CO2缺氧箱进行缺氧干预(分别为B1、C1组)。
1.4.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取缺氧干预0、3、6、9、12 h的B1、C1组BMSCs,PBS洗涤3次,以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收集细胞悬液于离心管中,以离心半径5cm、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取100μL细胞悬液,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行双染,常规调试流式细胞仪后,激发光波长为488nm,用515 nm波长通带滤器检测FITC荧光,560nm波长滤器检测PI。将对照管非特异荧光的99%以上作为本底扣除,以二维点阵图显示,记录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在双变量流式细胞散点图上,左下象限显示活细胞(Annex inV-FITC-/PI-),右上象限为死亡细胞(AnnexinV-FITC+/PI+),而右下象限为凋亡细胞(Annexin V-FITC+/PI-),总计分析10 000个细胞。实验重复3次。
1.4.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取B、B1、C、C1组培养0、3、6、9、12 h的细胞,分别于每孔中加入0.5% MTT溶液20 μL,37℃、5%CO2条件下继续培养4 h;弃培养液,PBS清洗2~3次,每孔加入150 μL DMSO,置摇床上低速震荡10 min,于酶联免疫检测仪波长490 nm处测吸光度(A)值,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4.4 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表达
取缺氧干预0、3、6、9、12 h的B1、C1组细胞,以RIPA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BCA试剂盒进行蛋白定量,取60~80 μg/孔蛋白质进行10%SDS-PAGE,将电泳分离后的蛋白电转移至聚偏二氟乙烯膜上,取出膜以5%脱脂奶粉25℃封闭1 h。封闭结束用PBS洗膜1次(10 min),加入活性Caspase-3抗体(1∶1000)及内参抗β-actin抗体(1∶2 000),4℃反应过夜;PBS洗膜3次(15 min 1次、5 min 2 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兔IgG(1∶3000)摇床1 h;PBS洗膜3次(每次5 min),增强化学发光试剂ECL显色。以Quantity One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目的蛋白条带灰度值与β-actin蛋白条带灰度值的比值表示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取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以及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BMSCs形态学观察
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后呈圆形,大小不一,悬浮于培养液中;24 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球形或梭形;3 d后可见少量梭形、星形或纺锤形细胞分散贴壁生长,伸出伪足呈逗点状或短棒状;7 d后细胞集落呈放射状排列,有参差不齐、粗细不一的突起伸出,细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可见,混有较多杂质;约14 d细胞融合达80%~90%,呈漩涡状。传代细胞贴壁快,24 h内全部贴壁、伸展,增殖迅速,均匀分布生长;5~6 d细胞贴壁融合率达80%~90%,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铺满培养皿形成单层,呈“鱼群状”排列。见图 1。

2.2 细胞转染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及蛋白检测
转染后A组均未见绿色荧光表达;B、C组可见表达量较高的绿色荧光,转染率约60%。见图 2。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后48 h,C组可见Akt1蛋白条带表达,B组条带表达很微弱(图 3)。C组灰度值为33.76±0.42,显著高于B组的23.4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25,P=0.013)。
2.3 缺氧干预后相关检测
2.3.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
组内比较:B1组缺氧干预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增高,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在缺氧干预后3 h短暂下降,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0h B1、C1组间比较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9,P=0.185;t=1.380,P=0.119)外,其余各时间点C1组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 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4,表 1、2。


2.3.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B、C组各时间点A值均显著高于B1、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间点A值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缺氧干预后6、9、12 h A值显著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5。

2.3.3 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表达
缺氧干预后B1组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3 h时Caspase-3表达达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逐渐下调;而C1组缺氧干预后Caspase-3表达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除0h外C1组缺氧干预后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6、7。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目前的标准疗法包括药物治疗(溶栓)、介入治疗(支架植入)和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这些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甚至实现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但不能使已死亡的心肌细胞获得再生[9]。理论上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重生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干细胞移植。BMSCs因具有取材方便、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和增殖能力、无伦理学问题并且无致癌性等优点[10],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组织工程种子细 胞。
Perin等[11]将BMSCs移植于14例慢性心肌梗死患者,证实干细胞移植能改善心肌血供和左心室功能。Chen等[12]应用自体血清培养的BMSCs移植至经皮冠脉介入术后18 d的患者,随访3个月发现BMSCs移植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SPECT扫描显示移植组的灌注缺损比未移植对照组显著改善。但移植干细胞的低存活率是公认难题,因此,Moon等[13]通过VEGF基因转染BMSCs同种异体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结果表明转染加细胞移植对大鼠心功能改善优于单纯细胞移植,可能与VEGF的新生血管作用提高了移植细胞存活率有关。Mangi等[14]在体外应用反转录病毒转导Akt1前体基因对BMSCs进行修饰并移植至大鼠缺血心肌中,引起梗死心肌再生而使梗死面积减小,心脏功能几乎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鉴于Akt既是细胞存活的信号介质又是细胞存活的必要因素[15],本研究选择Akt基因作为目的基因,通过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很好的感染能力,且能将目的基因整合到细胞核,使其具有长效稳定表达能力[16-18]的LVs作为载体转染BMSCs,观察其可否减少BMSCs的凋亡和死亡,从而为通过干细胞修饰提高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提供依据。
我们在预实验中发现脂质体介导转染Akt1基因在转染后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表达,且随时间推移转染后荧光表达水平逐渐减弱。故本研究选择LVs作为转染载体,结果显示Akt1基因成功转入BMSCs内,并稳定表达绿色荧光。通过流式细胞仪及MTT检测分析发现,转染Akt1基因的BMSCs较未转染的BMSCs在缺氧条件下能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增殖,说明Akt1基因能提高BMSCs的缺氧耐受。Caspase家族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元件,其激活与超常表达均会引起细胞凋亡,因此又称为死亡蛋白酶,可通过与众多蛋白因子的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凋亡[19]。Caspase-3是处于凋亡反应的下游元件,是最重要的效应型Caspase,是Caspase家族中最重要的凋亡执行者之一。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发现,缺氧条件下未转染Akt1基因的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呈时间依耐性,转染Akt1基因的BMSCs较未转染的BMSCs在缺氧干预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进一步说明Akt1基因在缺氧条件下能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
综上述,本研究提示Akt1基因转染BMSCs可显著提高BMSCs的缺氧耐受能力,可能是通过转染Akt1基因提高BMSCs移植后存活率,从而提高了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另外,Akt1基因转染BMSCs提高BMSCs耐缺氧能力可能涉及到改善BMSCs缺氧时摄糖改变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目前,世界范围内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危害严重,但预防治疗存在明显不足,探索有效治疗方法迫在眉睫。2001年Orlic等[1]报道BMSCs可再生心肌后,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成为研究热点。但在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移植后干细胞在缺血、缺氧梗死区的存活率极低[2-3]。因此提高干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可能是改善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Akt功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凋亡的启动、血管生成、端粒酶活性和细胞侵袭性等诸多方面[4]。在PI3K/Akt途径中生成的Akt蛋白在PI3K等作用下充分活化,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增殖等[5-6],其既是细胞存活的信号介质,又是细胞存活的必要因素[7],持续存在可避免细胞损伤[8]。鉴于此,本研究以BMSCs为种子细胞,Akt1为抗凋亡目的基因,经重组慢病毒(lentivirus,LVs)介导Akt1基因转染BMSCs,探讨在缺氧条件下Akt1是否能提高BMSCs的抗凋亡及增殖能力(即缺氧耐受能力),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3~5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 g,由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标准FBS(HyClone公司,美国);DMEM/F12培养基(GIBCO公司,美国);膜联蛋白V(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试剂盒(宝灵曼公司,德国);过表达Akt1慢病毒载体[pLVX-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3FLAG]、不含Akt1的病毒载体(pLVX-EGFP)、Polybrene(上海生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kt1多克隆抗体(武汉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兔抗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克隆抗体、内参照β-actin(北京博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Ibemotol公司,美国);低温离心机(Hitachi公司,日本);三通气孵育箱(上海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X-70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S70荧光显微镜(Leica Demirb公司,德国);超低温冰箱(Thermo公司,美国);FACSC Alibur流式细胞仪、Kaluza流式细胞仪分析软件(B&D公司,美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Beckman公司,美国); Tannon2500凝胶成像扫描系统(Bio-Rad公司,美国); LabWorks软件(UVP公司,美国)。
1.2 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
取SD大鼠颈椎脱臼法处死,将剪下的股骨分别剪去两端,暴露骨髓腔,吸取5 mL含15%FBS的DMEM培养液,加入10%肝素冲洗骨髓腔3~4 次,吸管吹打混匀,将滤液贴壁轻轻加入至含等体积Percoll分离液(1.073 g/mL)的离心管中,以离心半径5 cm、2 5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单个核细胞于另一离心管中,DMEM/F12培养液离心(离心半径5cm、1 000 r/min,5 min)洗涤2次;用含15%FBS的DMEM重悬细胞,以(1.5~2.0)×105个/cm2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待贴壁细胞达80%~90%融合后,弃培养液,PBS清洗3次,0.25%胰蛋白酶室温下消化,以1∶2比例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
1.3 细胞转染和验证
1.3.1 细胞转染
取第3代BMSCs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不添加任何转染试剂)、对照组(B组,加入pLVX-EGFP及转染增强剂Polybrene)、Akt1慢病毒载体组(C组,加入pLVX-EGFP-3FLAG及转染增强剂Polybrene)。具体步骤:实验前1 d用PBS清冼BMSCs 2遍,0.25%胰蛋白酶消化后以(3~5)×105个/cm2密度接种至6孔培养板上,每孔1 mL,DMEM培养液培养24 h。B、C组将相应病毒置于冰块上慢慢融化,根据预实验结果以感染复数10分别加入11 μL pLVX-EGFP病毒液(滴度为1.81×108 TU/mL)和7 μL pLVX-EGFP-3FLAG病毒液(滴度为2.84×108 TU/mL);取2 μL Polybrene(1mg/ mL)稀释至400 μL,B、C组分别加入10 μL;混匀后继续培养。8~12 h后更换为新鲜DMEM培养基,转染2~3 d后荧光显微镜观察。
1.3.2 转染后Western blot法验证Akt1蛋白表达
取转染48 h后的B、C组BMSCs,用4℃预冷1×PBS工作液轻柔洗涤细胞2次,0.25%胰蛋白酶消化提纯后重复PBS漂洗步骤,提取总蛋白,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检测蛋白表达,以验证Akt1基因是否转染成功。
1.4 缺氧干预后相关检测
1.4.1 实验分组
将上述B、C组培养的BMSCs分别置于94%N2、1%O2和5%CO2缺氧箱进行缺氧干预(分别为B1、C1组)。
1.4.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取缺氧干预0、3、6、9、12 h的B1、C1组BMSCs,PBS洗涤3次,以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收集细胞悬液于离心管中,以离心半径5cm、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取100μL细胞悬液,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行双染,常规调试流式细胞仪后,激发光波长为488nm,用515 nm波长通带滤器检测FITC荧光,560nm波长滤器检测PI。将对照管非特异荧光的99%以上作为本底扣除,以二维点阵图显示,记录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在双变量流式细胞散点图上,左下象限显示活细胞(Annex inV-FITC-/PI-),右上象限为死亡细胞(AnnexinV-FITC+/PI+),而右下象限为凋亡细胞(Annexin V-FITC+/PI-),总计分析10 000个细胞。实验重复3次。
1.4.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取B、B1、C、C1组培养0、3、6、9、12 h的细胞,分别于每孔中加入0.5% MTT溶液20 μL,37℃、5%CO2条件下继续培养4 h;弃培养液,PBS清洗2~3次,每孔加入150 μL DMSO,置摇床上低速震荡10 min,于酶联免疫检测仪波长490 nm处测吸光度(A)值,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4.4 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表达
取缺氧干预0、3、6、9、12 h的B1、C1组细胞,以RIPA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BCA试剂盒进行蛋白定量,取60~80 μg/孔蛋白质进行10%SDS-PAGE,将电泳分离后的蛋白电转移至聚偏二氟乙烯膜上,取出膜以5%脱脂奶粉25℃封闭1 h。封闭结束用PBS洗膜1次(10 min),加入活性Caspase-3抗体(1∶1000)及内参抗β-actin抗体(1∶2 000),4℃反应过夜;PBS洗膜3次(15 min 1次、5 min 2 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兔IgG(1∶3000)摇床1 h;PBS洗膜3次(每次5 min),增强化学发光试剂ECL显色。以Quantity One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目的蛋白条带灰度值与β-actin蛋白条带灰度值的比值表示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取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以及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BMSCs形态学观察
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后呈圆形,大小不一,悬浮于培养液中;24 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球形或梭形;3 d后可见少量梭形、星形或纺锤形细胞分散贴壁生长,伸出伪足呈逗点状或短棒状;7 d后细胞集落呈放射状排列,有参差不齐、粗细不一的突起伸出,细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可见,混有较多杂质;约14 d细胞融合达80%~90%,呈漩涡状。传代细胞贴壁快,24 h内全部贴壁、伸展,增殖迅速,均匀分布生长;5~6 d细胞贴壁融合率达80%~90%,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铺满培养皿形成单层,呈“鱼群状”排列。见图 1。

2.2 细胞转染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及蛋白检测
转染后A组均未见绿色荧光表达;B、C组可见表达量较高的绿色荧光,转染率约60%。见图 2。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后48 h,C组可见Akt1蛋白条带表达,B组条带表达很微弱(图 3)。C组灰度值为33.76±0.42,显著高于B组的23.4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25,P=0.013)。
2.3 缺氧干预后相关检测
2.3.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
组内比较:B1组缺氧干预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增高,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在缺氧干预后3 h短暂下降,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0h B1、C1组间比较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9,P=0.185;t=1.380,P=0.119)外,其余各时间点C1组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 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4,表 1、2。


2.3.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B、C组各时间点A值均显著高于B1、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间点A值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缺氧干预后6、9、12 h A值显著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5。

2.3.3 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表达
缺氧干预后B1组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3 h时Caspase-3表达达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逐渐下调;而C1组缺氧干预后Caspase-3表达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除0h外C1组缺氧干预后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6、7。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目前的标准疗法包括药物治疗(溶栓)、介入治疗(支架植入)和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这些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甚至实现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但不能使已死亡的心肌细胞获得再生[9]。理论上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重生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干细胞移植。BMSCs因具有取材方便、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和增殖能力、无伦理学问题并且无致癌性等优点[10],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组织工程种子细 胞。
Perin等[11]将BMSCs移植于14例慢性心肌梗死患者,证实干细胞移植能改善心肌血供和左心室功能。Chen等[12]应用自体血清培养的BMSCs移植至经皮冠脉介入术后18 d的患者,随访3个月发现BMSCs移植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SPECT扫描显示移植组的灌注缺损比未移植对照组显著改善。但移植干细胞的低存活率是公认难题,因此,Moon等[13]通过VEGF基因转染BMSCs同种异体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结果表明转染加细胞移植对大鼠心功能改善优于单纯细胞移植,可能与VEGF的新生血管作用提高了移植细胞存活率有关。Mangi等[14]在体外应用反转录病毒转导Akt1前体基因对BMSCs进行修饰并移植至大鼠缺血心肌中,引起梗死心肌再生而使梗死面积减小,心脏功能几乎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鉴于Akt既是细胞存活的信号介质又是细胞存活的必要因素[15],本研究选择Akt基因作为目的基因,通过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很好的感染能力,且能将目的基因整合到细胞核,使其具有长效稳定表达能力[16-18]的LVs作为载体转染BMSCs,观察其可否减少BMSCs的凋亡和死亡,从而为通过干细胞修饰提高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提供依据。
我们在预实验中发现脂质体介导转染Akt1基因在转染后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表达,且随时间推移转染后荧光表达水平逐渐减弱。故本研究选择LVs作为转染载体,结果显示Akt1基因成功转入BMSCs内,并稳定表达绿色荧光。通过流式细胞仪及MTT检测分析发现,转染Akt1基因的BMSCs较未转染的BMSCs在缺氧条件下能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增殖,说明Akt1基因能提高BMSCs的缺氧耐受。Caspase家族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元件,其激活与超常表达均会引起细胞凋亡,因此又称为死亡蛋白酶,可通过与众多蛋白因子的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凋亡[19]。Caspase-3是处于凋亡反应的下游元件,是最重要的效应型Caspase,是Caspase家族中最重要的凋亡执行者之一。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发现,缺氧条件下未转染Akt1基因的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呈时间依耐性,转染Akt1基因的BMSCs较未转染的BMSCs在缺氧干预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进一步说明Akt1基因在缺氧条件下能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
综上述,本研究提示Akt1基因转染BMSCs可显著提高BMSCs的缺氧耐受能力,可能是通过转染Akt1基因提高BMSCs移植后存活率,从而提高了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另外,Akt1基因转染BMSCs提高BMSCs耐缺氧能力可能涉及到改善BMSCs缺氧时摄糖改变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