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杜晓健, 吴俊, 马海东, 曲家富, 曹立海, 赵国志. 单纯第一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的治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8): 1049-1050. doi: 10.7507/1002-1892.20150225 复制
跖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7%[1],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临床少见,多为足外翻力、跖屈力或轴向挤压暴力集中至第1跖骨所致。临床治疗易发生骨折端压缩、骨折端复位不充分及固定不可靠等问题。2009年2月-2013年10月,我们收治9例(9足)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22~65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扭伤3例。左足5例,右足4例。临床表现:第1跗跖关节处肿胀、畸形、皮肤青紫,压痛阳性,可触及第1跗跖关节处异常活动。摄足正、侧、斜位X线片并行三维CT检查,提示均为累及关节面的第1跖骨底部粉碎骨折,合并第1跗跖关节脱位,第1跖骨底跖腓侧骨块向跖腓侧旋转移位,无第1楔骨骨折。根据Myerson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分类法[2],均为B1型。其中3例骨折端骨质压缩缺损,大小约1.0 cm×1.0 cm×0.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2~4 d,平均2.7 d。
1.2 手术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上气压止血带后手术。于第1跗跖关节背侧长伸肌腱内侧作纵切口,长伸肌腱内侧锐性分离,将长伸肌腱向腓侧牵开,显露骨折端及第1跗跖关节。术中进一步明确9例第1跖骨基底部均为粉碎骨折,骨折线累及关节面,第1跗跖关节脱位。复位骨折端,然后先以直径3 mm中空螺钉导针临时固定较大骨折块,再用微型接骨板跨关节固定骨折及关节脱位,最后以直径3 mm中空螺钉固定较大骨折块,较小骨折块用直径1.0、1.2或1.5 mm克氏针辅助固定。3 例骨折端骨质压缩缺损者,于患侧胫骨近端取松质骨植骨修复缺损。
1.3 术后处理
术后采用膝下石膏下托或支具下托固定患肢于功能位6~8周,之后去除外固定不负重下功能锻炼,10~12周后开始负重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1个月~3年,平均1年8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2周,平均10.8周;无骨折不愈合及关节脱位发生(图 1)。术后4个月~1年3个月5例固定接骨板靠近关节侧的螺钉断裂,未作特殊处理。9 例均于术后6个月~2年取出内固定物,无再骨折发生。术后2例诉劳累后第1跗跖关节处疼痛,休息后缓解;3例患足切口部位较健侧肿胀,3例诉长距离步行及天气变化时手术部位酸胀不适,不影响足功能,未作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标准评分为80~95分,平均88.4 分。

3 讨论
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治疗关键是第1跖骨底关节面解剖对位、恢复骨折力线及第1跗跖关节脱位的解剖复位。对于无骨折的第1跗跖关节脱位,可采用螺钉自第1跖骨基底向第1 楔骨固定[3];但合并第1跖骨基底粉碎骨折时,单纯螺钉不能达到可靠内固定要求。微型钢板为手足部精细部位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方式,且其固定强度显著高于单纯螺钉[4]。Alberta等[5]比较了微型钢板与单纯螺钉治疗Lisfranc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显示微型钢板在骨折复位、防止移位方面与螺钉相似,可作为一种补充完善的手术方案。本组采用的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固定方法,可在恢复足内侧柱长度的同时,联合螺钉对较大骨块加压固定。此外,由于接骨板位于关节外支撑,使粉碎及压缩骨折端复位后在无较大轴向挤压作用力下愈合,固定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同时,还可避免对关节面的进一步损伤。Purushothaman等[6]也认为微型钢板不仅能进行牢固固定,还减少了关节炎的发生,改善预后;其原因为钢板未经关节固定,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前即可行负重功能锻炼,无需考虑内固定物断裂于关节内不能取出的问题[7]。本组术后5例负重后出现螺钉断裂,佐证了第1跗跖关节存在活动。螺钉断裂部位多位于钉帽与钉体连接部,可用直径1.5 mm克氏针紧贴残钉周缘钻孔,用持针器钳夹残钉尾部即可顺利旋出。
注意事项:① 术前常规行跗跖关节三维CT检查。② 第1跖骨底跖外侧骨折块由于腓骨长肌的牵拉,向跖外侧移位,位置深在,复位相对困难。我们认为手术时不宜于踝部应用橡皮止血带,因其弹性压力会限制腓骨长肌滑动,影响该骨折复位。另外复位该骨折块时,注意避免损伤足背动脉足底穿支。③ 接骨板尽量放置于足背内侧,以减少内固定物对长伸肌腱的影响。
跖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7%[1],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临床少见,多为足外翻力、跖屈力或轴向挤压暴力集中至第1跖骨所致。临床治疗易发生骨折端压缩、骨折端复位不充分及固定不可靠等问题。2009年2月-2013年10月,我们收治9例(9足)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22~65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扭伤3例。左足5例,右足4例。临床表现:第1跗跖关节处肿胀、畸形、皮肤青紫,压痛阳性,可触及第1跗跖关节处异常活动。摄足正、侧、斜位X线片并行三维CT检查,提示均为累及关节面的第1跖骨底部粉碎骨折,合并第1跗跖关节脱位,第1跖骨底跖腓侧骨块向跖腓侧旋转移位,无第1楔骨骨折。根据Myerson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分类法[2],均为B1型。其中3例骨折端骨质压缩缺损,大小约1.0 cm×1.0 cm×0.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2~4 d,平均2.7 d。
1.2 手术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上气压止血带后手术。于第1跗跖关节背侧长伸肌腱内侧作纵切口,长伸肌腱内侧锐性分离,将长伸肌腱向腓侧牵开,显露骨折端及第1跗跖关节。术中进一步明确9例第1跖骨基底部均为粉碎骨折,骨折线累及关节面,第1跗跖关节脱位。复位骨折端,然后先以直径3 mm中空螺钉导针临时固定较大骨折块,再用微型接骨板跨关节固定骨折及关节脱位,最后以直径3 mm中空螺钉固定较大骨折块,较小骨折块用直径1.0、1.2或1.5 mm克氏针辅助固定。3 例骨折端骨质压缩缺损者,于患侧胫骨近端取松质骨植骨修复缺损。
1.3 术后处理
术后采用膝下石膏下托或支具下托固定患肢于功能位6~8周,之后去除外固定不负重下功能锻炼,10~12周后开始负重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1个月~3年,平均1年8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2周,平均10.8周;无骨折不愈合及关节脱位发生(图 1)。术后4个月~1年3个月5例固定接骨板靠近关节侧的螺钉断裂,未作特殊处理。9 例均于术后6个月~2年取出内固定物,无再骨折发生。术后2例诉劳累后第1跗跖关节处疼痛,休息后缓解;3例患足切口部位较健侧肿胀,3例诉长距离步行及天气变化时手术部位酸胀不适,不影响足功能,未作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标准评分为80~95分,平均88.4 分。

3 讨论
单纯第1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治疗关键是第1跖骨底关节面解剖对位、恢复骨折力线及第1跗跖关节脱位的解剖复位。对于无骨折的第1跗跖关节脱位,可采用螺钉自第1跖骨基底向第1 楔骨固定[3];但合并第1跖骨基底粉碎骨折时,单纯螺钉不能达到可靠内固定要求。微型钢板为手足部精细部位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方式,且其固定强度显著高于单纯螺钉[4]。Alberta等[5]比较了微型钢板与单纯螺钉治疗Lisfranc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显示微型钢板在骨折复位、防止移位方面与螺钉相似,可作为一种补充完善的手术方案。本组采用的微型接骨板跨关节桥式支撑固定方法,可在恢复足内侧柱长度的同时,联合螺钉对较大骨块加压固定。此外,由于接骨板位于关节外支撑,使粉碎及压缩骨折端复位后在无较大轴向挤压作用力下愈合,固定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同时,还可避免对关节面的进一步损伤。Purushothaman等[6]也认为微型钢板不仅能进行牢固固定,还减少了关节炎的发生,改善预后;其原因为钢板未经关节固定,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前即可行负重功能锻炼,无需考虑内固定物断裂于关节内不能取出的问题[7]。本组术后5例负重后出现螺钉断裂,佐证了第1跗跖关节存在活动。螺钉断裂部位多位于钉帽与钉体连接部,可用直径1.5 mm克氏针紧贴残钉周缘钻孔,用持针器钳夹残钉尾部即可顺利旋出。
注意事项:① 术前常规行跗跖关节三维CT检查。② 第1跖骨底跖外侧骨折块由于腓骨长肌的牵拉,向跖外侧移位,位置深在,复位相对困难。我们认为手术时不宜于踝部应用橡皮止血带,因其弹性压力会限制腓骨长肌滑动,影响该骨折复位。另外复位该骨折块时,注意避免损伤足背动脉足底穿支。③ 接骨板尽量放置于足背内侧,以减少内固定物对长伸肌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