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0);
  • 2. 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体外培养方法,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 方法 取SPF级新生ICR小鼠SVZ组织,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NSCs并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行抗SOX-2和抗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rdU标记法及MTT法检测比较培养3、7 d细胞增殖能力。以未添加bFGF和EGF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第3代NSCs分化,抗β-微管蛋白Ⅲ(Tuj-1)、GFAP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比较诱导3、7 d NSCs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新生小鼠SVZ组织中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见原代培养3 d即有神经球形成,至7 d时见大量悬浮生长神经球,且体积较前增大,部分神经球出现融合及贴壁分化现象。细胞呈典型NSCs形态。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获得细胞为NSCs。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显示,体外培养3 d的NSCs中BrdU阳性细胞数为(75.817±2.961)个、吸光度(A)值为0.478±0.025,均显著高于培养7 d的(56.600±4.881)个、0.366±0.032(t=3.366,P=0.028;t=2.752,P=0.011)。经诱导培养后,NSCs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能力检测显示,诱导分化3 d时Tuj-1、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3.1%±3.7%、23.7%±3.8%,显著低于诱导分化7 d(40.1%±3.6%、37.1%±4.5%)(t=3.285,P=0.030;t=3.930,P=0.017)。 结论 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SVZ处NSCs时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分化潜能,且体外培养时间不同,细胞增殖、分化能力亦不同。

引用本文: 张涛, 李文杰, 王峰, 张宇, 徐艾强, 沈忆新. 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6): 766-771. doi: 10.7507/1002-1892.20150164 复制

  • 上一篇

    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口腔黏膜及自体皮肤混合微粒移植再造阴道
  • 下一篇

    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