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博, 任世祥, 林源, 王志为, 周磊, 赵潇雄. 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滑囊米粒体形成伴肩袖损伤一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4): 527-527. doi: 10.7507/1002-1892.20150114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因左侧肩关节肿痛5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余年,口服药物规律治疗,否认其他既往史。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左肩部弥散性膨隆、饱满,无异常色素沉着及瘀斑,皮温不高;触之质韧,边界欠清,大结节处压痛(+),无波动感,感觉无明显减退;肩部活动明显受限,外展80°,内收15°,前屈40°,后伸20°,Neer 试验(+)、Hawkins试验(+)、Jobe试验(+);余关节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7×109/L,红细胞沉降率35 mm/1 h,C反应蛋白1.13 mg/dL,类风湿因子430 U/mL。肩关节X线片示左肩关节轻度退行性变,周围软组织肿胀。肩部MRI示左侧三角肌、冈下肌、冈上肌及肩胛下区沿内侧囊性占位,内有大量积液伴弥漫颗粒状短T2信号病灶,呈石榴籽状堆积分布,大小不一;冈上、冈下肌腱纤维束部分断裂,肱二头肌腱腱鞘及盂唇止点处高信号影。术前诊断:肩部肿物性质待查,肩峰下滑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袖损伤,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损伤(superior labrum an terior and posterior,SLAP)。见图 1。
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考虑患者除肩部肿物外还存在肩袖损伤,故拟定于入院后第3天行肩关节镜下肿物切除、关节清理、肩袖止点重建、SLAP重建术。全麻后患者取沙滩椅位,取肩峰下前外、后外切口,关节镜进入左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镜下见滑膜增生充血、肥厚水肿,满视野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半透明颗粒,大部分游离于囊腔,部分有蒂与滑膜相连。于关节镜下清理“米粒体”,并用刨刀清扫滑膜;肩峰下成形,刨削刀清理退变撕裂的肩袖组织,肩袖缺损前后径25 mm,内外径15 mm。清理骨床,使用2枚Bio-Corkscrew FT内排螺钉(Arthrex公司,美国)及2枚Bio-PushLock无节外排螺钉(Arthrex公司,美国)重建肩袖止点(图 2)。于盂唇止点处切断二头肌长腱,重新固定于结节间沟。术后从吸引器存储装置中取出“米粒体”约800余粒,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不一,为1.0 mm×0.5 mm×0.5 mm~6.0 mm×4.0 mm×3.0 mm,质韧,呈实性感,光滑(图 3)。术后病理证实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伴纤维性及软骨性游离体形成。患者术后抗炎、制动、镇痛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伤口换药,并开始行外旋及钟摆样功能锻炼,佩戴外展支具,术后2周伤口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肩关节疼痛症状完全缓解,肩关节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4分;肿物无复发。

2 讨论
关于“米粒体”的形成有两种学说,一种是滑膜发生微梗塞后导致滑膜变性坏死,进而由滑液中的纤维素包裹形成;另一种学说认为是一种新形成的物质,并导致纤连蛋白或纤维蛋白在其周围聚集。米粒体滑囊炎的病因较多,包括外伤、结核、慢性感染及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多发于20~40岁患者,其中肩关节及膝关节较常见。患者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因此不易早期发现;待滑囊内肿物过度增长至囊壁破裂时,患者自觉相应部位肿胀突然加重,伴疼痛及活动受限。Steinfeld等(1994)报道了3例由“米粒体”引起的肩峰下滑囊炎,经切除滑囊及清理“米粒体”,症状完全缓解。周海昱等(2011)报道了1例肩关节米粒体样滑囊炎,经切开清理,手术效果良好。段圆慧等(2013)也报道了1例肩峰下、三角肌下米粒体滑囊炎,采取关节镜下清理,术后效果也较满意。本例患者“米粒体”的形成考虑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大关系,其肩峰下滑囊“米粒体”形成数量较多,范围较广,且伴肩袖及SLAP损伤,临床较少见。手术除清除“米粒体”,还需行肩袖修补。术后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随访未见复发。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因左侧肩关节肿痛5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余年,口服药物规律治疗,否认其他既往史。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左肩部弥散性膨隆、饱满,无异常色素沉着及瘀斑,皮温不高;触之质韧,边界欠清,大结节处压痛(+),无波动感,感觉无明显减退;肩部活动明显受限,外展80°,内收15°,前屈40°,后伸20°,Neer 试验(+)、Hawkins试验(+)、Jobe试验(+);余关节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7×109/L,红细胞沉降率35 mm/1 h,C反应蛋白1.13 mg/dL,类风湿因子430 U/mL。肩关节X线片示左肩关节轻度退行性变,周围软组织肿胀。肩部MRI示左侧三角肌、冈下肌、冈上肌及肩胛下区沿内侧囊性占位,内有大量积液伴弥漫颗粒状短T2信号病灶,呈石榴籽状堆积分布,大小不一;冈上、冈下肌腱纤维束部分断裂,肱二头肌腱腱鞘及盂唇止点处高信号影。术前诊断:肩部肿物性质待查,肩峰下滑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袖损伤,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损伤(superior labrum an terior and posterior,SLAP)。见图 1。
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考虑患者除肩部肿物外还存在肩袖损伤,故拟定于入院后第3天行肩关节镜下肿物切除、关节清理、肩袖止点重建、SLAP重建术。全麻后患者取沙滩椅位,取肩峰下前外、后外切口,关节镜进入左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镜下见滑膜增生充血、肥厚水肿,满视野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半透明颗粒,大部分游离于囊腔,部分有蒂与滑膜相连。于关节镜下清理“米粒体”,并用刨刀清扫滑膜;肩峰下成形,刨削刀清理退变撕裂的肩袖组织,肩袖缺损前后径25 mm,内外径15 mm。清理骨床,使用2枚Bio-Corkscrew FT内排螺钉(Arthrex公司,美国)及2枚Bio-PushLock无节外排螺钉(Arthrex公司,美国)重建肩袖止点(图 2)。于盂唇止点处切断二头肌长腱,重新固定于结节间沟。术后从吸引器存储装置中取出“米粒体”约800余粒,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不一,为1.0 mm×0.5 mm×0.5 mm~6.0 mm×4.0 mm×3.0 mm,质韧,呈实性感,光滑(图 3)。术后病理证实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伴纤维性及软骨性游离体形成。患者术后抗炎、制动、镇痛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伤口换药,并开始行外旋及钟摆样功能锻炼,佩戴外展支具,术后2周伤口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肩关节疼痛症状完全缓解,肩关节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4分;肿物无复发。

2 讨论
关于“米粒体”的形成有两种学说,一种是滑膜发生微梗塞后导致滑膜变性坏死,进而由滑液中的纤维素包裹形成;另一种学说认为是一种新形成的物质,并导致纤连蛋白或纤维蛋白在其周围聚集。米粒体滑囊炎的病因较多,包括外伤、结核、慢性感染及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多发于20~40岁患者,其中肩关节及膝关节较常见。患者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因此不易早期发现;待滑囊内肿物过度增长至囊壁破裂时,患者自觉相应部位肿胀突然加重,伴疼痛及活动受限。Steinfeld等(1994)报道了3例由“米粒体”引起的肩峰下滑囊炎,经切除滑囊及清理“米粒体”,症状完全缓解。周海昱等(2011)报道了1例肩关节米粒体样滑囊炎,经切开清理,手术效果良好。段圆慧等(2013)也报道了1例肩峰下、三角肌下米粒体滑囊炎,采取关节镜下清理,术后效果也较满意。本例患者“米粒体”的形成考虑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大关系,其肩峰下滑囊“米粒体”形成数量较多,范围较广,且伴肩袖及SLAP损伤,临床较少见。手术除清除“米粒体”,还需行肩袖修补。术后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随访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