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梦茹, 彭维海, 邵英, 瓮洁, 李兵, 张舵. 手术矫正杯状耳畸形的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2): 262-263. doi: 10.7507/1002-1892.20150055 复制
杯状耳是一种耳廓上部发育不良导致的耳廓畸形,主要特征包括耳廓上部向下卷曲、耳廓前倾、耳廓位置较低、耳廓偏小[1]。Tanzer(1975)依据畸形程度将其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Ⅱ型又分2个亚型(Ⅱa、Ⅱb型)[2]。目前对于Ⅲ型畸形适合全耳廓再造以达成共识,但Ⅰ、Ⅱ型畸形矫正方法尚缺乏统一标准。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们应用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增大耳廓法治疗9例(10侧)Ⅰ、Ⅱ型杯状耳畸形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1例;年龄6~20岁,平均10.1岁。均诊断为杯状耳畸形,其中双侧耳畸形1例,单侧8例。根据Tanzer(1975)提出的分型标准:Ⅰ型1侧,Ⅱa 型4侧,Ⅱb型5侧。外耳道及鼓膜发育良好,听力正常。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双侧患者头先偏向一侧)。手指按压折叠耳廓形成正常对耳轮,亚甲蓝注射标记。以15 mL含1∶1 000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于耳周作环形封闭麻醉。于耳廓后侧设计蒂在耳轮脚的舌状皮瓣,其长宽比例可达4∶1,皮瓣尖端位于耳甲腔后侧。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软骨膜表面,分离皮瓣至耳轮脚处;在亚甲蓝标记处切开耳廓软骨上边,向下分离软骨,在软骨背面用刀划印,但不切透软骨,翻转上边向下与下边的标记处用1号丝线褥式缝合固定形成新的对耳轮。利用耳后切口取耳甲腔软骨瓣备用。耳廓上极处纵行全层切开耳廓,形成1~2 cm耳廓缺损,将备用的耳甲腔软骨瓣修成与缺损的耳轮缘弧度外形一致,与两侧的耳廓软骨固定形成新的耳轮,使耳廓上极扩大。将制备的舌形皮瓣翻转覆盖移植的软骨两面,局部形成小的猫耳畸形。术毕在新形成的耳轮处以小油纱卷填塞塑形,外以松散纱布及棉垫由耳前向耳后适当加压包扎。隔日换药以清理血痂,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状态,术后7 d拆线。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肿、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耳廓无下垂,耳轮舒展,对耳轮走形自然,耳甲腔扩大,耳廓接近正常大小,双侧耳大致对称,形态良好,效果满意。见图 1。

3 讨论
临床杯状耳畸形矫正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应用自体肋软骨支撑扩大耳轮,用耳后皮瓣加筋膜瓣植皮覆盖肋软骨矫正Ⅱ型杯状耳畸形可获得较好疗效,但需取自体肋软骨,创伤较大,而且未缩小耳甲腔,导致术后耳垂仍前倾[3]。采用耳轮脚 V-Y 推进法,或对重度畸形患者采用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法,虽可增加耳廓高度和宽度,但因软骨弹性回缩无法改善畸形状态,术后远期效果常不甚理想[4-6]。如何利用耳廓及周围组织,使垂落的耳廓恢复并长期维持正常形态,仍是杯状耳畸形矫治的主要问题。
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耳甲腔软骨移植修复杯状耳畸形,具有下列优点:① 耳后舌状皮瓣易于翻转覆盖耳廓上部缺损,且具有血供稳定、成活率高、耳后切口瘢痕隐蔽、修复后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质地相近等优势。② 翻转折叠耳后软骨可形成新的对耳轮,同时切取耳甲腔软骨可缩小过大的耳甲腔,多方位矫正过度前倾的耳颅角和前倾的耳垂。我们认为耳甲腔肥大也是导致耳廓及耳垂前倾的重要因素之一,切取耳甲腔软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术后耳垂向前突出现象的发生。③ 于耳廓上极作切口,移植耳甲腔软骨瓣,进一步控制耳廓上部直立的状态,同时起到松解畸形耳廓向前卷曲力量的作用。此外,移植的耳甲腔软骨瓣增加了耳轮长度,弥补了耳廓组织量的不足。
我们认为该方法充分利用耳甲腔的软骨及耳后皮肤,有效复位了卷曲及前倾的耳廓,延长了耳轮及耳周长度,形成自然的对耳轮,并改善了杯状耳畸形矫治术后耳垂向前突出的畸形现象,恢复了近似正常耳廓的形态,是矫正Ⅰ、Ⅱ型杯状耳畸形的有效术式之一。
杯状耳是一种耳廓上部发育不良导致的耳廓畸形,主要特征包括耳廓上部向下卷曲、耳廓前倾、耳廓位置较低、耳廓偏小[1]。Tanzer(1975)依据畸形程度将其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Ⅱ型又分2个亚型(Ⅱa、Ⅱb型)[2]。目前对于Ⅲ型畸形适合全耳廓再造以达成共识,但Ⅰ、Ⅱ型畸形矫正方法尚缺乏统一标准。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们应用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增大耳廓法治疗9例(10侧)Ⅰ、Ⅱ型杯状耳畸形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1例;年龄6~20岁,平均10.1岁。均诊断为杯状耳畸形,其中双侧耳畸形1例,单侧8例。根据Tanzer(1975)提出的分型标准:Ⅰ型1侧,Ⅱa 型4侧,Ⅱb型5侧。外耳道及鼓膜发育良好,听力正常。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双侧患者头先偏向一侧)。手指按压折叠耳廓形成正常对耳轮,亚甲蓝注射标记。以15 mL含1∶1 000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于耳周作环形封闭麻醉。于耳廓后侧设计蒂在耳轮脚的舌状皮瓣,其长宽比例可达4∶1,皮瓣尖端位于耳甲腔后侧。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软骨膜表面,分离皮瓣至耳轮脚处;在亚甲蓝标记处切开耳廓软骨上边,向下分离软骨,在软骨背面用刀划印,但不切透软骨,翻转上边向下与下边的标记处用1号丝线褥式缝合固定形成新的对耳轮。利用耳后切口取耳甲腔软骨瓣备用。耳廓上极处纵行全层切开耳廓,形成1~2 cm耳廓缺损,将备用的耳甲腔软骨瓣修成与缺损的耳轮缘弧度外形一致,与两侧的耳廓软骨固定形成新的耳轮,使耳廓上极扩大。将制备的舌形皮瓣翻转覆盖移植的软骨两面,局部形成小的猫耳畸形。术毕在新形成的耳轮处以小油纱卷填塞塑形,外以松散纱布及棉垫由耳前向耳后适当加压包扎。隔日换药以清理血痂,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状态,术后7 d拆线。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肿、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耳廓无下垂,耳轮舒展,对耳轮走形自然,耳甲腔扩大,耳廓接近正常大小,双侧耳大致对称,形态良好,效果满意。见图 1。

3 讨论
临床杯状耳畸形矫正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应用自体肋软骨支撑扩大耳轮,用耳后皮瓣加筋膜瓣植皮覆盖肋软骨矫正Ⅱ型杯状耳畸形可获得较好疗效,但需取自体肋软骨,创伤较大,而且未缩小耳甲腔,导致术后耳垂仍前倾[3]。采用耳轮脚 V-Y 推进法,或对重度畸形患者采用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法,虽可增加耳廓高度和宽度,但因软骨弹性回缩无法改善畸形状态,术后远期效果常不甚理想[4-6]。如何利用耳廓及周围组织,使垂落的耳廓恢复并长期维持正常形态,仍是杯状耳畸形矫治的主要问题。
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耳甲腔软骨移植修复杯状耳畸形,具有下列优点:① 耳后舌状皮瓣易于翻转覆盖耳廓上部缺损,且具有血供稳定、成活率高、耳后切口瘢痕隐蔽、修复后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质地相近等优势。② 翻转折叠耳后软骨可形成新的对耳轮,同时切取耳甲腔软骨可缩小过大的耳甲腔,多方位矫正过度前倾的耳颅角和前倾的耳垂。我们认为耳甲腔肥大也是导致耳廓及耳垂前倾的重要因素之一,切取耳甲腔软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术后耳垂向前突出现象的发生。③ 于耳廓上极作切口,移植耳甲腔软骨瓣,进一步控制耳廓上部直立的状态,同时起到松解畸形耳廓向前卷曲力量的作用。此外,移植的耳甲腔软骨瓣增加了耳轮长度,弥补了耳廓组织量的不足。
我们认为该方法充分利用耳甲腔的软骨及耳后皮肤,有效复位了卷曲及前倾的耳廓,延长了耳轮及耳周长度,形成自然的对耳轮,并改善了杯状耳畸形矫治术后耳垂向前突出的畸形现象,恢复了近似正常耳廓的形态,是矫正Ⅰ、Ⅱ型杯状耳畸形的有效术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