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文波, 张文明, 白国昌, 黄子达, 林建华. 关节腔内置管注射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两例人工关节假体真菌感染.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12): 1571-1572. doi: 10.7507/1002-1892.20140341 复制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术后人工关节感染例数也逐渐增加,并出现了假体真菌感染,目前对此类感染尚缺乏规范的有效治疗手段[1]。2011年2月及2013年12月,我院收治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霉菌感染,经关节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注射二性霉素B并配合全身抗霉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女,79岁。体重指数25。2010年10月因双膝关节骨关节炎于外院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右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36 mm/1 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15 mg/L,穿刺抽取关节液培养提示无细菌生长;给予关节清理术并更换垫片,2周后肿胀复发。术后12周再次手术,植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器,2周后关节积液复发,于2011年2月转入我院。
入院检查:右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ESR 45 mm/1 h,CRP12 mg/L,IL-6 6.3 mg/L;X线片示骨水泥间隔器松动,部分骨溶解(图 1a)。停用抗生素2 周后行关节穿刺,关节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6.2 × 109/L,中性粒细胞95%,需氧、厌氧瓶培养出霉菌。手术取出骨水泥间隔器,清创,留取组织微生物鉴定示罗伦特隐球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感染。关节腔内置2根修剪后的PICC,并皮下潜行约7 cm;放置引流管。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每天静脉注射氟康唑200 mg;通过PICC注射含二性霉素B 50 mg的生理盐水20 mL,隔天1次;注射前先抽尽关节腔积液,注射2 mL观察1 h无反应后,再缓慢注入,注意保持PICC通畅。每4周从PICC抽取关节液行微生物鉴定,术后8周呈阴性,拔除PICC。术后12周关节肿胀消退,ESR、CRP及IL-6均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示骨质吸收未加重(图 1b)。术后10周氟康唑改口服至6个月,停药4周后复查关节无肿胀,炎症指标正常。随访1年,X线片示骨质吸收改善(图 1c)。患者拒绝再手术。

例2 患者,女,56岁。体重指数22。2013年6月因双膝关节骨关节炎于外院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5周右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ESR 36 mm/1 h,CRP 5 mg/ L,经口服抗生素4周治疗无效。行关节清理术,并更换聚乙烯垫片,术中组织培养未见细菌。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周后,改为万古霉素,但8周后关节积液复发,穿刺关节液培养示无细菌生长,白细胞计数5.5 × 109/L,改为利福平、莫西沙星口服治疗,2周症状无好转,2013年12月转入我院。
入院检查:右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ESR 52 mm/1 h,CRP10.2 mg/L;X线片示胫骨平台内侧骨质吸收。停用抗生素3周后行关节腔穿刺,关节液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1.1 × 109/L,中性粒细胞90.1%;关节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提示西弗射盾子囊霉霉菌,怀疑污染。考虑关节感染进行翻修,植入含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药物的骨水泥间隔器,术中取假膜进行组织培养,见西弗射盾子囊霉生长良好。术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氟康唑,5 d后关节肿胀开始消退。每日口服氟康唑400 mg,持续8周。术后14周,ESR 45 mm/1 h、CRP 5 mg/L、IL-6 6.3 mg/L,浮髌试验阳性。再次手术取出骨水泥间隔器,彻底清创。关节腔内放置2根修剪后的PICC,并在皮下潜行5.4 cm;术后每天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通过PICC同上法给予二性霉素。4周后关节液微生物鉴定呈阴性,拔除PICC,改口服氟康唑400 mg。术后3个月复查关节肿胀消退,炎症指标均恢复正常。口服氟康唑至6个月时,患者肝功能异常,减少剂量至200 mg,并于2周后停药。1 年后复查,患者拒绝再行人工关节翻修或关节融合术。
2 讨论
假体真菌感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①血行传播,病菌由其他部位入血后,传播到假体周围引发感染;②种植感染,在植入假体或关节穿刺时种植真菌而感染;③周围感染播散。其中最常见的是在手术或关节穿刺中直接种植传播真菌感染[2]。本组2例均为初次双膝关节置换后出现一侧感染,考虑与同时行双侧手术创伤大,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真菌生长缓慢,较细菌形成更大、更复杂的生物膜,生物膜可阻挡抗真菌药物渗入,同时因为可能存在孢子,一旦确诊人工假体霉菌感染,取出假体再治疗是最佳选择[3]。目前,主要采用含药物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关节假体感染。治疗霉菌的药物中只有二性霉素B具有热稳定性,但洗脱效果差,植入假体2周内局部组织周围只能检测出少许药物,因此采用含二性霉素B的骨水泥间隔器后局部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4]。关节腔内置注射管注射药物的途径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毒性反应。配合全身抗真菌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本组2例均常规埋设双管,皮下潜行较长距离,并且避开切口和可能受污染组织,行走于健康肌肉和皮下组织,有利于长期留存。
定期局部注射给药,能保证关节腔内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浓度,我们使用20 mL生理盐水溶解二性霉素B 50 mg,隔日注射,小于药典规定静脉用量,注射前抽尽关节腔原有积液,按照抽出积液量注射等量药物溶液,但此浓度和药物剂量是否合适尚在摸索中;且因条件有限,无法进行血液中二性霉素B药物浓度监测,对身体是否有潜在影响,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和脏器功能检查来观察。
对于人工关节假体真菌感染,最困难的是难以检测到体内真菌是否完全清除,特别是处于休眠期的孢子,只能根据临床症状是否复发来确定临床是否治愈。而假体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期间均已接受多次手术,对于治疗成功后是否再行假体植入术,患者及医者均持保守态度,因此本组2例患者均未接受再次手术。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术后人工关节感染例数也逐渐增加,并出现了假体真菌感染,目前对此类感染尚缺乏规范的有效治疗手段[1]。2011年2月及2013年12月,我院收治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霉菌感染,经关节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注射二性霉素B并配合全身抗霉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女,79岁。体重指数25。2010年10月因双膝关节骨关节炎于外院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右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36 mm/1 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15 mg/L,穿刺抽取关节液培养提示无细菌生长;给予关节清理术并更换垫片,2周后肿胀复发。术后12周再次手术,植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器,2周后关节积液复发,于2011年2月转入我院。
入院检查:右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ESR 45 mm/1 h,CRP12 mg/L,IL-6 6.3 mg/L;X线片示骨水泥间隔器松动,部分骨溶解(图 1a)。停用抗生素2 周后行关节穿刺,关节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6.2 × 109/L,中性粒细胞95%,需氧、厌氧瓶培养出霉菌。手术取出骨水泥间隔器,清创,留取组织微生物鉴定示罗伦特隐球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感染。关节腔内置2根修剪后的PICC,并皮下潜行约7 cm;放置引流管。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每天静脉注射氟康唑200 mg;通过PICC注射含二性霉素B 50 mg的生理盐水20 mL,隔天1次;注射前先抽尽关节腔积液,注射2 mL观察1 h无反应后,再缓慢注入,注意保持PICC通畅。每4周从PICC抽取关节液行微生物鉴定,术后8周呈阴性,拔除PICC。术后12周关节肿胀消退,ESR、CRP及IL-6均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示骨质吸收未加重(图 1b)。术后10周氟康唑改口服至6个月,停药4周后复查关节无肿胀,炎症指标正常。随访1年,X线片示骨质吸收改善(图 1c)。患者拒绝再手术。

例2 患者,女,56岁。体重指数22。2013年6月因双膝关节骨关节炎于外院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5周右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ESR 36 mm/1 h,CRP 5 mg/ L,经口服抗生素4周治疗无效。行关节清理术,并更换聚乙烯垫片,术中组织培养未见细菌。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周后,改为万古霉素,但8周后关节积液复发,穿刺关节液培养示无细菌生长,白细胞计数5.5 × 109/L,改为利福平、莫西沙星口服治疗,2周症状无好转,2013年12月转入我院。
入院检查:右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ESR 52 mm/1 h,CRP10.2 mg/L;X线片示胫骨平台内侧骨质吸收。停用抗生素3周后行关节腔穿刺,关节液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1.1 × 109/L,中性粒细胞90.1%;关节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提示西弗射盾子囊霉霉菌,怀疑污染。考虑关节感染进行翻修,植入含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药物的骨水泥间隔器,术中取假膜进行组织培养,见西弗射盾子囊霉生长良好。术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氟康唑,5 d后关节肿胀开始消退。每日口服氟康唑400 mg,持续8周。术后14周,ESR 45 mm/1 h、CRP 5 mg/L、IL-6 6.3 mg/L,浮髌试验阳性。再次手术取出骨水泥间隔器,彻底清创。关节腔内放置2根修剪后的PICC,并在皮下潜行5.4 cm;术后每天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通过PICC同上法给予二性霉素。4周后关节液微生物鉴定呈阴性,拔除PICC,改口服氟康唑400 mg。术后3个月复查关节肿胀消退,炎症指标均恢复正常。口服氟康唑至6个月时,患者肝功能异常,减少剂量至200 mg,并于2周后停药。1 年后复查,患者拒绝再行人工关节翻修或关节融合术。
2 讨论
假体真菌感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①血行传播,病菌由其他部位入血后,传播到假体周围引发感染;②种植感染,在植入假体或关节穿刺时种植真菌而感染;③周围感染播散。其中最常见的是在手术或关节穿刺中直接种植传播真菌感染[2]。本组2例均为初次双膝关节置换后出现一侧感染,考虑与同时行双侧手术创伤大,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真菌生长缓慢,较细菌形成更大、更复杂的生物膜,生物膜可阻挡抗真菌药物渗入,同时因为可能存在孢子,一旦确诊人工假体霉菌感染,取出假体再治疗是最佳选择[3]。目前,主要采用含药物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关节假体感染。治疗霉菌的药物中只有二性霉素B具有热稳定性,但洗脱效果差,植入假体2周内局部组织周围只能检测出少许药物,因此采用含二性霉素B的骨水泥间隔器后局部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4]。关节腔内置注射管注射药物的途径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毒性反应。配合全身抗真菌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本组2例均常规埋设双管,皮下潜行较长距离,并且避开切口和可能受污染组织,行走于健康肌肉和皮下组织,有利于长期留存。
定期局部注射给药,能保证关节腔内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浓度,我们使用20 mL生理盐水溶解二性霉素B 50 mg,隔日注射,小于药典规定静脉用量,注射前抽尽关节腔原有积液,按照抽出积液量注射等量药物溶液,但此浓度和药物剂量是否合适尚在摸索中;且因条件有限,无法进行血液中二性霉素B药物浓度监测,对身体是否有潜在影响,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和脏器功能检查来观察。
对于人工关节假体真菌感染,最困难的是难以检测到体内真菌是否完全清除,特别是处于休眠期的孢子,只能根据临床症状是否复发来确定临床是否治愈。而假体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期间均已接受多次手术,对于治疗成功后是否再行假体植入术,患者及医者均持保守态度,因此本组2例患者均未接受再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