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胡豇, 王跃, 刘仲前, 唐六一, 万仑, 张耀明, 邓俊才. 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手术治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9): 1110-1114. doi: 10.7507/1002-1892.20140242 复制
脊柱结核99%以上为椎体结核[1],椎体破坏塌陷后结核性物质和后凸畸形的骨嵴均位于脊髓前方,使脊髓受压造成截瘫[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3-4],近年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胸腰椎结核患者经该术式治疗后,可有效防止后凸畸形加重和截瘫的发生;极少数病程长、病变节段僵硬的重度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5°)患者,单纯前路撑开矫形困难,因后凸畸形是由椎体破坏塌陷、椎体高度丢失、脊髓相应缩短导致,若用撑开器强行撑开脊髓会受到牵张,造成截瘫加重,甚至永久性截瘫。因此对于重度后凸畸形,需后路切除椎弓,使后方椎弓缩短、前方椎体适当增高、中间脊髓保持高度不变,以保证脊髓不皱缩也不被牵张。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们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3例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6例;年龄14~49岁,平均23.5岁。病程13~38个月,平均19个月。13例均有明显驼背畸形,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为(65.23±7.95)°;均有胸背疼痛,局部叩击痛及活动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8±0.31)分。6例有不同程度消瘦合并轻中度贫血;2例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13例合并不全截瘫,双下肢麻木、乏力、活动困难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7例、D级5例;根据Hodgson(1976)分型标准均为骨病活动型截瘫。13例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为21~45 mm/1 h,平均36.85 mm/1 h。病灶累及2个椎体7例,T8、9 1例,T11、12 2例,T12、L1 4例;3个椎体4例,T10~12 2例,T9~11 1例,T11~L1 1例;4个椎体2例,T4~7 1例,T6~9 1例。X线片、CT扫描与三维重建及MRI检查示,10例有大小不等的椎旁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硬膜外脓肿,6例受累椎体仅残留部分椎体后部骨质。
1.2 术前准备
术前影像学检查排除脊髓病变和活动性肺结核,肺功能及超声心动检查评价患者心、肺功能。在肝肾功能良好情况下,常规抗结核治疗,采用三联用药(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链霉素750 mg/d),或四联用药(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链霉素或吡嗪酰胺750 mg/d、乙胺丁醇750 mg/d),同时给予保肝、维生素及营养支持药物,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抗结核治疗2周后行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
于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作后正中切口,向两侧骨膜下剥离显露棘突、椎板、关节突,在拟切除的病变椎体上、下方相对正常及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上、下各4~6枚螺钉)。确认需切除椎体后,切除其棘突及两侧椎板、关节突及横突,咬除椎弓根至基底部,显露脊髓硬膜和神经根,截断横突,胸段椎体同时切除两侧相应肋骨近端2~3 cm。于硬膜囊外1~2 cm结扎切断病变椎体节段的血管,从病变椎体两侧逐步分离至前方,切除残留椎体,松解挛缩的前纵韧带和纤维环,显露前方硬膜,辨认正常解剖组织,分离病灶与胸膜、硬膜的粘连;将椎管内的干酪样物质和死骨彻底清除,解除硬膜囊受压。彻底清除坏死的椎间盘和死骨后,用骨刀沿椎弓根骨膜下切除椎体上、下方的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终板,根据矫形及减压需要可切除顶椎附近1~3个椎体。截骨过程中采用临时固定棒固定,截骨完成后两侧交替换棒进行矫形,然后测量前柱缺损长度,剪裁合适长度的钛网填充自体髂骨碎骨粒后植入,行前柱支撑,根据截骨间隙是否闭合及脊髓皱缩程度逐渐加压关闭截骨间隙,于截骨部位上、下螺钉之间再次加压完成矫形,实现后凸矫正。在矫形及钛网植入过程中,反复探查脊髓神经有无硬膜囊过度皱褶及骨性卡压。透视确认钛网位置良好后,拧紧各尾帽,放置横向连接器后于固定范围内椎板、关节突行自体髂骨及同种异体骨(湖闻联结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植骨。切口内植入2 g链霉素粉剂,放置1~2根引流管后逐层闭合切口。手术共截除25个椎体,其中截除1个椎体3例,2个8例,3个2例。截骨平面为T4~L2范围,固定节段为T1~L4范围。
1.4 术后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量,注意双下肢感觉和运动状况。24~72 h后待引流量 < 50 mL/d拔出引流管。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结核药物,待恢复正常饮食后改为与术前一致的抗结核治疗7个月,确定结核病灶治愈、植骨融合后,停用吡嗪酰胺,继续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6~12个月。术后患者卧床1~2个月,可在床上进行四肢功能锻炼;1~2个月后佩戴胸腰支具下床,逐步开始床旁活动;2个月后下地活动,佩戴支具保护6个月,避免剧烈运动。
1.5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1周及之后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红细胞沉降率。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定脊柱后凸Cobb角评定矫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和CT,评定截骨处骨愈合时间和结核病灶治愈时间,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核治愈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沉降率降至正常,术后6个月结核病灶无复发,X线片与CT显示植骨融合,患者恢复正常活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 h 30 min~5 h 30 min,平均4.3 h;术中出血量600~2 000 mL,平均86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麻醉清醒时有3例脊髓神经损伤,由术前Frankel分级D级加重至C级,给予激素、脱水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约1周恢复;术后3 d 2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对症处理后治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3个月7例红细胞沉降率恢复至正常范围,余6例至7个月恢复至正常范围。X线片及CT示术后10~20个月,平均14个月截骨处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术前结核症状、体征均消失,未见结核病灶复发征象,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见图 1。术后1周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10例、D级2例,末次随访时为D级1例、E级12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22.38±1.76)°和(22.15±1.8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4.08±0.76)分和(0.62±0.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及适应证
截瘫是脊柱结核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10%~46%[5]。目前脊柱结核并截瘫常用分型标准仍是Hodgson于1967年提出的分型标准,分为骨病活动型和骨病治愈型[6]。脊柱后凸畸形不仅直接影响脊柱功能,而且严重的后凸呈锐角屈曲畸形,使椎体后缘形成骨嵴压迫脊髓,引起迟发性截瘫;同时使胸骨向前突出,肋骨间距减小甚至重叠,躯干短缩,发育迟缓,呈鸡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对胸腰椎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并截瘫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组均为骨病活动型截瘫,需手术清除病灶和脊髓减压,同时矫正后凸畸形。结合既往研究报道经验[7-11],本组采用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旨在通过三柱切除后,后方加压使脊柱短缩而完成矫形。
手术时机: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检查,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2周以上,结核中毒症状和一般情况改善、红细胞沉降率动态下降即可进行手术治疗;若抗结核治疗期间患者瘫痪症状加重,应及时查明原因,权衡抗结核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关系,适当调整手术时机。
手术适应证:①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5°)并截瘫,连续2~4个结核病变节段,椎旁脓肿局限于病变区、无广泛流注性脓肿或背部窦道者;②单纯前路不能矫正的结核性后凸畸形,或结核性后凸畸形前路矫正失败者。
3.2 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
切实有效的抗结核治疗是手术治疗安全性的保证,也是避免结核复发的主要措施。抗结核药物在软性压迫组织中的弥散不受影响,有助于控制结核病灶,提高手术安全性。Moon[12]报道部分活动期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截瘫症状获得改善;李大伟等[6]对Frankel分级D级、截瘫无进行性进展、无明显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获较好疗效;秦世炳等[13]对32例脊柱结核伴截瘫的再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其中15例既往术前未使用抗结核药物,17例用药不合理,提示术前未使用或未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是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本组13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后截瘫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1例加重,说明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因合并重度后凸畸形,需手术矫正。
Cheung等[14]认为伴重度后凸畸形,特别是儿童时期罹患的脊柱结核患者,在成年后会出现截瘫症状,部分保守治疗患者也在治愈15年后出现迟发性截瘫症状,提示治疗中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合理应用内固定技术。本组均采用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尽管该术式具有较大手术风险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仍具有两大优点:①通过后路全脊椎切除、钉棒系统加压固定,可在矫正重度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和脊柱稳定性重建;②不需前后联合一期或二期手术,减少了创伤且有更好的矫正效果。本组患者术后坚持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1年,经12~48个月随访,1例由术前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7例C级和5例D级均恢复到E级,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截骨处骨性愈合,结核病灶无复发,提示该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疗效良好。
3.3 并发症的预防
文献报道,一期PVCR矫正脊柱重度后凸畸形或经后路病灶清除、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存在术中脊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术后脑脊液漏、结核感染扩散、椎管内结核、蛛网膜下腔结核、胸膜腔积血与积液、肺部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19]。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预防上述并发症的措施:①正确计算矫正后凸的适当截骨角度,避免矫正过度,防止脊髓被牵拉或皱缩;②截骨过程中保持一侧有临时内固定棒固定,避免发生术中脊柱失稳、椎管错位和脊髓短缩皱褶;③保持术野清晰,直视下观察脊髓搏动,在行截骨前探查脊髓及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分离后仔细保护,避免手术操作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④在清除病灶时,正确判断正常解剖部位与病变范围的关系,仔细剥离与硬膜、胸膜粘连的病灶组织,切勿粗暴牵拉导致硬膜和胸膜破裂,避免术后脑脊液漏、胸膜腔积血与积液;⑤彻底清除病灶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植入链霉素,避免结核感染扩散、导致椎管内结核及蛛网膜下腔结核;⑥钉棒系统加压前椎管充分减压,在加压过程中均衡合理地使用压力,截骨完成后于前柱植入钛网支撑,避免加压后硬膜囊过度短缩,防止矫形过程中引起脊椎对硬膜或神经根的夹击,在加压闭合及钛网植入后,反复探查脊髓神经周围,防止骨性卡压,确保硬膜囊及神经根无受压;⑦安置支撑钛网,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相关并发症,同时也利于植骨融合。由于全脊椎截骨是360°环形截骨,因此它能在矫形的同时有效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高张力状态,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术后3例神经症状有暂时性加重,但经激素和脱水药物治疗后恢复;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与断裂,矫正角度无丢失。
综上述,术前充分准备、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术中操作仔细、术后治疗措施得当,通过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胸腰椎结核,创伤相对于前路或前后联合术式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可彻底清除病灶和矫正后凸畸形,提高结核治愈率。
脊柱结核99%以上为椎体结核[1],椎体破坏塌陷后结核性物质和后凸畸形的骨嵴均位于脊髓前方,使脊髓受压造成截瘫[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3-4],近年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胸腰椎结核患者经该术式治疗后,可有效防止后凸畸形加重和截瘫的发生;极少数病程长、病变节段僵硬的重度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5°)患者,单纯前路撑开矫形困难,因后凸畸形是由椎体破坏塌陷、椎体高度丢失、脊髓相应缩短导致,若用撑开器强行撑开脊髓会受到牵张,造成截瘫加重,甚至永久性截瘫。因此对于重度后凸畸形,需后路切除椎弓,使后方椎弓缩短、前方椎体适当增高、中间脊髓保持高度不变,以保证脊髓不皱缩也不被牵张。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们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3例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6例;年龄14~49岁,平均23.5岁。病程13~38个月,平均19个月。13例均有明显驼背畸形,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为(65.23±7.95)°;均有胸背疼痛,局部叩击痛及活动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8±0.31)分。6例有不同程度消瘦合并轻中度贫血;2例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13例合并不全截瘫,双下肢麻木、乏力、活动困难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7例、D级5例;根据Hodgson(1976)分型标准均为骨病活动型截瘫。13例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为21~45 mm/1 h,平均36.85 mm/1 h。病灶累及2个椎体7例,T8、9 1例,T11、12 2例,T12、L1 4例;3个椎体4例,T10~12 2例,T9~11 1例,T11~L1 1例;4个椎体2例,T4~7 1例,T6~9 1例。X线片、CT扫描与三维重建及MRI检查示,10例有大小不等的椎旁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硬膜外脓肿,6例受累椎体仅残留部分椎体后部骨质。
1.2 术前准备
术前影像学检查排除脊髓病变和活动性肺结核,肺功能及超声心动检查评价患者心、肺功能。在肝肾功能良好情况下,常规抗结核治疗,采用三联用药(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链霉素750 mg/d),或四联用药(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链霉素或吡嗪酰胺750 mg/d、乙胺丁醇750 mg/d),同时给予保肝、维生素及营养支持药物,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抗结核治疗2周后行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
于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作后正中切口,向两侧骨膜下剥离显露棘突、椎板、关节突,在拟切除的病变椎体上、下方相对正常及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上、下各4~6枚螺钉)。确认需切除椎体后,切除其棘突及两侧椎板、关节突及横突,咬除椎弓根至基底部,显露脊髓硬膜和神经根,截断横突,胸段椎体同时切除两侧相应肋骨近端2~3 cm。于硬膜囊外1~2 cm结扎切断病变椎体节段的血管,从病变椎体两侧逐步分离至前方,切除残留椎体,松解挛缩的前纵韧带和纤维环,显露前方硬膜,辨认正常解剖组织,分离病灶与胸膜、硬膜的粘连;将椎管内的干酪样物质和死骨彻底清除,解除硬膜囊受压。彻底清除坏死的椎间盘和死骨后,用骨刀沿椎弓根骨膜下切除椎体上、下方的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终板,根据矫形及减压需要可切除顶椎附近1~3个椎体。截骨过程中采用临时固定棒固定,截骨完成后两侧交替换棒进行矫形,然后测量前柱缺损长度,剪裁合适长度的钛网填充自体髂骨碎骨粒后植入,行前柱支撑,根据截骨间隙是否闭合及脊髓皱缩程度逐渐加压关闭截骨间隙,于截骨部位上、下螺钉之间再次加压完成矫形,实现后凸矫正。在矫形及钛网植入过程中,反复探查脊髓神经有无硬膜囊过度皱褶及骨性卡压。透视确认钛网位置良好后,拧紧各尾帽,放置横向连接器后于固定范围内椎板、关节突行自体髂骨及同种异体骨(湖闻联结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植骨。切口内植入2 g链霉素粉剂,放置1~2根引流管后逐层闭合切口。手术共截除25个椎体,其中截除1个椎体3例,2个8例,3个2例。截骨平面为T4~L2范围,固定节段为T1~L4范围。
1.4 术后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量,注意双下肢感觉和运动状况。24~72 h后待引流量 < 50 mL/d拔出引流管。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结核药物,待恢复正常饮食后改为与术前一致的抗结核治疗7个月,确定结核病灶治愈、植骨融合后,停用吡嗪酰胺,继续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6~12个月。术后患者卧床1~2个月,可在床上进行四肢功能锻炼;1~2个月后佩戴胸腰支具下床,逐步开始床旁活动;2个月后下地活动,佩戴支具保护6个月,避免剧烈运动。
1.5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1周及之后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红细胞沉降率。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定脊柱后凸Cobb角评定矫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和CT,评定截骨处骨愈合时间和结核病灶治愈时间,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核治愈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沉降率降至正常,术后6个月结核病灶无复发,X线片与CT显示植骨融合,患者恢复正常活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 h 30 min~5 h 30 min,平均4.3 h;术中出血量600~2 000 mL,平均86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麻醉清醒时有3例脊髓神经损伤,由术前Frankel分级D级加重至C级,给予激素、脱水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约1周恢复;术后3 d 2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对症处理后治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3个月7例红细胞沉降率恢复至正常范围,余6例至7个月恢复至正常范围。X线片及CT示术后10~20个月,平均14个月截骨处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术前结核症状、体征均消失,未见结核病灶复发征象,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见图 1。术后1周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10例、D级2例,末次随访时为D级1例、E级12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22.38±1.76)°和(22.15±1.8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4.08±0.76)分和(0.62±0.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及适应证
截瘫是脊柱结核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10%~46%[5]。目前脊柱结核并截瘫常用分型标准仍是Hodgson于1967年提出的分型标准,分为骨病活动型和骨病治愈型[6]。脊柱后凸畸形不仅直接影响脊柱功能,而且严重的后凸呈锐角屈曲畸形,使椎体后缘形成骨嵴压迫脊髓,引起迟发性截瘫;同时使胸骨向前突出,肋骨间距减小甚至重叠,躯干短缩,发育迟缓,呈鸡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对胸腰椎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并截瘫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组均为骨病活动型截瘫,需手术清除病灶和脊髓减压,同时矫正后凸畸形。结合既往研究报道经验[7-11],本组采用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旨在通过三柱切除后,后方加压使脊柱短缩而完成矫形。
手术时机: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检查,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2周以上,结核中毒症状和一般情况改善、红细胞沉降率动态下降即可进行手术治疗;若抗结核治疗期间患者瘫痪症状加重,应及时查明原因,权衡抗结核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关系,适当调整手术时机。
手术适应证:①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5°)并截瘫,连续2~4个结核病变节段,椎旁脓肿局限于病变区、无广泛流注性脓肿或背部窦道者;②单纯前路不能矫正的结核性后凸畸形,或结核性后凸畸形前路矫正失败者。
3.2 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
切实有效的抗结核治疗是手术治疗安全性的保证,也是避免结核复发的主要措施。抗结核药物在软性压迫组织中的弥散不受影响,有助于控制结核病灶,提高手术安全性。Moon[12]报道部分活动期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截瘫症状获得改善;李大伟等[6]对Frankel分级D级、截瘫无进行性进展、无明显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获较好疗效;秦世炳等[13]对32例脊柱结核伴截瘫的再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其中15例既往术前未使用抗结核药物,17例用药不合理,提示术前未使用或未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是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本组13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后截瘫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1例加重,说明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因合并重度后凸畸形,需手术矫正。
Cheung等[14]认为伴重度后凸畸形,特别是儿童时期罹患的脊柱结核患者,在成年后会出现截瘫症状,部分保守治疗患者也在治愈15年后出现迟发性截瘫症状,提示治疗中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合理应用内固定技术。本组均采用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尽管该术式具有较大手术风险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仍具有两大优点:①通过后路全脊椎切除、钉棒系统加压固定,可在矫正重度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和脊柱稳定性重建;②不需前后联合一期或二期手术,减少了创伤且有更好的矫正效果。本组患者术后坚持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1年,经12~48个月随访,1例由术前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7例C级和5例D级均恢复到E级,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截骨处骨性愈合,结核病灶无复发,提示该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疗效良好。
3.3 并发症的预防
文献报道,一期PVCR矫正脊柱重度后凸畸形或经后路病灶清除、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存在术中脊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术后脑脊液漏、结核感染扩散、椎管内结核、蛛网膜下腔结核、胸膜腔积血与积液、肺部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19]。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预防上述并发症的措施:①正确计算矫正后凸的适当截骨角度,避免矫正过度,防止脊髓被牵拉或皱缩;②截骨过程中保持一侧有临时内固定棒固定,避免发生术中脊柱失稳、椎管错位和脊髓短缩皱褶;③保持术野清晰,直视下观察脊髓搏动,在行截骨前探查脊髓及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分离后仔细保护,避免手术操作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④在清除病灶时,正确判断正常解剖部位与病变范围的关系,仔细剥离与硬膜、胸膜粘连的病灶组织,切勿粗暴牵拉导致硬膜和胸膜破裂,避免术后脑脊液漏、胸膜腔积血与积液;⑤彻底清除病灶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植入链霉素,避免结核感染扩散、导致椎管内结核及蛛网膜下腔结核;⑥钉棒系统加压前椎管充分减压,在加压过程中均衡合理地使用压力,截骨完成后于前柱植入钛网支撑,避免加压后硬膜囊过度短缩,防止矫形过程中引起脊椎对硬膜或神经根的夹击,在加压闭合及钛网植入后,反复探查脊髓神经周围,防止骨性卡压,确保硬膜囊及神经根无受压;⑦安置支撑钛网,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相关并发症,同时也利于植骨融合。由于全脊椎截骨是360°环形截骨,因此它能在矫形的同时有效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高张力状态,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术后3例神经症状有暂时性加重,但经激素和脱水药物治疗后恢复;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与断裂,矫正角度无丢失。
综上述,术前充分准备、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术中操作仔细、术后治疗措施得当,通过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胸腰椎结核,创伤相对于前路或前后联合术式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可彻底清除病灶和矫正后凸畸形,提高结核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