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庆真, 刘午阳, 高辉, 施明祥, 连育才. 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的近中期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9): 1062-1065. doi: 10.7507/1002-1892.20140232 复制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髋关节疾病[1],疗效肯定,假体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2-3]。但对于中青年患者,因预期寿命长、活动量大,THA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失败率高,假体生存率也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中远期因发生感染、骨溶解、松动、断裂、下沉、脱位、骨折等并发症,必须再次或多次翻修,且翻修术存在手术难度较大、伴大量骨缺损等问题[1, 4-6]。因此,在能达到相同治疗效果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患者骨量成为初次THA的基本要求[7],保留股骨颈能为髋关节翻修术提供良好的骨质条件和基础[8-12]。为此,学者们研制了无柄髋关节假体,与传统有柄髋关节假体相比,该假体保留了股骨颈,置换后应力传导分布更符合个体生理分布,有利于假体远期生存。2005年6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25例(27髋),近中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19髋),女8例(8髋);年龄30~57岁,平均45.6岁。左髋13例,右髋10例;双髋2例。病因: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骨关节炎2例(3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致骨关节炎2例(2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髋)。病程1~17年,平均6.1年。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其中17例出现跛行。术前改良Harris评分[13]为(47.6±14.2)分。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摄双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以确定股骨头中心、髋臼位置和大小,明确髋关节各结构、股骨头坏死区域及范围等。本组均采用无柄髋关节假体(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19例)或全麻(6例)下,患者取侧卧位。作髋关节外侧(11例)或后外侧(14例)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等,逐层显露髋关节,切除部分关节囊及滑膜组织,使股骨头脱位,清除髋臼、股骨颈周围软组织及骨赘。充分显露大、小转子上缘的股骨颈及基底部,于股骨头颈交界处用电动摆锯横行切除股骨头,股骨颈保留2.5~3.0 cm长。将股骨颈中心定位器罩在股骨头颈上,使中心定位器圆盘与股骨头圆心呈同心圆,找到股骨颈中心点,钻入中心定位针,用塑形骨刀进行股骨颈塑形,尽量保留股骨颈的皮质骨,使股骨头与股骨颈成为直径一致的圆柱形。用平台试模测试股骨颈的预留长度后,用摆锯修整过长的股骨颈,选择大小合适的罩杯罩在股骨颈上,用打击器将罩杯向下锤打,直至其牢固固定于股骨颈上;罩体的裙脚部分必须紧贴大、小粗隆,与颈肩平台相吻合。然后在假体的中心定位孔植入中心螺钉,并在大、小粗隆各植入1枚松质骨螺钉固定罩体。充分暴露髋臼后,安装髋臼杯,方法与传统有柄髋关节置换一致。髋臼杯安装完毕后,用试模选择长短合适的可调节头安放于罩杯颈的椎台上,关节复位、冲洗术野、安放引流管,最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穿“丁”字鞋,并保持轻度外展位。术后24~48 h待引流量 < 50 mL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开始在床上行肌肉收缩及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并行CPM练习;2周后离床下地站立练习,逐渐不负重行走;8周后弃拐逐渐负重行走;3个月后正常活动。
1.4 疗效评定指标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以及有无松动、脱位、骨吸收和骨溶解发生。采用改良Harris评分[13]评价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 7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27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96个月,平均51个月。术后1例(1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腿及足背部麻木疼痛感,踝背伸肌力3级,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给予针灸及物理治疗,术后5个月麻木疼痛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1例(1髋)术后5年出现假体松动,髋关节持续疼痛并活动受限,使用传统股骨假体行翻修术,术后功能良好。本组假体生存率为96.3%(26/27)。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为(92.1±3.6)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41,P=0.000);获优19髋,良5髋,可2髋,差1髋,优良率为88.9%。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骨吸收、骨溶解及异位骨化发生。见图 1。

3 讨论
无柄髋关节假体采用了保留股骨颈的设计理念,具有以下优点:①保留了股骨颈、颈干角、前倾角及相应血供,为正常生物力学传导和生物学固定奠定了基础;此外,因无需行股骨髓腔扩髓,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也避免了因股骨柄假体插入而引发的髓腔内感染、骨吸收及骨溶解、股骨柄假体下沉、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14-15]。②具有应力低、强度高、变形小、抗松动和高刚度等一系列生物力学特性[16]。由于保留了股骨颈和部分股骨头,最大限度维持股骨近端解剖结构,术后股骨近端力学传导与分布更接近自然状态[17];因应力分布至大、小粗隆及股骨干,假力受力减小,降低了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发生率[14]。③翻修手术难度降低。由于股骨颈、髓腔未破坏,翻修术可以选择人工股骨假体,操作与初次置换术相似,且疗效优于传统THA后翻修[17]。本组1例(1髋)术后5年因假体松动行翻修术,术中使用人工股骨假体,手术操作难度显著降低。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保留股骨颈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可取得确切的近中期疗效[10-12, 14, 18-19],术后关节脱位率低[11],关节运动功能和骨量得以较好保留[9]。本组25例(27髋)经平均51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8.9%,假体生存率达96.3%,提示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近中期疗效满意,术后可获得良好关节稳定性和功能,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选择股骨颈中心点进针,寻找中心点时应将中心定位器罩于股骨头颈,使中心器圆盘与股骨头圆心呈同心圆。②股骨颈塑形时,应尽量保留股骨颈皮质骨,以保证不破坏股骨颈和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基础。③正确安放罩杯和髋臼杯对防止假体脱位尤为重要。选择合适罩杯顺股骨颈角度用打击器将其向下锤打,直至牢固固定于股骨颈,罩体裙脚部分必须紧贴大、小粗隆,与颈肩平台相吻合。髋臼杯安放外翻角和前倾角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撞击脱位。④准确把握适应证。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尤其适用于活动量大的中青年患者,包括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或髋臼发育不良所致的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部分股骨颈完好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等。⑤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股骨颈严重缩短或吸收以及股骨颈基底型或经颈型骨折者,应视为手术禁忌证。
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与其他保留股骨颈的髋关节假体相比,无柄髋关节假体具有其自身特点:①采用Metha短柄髋关节[20]、改进型Tri-lock骨保留假体[19]、保留股骨颈非骨水泥型假体[2, 12]置换后,均可获得良好髋关节功能,与无柄髋关节置换相比,均保留了较多骨量,为二次翻修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些假体只保留了部分股骨颈,需扩大股骨近端髓腔以植入股骨短柄假体,破坏了股骨近端正常骨组织结构,翻修时需取出股骨柄;而无柄髋关节置换则保留了全部股骨颈和部分股骨头,髓腔未受破坏,因此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难度与初次传统THA相似。②与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相比,二者术中保留骨量相似,对骨质破坏均较小;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近期疗效优良率高达99.1%~100%[11, 21],优于无柄髋关节置换术的90%以上[14, 22]。研究报道,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特别是CroweⅢ、Ⅳ型患者,是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禁忌证,无柄髋关节假体慎用[21]。但我们认为髋臼严重骨缺损时,均应视为手术禁忌。此外,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术前需详细评估股骨头坏死范围,若坏死位于股骨头上方且缺损 > l cm,或头颈交界处有较大囊性变,则不适用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宜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
综上述,无柄髋关节置换术保留了股骨颈,术后股骨近端的力学传导与分布更接近于自然状态,通过准确选择适应证,掌握手术要点,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可获得良好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明确。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髋关节疾病[1],疗效肯定,假体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2-3]。但对于中青年患者,因预期寿命长、活动量大,THA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失败率高,假体生存率也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中远期因发生感染、骨溶解、松动、断裂、下沉、脱位、骨折等并发症,必须再次或多次翻修,且翻修术存在手术难度较大、伴大量骨缺损等问题[1, 4-6]。因此,在能达到相同治疗效果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患者骨量成为初次THA的基本要求[7],保留股骨颈能为髋关节翻修术提供良好的骨质条件和基础[8-12]。为此,学者们研制了无柄髋关节假体,与传统有柄髋关节假体相比,该假体保留了股骨颈,置换后应力传导分布更符合个体生理分布,有利于假体远期生存。2005年6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25例(27髋),近中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19髋),女8例(8髋);年龄30~57岁,平均45.6岁。左髋13例,右髋10例;双髋2例。病因: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骨关节炎2例(3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致骨关节炎2例(2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髋)。病程1~17年,平均6.1年。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其中17例出现跛行。术前改良Harris评分[13]为(47.6±14.2)分。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摄双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以确定股骨头中心、髋臼位置和大小,明确髋关节各结构、股骨头坏死区域及范围等。本组均采用无柄髋关节假体(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19例)或全麻(6例)下,患者取侧卧位。作髋关节外侧(11例)或后外侧(14例)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等,逐层显露髋关节,切除部分关节囊及滑膜组织,使股骨头脱位,清除髋臼、股骨颈周围软组织及骨赘。充分显露大、小转子上缘的股骨颈及基底部,于股骨头颈交界处用电动摆锯横行切除股骨头,股骨颈保留2.5~3.0 cm长。将股骨颈中心定位器罩在股骨头颈上,使中心定位器圆盘与股骨头圆心呈同心圆,找到股骨颈中心点,钻入中心定位针,用塑形骨刀进行股骨颈塑形,尽量保留股骨颈的皮质骨,使股骨头与股骨颈成为直径一致的圆柱形。用平台试模测试股骨颈的预留长度后,用摆锯修整过长的股骨颈,选择大小合适的罩杯罩在股骨颈上,用打击器将罩杯向下锤打,直至其牢固固定于股骨颈上;罩体的裙脚部分必须紧贴大、小粗隆,与颈肩平台相吻合。然后在假体的中心定位孔植入中心螺钉,并在大、小粗隆各植入1枚松质骨螺钉固定罩体。充分暴露髋臼后,安装髋臼杯,方法与传统有柄髋关节置换一致。髋臼杯安装完毕后,用试模选择长短合适的可调节头安放于罩杯颈的椎台上,关节复位、冲洗术野、安放引流管,最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穿“丁”字鞋,并保持轻度外展位。术后24~48 h待引流量 < 50 mL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开始在床上行肌肉收缩及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并行CPM练习;2周后离床下地站立练习,逐渐不负重行走;8周后弃拐逐渐负重行走;3个月后正常活动。
1.4 疗效评定指标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以及有无松动、脱位、骨吸收和骨溶解发生。采用改良Harris评分[13]评价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 7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27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96个月,平均51个月。术后1例(1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腿及足背部麻木疼痛感,踝背伸肌力3级,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给予针灸及物理治疗,术后5个月麻木疼痛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1例(1髋)术后5年出现假体松动,髋关节持续疼痛并活动受限,使用传统股骨假体行翻修术,术后功能良好。本组假体生存率为96.3%(26/27)。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为(92.1±3.6)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41,P=0.000);获优19髋,良5髋,可2髋,差1髋,优良率为88.9%。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骨吸收、骨溶解及异位骨化发生。见图 1。

3 讨论
无柄髋关节假体采用了保留股骨颈的设计理念,具有以下优点:①保留了股骨颈、颈干角、前倾角及相应血供,为正常生物力学传导和生物学固定奠定了基础;此外,因无需行股骨髓腔扩髓,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也避免了因股骨柄假体插入而引发的髓腔内感染、骨吸收及骨溶解、股骨柄假体下沉、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14-15]。②具有应力低、强度高、变形小、抗松动和高刚度等一系列生物力学特性[16]。由于保留了股骨颈和部分股骨头,最大限度维持股骨近端解剖结构,术后股骨近端力学传导与分布更接近自然状态[17];因应力分布至大、小粗隆及股骨干,假力受力减小,降低了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发生率[14]。③翻修手术难度降低。由于股骨颈、髓腔未破坏,翻修术可以选择人工股骨假体,操作与初次置换术相似,且疗效优于传统THA后翻修[17]。本组1例(1髋)术后5年因假体松动行翻修术,术中使用人工股骨假体,手术操作难度显著降低。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保留股骨颈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可取得确切的近中期疗效[10-12, 14, 18-19],术后关节脱位率低[11],关节运动功能和骨量得以较好保留[9]。本组25例(27髋)经平均51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8.9%,假体生存率达96.3%,提示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近中期疗效满意,术后可获得良好关节稳定性和功能,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选择股骨颈中心点进针,寻找中心点时应将中心定位器罩于股骨头颈,使中心器圆盘与股骨头圆心呈同心圆。②股骨颈塑形时,应尽量保留股骨颈皮质骨,以保证不破坏股骨颈和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基础。③正确安放罩杯和髋臼杯对防止假体脱位尤为重要。选择合适罩杯顺股骨颈角度用打击器将其向下锤打,直至牢固固定于股骨颈,罩体裙脚部分必须紧贴大、小粗隆,与颈肩平台相吻合。髋臼杯安放外翻角和前倾角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撞击脱位。④准确把握适应证。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尤其适用于活动量大的中青年患者,包括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或髋臼发育不良所致的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部分股骨颈完好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等。⑤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股骨颈严重缩短或吸收以及股骨颈基底型或经颈型骨折者,应视为手术禁忌证。
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与其他保留股骨颈的髋关节假体相比,无柄髋关节假体具有其自身特点:①采用Metha短柄髋关节[20]、改进型Tri-lock骨保留假体[19]、保留股骨颈非骨水泥型假体[2, 12]置换后,均可获得良好髋关节功能,与无柄髋关节置换相比,均保留了较多骨量,为二次翻修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些假体只保留了部分股骨颈,需扩大股骨近端髓腔以植入股骨短柄假体,破坏了股骨近端正常骨组织结构,翻修时需取出股骨柄;而无柄髋关节置换则保留了全部股骨颈和部分股骨头,髓腔未受破坏,因此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难度与初次传统THA相似。②与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相比,二者术中保留骨量相似,对骨质破坏均较小;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近期疗效优良率高达99.1%~100%[11, 21],优于无柄髋关节置换术的90%以上[14, 22]。研究报道,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特别是CroweⅢ、Ⅳ型患者,是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禁忌证,无柄髋关节假体慎用[21]。但我们认为髋臼严重骨缺损时,均应视为手术禁忌。此外,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术前需详细评估股骨头坏死范围,若坏死位于股骨头上方且缺损 > l cm,或头颈交界处有较大囊性变,则不适用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宜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
综上述,无柄髋关节置换术保留了股骨颈,术后股骨近端的力学传导与分布更接近于自然状态,通过准确选择适应证,掌握手术要点,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可获得良好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