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殷耀斌, 田文, 赵俊会, 田光磊. 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的临床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7): 835-839. doi: 10.7507/1002-1892.20140184 复制
多指畸形是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是正常手指以外的赘生手指或手指的孪生畸形[1-2]。其中重复拇指畸形是最常见的多指畸形类型,由于手部解剖结构复杂,因处理不当导致的术后继发性畸形和功能不良发生率高,其中手指偏斜畸形为主要并发症之一。2007年2月-2013年6月,我们收治了32例(33侧)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患者。现对其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为提高此类疾病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9例;本次入院时年龄为2~34岁,中位年龄8岁。左侧7例,右侧24例;双侧1例。患者于1个月~22岁时接受多指切除术,其中1岁以内手术者21例。前次手术距本次入院时间1~29年,平均6.5年。根据本次患者就诊时残留畸形、手术瘢痕以及X线片,参照Wassel分型标准对本组重复拇指畸形进行分型,Ⅱ型2侧,Ⅲ型4侧,Ⅳ型10侧,Ⅴ型7侧,Ⅶ型10侧。入院检查:拇指单纯掌指关节尺偏9侧,单纯指间关节桡偏8侧、尺偏10侧,掌指关节尺偏合并指间关节桡偏6侧。各种偏斜畸形与Wassel分型的对应关系见表 1。掌指关节偏斜20~40°,平均32.3°;指间关节偏斜30~110°,平均42.5°。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麻下,根据手指偏斜畸形不同程度,选择个体化矫形方式。对于9侧掌指关节尺偏者,因骨骼轴线异常,其中7侧行掌骨颈部楔形截骨矫形术,1 侧Ⅶ型患者行近指间关节处截骨矫形及关节融合术,1 侧Ⅶ型患者行掌骨颈及近节指骨双处楔形截骨矫形,截骨处均以交叉克氏针固定。其中2侧掌骨头膨大,切除膨大掌骨头,使掌指关节更匹配,复位掌指关节并克氏针固定。3侧虎口不同程度挛缩,2侧行虎口“Z”字成形,1侧行虎口开大,腹股沟取皮植皮。3侧掌指关节处残留近节指骨基底,切除后重建拇短展肌止点。
对于18侧指间关节偏斜,根据骨骼轴线异常情况,其中8侧行近节指骨楔形截骨,2侧行远节指骨楔形截骨;5侧Ⅶ型患者行关节处截骨关节融合术,其中1 侧伴固定指间关节屈曲畸形,截骨同时改善屈曲角度;1侧行掌骨颈及近节指骨双处楔形截骨矫形术;2侧行挛缩侧侧副韧带松解、松弛侧侧副韧带紧缩术后偏斜畸形矫正,未行截骨术,仅固定指间关节。指间关节偏斜患者常伴屈伸肌腱止点偏离远节指骨基底中央,本组2侧屈肌腱止点偏离中心,位于末节指骨桡侧,游离屈肌腱后重建其止点,使其位于末节指骨基底中央,避免因动力不平衡而引发偏斜畸形复发。
对于6侧掌指关节尺偏合并指间关节桡偏畸形,2侧行掌骨及近节指骨双处楔形截骨矫形术;1侧行掌骨截骨及拇长伸肌腱止点中央化;1侧Ⅶ型患者行近节指骨截骨,远指间关节融合;1侧行近指间关节截骨融合并将拇长屈肌腱止点中央化;1侧行掌指关节桡侧关节囊紧缩,拇短展肌腱重建及近节指骨截骨矫形术纠正偏斜。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3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骼轴线均改善;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0周,平均6周; 5周后拔除克氏针。术后31例(31侧)拇指偏斜完全矫正;1 例(双侧)术前偏斜角度过大,指间关节分别为90°及110°偏斜,如偏斜完全矫正血运会受到影响,故未完全矫正,术后遗留偏斜角度10°。患者及家属对拇指偏斜畸形矫正效果均满意。13侧手指关节活动度同术前,20侧活动度较术前下降,但未明显影响手指功能。19例(20侧)随访2年以上者,患者及家属对拇指功能满意,无偏斜畸形复发,拇指发育良好,但其中14例(14侧)拇指外观小于健侧。
3 典型病例
例1 患儿,男,6岁。因右侧重复拇指畸形于1 岁时于外院行多指切除术,术后继发手指偏斜畸形。重复拇指畸形参照Wassel分型标准,为Ⅴ型。X线片示,掌指关节尺偏30°,残留近节指骨基底及膨大掌骨头。采用掌骨颈部楔形截骨矫正偏斜畸形,交叉克氏针固定截骨处,切除残留近节指骨基底及膨大掌骨头,对挛缩虎口行“Z”字成形,重建拇短展肌腱止点。术后无感染发生,6周时X线片复查示骨骼轴线改善,截骨处骨愈合,拔除克氏针。获随访2年,患者及家属对拇指偏斜畸形矫正效果均满意,手指关节活动度同术前,拇指外观略小于健侧。见图 1。

例2 患儿,男,3岁。因右侧重复拇指畸形于8 个月时于外院行多指切除术,术后继发手指偏斜畸形。重复拇指畸形参照Wassel分型标准,为Ⅶ型。X线片示,指间关节桡偏30°,残留拇指为三节拇指。采用近指间关节截骨去除关节面,矫正桡偏并融合近指间关节。术后无感染发生,5周时X线片复查示骨骼轴线改善,截骨处骨愈合,关节融合满意,拔除克氏针。获随访4年,偏斜畸形未复发,手指发育良好,手指关节活动度同术前,拇指外观大小同健侧。见图 2。
4 讨论
既往认为重复拇指畸形仅切除多余拇指,不会引发其他问题[3]。但随后大量报道否定了这一观点[4-7]。重复拇指畸形的两个拇指处于平衡状态,单纯切除一侧拇指后将失去该平衡状态,保留的拇指由于其掌骨或指骨偏离纵轴、关节不匹配及偏斜、内外在肌肉止点异常,必然导致关节不稳定及偏斜畸形。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常见问题包括拇指偏斜、动力系统缺如及瘢痕挛缩或虎口狭窄[5, 8-11]。本组患者均为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要求进一步矫正。
4.1 畸形矫正术后继发畸形原因
① 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本组21例患者于1岁内行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此时手指结构较小,加之复杂的解剖结构难以清晰辨认,对手指截骨矫形改善骨骼轴线及重建肌肉软组织平衡非常困难,是引发术后拇指偏斜的重要原因[5, 12-13]。因此,除非简单的重复拇指畸形(如漂浮拇指)可1岁前切除,如行指、掌骨截骨矫形,则需1岁后进行,最佳时期为12~18个月[14-15]。
② 手术方式选择不当。重复拇指可为对称大小,但最常见类型是其中1个拇指发育不良,两拇指之间往往共用一些结构,如屈伸肌腱。两指骨远端分开,但近端往往是汇合的,并且可能存在膨大。本组2侧在初次手术时未切除膨大的关节面,导致继发偏斜畸形。此外,重复拇指畸形常合并先天性肌腱或肌肉发育异常,本组初次手术时10侧未重建拇短展肌腱,术后4 侧屈伸肌腱止点偏离中心。
③ 手术操作不够精细。本组3例初次手术时未完全切除桡侧拇指,本次入院时X线片可见残留的近节指骨基底。
4.2 重复拇指畸形分型与偏斜畸形关系
1969年,Wassel将重复拇指畸形根据其外形及骨骼分裂程度分为7型,之后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16]。尽管分类方法不同,但均以切除外形差、无功能的一侧拇指,修整保留拇指外形及功能为原则来进行矫治。Ⅳ型及以上的重复拇指畸形由于解剖结构与正常手指差异大,术后发生偏斜畸形的几率更大[17],本组Ⅳ型及以上患者达81.8%(27/33)。本组Ⅱ、Ⅲ型患者中5侧为指间关节桡偏,可能与此类型患者尺侧拇指发育不良,切除尺侧拇指后未重建侧副韧带及恢复骨骼轴线有关。Ⅳ、Ⅴ、Ⅶ型患者中9侧掌指关节偏斜者均为尺偏,可能与此类型患者往往桡侧拇指发育不良,切除桡侧拇指后未重建拇短展肌腱止点及改善骨骼轴线有关。但本组病例数较少,以上规律需要更多病例来总结。
4.3 偏斜畸形手术方式选择
本组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和评估,根据具体解剖异常设计手术方式。对于骨骼轴线异常者,根据其偏斜的部位、角度选择掌骨、近节或远节指骨截骨矫形。除截骨外,往往需要重建拇短展肌止点,并修复侧方关节囊及侧副韧带达到软组织平衡。南国新等[18]对7 例Wassel Ⅱ型重复拇指畸形术后偏斜畸形患者,采取松解挛缩关节囊及侧副韧带,紧缩对侧侧副韧带及固定指间关节的方式纠正偏斜畸形,术后6例外观满意,但有1例再次出现偏斜,偏斜角度> 30°。我们认为对于骨骼畸形不严重者采取软组织松解、重建及关节固定术可获良好效果,但对于骨骼畸形严重者并不适用。
综上述,重复拇指畸形是一种复杂的手部畸形,在初次手术时应进行良好设计,通过重建肌肉和肌腱止点及必要的截骨矫形方可获得良好效果,避免术后偏斜的发生。本组患者通过截骨矫形及重建内外肌平衡,矫正了重复拇指畸形术后偏斜畸形,患者及家属对偏斜矫正满意。但患者术后拇指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改善甚至有所下降,故术前需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可能影响拇指关节活动度。
多指畸形是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是正常手指以外的赘生手指或手指的孪生畸形[1-2]。其中重复拇指畸形是最常见的多指畸形类型,由于手部解剖结构复杂,因处理不当导致的术后继发性畸形和功能不良发生率高,其中手指偏斜畸形为主要并发症之一。2007年2月-2013年6月,我们收治了32例(33侧)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患者。现对其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为提高此类疾病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9例;本次入院时年龄为2~34岁,中位年龄8岁。左侧7例,右侧24例;双侧1例。患者于1个月~22岁时接受多指切除术,其中1岁以内手术者21例。前次手术距本次入院时间1~29年,平均6.5年。根据本次患者就诊时残留畸形、手术瘢痕以及X线片,参照Wassel分型标准对本组重复拇指畸形进行分型,Ⅱ型2侧,Ⅲ型4侧,Ⅳ型10侧,Ⅴ型7侧,Ⅶ型10侧。入院检查:拇指单纯掌指关节尺偏9侧,单纯指间关节桡偏8侧、尺偏10侧,掌指关节尺偏合并指间关节桡偏6侧。各种偏斜畸形与Wassel分型的对应关系见表 1。掌指关节偏斜20~40°,平均32.3°;指间关节偏斜30~110°,平均42.5°。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麻下,根据手指偏斜畸形不同程度,选择个体化矫形方式。对于9侧掌指关节尺偏者,因骨骼轴线异常,其中7侧行掌骨颈部楔形截骨矫形术,1 侧Ⅶ型患者行近指间关节处截骨矫形及关节融合术,1 侧Ⅶ型患者行掌骨颈及近节指骨双处楔形截骨矫形,截骨处均以交叉克氏针固定。其中2侧掌骨头膨大,切除膨大掌骨头,使掌指关节更匹配,复位掌指关节并克氏针固定。3侧虎口不同程度挛缩,2侧行虎口“Z”字成形,1侧行虎口开大,腹股沟取皮植皮。3侧掌指关节处残留近节指骨基底,切除后重建拇短展肌止点。
对于18侧指间关节偏斜,根据骨骼轴线异常情况,其中8侧行近节指骨楔形截骨,2侧行远节指骨楔形截骨;5侧Ⅶ型患者行关节处截骨关节融合术,其中1 侧伴固定指间关节屈曲畸形,截骨同时改善屈曲角度;1侧行掌骨颈及近节指骨双处楔形截骨矫形术;2侧行挛缩侧侧副韧带松解、松弛侧侧副韧带紧缩术后偏斜畸形矫正,未行截骨术,仅固定指间关节。指间关节偏斜患者常伴屈伸肌腱止点偏离远节指骨基底中央,本组2侧屈肌腱止点偏离中心,位于末节指骨桡侧,游离屈肌腱后重建其止点,使其位于末节指骨基底中央,避免因动力不平衡而引发偏斜畸形复发。
对于6侧掌指关节尺偏合并指间关节桡偏畸形,2侧行掌骨及近节指骨双处楔形截骨矫形术;1侧行掌骨截骨及拇长伸肌腱止点中央化;1侧Ⅶ型患者行近节指骨截骨,远指间关节融合;1侧行近指间关节截骨融合并将拇长屈肌腱止点中央化;1侧行掌指关节桡侧关节囊紧缩,拇短展肌腱重建及近节指骨截骨矫形术纠正偏斜。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3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骼轴线均改善;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0周,平均6周; 5周后拔除克氏针。术后31例(31侧)拇指偏斜完全矫正;1 例(双侧)术前偏斜角度过大,指间关节分别为90°及110°偏斜,如偏斜完全矫正血运会受到影响,故未完全矫正,术后遗留偏斜角度10°。患者及家属对拇指偏斜畸形矫正效果均满意。13侧手指关节活动度同术前,20侧活动度较术前下降,但未明显影响手指功能。19例(20侧)随访2年以上者,患者及家属对拇指功能满意,无偏斜畸形复发,拇指发育良好,但其中14例(14侧)拇指外观小于健侧。
3 典型病例
例1 患儿,男,6岁。因右侧重复拇指畸形于1 岁时于外院行多指切除术,术后继发手指偏斜畸形。重复拇指畸形参照Wassel分型标准,为Ⅴ型。X线片示,掌指关节尺偏30°,残留近节指骨基底及膨大掌骨头。采用掌骨颈部楔形截骨矫正偏斜畸形,交叉克氏针固定截骨处,切除残留近节指骨基底及膨大掌骨头,对挛缩虎口行“Z”字成形,重建拇短展肌腱止点。术后无感染发生,6周时X线片复查示骨骼轴线改善,截骨处骨愈合,拔除克氏针。获随访2年,患者及家属对拇指偏斜畸形矫正效果均满意,手指关节活动度同术前,拇指外观略小于健侧。见图 1。

例2 患儿,男,3岁。因右侧重复拇指畸形于8 个月时于外院行多指切除术,术后继发手指偏斜畸形。重复拇指畸形参照Wassel分型标准,为Ⅶ型。X线片示,指间关节桡偏30°,残留拇指为三节拇指。采用近指间关节截骨去除关节面,矫正桡偏并融合近指间关节。术后无感染发生,5周时X线片复查示骨骼轴线改善,截骨处骨愈合,关节融合满意,拔除克氏针。获随访4年,偏斜畸形未复发,手指发育良好,手指关节活动度同术前,拇指外观大小同健侧。见图 2。
4 讨论
既往认为重复拇指畸形仅切除多余拇指,不会引发其他问题[3]。但随后大量报道否定了这一观点[4-7]。重复拇指畸形的两个拇指处于平衡状态,单纯切除一侧拇指后将失去该平衡状态,保留的拇指由于其掌骨或指骨偏离纵轴、关节不匹配及偏斜、内外在肌肉止点异常,必然导致关节不稳定及偏斜畸形。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常见问题包括拇指偏斜、动力系统缺如及瘢痕挛缩或虎口狭窄[5, 8-11]。本组患者均为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要求进一步矫正。
4.1 畸形矫正术后继发畸形原因
① 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本组21例患者于1岁内行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此时手指结构较小,加之复杂的解剖结构难以清晰辨认,对手指截骨矫形改善骨骼轴线及重建肌肉软组织平衡非常困难,是引发术后拇指偏斜的重要原因[5, 12-13]。因此,除非简单的重复拇指畸形(如漂浮拇指)可1岁前切除,如行指、掌骨截骨矫形,则需1岁后进行,最佳时期为12~18个月[14-15]。
② 手术方式选择不当。重复拇指可为对称大小,但最常见类型是其中1个拇指发育不良,两拇指之间往往共用一些结构,如屈伸肌腱。两指骨远端分开,但近端往往是汇合的,并且可能存在膨大。本组2侧在初次手术时未切除膨大的关节面,导致继发偏斜畸形。此外,重复拇指畸形常合并先天性肌腱或肌肉发育异常,本组初次手术时10侧未重建拇短展肌腱,术后4 侧屈伸肌腱止点偏离中心。
③ 手术操作不够精细。本组3例初次手术时未完全切除桡侧拇指,本次入院时X线片可见残留的近节指骨基底。
4.2 重复拇指畸形分型与偏斜畸形关系
1969年,Wassel将重复拇指畸形根据其外形及骨骼分裂程度分为7型,之后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16]。尽管分类方法不同,但均以切除外形差、无功能的一侧拇指,修整保留拇指外形及功能为原则来进行矫治。Ⅳ型及以上的重复拇指畸形由于解剖结构与正常手指差异大,术后发生偏斜畸形的几率更大[17],本组Ⅳ型及以上患者达81.8%(27/33)。本组Ⅱ、Ⅲ型患者中5侧为指间关节桡偏,可能与此类型患者尺侧拇指发育不良,切除尺侧拇指后未重建侧副韧带及恢复骨骼轴线有关。Ⅳ、Ⅴ、Ⅶ型患者中9侧掌指关节偏斜者均为尺偏,可能与此类型患者往往桡侧拇指发育不良,切除桡侧拇指后未重建拇短展肌腱止点及改善骨骼轴线有关。但本组病例数较少,以上规律需要更多病例来总结。
4.3 偏斜畸形手术方式选择
本组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和评估,根据具体解剖异常设计手术方式。对于骨骼轴线异常者,根据其偏斜的部位、角度选择掌骨、近节或远节指骨截骨矫形。除截骨外,往往需要重建拇短展肌止点,并修复侧方关节囊及侧副韧带达到软组织平衡。南国新等[18]对7 例Wassel Ⅱ型重复拇指畸形术后偏斜畸形患者,采取松解挛缩关节囊及侧副韧带,紧缩对侧侧副韧带及固定指间关节的方式纠正偏斜畸形,术后6例外观满意,但有1例再次出现偏斜,偏斜角度> 30°。我们认为对于骨骼畸形不严重者采取软组织松解、重建及关节固定术可获良好效果,但对于骨骼畸形严重者并不适用。
综上述,重复拇指畸形是一种复杂的手部畸形,在初次手术时应进行良好设计,通过重建肌肉和肌腱止点及必要的截骨矫形方可获得良好效果,避免术后偏斜的发生。本组患者通过截骨矫形及重建内外肌平衡,矫正了重复拇指畸形术后偏斜畸形,患者及家属对偏斜矫正满意。但患者术后拇指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改善甚至有所下降,故术前需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可能影响拇指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