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血循环障碍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愈合不良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血循环监测作为骨科护理领域中最核心与基础的内容,能够早期侦测肢体异常体征,有助于血循环障碍预防性措施的实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2]。然而,目前护理人员进行血循环监测与判断时主要依赖于临床经验,加之监测标准参差不齐、护理人员专项能力不足等极易引起血循环障碍识别延迟或错误,降低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威胁患者安全。护理敏感指标作为评估护理管理水平的关键工具与标准[3],能够有效地对护理服务的流程和成果进行衡量与监控[4-5]。当前文献对肢体血循环监测的研究多局限于监测工具的开发[6-7],尚未形成相应的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为此,本项目拟构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以期规范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程序,提升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为临床血循环监测管理提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
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计 7 名。研究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骨科护士长 1 名,主要负责研究总体统筹安排和联系函询专家;副主任护师 1 名,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配任务、把控研究进度;主管护师 3 名,负责肢体血循环专业知识培训和编写问卷;护师 2 名,负责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
1.2 文献检索与分析
检索 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自由词与主题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肢体”“血循环”“敏感指标”“护理质量”,英文检索词为“limb circulation observation”“nursing assessment”“quality indicator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4 月 1 日。文献纳入标准:① 与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有关;② 文献类型为原始研究、指南或专家共识。文献排除标准:① 研究数据不完整;② 重复发表的文献;③ 非中英文文献。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研究所的实证等级和质量评估体系[8],对所引用的文献进行等级和质量评定。本研究文献筛选由 2 名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研究员独立完成,包括文献搜索、去重、阅读标题、摘要及关键词等步骤,进行护理敏感指标提取、归纳、整理和整合。最后经小组讨论,筛选指标,对重要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面对面讨论,初步拟定出函询问卷条目初稿。
1.3 半结构式访谈
采用目的抽样法,遴选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骨科医师 3 名、骨科护士 5 名及护理管理者 2 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共访谈了 10 名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均具有 5 年以上骨科临床诊疗经验,职称为中级及以上,对访谈内容较为熟悉。针对骨科医师的访谈提纲如下:① 您认为目前骨科创伤患者血循环管理中哪些护理指标有待改进?②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指标应该有哪些?③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应该使用哪些检查,目的是什么?针对护理人员的访谈提纲如下:① 您认为构建骨科创伤患者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否必要?② 您认为构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应该用哪个理论作为框架?③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④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的内涵体现在哪几方面?每场访谈时间为 30~45 min,当与每名受访者交谈直到访谈内容不再出现新的主题,视为资料达到饱和,终止访谈。
访谈结束后,资料经过 Colaizzi 7 步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类、汇总,用于提炼与肢体血液循环监测相关的护理质量标准,最终构建了包含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及 30 个三级指标的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条目咨询表。
1.4 专家函询
以邮件的形式咨询来自重庆、广州、甘肃、上海、南京、江西、陕西、广西、河南、湖南 10 个省市共 25 名护理、临床骨科专家对质量指标的意见。专家纳入标准:① 10 年及以上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诊疗、护理临床或护理管理工作经验;② 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职称为中级及以上;③ 职务为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④ 自愿参与并能完成函询内容。
专家函询问卷包括:① 研究背景及填表方法介绍。② 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条目咨询表:专家需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制度对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评分范围从“不相关”至“非常相关”,分数依次为 1~5 分。同时咨询表附有修改意见栏供专家提出意见。③ 专家情况调查表:专家的个人信息、学历、职称、从事骨科工作的年限、对标准的熟悉程度等。以变异系数<0.25 和均数>3.50 作为护理敏感指标的筛选条件[9],参考专家建议,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对相关条目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构建出护理敏感指标体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问卷回收率衡量专家的积极性,专家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通过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指数来判断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共 24 名专家完成 2 轮函询。24 名专家年龄 37~69 岁,平均(49.71±7.54)岁;男性 6 名,女性 18 名;工作年限 15~45 年,平均(28.33±7.58)年;博士 3 名,硕士 5 名,本科 16 名;高级职称 22 名,中级职称 2 名。其中,从事骨科医疗工作 5 名,骨科护理工作 7 名,创伤外科护理工作 5 名,手外科护理工作 2 名,显微外科护理工作 1 名,护理管理工作 4 名。
2.2 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意见协调程度
2 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 96%(24/25)和 100%(24/24),有 15 名专家共提出 45 条修改意见,专家积极性较高。2 轮函询专家的判断系数为 0.904,熟悉程度为 0.908,权威程度为 0.906,权威程度较高,函询结果可信。2 轮专家函询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为 0.000~0.192,均<0.20,提示 2 轮函询专家判断结果趋于一致,意见集中,协调程度见表1。

2.3 专家函询结果
首轮专家函询问卷涵盖了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30 个三级指标,结合专家意见,经小组讨论,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如下调整:① 取消 2 个不符合统计要求的二级指标“放血疗法操作相关指标”和“再植指(肢)保存相关指标”,并相应删除这 2 个二级指标下的 5 个三级指标“放血疗法执行正确率”“放血方式选择正确率”“放血情况评估准确率”“完全离断的指(肢)的保存正确率”“不完全离断的指(肢)的保存正确率”;② 增加 1 项三级指标“建立完善的肢体血循环监测应急预案”。经团队研讨,部分专家对某些指标的文字表述、语序或专业术语提出的修改意见均被采纳。
修改后形成第 2 轮专家函询问卷,其中包含 3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和 26 个三级指标。在第 2 轮问卷中,专家们总计提出了 8 条修改建议,整合为以下 4 点:① 将三级指标“血循环监测仪器设备完备率”拆分为“血循环监测仪器设备准备齐全率”和“血循环监测仪器设备完好率”;② 删除二级指标“健康宣教”及其三级指标“健康宣教需求评估准确率”“健康宣教依从性”“健康宣教形式选择正确率”“制定完善的肢体血循环健康宣教内容流程”;③ 将三级指标“肢体血循环监测环境合格率”和“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操作内容”合并为“制定完善的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操作内容及培训考核内容”;④ 将三级指标“人力资源配置”内容融入 “制度流程”中。按照上述指标筛选步骤,最终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包括 3 个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和 21 个三级指标(5 个结构指标、9 个过程指标和 7 个结果指标)。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均>4.0 分,变异系数均<0.20,详见表2。

3 讨论
3.1 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本研究严格遵循美国霍普金斯循证理论系统性进行文献检索和质量评价,确立了质量敏感指标条目词;同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形成专家函询问卷,保证了指标的选取全面系统,符合实际护理工作内容。函询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专家的权威程度、积极程度和意见的一致性[10-11]。本研究 24 位函询专家均来自于三级甲等医院,22 位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19 位专家从事骨科专科工作 20 年以上,2 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 0.9,反映出专家权威程度高,对函询问题把握度大,函询结果可信度高。2 轮专家的参与积极性分别是 96% 和 100%,在首轮函询中有高达 75% 的专家提出了修改建议,表明专家对研究的积极程度和认可度较高。2 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低于 0.20,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得分都超过 4.0,反映专家们的高度参与和对意见协调的一致性较高。此外,本研究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体系作为研究理论依据形成指标体系,不仅能通过结局指标来评价临床护理质量,还能通过把控和完善结构及过程指标来提高肢体血循环监测专科护理工作质量[12]。该指标体系能为骨科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工作的质量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3.2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的内容分析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13],具备较强的科学理论支撑[14-17]。其中结构指标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条件[18]。完善的专项培训机制是保障专科护理工作质量持续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培训内容及规章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同质化的培训,确保临床护理人员肢体血循环监测技能得到提升。此外,完备的设施设备是保证动态、精准监测肢体血循环状态的基本条件,需定期进行保养、维修和更新,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全面、有效、细致的过程指标是监控结果指标的关键[19]。对于存在肢体血循环障碍风险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观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术后肢体康复除与医生操作技术有关外,还需要及时、精准、动态的护理观察,这也是是预防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最佳手段。
本研究确立的 9 项过程指标与肢体血循环监测密切相关,如皮瓣颜色是反映血液循环状态最直观的指标之一,为了减少临床不同护理人员对颜色的认知差异,操作标准中选择比色卡以统一观察效果。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可反映动、静脉血液循环情况,为了减少环境对皮肤温度的影响,以健侧皮肤温度为对照,采用皮温测量仪进行测量。此外,皮肤温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评估、肢体肿胀程度测量、动脉搏动测量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估均采用测量仪器精准测量数据,以客观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减少观察者主观感受引起的误差,让临床护理人员依照标准即可实施精准评估,有助于提升血循环监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增加血循环监测时机和监测对象的掌握正确率 2 项指标,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精准把控存在血循环障碍风险的不同患者,高效分配人力资源,达到最佳监测效果。
本研究确立的结果指标主要包含临床结局、护理效果及护理人员知识技能的评价。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愈合不良/肢体坏死发生率是血循环监测的主要临床结局指标,也是血循环监测的主要意义所在,可客观反映血循环监测的有效性。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则是反映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客观依据,也为骨科专科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化和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框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初步构建了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制度流程、设施设备、护理评估、临床结局、护理效果评价和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六大板块,内容系统全面,评估指标精准可靠,可早期预警肢体血循环障碍的发生,为临床护理人员监测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血循环提供了切实可参考的评估内容,同时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专科质量管理依据。未来项目组拟进一步进行临床应用,结合临床问题完善指标标准及指标收集方法,以持续推进肢体血循环监测专科护理质量提升,保障患者安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肢体血循环障碍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愈合不良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血循环监测作为骨科护理领域中最核心与基础的内容,能够早期侦测肢体异常体征,有助于血循环障碍预防性措施的实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2]。然而,目前护理人员进行血循环监测与判断时主要依赖于临床经验,加之监测标准参差不齐、护理人员专项能力不足等极易引起血循环障碍识别延迟或错误,降低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威胁患者安全。护理敏感指标作为评估护理管理水平的关键工具与标准[3],能够有效地对护理服务的流程和成果进行衡量与监控[4-5]。当前文献对肢体血循环监测的研究多局限于监测工具的开发[6-7],尚未形成相应的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为此,本项目拟构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以期规范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程序,提升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为临床血循环监测管理提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
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计 7 名。研究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骨科护士长 1 名,主要负责研究总体统筹安排和联系函询专家;副主任护师 1 名,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配任务、把控研究进度;主管护师 3 名,负责肢体血循环专业知识培训和编写问卷;护师 2 名,负责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
1.2 文献检索与分析
检索 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自由词与主题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肢体”“血循环”“敏感指标”“护理质量”,英文检索词为“limb circulation observation”“nursing assessment”“quality indicator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4 月 1 日。文献纳入标准:① 与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有关;② 文献类型为原始研究、指南或专家共识。文献排除标准:① 研究数据不完整;② 重复发表的文献;③ 非中英文文献。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研究所的实证等级和质量评估体系[8],对所引用的文献进行等级和质量评定。本研究文献筛选由 2 名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研究员独立完成,包括文献搜索、去重、阅读标题、摘要及关键词等步骤,进行护理敏感指标提取、归纳、整理和整合。最后经小组讨论,筛选指标,对重要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面对面讨论,初步拟定出函询问卷条目初稿。
1.3 半结构式访谈
采用目的抽样法,遴选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骨科医师 3 名、骨科护士 5 名及护理管理者 2 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共访谈了 10 名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均具有 5 年以上骨科临床诊疗经验,职称为中级及以上,对访谈内容较为熟悉。针对骨科医师的访谈提纲如下:① 您认为目前骨科创伤患者血循环管理中哪些护理指标有待改进?②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指标应该有哪些?③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应该使用哪些检查,目的是什么?针对护理人员的访谈提纲如下:① 您认为构建骨科创伤患者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否必要?② 您认为构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应该用哪个理论作为框架?③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④ 您认为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质量的内涵体现在哪几方面?每场访谈时间为 30~45 min,当与每名受访者交谈直到访谈内容不再出现新的主题,视为资料达到饱和,终止访谈。
访谈结束后,资料经过 Colaizzi 7 步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类、汇总,用于提炼与肢体血液循环监测相关的护理质量标准,最终构建了包含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及 30 个三级指标的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条目咨询表。
1.4 专家函询
以邮件的形式咨询来自重庆、广州、甘肃、上海、南京、江西、陕西、广西、河南、湖南 10 个省市共 25 名护理、临床骨科专家对质量指标的意见。专家纳入标准:① 10 年及以上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诊疗、护理临床或护理管理工作经验;② 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职称为中级及以上;③ 职务为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④ 自愿参与并能完成函询内容。
专家函询问卷包括:① 研究背景及填表方法介绍。② 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条目咨询表:专家需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制度对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评分范围从“不相关”至“非常相关”,分数依次为 1~5 分。同时咨询表附有修改意见栏供专家提出意见。③ 专家情况调查表:专家的个人信息、学历、职称、从事骨科工作的年限、对标准的熟悉程度等。以变异系数<0.25 和均数>3.50 作为护理敏感指标的筛选条件[9],参考专家建议,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对相关条目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构建出护理敏感指标体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问卷回收率衡量专家的积极性,专家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通过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指数来判断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共 24 名专家完成 2 轮函询。24 名专家年龄 37~69 岁,平均(49.71±7.54)岁;男性 6 名,女性 18 名;工作年限 15~45 年,平均(28.33±7.58)年;博士 3 名,硕士 5 名,本科 16 名;高级职称 22 名,中级职称 2 名。其中,从事骨科医疗工作 5 名,骨科护理工作 7 名,创伤外科护理工作 5 名,手外科护理工作 2 名,显微外科护理工作 1 名,护理管理工作 4 名。
2.2 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意见协调程度
2 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 96%(24/25)和 100%(24/24),有 15 名专家共提出 45 条修改意见,专家积极性较高。2 轮函询专家的判断系数为 0.904,熟悉程度为 0.908,权威程度为 0.906,权威程度较高,函询结果可信。2 轮专家函询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为 0.000~0.192,均<0.20,提示 2 轮函询专家判断结果趋于一致,意见集中,协调程度见表1。

2.3 专家函询结果
首轮专家函询问卷涵盖了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30 个三级指标,结合专家意见,经小组讨论,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如下调整:① 取消 2 个不符合统计要求的二级指标“放血疗法操作相关指标”和“再植指(肢)保存相关指标”,并相应删除这 2 个二级指标下的 5 个三级指标“放血疗法执行正确率”“放血方式选择正确率”“放血情况评估准确率”“完全离断的指(肢)的保存正确率”“不完全离断的指(肢)的保存正确率”;② 增加 1 项三级指标“建立完善的肢体血循环监测应急预案”。经团队研讨,部分专家对某些指标的文字表述、语序或专业术语提出的修改意见均被采纳。
修改后形成第 2 轮专家函询问卷,其中包含 3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和 26 个三级指标。在第 2 轮问卷中,专家们总计提出了 8 条修改建议,整合为以下 4 点:① 将三级指标“血循环监测仪器设备完备率”拆分为“血循环监测仪器设备准备齐全率”和“血循环监测仪器设备完好率”;② 删除二级指标“健康宣教”及其三级指标“健康宣教需求评估准确率”“健康宣教依从性”“健康宣教形式选择正确率”“制定完善的肢体血循环健康宣教内容流程”;③ 将三级指标“肢体血循环监测环境合格率”和“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操作内容”合并为“制定完善的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操作内容及培训考核内容”;④ 将三级指标“人力资源配置”内容融入 “制度流程”中。按照上述指标筛选步骤,最终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包括 3 个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和 21 个三级指标(5 个结构指标、9 个过程指标和 7 个结果指标)。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均>4.0 分,变异系数均<0.20,详见表2。

3 讨论
3.1 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本研究严格遵循美国霍普金斯循证理论系统性进行文献检索和质量评价,确立了质量敏感指标条目词;同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形成专家函询问卷,保证了指标的选取全面系统,符合实际护理工作内容。函询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专家的权威程度、积极程度和意见的一致性[10-11]。本研究 24 位函询专家均来自于三级甲等医院,22 位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19 位专家从事骨科专科工作 20 年以上,2 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 0.9,反映出专家权威程度高,对函询问题把握度大,函询结果可信度高。2 轮专家的参与积极性分别是 96% 和 100%,在首轮函询中有高达 75% 的专家提出了修改建议,表明专家对研究的积极程度和认可度较高。2 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低于 0.20,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得分都超过 4.0,反映专家们的高度参与和对意见协调的一致性较高。此外,本研究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体系作为研究理论依据形成指标体系,不仅能通过结局指标来评价临床护理质量,还能通过把控和完善结构及过程指标来提高肢体血循环监测专科护理工作质量[12]。该指标体系能为骨科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工作的质量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3.2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的内容分析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13],具备较强的科学理论支撑[14-17]。其中结构指标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条件[18]。完善的专项培训机制是保障专科护理工作质量持续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培训内容及规章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同质化的培训,确保临床护理人员肢体血循环监测技能得到提升。此外,完备的设施设备是保证动态、精准监测肢体血循环状态的基本条件,需定期进行保养、维修和更新,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全面、有效、细致的过程指标是监控结果指标的关键[19]。对于存在肢体血循环障碍风险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观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术后肢体康复除与医生操作技术有关外,还需要及时、精准、动态的护理观察,这也是是预防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最佳手段。
本研究确立的 9 项过程指标与肢体血循环监测密切相关,如皮瓣颜色是反映血液循环状态最直观的指标之一,为了减少临床不同护理人员对颜色的认知差异,操作标准中选择比色卡以统一观察效果。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可反映动、静脉血液循环情况,为了减少环境对皮肤温度的影响,以健侧皮肤温度为对照,采用皮温测量仪进行测量。此外,皮肤温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评估、肢体肿胀程度测量、动脉搏动测量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估均采用测量仪器精准测量数据,以客观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减少观察者主观感受引起的误差,让临床护理人员依照标准即可实施精准评估,有助于提升血循环监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增加血循环监测时机和监测对象的掌握正确率 2 项指标,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精准把控存在血循环障碍风险的不同患者,高效分配人力资源,达到最佳监测效果。
本研究确立的结果指标主要包含临床结局、护理效果及护理人员知识技能的评价。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愈合不良/肢体坏死发生率是血循环监测的主要临床结局指标,也是血循环监测的主要意义所在,可客观反映血循环监测的有效性。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则是反映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客观依据,也为骨科专科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化和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框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初步构建了肢体血循环监测护理敏感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制度流程、设施设备、护理评估、临床结局、护理效果评价和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六大板块,内容系统全面,评估指标精准可靠,可早期预警肢体血循环障碍的发生,为临床护理人员监测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血循环提供了切实可参考的评估内容,同时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专科质量管理依据。未来项目组拟进一步进行临床应用,结合临床问题完善指标标准及指标收集方法,以持续推进肢体血循环监测专科护理质量提升,保障患者安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