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玉佳, 张阳, 周沐科.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非工作时间效应:一项基于高级卒中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华西医学, 2024, 39(5): 692-698.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234 复制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的第一致死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 80% 以上,约有 75% 的 AIS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疾病负担沉重[1-2]。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是大血管闭塞型 AIS 的常用治疗方法,与单独的静脉溶栓治疗相比,EVT 可改善患者功能预后,也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3-5]。能接受 EVT 的 AIS 患者的治疗时间窗窄,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及时有效的 EVT 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而及时有效的 EVT 基于紧密有序的诊治流程。既往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入院的患者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这种现象被称为“非工作时间效应”,这意味着患者获得的及时治疗可能因非工作时间入院而受到影响,从而给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临床结局带来负面效应[6-11]。然而,也有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效应不存在于急性突发的疾病中[12-14]。但目前我国开展的 AIS 患者 EVT 流程相关非工作时间效应的研究非常有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在 AIS 患者 EVT 急救诊治流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我院急诊就诊的 AIS 患者的 EVT 流程是否存在非工作时间效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2023 年 8 月于我院脑卒中绿色通道入院拟接受 EVT 的 AIS 患者。纳入标准:① 确诊 AIS且影像学证实大血管闭塞;② 评估可行 EVT。排除标准:① 信息缺失;② 未行 EVT 的 AIS 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我院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2023 年审(619)号]。
1.2 评估指标
主要评估指标为到院至行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to-puncture time, DPT),次要评估指标包括到院至行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时间(door-to-head/neck imaging time, DIT)以及到院至行血液学检查时间(door-to-blood test time, DBT)[15-17]。
1.3 信息收集
本研究提取的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脑卒中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2 型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异常、吸烟史、恶性肿瘤史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发病至到院时间(onset-to-door time, ODT),其中心脏疾病包括心房颤动、2 周内心肌梗死病史、心脏瓣膜疾病以及其他心律失常疾病[18]。
1.4 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到院时间进行分组。工作时间定义为工作日早上 8 点至 17 点;非工作时间定义为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工作日 17 点至次日早上 8 点。夜间入院定义为晚上 22 点至次日早上 8 点[7]。
2018 年版 AIS 相关 EVT 中国指南对于患者同时符合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的条件时,建议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桥接治疗模式,不推荐越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EVT[15]。2022 版 AIS 相关 EVT 中国指南对于院内流程管理进行了更新,推荐对于发病 4.5~24 h 的大血管闭塞型卒中,经过充分评估后,可直接进行 EVT,推荐在能够快速启动 EVT 的卒中中心,经过充分评估的病例,越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 EVT 是可行的,并推荐 DPT 的质控时间为 90 min[17]。根据此版指南更新时间,本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分为指南更新前(2019 年 9 月—2022 年 2 月)和指南更新后(2022 年 3 月—2023 年 8 月)。
此外,本研究将 2020 年 1 月 2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的时间起点,将 2023 年 2 月 23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本轮新冠疫情已基本结束作为新冠疫情的时间终点[19-20],分为新冠疫情时期与非新冠疫情时期 2 个亚组进行分析。
1.5 我院绿色通道 EVT 术前评估流程
我院的 AIS 绿色通道团队由全天 24 h 待命、可随时启动急诊工作的神经介入治疗小组组成,由急诊救援协调中心负责通知神经科医生以及神经放射科医生开展急诊急救工作。我院 AIS 绿色通道团队根据指南推荐,尽快缩短患者入院到完成影像学评估的时间、入院至完成血液检查的时间以及入院至穿刺的时间[17]。当高度怀疑 AIS 时,对患者进行 NIHSS 评分评估病情的同时,积极进行影像学以及实验室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 CT 平扫、CT 灌注、CT 血管造影,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生化检查。确诊为大血管闭塞型 AIS 后,即对患者进行 EVT。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 R 4.3.2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临床信息与 EVT 流程时间信息
最终纳入 586 例患者,其中于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 220 例(37.5%),非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 366 例(62.5%)。纳入患者平均年龄(67.06±14.55)岁,其中 226 例(38.6%)为女性患者,入院时 NIHSS 评分中位数为 13(8,17)分,其中 59 例(10.1%)在 EVT 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360 例(61.4%)患者有高血压,155 例(26.5%)患者有糖尿病,85 例(14.5%)患者有血脂异常,237 例(40.4%)患者有心脏疾病,38 例(6.5%)患者有恶性肿瘤,68 例(11.6%)患者有脑卒中既往史,189 例(32.3%)患者有吸烟史。全部纳入患者的 DPT 中位时间为 111(80,142)min,DPT≤90 min 的有 184 人(31.4%),DBT 中位时间为 36(26,51)min,DIT 中位数为 30(20,44)min。
2.2 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比较
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亚组分析
2.3.1 夜间到院与非夜间到院
非工作时间组中,夜间到院与非夜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非工作时间组中,夜间到院与非夜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2 指南更新前与指南更新后
指南更新前和指南更新后,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6。指南更新前和指南更新后,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8。




2.3.3 新冠疫情时期与非新冠疫情时期
新冠疫情时期和非新冠疫情时期,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10。新冠疫情时期和非新冠疫情时期,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12。




3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的大血管闭塞型 AIS 患者在行急诊 EVT 时的流程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与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就诊的大血管闭塞型 AIS 患者到院后 EVT 流程时间中不存在非工作时间效应。
对于非工作时间的急救操作,部分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人员通常需从常住地通勤至医院,这可能会导致流程时间延长。在非工作时间内,DPT、DIT 以及 DBT 可能会增加,这可能与非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对 EVT 程序不太熟悉或兼有其他工作职责有关。此外,医生或工作人员在深夜手术中的疲劳可能会有影响判断或延长操作时间的风险。因此,推测非工作时间到院对 EVT 流程时间具有潜在有害影响。然而,本研究并未观察到非工作时间效应,主要原因是本研究在设施设备完善、流程管理不断更新完善、人员准备充分的教学医院开展,卒中中心绿色通道人员随时在岗,急救流程安排紧凑。德国一家教学医院也开展过类似研究,结果表明 AIS 患者到院至血管再通的中位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提示该研究未在 EVT 流程时间中发现非工作时间效应,但该研究的时间指标为到院至血管再通时间,其中包含了 EVT 手术时间,而 EVT 手术时间可能受到 AIS 患者血管状态、闭塞部位、手术医生技术水平的影响[8]。后来在美国开展的多个卒中中心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与非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在发病至穿刺平均时间方面的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655),提示在 AIS 患者从发病到接受 EVT 治疗穿刺的流程时间方面也未发现非工作时间效应[21]。与该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探讨的是到院后至接受 EVT 穿刺的流程时间,而该研究所探讨的流程时间包含了 ODT,ODT 为 AIS 患者的院前转运流程时间,影响院前转运时间的混杂因素较多,但其研究结果对本研究结果仍具有一定的支撑性。然而,法国开展的一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夜间到院的患者 DPT 中位数明显长于白天入院的患者(P=0.001),提示 AIS 患者入院后的 EVT 流程可能存在夜间效应[22]。然而,本研究关于夜间入院与非夜间入院的亚组分析并未发现差异,这可能与各个国家地区间不同的急诊接诊制度相关。
本研究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EVT 被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安全有效后,我国 EVT 经历了指南的更新,EVT 的适应证人群及院内流程管理有了动态变化。本研究在指南更新前和更新后也均未观测到非工作时间效应。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很多医院的急诊接诊制度有所调整,因此本研究也根据是否处于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亚组分析,但仍未观测到非工作时间效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并未在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就诊的 AIS 患者到院后 EVT 流程中发现非工作时间效应。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我院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医生团队与神经介入团队随时待命,可以提供 7×24 h 的急性脑卒中诊疗服务。但在未建立完善绿色通道的医院或没有条件进行急诊 EVT 的医院,非工作时间效应可能依然存在,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限制。第二,本研究未能探讨接诊医生作出 EVT 决策时是否受非工作时间效应的影响,因为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没有登记接诊医生评定患者最终不进行 EVT 的原因。第三,本研究仅着重探讨非工作时间效应对患者到院后 EVT 程序时间的影响,而无法得知非工作时间效应对 AIS 患者短期或长期预后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各级卒中中心和更多的相关研究来更全面地阐明上述问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的第一致死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 80% 以上,约有 75% 的 AIS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疾病负担沉重[1-2]。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是大血管闭塞型 AIS 的常用治疗方法,与单独的静脉溶栓治疗相比,EVT 可改善患者功能预后,也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3-5]。能接受 EVT 的 AIS 患者的治疗时间窗窄,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及时有效的 EVT 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而及时有效的 EVT 基于紧密有序的诊治流程。既往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入院的患者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这种现象被称为“非工作时间效应”,这意味着患者获得的及时治疗可能因非工作时间入院而受到影响,从而给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临床结局带来负面效应[6-11]。然而,也有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效应不存在于急性突发的疾病中[12-14]。但目前我国开展的 AIS 患者 EVT 流程相关非工作时间效应的研究非常有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在 AIS 患者 EVT 急救诊治流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我院急诊就诊的 AIS 患者的 EVT 流程是否存在非工作时间效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2023 年 8 月于我院脑卒中绿色通道入院拟接受 EVT 的 AIS 患者。纳入标准:① 确诊 AIS且影像学证实大血管闭塞;② 评估可行 EVT。排除标准:① 信息缺失;② 未行 EVT 的 AIS 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我院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2023 年审(619)号]。
1.2 评估指标
主要评估指标为到院至行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to-puncture time, DPT),次要评估指标包括到院至行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时间(door-to-head/neck imaging time, DIT)以及到院至行血液学检查时间(door-to-blood test time, DBT)[15-17]。
1.3 信息收集
本研究提取的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脑卒中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2 型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异常、吸烟史、恶性肿瘤史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发病至到院时间(onset-to-door time, ODT),其中心脏疾病包括心房颤动、2 周内心肌梗死病史、心脏瓣膜疾病以及其他心律失常疾病[18]。
1.4 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到院时间进行分组。工作时间定义为工作日早上 8 点至 17 点;非工作时间定义为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工作日 17 点至次日早上 8 点。夜间入院定义为晚上 22 点至次日早上 8 点[7]。
2018 年版 AIS 相关 EVT 中国指南对于患者同时符合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的条件时,建议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桥接治疗模式,不推荐越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EVT[15]。2022 版 AIS 相关 EVT 中国指南对于院内流程管理进行了更新,推荐对于发病 4.5~24 h 的大血管闭塞型卒中,经过充分评估后,可直接进行 EVT,推荐在能够快速启动 EVT 的卒中中心,经过充分评估的病例,越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 EVT 是可行的,并推荐 DPT 的质控时间为 90 min[17]。根据此版指南更新时间,本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分为指南更新前(2019 年 9 月—2022 年 2 月)和指南更新后(2022 年 3 月—2023 年 8 月)。
此外,本研究将 2020 年 1 月 2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的时间起点,将 2023 年 2 月 23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本轮新冠疫情已基本结束作为新冠疫情的时间终点[19-20],分为新冠疫情时期与非新冠疫情时期 2 个亚组进行分析。
1.5 我院绿色通道 EVT 术前评估流程
我院的 AIS 绿色通道团队由全天 24 h 待命、可随时启动急诊工作的神经介入治疗小组组成,由急诊救援协调中心负责通知神经科医生以及神经放射科医生开展急诊急救工作。我院 AIS 绿色通道团队根据指南推荐,尽快缩短患者入院到完成影像学评估的时间、入院至完成血液检查的时间以及入院至穿刺的时间[17]。当高度怀疑 AIS 时,对患者进行 NIHSS 评分评估病情的同时,积极进行影像学以及实验室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 CT 平扫、CT 灌注、CT 血管造影,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生化检查。确诊为大血管闭塞型 AIS 后,即对患者进行 EVT。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 R 4.3.2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临床信息与 EVT 流程时间信息
最终纳入 586 例患者,其中于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 220 例(37.5%),非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 366 例(62.5%)。纳入患者平均年龄(67.06±14.55)岁,其中 226 例(38.6%)为女性患者,入院时 NIHSS 评分中位数为 13(8,17)分,其中 59 例(10.1%)在 EVT 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360 例(61.4%)患者有高血压,155 例(26.5%)患者有糖尿病,85 例(14.5%)患者有血脂异常,237 例(40.4%)患者有心脏疾病,38 例(6.5%)患者有恶性肿瘤,68 例(11.6%)患者有脑卒中既往史,189 例(32.3%)患者有吸烟史。全部纳入患者的 DPT 中位时间为 111(80,142)min,DPT≤90 min 的有 184 人(31.4%),DBT 中位时间为 36(26,51)min,DIT 中位数为 30(20,44)min。
2.2 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比较
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亚组分析
2.3.1 夜间到院与非夜间到院
非工作时间组中,夜间到院与非夜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非工作时间组中,夜间到院与非夜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2 指南更新前与指南更新后
指南更新前和指南更新后,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6。指南更新前和指南更新后,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8。




2.3.3 新冠疫情时期与非新冠疫情时期
新冠疫情时期和非新冠疫情时期,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10。新冠疫情时期和非新冠疫情时期,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患者的 EVT 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12。




3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工作时间到院与非工作时间到院的大血管闭塞型 AIS 患者在行急诊 EVT 时的流程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与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就诊的大血管闭塞型 AIS 患者到院后 EVT 流程时间中不存在非工作时间效应。
对于非工作时间的急救操作,部分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人员通常需从常住地通勤至医院,这可能会导致流程时间延长。在非工作时间内,DPT、DIT 以及 DBT 可能会增加,这可能与非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对 EVT 程序不太熟悉或兼有其他工作职责有关。此外,医生或工作人员在深夜手术中的疲劳可能会有影响判断或延长操作时间的风险。因此,推测非工作时间到院对 EVT 流程时间具有潜在有害影响。然而,本研究并未观察到非工作时间效应,主要原因是本研究在设施设备完善、流程管理不断更新完善、人员准备充分的教学医院开展,卒中中心绿色通道人员随时在岗,急救流程安排紧凑。德国一家教学医院也开展过类似研究,结果表明 AIS 患者到院至血管再通的中位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提示该研究未在 EVT 流程时间中发现非工作时间效应,但该研究的时间指标为到院至血管再通时间,其中包含了 EVT 手术时间,而 EVT 手术时间可能受到 AIS 患者血管状态、闭塞部位、手术医生技术水平的影响[8]。后来在美国开展的多个卒中中心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与非工作时间到院的患者在发病至穿刺平均时间方面的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655),提示在 AIS 患者从发病到接受 EVT 治疗穿刺的流程时间方面也未发现非工作时间效应[21]。与该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探讨的是到院后至接受 EVT 穿刺的流程时间,而该研究所探讨的流程时间包含了 ODT,ODT 为 AIS 患者的院前转运流程时间,影响院前转运时间的混杂因素较多,但其研究结果对本研究结果仍具有一定的支撑性。然而,法国开展的一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夜间到院的患者 DPT 中位数明显长于白天入院的患者(P=0.001),提示 AIS 患者入院后的 EVT 流程可能存在夜间效应[22]。然而,本研究关于夜间入院与非夜间入院的亚组分析并未发现差异,这可能与各个国家地区间不同的急诊接诊制度相关。
本研究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EVT 被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安全有效后,我国 EVT 经历了指南的更新,EVT 的适应证人群及院内流程管理有了动态变化。本研究在指南更新前和更新后也均未观测到非工作时间效应。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很多医院的急诊接诊制度有所调整,因此本研究也根据是否处于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亚组分析,但仍未观测到非工作时间效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并未在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就诊的 AIS 患者到院后 EVT 流程中发现非工作时间效应。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我院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医生团队与神经介入团队随时待命,可以提供 7×24 h 的急性脑卒中诊疗服务。但在未建立完善绿色通道的医院或没有条件进行急诊 EVT 的医院,非工作时间效应可能依然存在,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限制。第二,本研究未能探讨接诊医生作出 EVT 决策时是否受非工作时间效应的影响,因为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没有登记接诊医生评定患者最终不进行 EVT 的原因。第三,本研究仅着重探讨非工作时间效应对患者到院后 EVT 程序时间的影响,而无法得知非工作时间效应对 AIS 患者短期或长期预后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各级卒中中心和更多的相关研究来更全面地阐明上述问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