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晓雪, 王萍, 李艳梅, 甘泉, 吴志勇, 杨华, 牛玉光. 部队某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模式日间治疗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 华西医学, 2024, 39(2): 213-216.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231 复制
2018 年,我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推行包括日间手术、日间化疗在内的多种日间医疗服务[1-2]。目前国内的日间医疗主要有 2 种收治模式:一种是分散收治模式,是设置于专科病区内的日间病房;另一种是集中收治模式,为独立设置的日间病房,集中收治模式下的日间医疗具有高效、快捷的优点,可缩短患者候床及在院时间,节约患者医疗成本,同时提高床位使用率和医院运行效率,优化医疗资源[3-5]。2021 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原 301 医院)(以下简称“我中心”)整合资源建立门诊部直属的日间诊疗科,作为医院的公共平台科室,将各科室的日间医疗患者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收治。日间诊疗科设置独立完整的门诊和日间诊疗区域,配备专职的医生、护士,科室实行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整体责任制,目前开放床位数 31 张,配备医生 6 名,护士 12 名。自 2021 年 2 月 7 日开科以来,我中心日间诊疗科已与肿瘤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开展日间协作诊疗[6]。各协作科室严格按照三级诊疗制度进行医疗活动,日间护理组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本研究旨在分析我中心日间诊疗科集中收治日间治疗(除日间手术以外的其他日间医疗)的工作数据,为日间治疗集中收治模式的管理及运营优化提供实践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 2021 年 2 月 7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我中心日间诊疗科集中收治模式下接受日间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为伦审第 S2019-182-01 号。
1.2 研究方法
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对以下指标进行汇总和分析。
1.2.1 患者情况指标
① 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年龄划分标准)、文化程度、在日间诊疗科的住院次数、费用类别;② 疾病相关资料:主要诊断、治疗方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根据治疗当日的不良反应及出院后随访反馈,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由轻到重分为 1~4 级,3 级为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严重不良反应,4 级为需要立即抢救的可能会危及身体健康的不良反应)。
1.2.2 日间治疗运行指标
① 患者入院后等候时间,即患者入科到执行“静脉输液”医嘱的时间间隔。② 床位使用率,即全年收治患者人数/(总床数×全年工作时间)×100%。③ 满意度,即满意人数/参评患者总数×100%,使用科室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评价表进行评估。患者接受日间治疗后均会接受问卷调查或在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时就日间医疗的就诊流程和医疗护理服务细节进行评价,评价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 3 个选项。此外,2023 年 1 月我中心日间诊疗科优化了日间住院全流程,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与之前的流程相比,日间治疗患者由上午 8 点办理住院手续,调整为上午 7 点优先办理住院。患者收治工作由全部收治结束后进行取药、配药、输液治疗,改为按预约时段进行住院,并分时段取药、配液、输液治疗。此外,我中心根据治疗方式与医院居住距离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时段收治,划分为 4 个时间:上午 8 点至 8 点 30 分收治化疗患者;上午 8 点 30 分至 9 点收治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患者;上午 9 点至 9 点 30 分收治上午时间段其他治疗方式患者;下午 2 点至 3 点收治下午时间段治疗患者,多以治疗时间<2 h 为主。故对 2022 年与 2023 年的日间治疗运行指标进行了比较。
1.2.3 日间治疗质控指标
① 日间治疗爽约率,即爽约患者例数/当日预约总例数×100%[7],爽约指已开具住院申请单并预约住院时间但未前往办理住院手续;② 日间治疗当日取消率,即当日取消治疗患者例数/当日办理日间住院总例数×100%[7],当日取消指手术当日已办理住院手续但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日间治疗;③ 出院随访率,即出院患者随访例数/接受日间治疗患者总例数×100%。为排除疫情的影响,本研究仅统计了 2023 年的日间治疗质控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
研究期间集中收治模式日间治疗患者共 14903例,其中女 8548 例,男 6355 例;年龄 18~74 岁,中位年龄 57 岁;住院次数≥2 次者 9757 例(65.47%);患者支付方式以医保为主(83.16%)。见表1。

接受集中收治模式日间治疗的患者以乳腺癌为主要诊断的占比最高(26.45%)。患者的治疗方式以靶向、免疫治疗为主(68.03%),化疗次之,其他治疗方式包括免疫风湿治疗、骨质疏松治疗、放疗等。见表2。

患者共出现 1146 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其中 15 例为治疗当日处理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皮疹 11 例,寒战高热 2 例,剧烈呕吐 2 例,均按照应急预案处理流程,积极治疗后得到缓解,平稳出院。另外 1131 例为患者在院外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主要为血液系统(34.22%)、消化道系统(22.19%)、肝胆系统(18.57%)和肌肉骨骼系统(15.92%)。院外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中,有 149 例 3 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 48 例 4 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这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在随访中发现,并及时给予专科处理,均未对患者造成进一步影响,未导致治疗终止。
2.2 日间治疗运行指标和质控指标
2023 年与 2022 年相比,日间治疗患者入院后平均等候时间缩短了 26.89%,床位使用率提高了 9.09%,患者满意度提高到 98.98%。见表3。2023 年日间治疗爽约率 1.15%,日间治疗当日取消率 4.39%,出院随访率达 100%。对日间治疗爽约和当日取消的原因分析显示,常见的爽约原因包括患者高热、已住院治疗、交通原因等,常见的当日取消原因包括血压高、更改治疗方案、治疗前检查不完善、迟到导致无法按时用药等。

3 讨论
我中心日间治疗的受众多以需要周期性治疗的肿瘤患者为主,主要是因为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日间病房能更好地满足这类治疗时间短的患者的需求[8]。我中心日间治疗患者以女性居多,病种多为乳腺癌,考虑是因为乳腺癌综合治疗后生存期较长,日间病房可满足患者反复治疗的需求[9-10]。
2023 年 1 月起,我中心为建立更高效、便捷的日间医疗服务,重新规划设置了科内设施,并优化了诊疗流程,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分时段诊疗更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日间床位使用率提高,利于患者分流,可缩短患者的平均等候时间,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高[11-13],可见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集中收治模式有利于日间治疗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14]。然而,日间治疗的医疗质量标准不仅需要参照普通住院治疗来执行,还应充分考虑日间化疗药物、免疫靶向药物毒副作用的特殊性[15]。本研究中,患者院内和院外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得到及时处理,未对患者造成进一步损害,这些都得益于专科化的延续医疗。此外,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是保障日间医疗安全开展的根本,建立日间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及随访体系,有利于对日间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改善日间治疗医疗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16]。但日间医疗患者周转快及患者数量多,传统的手段进行随访效率低,随访效果不理想。我中心目前正在探索依托信息化等更高效的随访方式[17],制定专科随访量表,将随访内容具体化,并将其实施在日间治疗患者的全流程随访工作中,以实现随访工作的专科化,2023 年我中心日间诊疗科出院随访率达 100%。
日间治疗爽约和当日取消会导致日间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是评价日间治疗的重要指标[18]。结合我中心患者的日间治疗爽约和当日取消原因,为实现日间患者如期进行治疗,避免影响住院的因素,减少由于院前宣教和院前评估的不完善而造成日间诊疗爽约率和取消率增高。为此,我中心对门诊预约医生进行专科培训上岗,完善日间治疗患者评估标准,将院前宣教细节化、具体化,同时加入信息化手段以实现与患者全程保持联系,采用多样化、多形式的健康宣教内容,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9-20],以求未来能够降低日间治疗的爽约率和当日取消率。
我中心日间诊疗科成立 2 年多,诊治患者 14903例。科室制定了符合日间治疗规范的患者准入标准、评估及随访流程、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培训考核机制等管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日间医疗患者数量的剧增,住院床位有限,集中收治模式的日间病房可满足肿瘤患者按时治疗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使得医护工作量大,成效不显著。因此,建立日间医疗全流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以满足我中心各科室日间医疗的遴选准入、预约、健康教育、出院随访等日间医疗管理运行的信息化需求[21],提高日间医疗多维度质控管理效率,提升医护服务质效,推动日间医疗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2018 年,我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推行包括日间手术、日间化疗在内的多种日间医疗服务[1-2]。目前国内的日间医疗主要有 2 种收治模式:一种是分散收治模式,是设置于专科病区内的日间病房;另一种是集中收治模式,为独立设置的日间病房,集中收治模式下的日间医疗具有高效、快捷的优点,可缩短患者候床及在院时间,节约患者医疗成本,同时提高床位使用率和医院运行效率,优化医疗资源[3-5]。2021 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原 301 医院)(以下简称“我中心”)整合资源建立门诊部直属的日间诊疗科,作为医院的公共平台科室,将各科室的日间医疗患者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收治。日间诊疗科设置独立完整的门诊和日间诊疗区域,配备专职的医生、护士,科室实行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整体责任制,目前开放床位数 31 张,配备医生 6 名,护士 12 名。自 2021 年 2 月 7 日开科以来,我中心日间诊疗科已与肿瘤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开展日间协作诊疗[6]。各协作科室严格按照三级诊疗制度进行医疗活动,日间护理组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本研究旨在分析我中心日间诊疗科集中收治日间治疗(除日间手术以外的其他日间医疗)的工作数据,为日间治疗集中收治模式的管理及运营优化提供实践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 2021 年 2 月 7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我中心日间诊疗科集中收治模式下接受日间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为伦审第 S2019-182-01 号。
1.2 研究方法
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对以下指标进行汇总和分析。
1.2.1 患者情况指标
① 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年龄划分标准)、文化程度、在日间诊疗科的住院次数、费用类别;② 疾病相关资料:主要诊断、治疗方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根据治疗当日的不良反应及出院后随访反馈,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由轻到重分为 1~4 级,3 级为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严重不良反应,4 级为需要立即抢救的可能会危及身体健康的不良反应)。
1.2.2 日间治疗运行指标
① 患者入院后等候时间,即患者入科到执行“静脉输液”医嘱的时间间隔。② 床位使用率,即全年收治患者人数/(总床数×全年工作时间)×100%。③ 满意度,即满意人数/参评患者总数×100%,使用科室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评价表进行评估。患者接受日间治疗后均会接受问卷调查或在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时就日间医疗的就诊流程和医疗护理服务细节进行评价,评价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 3 个选项。此外,2023 年 1 月我中心日间诊疗科优化了日间住院全流程,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与之前的流程相比,日间治疗患者由上午 8 点办理住院手续,调整为上午 7 点优先办理住院。患者收治工作由全部收治结束后进行取药、配药、输液治疗,改为按预约时段进行住院,并分时段取药、配液、输液治疗。此外,我中心根据治疗方式与医院居住距离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时段收治,划分为 4 个时间:上午 8 点至 8 点 30 分收治化疗患者;上午 8 点 30 分至 9 点收治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患者;上午 9 点至 9 点 30 分收治上午时间段其他治疗方式患者;下午 2 点至 3 点收治下午时间段治疗患者,多以治疗时间<2 h 为主。故对 2022 年与 2023 年的日间治疗运行指标进行了比较。
1.2.3 日间治疗质控指标
① 日间治疗爽约率,即爽约患者例数/当日预约总例数×100%[7],爽约指已开具住院申请单并预约住院时间但未前往办理住院手续;② 日间治疗当日取消率,即当日取消治疗患者例数/当日办理日间住院总例数×100%[7],当日取消指手术当日已办理住院手续但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日间治疗;③ 出院随访率,即出院患者随访例数/接受日间治疗患者总例数×100%。为排除疫情的影响,本研究仅统计了 2023 年的日间治疗质控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
研究期间集中收治模式日间治疗患者共 14903例,其中女 8548 例,男 6355 例;年龄 18~74 岁,中位年龄 57 岁;住院次数≥2 次者 9757 例(65.47%);患者支付方式以医保为主(83.16%)。见表1。

接受集中收治模式日间治疗的患者以乳腺癌为主要诊断的占比最高(26.45%)。患者的治疗方式以靶向、免疫治疗为主(68.03%),化疗次之,其他治疗方式包括免疫风湿治疗、骨质疏松治疗、放疗等。见表2。

患者共出现 1146 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其中 15 例为治疗当日处理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皮疹 11 例,寒战高热 2 例,剧烈呕吐 2 例,均按照应急预案处理流程,积极治疗后得到缓解,平稳出院。另外 1131 例为患者在院外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主要为血液系统(34.22%)、消化道系统(22.19%)、肝胆系统(18.57%)和肌肉骨骼系统(15.92%)。院外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中,有 149 例 3 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 48 例 4 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这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在随访中发现,并及时给予专科处理,均未对患者造成进一步影响,未导致治疗终止。
2.2 日间治疗运行指标和质控指标
2023 年与 2022 年相比,日间治疗患者入院后平均等候时间缩短了 26.89%,床位使用率提高了 9.09%,患者满意度提高到 98.98%。见表3。2023 年日间治疗爽约率 1.15%,日间治疗当日取消率 4.39%,出院随访率达 100%。对日间治疗爽约和当日取消的原因分析显示,常见的爽约原因包括患者高热、已住院治疗、交通原因等,常见的当日取消原因包括血压高、更改治疗方案、治疗前检查不完善、迟到导致无法按时用药等。

3 讨论
我中心日间治疗的受众多以需要周期性治疗的肿瘤患者为主,主要是因为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日间病房能更好地满足这类治疗时间短的患者的需求[8]。我中心日间治疗患者以女性居多,病种多为乳腺癌,考虑是因为乳腺癌综合治疗后生存期较长,日间病房可满足患者反复治疗的需求[9-10]。
2023 年 1 月起,我中心为建立更高效、便捷的日间医疗服务,重新规划设置了科内设施,并优化了诊疗流程,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分时段诊疗更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日间床位使用率提高,利于患者分流,可缩短患者的平均等候时间,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高[11-13],可见实施分时段预约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集中收治模式有利于日间治疗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14]。然而,日间治疗的医疗质量标准不仅需要参照普通住院治疗来执行,还应充分考虑日间化疗药物、免疫靶向药物毒副作用的特殊性[15]。本研究中,患者院内和院外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得到及时处理,未对患者造成进一步损害,这些都得益于专科化的延续医疗。此外,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是保障日间医疗安全开展的根本,建立日间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及随访体系,有利于对日间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改善日间治疗医疗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16]。但日间医疗患者周转快及患者数量多,传统的手段进行随访效率低,随访效果不理想。我中心目前正在探索依托信息化等更高效的随访方式[17],制定专科随访量表,将随访内容具体化,并将其实施在日间治疗患者的全流程随访工作中,以实现随访工作的专科化,2023 年我中心日间诊疗科出院随访率达 100%。
日间治疗爽约和当日取消会导致日间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是评价日间治疗的重要指标[18]。结合我中心患者的日间治疗爽约和当日取消原因,为实现日间患者如期进行治疗,避免影响住院的因素,减少由于院前宣教和院前评估的不完善而造成日间诊疗爽约率和取消率增高。为此,我中心对门诊预约医生进行专科培训上岗,完善日间治疗患者评估标准,将院前宣教细节化、具体化,同时加入信息化手段以实现与患者全程保持联系,采用多样化、多形式的健康宣教内容,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9-20],以求未来能够降低日间治疗的爽约率和当日取消率。
我中心日间诊疗科成立 2 年多,诊治患者 14903例。科室制定了符合日间治疗规范的患者准入标准、评估及随访流程、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培训考核机制等管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日间医疗患者数量的剧增,住院床位有限,集中收治模式的日间病房可满足肿瘤患者按时治疗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使得医护工作量大,成效不显著。因此,建立日间医疗全流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以满足我中心各科室日间医疗的遴选准入、预约、健康教育、出院随访等日间医疗管理运行的信息化需求[21],提高日间医疗多维度质控管理效率,提升医护服务质效,推动日间医疗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