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佳丽, 王立群, 宁宁, 周宗科, 李佩芳, 张林, 李玲利, 朱红彦, 屈俊宏, 蒲兴翠, 江梦琳. 基于三维质量评价模型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的构建. 华西医学, 2023, 38(10): 1495-1502. doi: 10.7507/1002-0179.202309208 复制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和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中国战略计划,提高专科专病护理水平、推动临床护理专业化发展成为趋势。自 2019 年关节外科成为全国加速康复外科工作试点专科以来,关节外科医护人员积极建立及优化加速康复外科诊疗模式[1]。其中,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制定全面、整体的护理质量标准,规范和指导临床专科护理实践,是进一步提高关节外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国内现有的护理评价标准多关注于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危急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2],然而针对单一病种或亚专科开展的专科护理质量标准构建仍在不断探索中。无论是人民健康的需要,还是国家政策的推行,结合临床需要制定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势在必行。“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于 1969 年由 Donabedian 提出,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以其为基础的标准或评价对改进护理质量作用显著[3-10]。 2023 年 3 月—7 月,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以现状调查和临床需求为指导依据,探索构建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构建项目启动后,建立标准指导专家组和秘书组。标准指导专家组由多学科专家组成,专业领域涵盖临床医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方向)、康复专家、营养学专家等共 9 人。其中高级职称 6 人,中级职称 3 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历 7 人,本科学历 2 人;工作年限≥20 年 5 人,≥10 年且<20 年 3 人,1 人工作年限为 8 年。其主要职责为:评估及确定标准优先主题,监督标准制订流程,审核标准内容及修改意见。秘书组成员主要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具有关节外科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护理专业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为:负责搜索并评价关节外科患者专科护理的相关国内外参考文献质量;编撰关节外科患者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初稿,制定专家问卷;根据前期遴选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向专家发放问卷,统一回收后整理并汇总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或增删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或补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条目。课题小组进行集中讨论,结合专家意见最终形成关节外科患者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2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1.2.1 文献检索
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iline、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检索 2003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 月 31 日国内外关于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关节外科/骨与关节”“评价标准/质量管理/质量测量/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持续质量改进”。英文检索词:“joint surgery/bone and joints”“evaluation criterion/total quality management/quality metric/quality assessment/quality control/evalu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standard of care/benchmarking”。排除数据不完整的文献、研究设计有缺陷的文献、统计方法有错误的文献以及会议摘要。最终检索到 756 篇参考文献,通过去重、全文阅读和文献质量评价等步骤筛选,最终选取了 34 篇有效文献。
1.2.2 半结构式访谈
遴选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关节外科医师 2 名、临床护士 6 名、护士长 2 名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内容涵盖关节外科患者恢复的评判指标、影响关节外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因素、护理关节外科患者的难点与重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判指标以及当前关节外科患者护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当与每名受访者交谈直到访谈内容不再出现新的主题,视为资料达到饱和终止访谈。访谈结束后,利用 Colaizzi 的 7 步分析法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11-12],从中提炼出与标准相关的主题:专科护理制度的完善;护士排班和资源分配的合理;专科护理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动态性;专科护理干预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及患者满意度。这些主题将纳入下一步的研究。
1.2.3 制定专家函询问卷
通过分析及整理文献检索结果,提炼访谈资料,形成关节外科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初始问卷。问卷内容:① 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评定量表:专家需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对 3 条一级标准、20 条二级标准以及 98 条三级标准进行评分,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对应 1~5 分。同时量表附有修改意见栏以供专家提出意见。② 专家情况调查表:专家的个人信息、学历、职称、从事骨科的工作年限、对标准的熟悉程度等。
1.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3.1 遴选函询专家
函询专家遴选标准:① 自愿参加,并且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② 从事骨科护理或管理工作不少于 10 年;③ 护理管理者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临床骨科护理专家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④ 所在工作单位在全国骨科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剔除标准:① 函询问卷填写质量不高(漏答数过多或未按指导语回答问题等);② 熟悉程度勾选为“很不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13]。
1.3.2 实施函询
专家函询通过邮箱发送及回收电子问卷,共进行 2 轮函询。第 1 轮函询结束后,研究者及时对问卷进行意见汇总和数据整理,讨论修订后进行第 2 轮函询,2 次函询间隔 18 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进行描述;专家积极性以问卷有效回收率及提建议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Cr)以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各项标准的权重系数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积极性与专家权威程度
2.1.1 基本情况
2 轮函询共有 30 位来自全国 30 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专家全程参与,年龄为 39~61 岁,平均(51.30±6.32)岁;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 12 人,骨科护士长 15 人,其他(医学教育管理处副处长、护理学科主任、临床专家)3 人;博士 2 人,硕士 10 人,本科 17 人,大专 1 人;主任护师 18 人,副主任护师 11 人,主管护师 1 人;工作年限≤20 年 4 人,21~30 年 9 人,>30 年 17 人。
2.1.2 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
第 1 轮专家函询共发放问卷 32 份,回收 3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75%,有 18 名专家提出建议;第 2 轮函询发放问卷 30 份,回收 30 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00%,有 7 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提建议率为 23.33%,2 轮函询积极系数分别为 0.93 和 1.00。2 轮专家判断系数 Ca 为 0.99,熟悉程度系数 Cs 为 0.91,权威系数 Cr 为 0.95,权威系数≥0.8,结果可靠有效,权威度较高。
2.1.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第 1 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为 0~0.31;第 2 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为 0~0.20,第 2 轮变异系数小于 0.25,提示函询专家判断结果相对一致。第 1 轮函询中各级标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 0.156、0.111 和 0.227,第 2 轮函询中各级标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 0.156、0.115 和 0.28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如表1 所示。

2.2 专家函询结果
2.2.1 第 1 轮函询结果
根据第 1 轮函询结果,课题小组经讨论后对标准进行补充、删减及修订,包括增加二级标准 3 条,修订二级标准 1 条,增加三级标准 5 条,删除三级标准 4 条,修订三级标准 31 条。
2.2.2 第 2 轮函询结果
第 2 轮形成标准的各条目的满分率为 83.33%~100.00%,重要性评分算术均值为 4.80~5.00 分,变异系数为 0.00~0.20。对部分标准的表述进行了简单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标准包含 3 条一级标准、23 条二级标准、99 条三级标准,如表2~4 所示。



3 讨论
3.1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科学、可靠
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的筛选标准,经过 2 轮专家函询最终建立了以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组成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标准。30 位遴选专家中,29 位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26 位专家从事护理工作 20 年以上,且 2 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0.8,结果可靠有效,代表专家知识及经验结构层次较高,对研究问题把握性大,权威度较高。同时 2 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大于 90%,积极系数较高,提示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度高。第 2 轮变异系数小于 0.25,提示函询专家判断结果相对一致。除此之外,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构建标准,不仅能通过结局指标来评价临床护理质量,还能通过把控和完善结构及过程指标以提高关节外科围手术期专科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构建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3.2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结构模型进行框架构建,良好的结构与过程可促进理想结果的发生概率[14]。
3.2.1 结构质量
结构质量是评价护理工作执行情况的基础,是保证护理服务基本质量和有效运行所需要投入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14-15]。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是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保障临床护理质量的必备条件[16],因此对制定护患比范围、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都有一定的要求。
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不仅需要培养专业护理人才,还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障关节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除此之外,仪器设备性能完备、安全可用是保障关节外科患者常规护理和急救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进行定期的保养、维修仪器设备,使其功能处于完好状态,以保证能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2.2 过程质量
护理过程质量管理是护理全面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缺少对环节质量的评价,只看重结果质量反馈是片面的。对于关节外科患者而言,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以最佳状态完成手术,使患者安全耐受手术,保障患者诊疗及康复效果。而加速康复的关键是多种措施的协同作用[17],因此标准以加速康复理念为基础,通过项目管理优化后的工作流程设定相关过程标准,内容涵盖加速康复的十大方面,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支持、血栓防控、体液管理、疼痛管理、伤口管理、管道管理、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睡眠管理,把握关键环节,规范护理流程,将过程质量标准量化,有助于各项目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推进。本研究不仅可用于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指导。
3.2.3 结果质量
结果质量是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后健康状态的改变,其评价通常以患者主观满意度及客观的结局指标来反映[5]。随着我国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推进,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已成为临床质量管理的最大追求,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更有研究表示患者满意度是护理质量提高的重要的客观依据之一[18-19]。关节外科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20],因此,结局质量指标中重点提及了患者关节功能状态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够针对功能康复指导、推进延续性护理工作以及预防相关并发症产生等过程质量管理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采用文献查阅、半结构化访谈、专家函询等方法,完成了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从科室环境设备、护士主体活动、患者结局等多方面数据量化评价来全方位把控护理质量,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能精准评判关节外科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质量,可信性及客观性较高。标准可运用于关节外科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为开展关节外科患者专科护理的基层医院提供延续护理内容和质量考核依据,同时护理人员可参考结果指标,简要直观地评价专科护理质量,清楚地了解关节外科患者现状及问题,护理针对性更强,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可为关节外科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推动专科护理质量持续提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但本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只涉及到部分专家人群,还需进一步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以评估其可行性及准确性。
参与函询专家:感谢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及以下专家(排名不分前后):陈亚萍(北京协和医院)、丁俊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甘玉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远(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郭锦丽(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胡靖(西安市红会医院)、胡三莲(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黄桂玲(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黄天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连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金艳(昆明市延安医院)、李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萍(山东省立医院)、梁静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鲁雪梅(北京积水潭医院)、梅迎雪(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闵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伶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史凌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晓娟(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永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洁(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王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松梅(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许蕊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卫红(天津市天津医院)、张玉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艳辉(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和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中国战略计划,提高专科专病护理水平、推动临床护理专业化发展成为趋势。自 2019 年关节外科成为全国加速康复外科工作试点专科以来,关节外科医护人员积极建立及优化加速康复外科诊疗模式[1]。其中,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制定全面、整体的护理质量标准,规范和指导临床专科护理实践,是进一步提高关节外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国内现有的护理评价标准多关注于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危急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2],然而针对单一病种或亚专科开展的专科护理质量标准构建仍在不断探索中。无论是人民健康的需要,还是国家政策的推行,结合临床需要制定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势在必行。“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于 1969 年由 Donabedian 提出,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以其为基础的标准或评价对改进护理质量作用显著[3-10]。 2023 年 3 月—7 月,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以现状调查和临床需求为指导依据,探索构建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构建项目启动后,建立标准指导专家组和秘书组。标准指导专家组由多学科专家组成,专业领域涵盖临床医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方向)、康复专家、营养学专家等共 9 人。其中高级职称 6 人,中级职称 3 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历 7 人,本科学历 2 人;工作年限≥20 年 5 人,≥10 年且<20 年 3 人,1 人工作年限为 8 年。其主要职责为:评估及确定标准优先主题,监督标准制订流程,审核标准内容及修改意见。秘书组成员主要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具有关节外科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护理专业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为:负责搜索并评价关节外科患者专科护理的相关国内外参考文献质量;编撰关节外科患者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初稿,制定专家问卷;根据前期遴选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向专家发放问卷,统一回收后整理并汇总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或增删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或补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条目。课题小组进行集中讨论,结合专家意见最终形成关节外科患者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2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1.2.1 文献检索
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iline、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检索 2003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 月 31 日国内外关于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关节外科/骨与关节”“评价标准/质量管理/质量测量/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持续质量改进”。英文检索词:“joint surgery/bone and joints”“evaluation criterion/total quality management/quality metric/quality assessment/quality control/evalu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standard of care/benchmarking”。排除数据不完整的文献、研究设计有缺陷的文献、统计方法有错误的文献以及会议摘要。最终检索到 756 篇参考文献,通过去重、全文阅读和文献质量评价等步骤筛选,最终选取了 34 篇有效文献。
1.2.2 半结构式访谈
遴选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关节外科医师 2 名、临床护士 6 名、护士长 2 名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内容涵盖关节外科患者恢复的评判指标、影响关节外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因素、护理关节外科患者的难点与重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判指标以及当前关节外科患者护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当与每名受访者交谈直到访谈内容不再出现新的主题,视为资料达到饱和终止访谈。访谈结束后,利用 Colaizzi 的 7 步分析法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11-12],从中提炼出与标准相关的主题:专科护理制度的完善;护士排班和资源分配的合理;专科护理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动态性;专科护理干预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及患者满意度。这些主题将纳入下一步的研究。
1.2.3 制定专家函询问卷
通过分析及整理文献检索结果,提炼访谈资料,形成关节外科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初始问卷。问卷内容:① 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评定量表:专家需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对 3 条一级标准、20 条二级标准以及 98 条三级标准进行评分,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对应 1~5 分。同时量表附有修改意见栏以供专家提出意见。② 专家情况调查表:专家的个人信息、学历、职称、从事骨科的工作年限、对标准的熟悉程度等。
1.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3.1 遴选函询专家
函询专家遴选标准:① 自愿参加,并且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② 从事骨科护理或管理工作不少于 10 年;③ 护理管理者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临床骨科护理专家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④ 所在工作单位在全国骨科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剔除标准:① 函询问卷填写质量不高(漏答数过多或未按指导语回答问题等);② 熟悉程度勾选为“很不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13]。
1.3.2 实施函询
专家函询通过邮箱发送及回收电子问卷,共进行 2 轮函询。第 1 轮函询结束后,研究者及时对问卷进行意见汇总和数据整理,讨论修订后进行第 2 轮函询,2 次函询间隔 18 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进行描述;专家积极性以问卷有效回收率及提建议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Cr)以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各项标准的权重系数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积极性与专家权威程度
2.1.1 基本情况
2 轮函询共有 30 位来自全国 30 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专家全程参与,年龄为 39~61 岁,平均(51.30±6.32)岁;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 12 人,骨科护士长 15 人,其他(医学教育管理处副处长、护理学科主任、临床专家)3 人;博士 2 人,硕士 10 人,本科 17 人,大专 1 人;主任护师 18 人,副主任护师 11 人,主管护师 1 人;工作年限≤20 年 4 人,21~30 年 9 人,>30 年 17 人。
2.1.2 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
第 1 轮专家函询共发放问卷 32 份,回收 3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75%,有 18 名专家提出建议;第 2 轮函询发放问卷 30 份,回收 30 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00%,有 7 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提建议率为 23.33%,2 轮函询积极系数分别为 0.93 和 1.00。2 轮专家判断系数 Ca 为 0.99,熟悉程度系数 Cs 为 0.91,权威系数 Cr 为 0.95,权威系数≥0.8,结果可靠有效,权威度较高。
2.1.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第 1 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为 0~0.31;第 2 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为 0~0.20,第 2 轮变异系数小于 0.25,提示函询专家判断结果相对一致。第 1 轮函询中各级标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 0.156、0.111 和 0.227,第 2 轮函询中各级标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 0.156、0.115 和 0.28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如表1 所示。

2.2 专家函询结果
2.2.1 第 1 轮函询结果
根据第 1 轮函询结果,课题小组经讨论后对标准进行补充、删减及修订,包括增加二级标准 3 条,修订二级标准 1 条,增加三级标准 5 条,删除三级标准 4 条,修订三级标准 31 条。
2.2.2 第 2 轮函询结果
第 2 轮形成标准的各条目的满分率为 83.33%~100.00%,重要性评分算术均值为 4.80~5.00 分,变异系数为 0.00~0.20。对部分标准的表述进行了简单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标准包含 3 条一级标准、23 条二级标准、99 条三级标准,如表2~4 所示。



3 讨论
3.1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科学、可靠
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的筛选标准,经过 2 轮专家函询最终建立了以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组成的关节外科专科护理标准。30 位遴选专家中,29 位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26 位专家从事护理工作 20 年以上,且 2 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0.8,结果可靠有效,代表专家知识及经验结构层次较高,对研究问题把握性大,权威度较高。同时 2 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大于 90%,积极系数较高,提示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度高。第 2 轮变异系数小于 0.25,提示函询专家判断结果相对一致。除此之外,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构建标准,不仅能通过结局指标来评价临床护理质量,还能通过把控和完善结构及过程指标以提高关节外科围手术期专科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构建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3.2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结构模型进行框架构建,良好的结构与过程可促进理想结果的发生概率[14]。
3.2.1 结构质量
结构质量是评价护理工作执行情况的基础,是保证护理服务基本质量和有效运行所需要投入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14-15]。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是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保障临床护理质量的必备条件[16],因此对制定护患比范围、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都有一定的要求。
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不仅需要培养专业护理人才,还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障关节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除此之外,仪器设备性能完备、安全可用是保障关节外科患者常规护理和急救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进行定期的保养、维修仪器设备,使其功能处于完好状态,以保证能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2.2 过程质量
护理过程质量管理是护理全面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缺少对环节质量的评价,只看重结果质量反馈是片面的。对于关节外科患者而言,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以最佳状态完成手术,使患者安全耐受手术,保障患者诊疗及康复效果。而加速康复的关键是多种措施的协同作用[17],因此标准以加速康复理念为基础,通过项目管理优化后的工作流程设定相关过程标准,内容涵盖加速康复的十大方面,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支持、血栓防控、体液管理、疼痛管理、伤口管理、管道管理、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睡眠管理,把握关键环节,规范护理流程,将过程质量标准量化,有助于各项目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推进。本研究不仅可用于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指导。
3.2.3 结果质量
结果质量是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后健康状态的改变,其评价通常以患者主观满意度及客观的结局指标来反映[5]。随着我国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推进,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已成为临床质量管理的最大追求,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更有研究表示患者满意度是护理质量提高的重要的客观依据之一[18-19]。关节外科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20],因此,结局质量指标中重点提及了患者关节功能状态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够针对功能康复指导、推进延续性护理工作以及预防相关并发症产生等过程质量管理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采用文献查阅、半结构化访谈、专家函询等方法,完成了关节外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从科室环境设备、护士主体活动、患者结局等多方面数据量化评价来全方位把控护理质量,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能精准评判关节外科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质量,可信性及客观性较高。标准可运用于关节外科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为开展关节外科患者专科护理的基层医院提供延续护理内容和质量考核依据,同时护理人员可参考结果指标,简要直观地评价专科护理质量,清楚地了解关节外科患者现状及问题,护理针对性更强,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可为关节外科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推动专科护理质量持续提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但本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只涉及到部分专家人群,还需进一步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以评估其可行性及准确性。
参与函询专家:感谢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及以下专家(排名不分前后):陈亚萍(北京协和医院)、丁俊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甘玉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远(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郭锦丽(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胡靖(西安市红会医院)、胡三莲(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黄桂玲(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黄天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连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金艳(昆明市延安医院)、李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萍(山东省立医院)、梁静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鲁雪梅(北京积水潭医院)、梅迎雪(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闵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伶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史凌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晓娟(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永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洁(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王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松梅(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许蕊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卫红(天津市天津医院)、张玉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艳辉(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